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改进抢救车封存的管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抢救车封存式管理是目前较好的一种交接管理方法,但是常用的方法存在抢救车外观形象不美观、抢救车表面清洁不方便、护士对抢救车内物品不熟悉等缺点。为了能更好地管理抢救车,本中心自2004年起对抢救车封存管理方法进行改革,设计了抢救车封存套、抢救车封存贴、抢救车封存登记本、药品和物品清点及失效期登记本等,有效改进了抢救车的使用,改善了外观视觉效果;保障了抢救车物品药品完好率达100%;减轻了护士工作量,提高了护士满意度;优化了护理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应用抢救车标准化管理的新方法,使抢救车的管理更简单、合理,优化了工作流程,确保抢救车的管理质量,有效的提高了药品、物品的合格率,使抢救车的使用更加方便快捷,提高了护士使用的正确率,提高了抢救效率及护士培训效率,提高了护理质量,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3.
抢救车作为急救时必备的物品,在抢救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临床上对于抢救车的管理没有统一要求,我院对抢救车的管理有两种模式即封闭式管理和开放式管理。本文通过对我院30台抢救车管理检查时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抢救车的封存式管理必须与护士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培训相结合,才能保证临床抢救工作有序进行,提高急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医院抢救车的规范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抢救车是存放抢救药品、物品的专用车,在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具有及时、准确、方便、易取的特点.因此,要求抢救车内的急救药品、用物、仪器齐全并相对定位,性能良好,处于备用状态.如何对抢救车进行有效的管理,使病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能得到迅速、及时、有效的抢救,是每一位护理管理者面临的问题.我院在统一配备抢救推车后建立了严格规范的抢救车管理制度,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封条式管理在抢救车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红  段劲峰 《护理研究》2008,22(2):299-299
多年以来,我院在抢救车的管理上实行的是每天对抢救车进行班班交接。显得费时费力,又不能做到抢救车药械完好率100%-从2007年6月以来,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同时借鉴上级医院的管理方法,对我院抢救车的管理方法进行了改革,采用封条式管理,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抢救车是存放抢救药品和物品的专用车,管理要求抢救车内的药品和物品完好率应达到100%。抢救车的应用和管理是抢救工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抢救成功与否[1]。封存急救车使用率低,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药品与物品的使用率不一致,内存药品和物品易过期等情况[2]。抢救车内存放的药品和物品数量较多,要求护士做到班班查对交接。为使数量较大的药品和物品无过期现象,抢救结束后能及时补充药品和物品,减少交接时间,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  相似文献   

7.
病区抢救车管理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科室一般均设有抢救车以供抢救急危重病人时使用,为了保证抢救工作能及时顺利进行.要求车内的急救药品、物品、器械应用性能良好、完整无缺、并在有效期内。而且各医院急救物品管理规章制度中明确规定:各种抢救器材必须始终保持在备用状态,急救物品完好率保证100%。因此要求每班必须严格交接班制度。  相似文献   

8.
韩慧  沈丽娟  邹晓月  周勤学   《护理与康复》2016,15(12):1203-1205
正抢救车是存放抢救药品、物品的专用车,具有及时、便捷、易取的特点。随着医院管理的规范要求,抢救车已经成为每个护理单元及医技科室必备的急救设备之一,为了保证抢救工作能及时顺利进行,要求车内的急救药品、物品、器械的完好率达100%,并在有效期内。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发现,由于车内放置的抢救药品、物品数量多,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抢救车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讨论品管圈活动是否可提高全院抢救车管理质量。方法成立“急救保障”品管圈,通过现状调查、原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对策实施、效果检查及巩固措施等程序,开展品管圈活动,对全院45个护理单元抢救车内药品、器材进行管理。评价品管圈活动前后有形成果及无形成果。结果护士在品管圈活动后交接抢救车用时从(5.0±1.3) min下降至(2.0±0.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32,P<0.01);品管圈活动后护士对使用抢救车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00,P<0.01);活动后抢救车内药品、器材管理检查平均得分由(95.8±1.8)分上升至(98.2±2.1)分,抢救药品器材完好率从92%上升到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χ2分别为-5.821,6.380;P<0.05)。品管圈活动后护士品管圈手法运用、团队精神、沟通协调、活动信心、参与感、向心力6个方面评分均高于活动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分别为-28.7,-9.5,-11.2,-29.8,-55.9,-15.5;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护士交接抢救车的用时,提高护士使用抢救车的满意度及抢救药品器材完好率,而且大大提高了全院抢救车管理质量及圈员的质量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0.
病区抢救车管理方法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科室一般均设有抢救车以供抢救急、危患者时使用。为了保证抢救工作及时顺利地进行,要求车内的物品、药品、器械做到时刻处于备用状态,即定点放置、定量供应、性能良好、处在有效期内。我院护理部的要求是:护士班班查对数量、质量及有效期并签名,护士长每周查对1次并签名。我科的常规做法是:班班进行交接、清点、检查并签名。抢救车中常备有47种无菌物品,计200余件,采用常规的清点方法既浪费时间,又很难保证质量,往往只注重了物品的数量,而忽视了有效期。为此,我们结合实际工作中的体会,改进了抢救车物品有效期的管理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抢救车药品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抢救车药品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方法对全院34辆抢救车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实施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确定合理的药品基数,醒目的药品有效期管理,药品的简易封存管理。结果减少了药品过期、标识模糊,减少了药品的浪费,节省了护士的人力资源,满足了临床抢救的需要。结论对抢救车药品管理改革,规范了药品的管理,提高了药品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选择急救医疗服务的因素及性别对选择急救医疗服务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11月上海三家三甲医院250例AMI患者,使用汉化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医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有30.8%的患者应用EMS到达医院,男性和以前用过救护车的患者更易使用EMS,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认为症状严重、疼痛严重、以前用过救护车是患者应用EMS的预测变量,而他人催促来院、之前有相似症状和身为女性是不应用EMS的预测因子。结论 AMI患者EMS使用率低,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选择使用EMS,EMS效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TRIZ理论的护理管理对护理服务质量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3—6月我院收住院的5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基于TRIZ理论的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服务质量水平。结果观察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服务质量专业评价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TRIZ理论的护理管理,能够有效满足住院患者的护理服务需求,提高医院护理服务专业水准,提高医院护理服务管理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4.
流程管理在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邝蕾  黎雪娟  吴伟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7):1555-1557
目的探讨流程管理在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运用流程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调查分析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流程改善,重新制定出更加规范、科学的输液流程及安全管理规定,并实施、评价。调查统计新流程执行前后输液相关安全事件发生率、护士依从性、病人满意度。结果新流程执行后:(1)门急诊输液相关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01);(2)护士依从性明显提高(P0.001);(3)病人满意度明显增加(P0.001)。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结论运用流程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护理质量程序化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近2年急诊科实施护理质量程序化管理后接诊的86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与实施护理质量程序化管理前的850例患者作对比,观察实施护理质量程序化管理前后的护理质量.结果 实施护理质量程序化管理后护理人员的接诊时间、出车时间、输液差错次数及护患纠纷次数较实施前显著减少;而专科考核得分、抢救成功率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较实施前显著提高.结论 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应用护理质量程序化管理,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Mental health case management emerged in the 1960s in response to the shift in focus from inpatient to community care. Case management per se had been used by other service industries for some time previously, particularly those involved with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The term case management describes a range of service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 in mental health rather than a single model of care. One method of delivering case management is with an intensive model of care. Intensive case management is differentiated from other forms of case management through factors like a smaller caseload size, team management, outreach emphasis, a decreased brokerage role, and an assertive approach to maintaining contact with clients. Research has demonstrated that case management, in particular, intensive case management, can improve clients' and families' experience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but only when introduced and used for appropriately targeted client populations and suitably resourced. Determining which model of case management best suits the client population and how to introduce it is a major challenge for any mental health service. With a focus on intensive case management, a review of this process is outlined.  相似文献   

17.
为保证抢救急诊危重症病人绿色通道的畅通,满足急诊病人对医疗护理工作的需求,医院根据新的急诊模式的布局特点,通过尝试不同的管理和服务模式,提高了对危重病人的管理水平,满足了门急诊病人的需求,提高了护士的服务意识及法律意识,防范了差错事故的发生,体现了急诊护理服务的人性化,促进了护理服务的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病人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急诊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纳入急诊科转送诊断性检查或专科住院治疗的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120例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60例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指导急诊转运,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方案指导急诊转运。比较2组转运意外事件发生率、转入科室不满意率、医疗纠纷发生率、护理人员技能评分。 结果 观察组转运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065,P=0.024),转入科室不满意率为1.6%、医疗纠纷发生率为0,均低于对照组的13.3%、10.0%;观察组护理人员技能总分为(93.7±10.3)分,高于对照组的(82.2±13.5)分(t=2.623,P=0.014)。 结论 在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急诊转运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减少护理意外事件及医疗纠纷的发生,从而提升急诊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期间,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完善临床护理质量管理内涵及评价标准,充实临床护士队伍及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丰富工作内涵,切实落实基础护理;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品质。结果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后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均提高。结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有利于促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活动中护理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is to estim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a diabetic case management programme on health‐care service utilization. The study population included 6007 a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956 766 as the control group. As the indicators of health‐care service utilization, numbers of medical ambulatory consultations, days of medication prescribed and medical expenses for one year were used, and we analysed the claim data of the health insurance from 2005 to 2007. The study population was classified into three subgroups based on the number of medical ambulatory consultations per year before this intervention. In the under‐serviced subgroup, the intervention group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onsultations (3.2), days of prescribed medication (66.4) and medical expenses (287 900 KRW)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Conversely, in the over‐serviced subgroup, the intervention group showed a less decrease days of prescribed medication (1.6)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is showed that the case management programme le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o optimize their utilization of health‐care services by subgroups. It is necessary to evaluate the appropriateness of health‐care usage and clinical outcome to show the direct effectiveness of the case management programme by subgrou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