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abdominalcompartmentsyndrome ,ACS)指腹腔内高压 (intra abdominalhypertension ,IAH)伴发多器官功能障碍 (multipleorgansfailure ,MOF)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根据ACS的病因不同 ,分原发性ACS和继发性ACS。原发性ACS是指由腹膜炎、肠麻痹或腹腔、盆腔创伤等引起 ,而继发性ACS是主要由外科手术勉强关腹引起。不同病因ACS的发病率不同 ,目前还没有ACS准确的发病率。Hong等[1] 报道严重创伤后ACS发生率为 1% ;汤耀卿等[2 ]报道重症急性胰腺炎ACS的发病率为 31.4 % ;Kron等报道ACS高危疾病发病率为 14 % ,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4月在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和滦平县中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ACS分成两组,其中发生ACS患者57例(ACS组),未发生ACS的118例(非ACS组)。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肾衰竭的基础疾病、透析龄、发生ACS前1个月的收缩压、舒张压、脱水量及发生ACS时的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甲状旁腺素(PTH)、血白蛋白(ALB)、血脂、血尿酸(UA)、肺动脉压(PH)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应用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ACS的危险因素。结果 ACS组的男性居多[38例(66.67%)],而房颤病史、透析前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超流量、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钾(K+)低于非ACS组,ALB高于非A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前的收缩压≥160 mmHg(OR=3.240,95%CI:1.255~5.367,P<0.05)和超流量≥3 500 mL/次(OR=2.797,95%CI:1.033~4.574,P<0.05)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CS的相关影响因素。结论 透析前血压控制不良(收缩压≥160 mmHg)、超流量过大(超流量≥3 500 mL/次)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ACS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胆管结石诱发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1998年6月—2009年3月诊治的436例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检查和术中探查,分为合并ACS组(74例)和非ACS组(362例),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两组的年龄、性别、肝功能、合并胆囊结石、胆囊切除史、胆管结石的数量、胆管结石的直径、梗阻部位、胆管直径、胆管炎病史、胆道手术史、合并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合并呼吸疾病等14个因素与ACS的相关性,从而得出胆管结石诱发ACS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436例患者中有74例并发ACS,占16.97%。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肝功能、梗阻部位、胆管炎病史、胆道手术史、合并糖尿病是胆管结石诱发ACS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胆道手术史、合并糖尿病是胆管结石诱发ACS的独立因素。结论年龄、胆管手术史、合并糖尿病是胆管结石诱发ACS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了解胆管结石诱发ACS的危险因素对临床治疗胆管结石和预防ACS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腹腔间室综合征(ACS)的CT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23例SAP合并ACS病人的CT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ACS的CT特征及其对判断病情严重度的参考意义。结果 23例SAP合并ACS病人中治愈12例,其中经手术治愈9例。SAP合并ACS者其CT下腔静脉受压、膈肌上抬和圆腹征的发生率以及CT严重指数(CTSI)评分要明显高于非ACS病人,而ACS病人治疗前后CT下腔静脉受压、增强CT肠壁增厚和膈肌上抬的发生率亦存在显著差异。在有关ACS的7项CT特征中,出现项数≥3项者其确诊ACS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序贯性脏器功能衰竭评分(SOFA),病程期间机械通气(MV)时间、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时间,死亡率等均显著增加。结论 SAP合并ACS病人CT下腔静脉受压、膈肌上抬和圆腹征的发生率以及CTSI评分要明显高于非ACS病人,且CT特征出现的项数对判断病人病情严重度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腹腔间室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腹腔间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是由于腹腔内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引起的包括心血管系统、肺、肾等多器官功能紊乱的临床综合征。随着对ACS认识的逐渐深入,发现外科危重病例中出现ACS的并不少见。调查发现,严重创伤患者ACS的发生率为2%~15%,重症监护室(ICU)中,IAH的发生率达35%,ACS的发生率约为5%。因此,临床医师对ACS要有高度的警惕和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的急症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ACS)的诊断和急症处理。方法对我院2000年10月~2004年10月收治的13例SAP并发AC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3例ACS患者,9例(69.2%)发生在SAP急性反应期(即早发性ACS)。3例(23.1%)发生在SAP感染期(即迟发性ACS),1例(7.7%)发生在SAP急性反应期和感染期(即混合性ACS)。9例早发性ACS中。1例(7.7%)行短时血液滤过。2例(15.4%)行左、右下腹部小切El灌洗引流术,3例(23.1%)行腹腔镜灌洗引流术。3例(23.1%)行开腹减压术;3例(23.1%)迟发性ACS均行开腹减压术;1例(7.7%)混合性ACS早期行腹腔镜灌洗引流术,后期行开腹减压术。治愈7例(53.8%),死亡6例(46.2%)。结论ACS是SAP的严重并发症。死亡率极高。早期、及时的诊断与根据不同ACS类型采取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是改善ACS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李彤  许媛  毛羽 《腹部外科》2004,17(3):192-192,F003-F004
腹腔室隔综合征(Abdominalcom partmentsyndrome ,ACS)在外科重症病人中发病率高,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涉及全身多个脏器,可引起全身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因此,ACS的诊断与治疗已经成为当前外科和ICU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正确诊断并及时给予治疗可逆转ACS的病理生理学损害。本文就ACS的诊断与治疗策略进行综述。一、ACS的诊断ACS是IAP (Intra abdominalpres sure,IAP)增高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征候群。其正确诊断至少需以下三个条件:①对高危人群充分的认识;②当临床出现提示ACS的表现时,做到早期怀疑;…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腹腔室隔综合征(ACS)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15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示临床表现是诊断ACS的有用依据,早期剖腹减压是治疗ACS惟一有效途径,本组早期剖腹减压治疗的病死率为40%。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 、胱抑素(Cys-C)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2例ACS、42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及38例健康对照者检测血清Hcy水平及Cys-C水平.结果:ACS患者血清Hcy及Cys-C水平高于对照组.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及胱抑素血症可能是ACS的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serum cystatin C,sCysC)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artery syndrome,ACS)患者急性肾损伤(AKI)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1日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冠心病监护病房收治的268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的AKI诊断及分期标准将ACS患者分为非AKI组、AK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数据,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CS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并用COX回归分析影响AC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各危险因素对ACS患者AKI发病及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268例ACS患者中有89例发生AKI,发病率为33.2%,其中AKI 1期、2期、3期发病率分别为17.5%、9.3%、6.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CysC是ACS患者AKI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3.920,95%CI 2.216~6.936,P0.01);COX生存回归分析显示sCysC是ACS患者住院病死率和2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85,95%CI 1.014~1.890,P0.05;HR=1.972,95%CI 1.626~2.393,P0.01)。结论 sCysC是ACS患者AKI发病和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