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学生心理健康、自我差异与自我接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青少年现实-理想自我差异问卷和自我接纳问卷对208名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心理健康和自我差异无显著相关(P0.05),但和心理健康的强迫症状(r=0.139,P0.05)、人际紧张及敏感(r=0.141,P0.05)、焦虑(r=0.138,P0.05)因子显著正相关;(2)心理健康和自我接纳之间显著负相关(r=-0.436,P0.01);(3)自我差异和自我接纳之间显著负相关(r=-0.288,P0.01);(4)在自我差异影响心理健康中的强迫症状、人际紧张及敏感和焦虑时,自我接纳起完全中介的作用。结论:合理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大连市中华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大连市开展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 采用SCL-90量表对大连地区572名中学生进行评定.同时与全国常模和北京市中学生常模比较.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1)大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成人与北京市中学生;(2)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3)中学生总体上心理健康状况无性别差异.但初一女生比男生差.高二男生比女生差;(4)重点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超过非重点校学生;(5)大连市城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一致。结论 大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考察了419名大学生血型、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血型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关系,并且O型血型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达到显着性程度;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间存在非常顾着性相关;血型与人格特质间的相关不顾着,但不同血型者具有不同人格特征,同一血型者具有相同人格特征。可以用血型来粗略预测人的人格特征,进而预测人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地西藏班学生文化疏离感、心理韧性、心理健康的关系,揭示心理韧性在文化疏离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文化疏离感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对490名内地西藏班学生进行施测。结果:(1)内地西藏班学生的文化疏离感与心理韧性、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2)心理韧性在内地西藏班学生文化疏离感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心理韧性在内地西藏班学生文化疏离感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为解释文化疏离感、心理韧性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特定人群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中学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安徽省某农村中学296名中学生为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进行调查,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①该学校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05%;②女生与男生总分无显著差异(t=0.378,P>0.05);③高中生总分及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P<0.05);④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r值为0.184~0.716,P均<0.01);⑤影响该学校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生活事件有人际关系和学习压力及生活习惯恶化、被盗或丢失东西、评选落空、当众丢面子等事件。结论心理健康水平与负性事件密切相关,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对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自我隐瞒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学生自我隐瞒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隐瞒量表(SCS)和一般健康问卷(GHQ)对56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中学生自我隐瞒和心理健康在性别差异上不显著(P0.05),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P0.05,P0.001);2中学生自我隐瞒和心理健康积极方面呈显著负相关,和心理健康的消极方面呈显著正相关(P0.001);3回归分析显示,自我隐瞒对心理健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β=-0,165,0.311),可解释总变异的17.1%。结论培养中学生学会倾诉的能力,是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此外,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三波段的交叉滞后模型考察随时间变化照顾负担、不同类型应对方式以及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采用追踪设计,每间隔6个月对167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照顾者用照顾负担访谈量表(FBI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3轮施测。结果:不同类型的应对方式与照顾负担、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不同的作用关系。照顾负担不仅直接影响家属的心理健康还对其应对方式有消极影响。照顾负担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消极应对方式之间存在动态的相互作用关系且具有恶性循环效应。结论:照顾负担、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动态的相互作用关系,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干预应聚焦于切实的减轻照顾负担,矫正不良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8.
幽默感对压力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考察中学生幽默感在压力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多维幽默感量表(MSH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一般健康问卷(GHQ-20)对836名中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幽默感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高幽默感可以直接降低焦虑和抑郁情绪,提升自我肯定;幽默感可以调节压力事件与抑郁的关系,但不能调节压力事件与自我肯定、焦虑的关系。结论:幽默感对压力事件与心理健康某些方面的关系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3065名初中生施测。结果①5.38%(165例)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②学习压力上得分最高;③女生易采用问题应对(t=24.77,P<0.001),情绪应对上性别差异不显著(t=2.24,P>0.05);④心理健康总分随年级上升而增加(F=150.269,P<0.001);⑤问题应对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r=0.099~-0.262,P<0.01),情绪应对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r=0.138~0.279,P<0.01);⑥除发泄情绪因子,其他应对方式均进入回归方程,对心理健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P<0.001)。结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应结合应对方式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使用多维度-位置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测量613名中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同时收集被试的年级、年龄、性别等人口学变量,以考察年级、归因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发现:虽然年级、年龄与归因方式及心理健康的部分因子均存在显著的零阶相关,但在控制年龄后,年级与归因方式及心理健康总分及多个维度的偏相关更显著。中学生的归因方式和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一学生的外控归因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初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多个维度上也好于其他年级。内控与外控归因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及其总分均呈正相关。外控归因在年级与心理健康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78.8%。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认知灵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与Wisconsin卡片分类测验对中学生进行测验.结果: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综合水平还好,但学习焦虑较严重.心理健康水平与认知灵活性存在相关,并且有些项目达到了显著性水平.结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认知灵活性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状况,并研究心理健康素养各构成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抽取382名初高中生,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知识测量、污名化量表、心理疾病病因观问卷和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有效性问卷为工具。结果:1对短文主人公主要问题的识别在人口学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污名化与归因(r=0.353,P0.01)和有效性(r=-0.140,P0.01)上也存在显著相关;3回归分析显示内因(U=0.051,P0.01)、外因(U=0.048,P0.01)和有效性(U=0.050,P0.01)对污名化有预测作用。结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有待提高;各构成之间不是孤立的存在,尤其是污名化会导致中学生对专业心理帮助的有效性产生怀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理健康课对减轻心理压力、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兰州市二十七中学504名学生(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2名),对实验组进行为期6周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照组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最后用自编《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对504名中学生进行评定。结果实验组学生在考试压力(t=-11.67,P0.01)、师生关系(t=-12.86,P0.01)、亲子关系(t=-12.61,P0.01)、同学关系(t=-12.21,P0.01)、学习压力感(t=-3.13,P0.01)以及适应不良(t=-4.02,P0.01)等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心理健康课对缓解压力、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上起了良好的作用,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课教育,以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学生心理韧性、负性生活事件感受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探究其内部作用机制,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1962名初中生进行测量。结果:1中介效应检验得到回归方程"Y=0.656M-0.125X"(t=-7.494,P0.001),负性生活事件感受在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症状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55%;2心理健康量表的强迫因子、学习压力感因子以及情绪波动性因子得分分别为(2.100±0.648)、(2.089±0.854)和(1.980±0.727),处于"轻度"症状;3生活事件量表的学习压力因子均分、人际压力因子均分分别为(1.713±1.070)和(1.612±1.041),接近于"轻度"感受;4心理韧性量表的各因子均分均在3分以上,处于中等以上水平。结论:1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也可以通过影响中学生对负性生活事件的感受,来间接影响心理健康,心理韧性越强的中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对其造成的消极影响就越小,心理就越健康;2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强迫性观念与行为、学习压力感及情绪波动性方面存在轻度症状;3中学生的消极感受主要来自于学习和人际方面的负性事件;4中学生的心理韧性在目标专注和积极认知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疏离感与家庭功能、人格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 :调查中学生的疏离感以及家庭功能、人格与疏离感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疏离感量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 (FACESⅡ )和 16PF对 5 2 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 1)疏离感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 ,与性别无关 ;( 2 )疏离感与人格和家庭功能因子相关 ;( 3)疏离感高低群者在家庭功能与人格因子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家庭亲密度、忧虑性、敢为性、稳定性和怀疑性对疏离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心理一致感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以及气质类型的中间作用。方法采用心理一致感量表(SOC-13)中文版与社交焦虑量表以及气质类型量表对20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年级、气质类型的大学生在心理一致感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4.355,9.231;P0.05);不同生源、气质类型的大学生在社会焦虑上存在显著差异(t=-1.473,P0.01;F=4.750,P0.05);大学生心理一致感与社会焦虑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448,P0.01)。结论气质类型中抑郁质的大学生在心理一致感最低,社会焦虑的程度最高;大学生心理一致感的分数越高,社会焦虑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17.
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358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测量方法研究了性别角色特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显示:(1)正性的男性化特质或女性化物质与心理健康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2)双性双与男性化者比未分化和女性化者心理健康更好;(3)性别与性别角色类型之间没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农村中学生社交焦虑、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农村中学生社交焦虑、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用社交焦虑量表、应对方式量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315名农村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农村中学生社交焦虑存在年级差异,初三男女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水平社交焦虑者的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心理健康上存在显著差异.自责、社交焦虑、幻想、求助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结论 社交焦虑对心理健康不仅有直接预测效应,还通过应对方式对其有间接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初中预备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个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有效地制定各项心理干预措花,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 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进行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分析。结果 有3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同题与家庭环境中的娱乐性和亲密性关系显著;个性特征中神经质是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结论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及学生的个性特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北京高校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一高校某专业128名大学生的睡眠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受试大学生PSQI总分为(4.52±1.44),有15.6%的学生存在睡眠质量问题,男、女学生之间存在差异(P0.05)。SCL-90各因子与PSQI总分及大多数成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大学生存在睡眠质量问题,且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重要的联系。在大学生中开展健康睡眠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