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3例学龄前儿童听力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随着听力学的发展,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已经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开展。学龄前儿童听力筛查已经得到很多人士的认同,但是目前各地筛查方法不同,没有统一规范。本研究参照美国科罗拉多州儿童耳部疾患和听力筛查方法的标准对183名学龄前儿童听力情况做一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国一直十分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政府对残疾儿童的救助力度也越来越大。2007年实施彩票公益金项目,为1 200名听障儿童免费佩戴助听器并补贴康复训练费,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启动贫困聋儿人工耳蜗抢救性康复项目,除每年为3 000名听障儿童免费配戴助听器和康复训练外,每年还为500名听障儿童免费植入人工耳蜗并补贴康复训练费,使更多贫困家庭的重度  相似文献   

3.
2012年6月21日下午,在广西南宁召开了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听力学组工作会议,会议由组长黄丽辉教授主持。黄丽辉教授首先回顾了听力学组过去几年的工作,包括成功举办和参与各种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以及在继续教育、政府防聋方案制定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并重点介绍了过去一年听力学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诊断和评估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儿普遍听力筛查近年来已逐渐成为鉴别婴幼儿听力障碍的常规方法,经过听力筛查而被初步认为可能有听力障碍的新生儿,应进一步接受小儿耳鼻咽喉科专家、听力学家、言语病理学家、遗传学家等的综合性听力学评估,从而达到早期诊断和干预的目的。现将第5届国际新生儿听力筛查会议(2006年5月,意大利)论文汇编中关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诊断和评估策略部分内容编译如下。  相似文献   

5.
小儿行为听力测试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小儿行为听力测试在人工耳蜗植入中的作用。方法和结果 在我院临床听力中心1996年至2001年4月就诊的1000科名6岁以下儿童中要求植入人工耳蜗的小儿,男30例,女26例,经系统的术前的医学和听力学评估(CT或MRI、ABR、40Hz-AERP、声阻抗、耳声发射、小儿行为听力评估包括裸耳听阈和助听听阈),植入人工耳蜗45例,10例配以助听器,1例证实为蜗后病变而随访。结论 小儿行为听力测试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听力学评估很重要,可以进行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指导术后测试,并可作为术前的听觉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听力学评价对判断小龄聋儿人工耳蜗植入适应证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0名3岁以内小龄聋儿进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ABR)、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s,OAE)、声导抗等客观测试。行为观察(behavioral observation audiometry。BOA)、视觉强化定向反应(visual reinforcement audiometry,VRA)、游戏测听(play audiometry,PA)等行为测听及听觉言语评估,用其结果综合判断听力损失程度。术后开机3个月对所有小儿进行听觉言语评估,与术前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术后50名聋儿的听觉言语识别率有明显提高。结论综合听力学评价能够准确筛选出小龄聋儿人工耳蜗适应证患者,筛选出来的患者术后可以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低龄听障儿童人工耳蜗(以下简称CI)适应证评估项目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应用“听力重建启聪行动”项目组制定的CI适应证评估标准,对211例CI候选者逐个进行术前检查和综合评估,汇总筛查结果递交CI技术小组讨论评议,并推荐上报符合CI植入标准的人选。结果211例CI候选者共筛出151例符合标准,15例听力评估不达标,14例智力或精神发育迟滞,9例耳蜗畸形,8例慢性中耳疾病,5例不符合年龄政策。3例多动症,3例有自闭症倾向,2例生长发育低下,1例有心脏病史。结论本项目组制定的CI适应证评估标准内容覆盖面广,操作流程统一规范,评估目的明确,能体现捐赠活动“优中选优”的宗旨,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儿童行为测听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诊断听力学的迅速发展,听力检测方法越来越多。先进的电生理检测设备能够快速、客观、准确地获得听觉反应值,在临床及康复听力学中都占据了很大的优势,相比较而言,传统的行为测听技术显得费时费力、测试结果不稳定等。但是,行为测听技术有其独特的优势,有着电生理测听技术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这项技术始终贯穿在临床听力学特别是聋儿康复过程中,不但用于小儿听力损失的诊断,在小儿助听听阈获得及人工耳蜗调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儿童行为测听技术应用的心得。  相似文献   

9.
10.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听觉康复效果跟踪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633例2~6岁听力障碍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的听觉康复效果跟踪评估,分析人工耳蜗植入年龄、性别及康复时间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探讨听障儿童听觉发展的规律性.方法 听觉能力评估方案采用全国聋儿康复系统通用的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评估内容包括声母识别、韵母识别.声调识别、双音节词识别、短句识别及在噪声环境中的言语识别等6项.本研究采用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因变量为儿童听觉康复评估结果,自变量为儿童的年龄、性别、康复时间.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听觉能力随康复时间延长,听觉能力显著提高(P<0.001),其变异系数越来越小,2岁年龄组康复12个月评估时的CV系数为0.25,其余各年龄段的CV系数均小于0.2.听觉评估时间和儿童的年龄对听觉能力交互效应显著(P<0.001),年龄段越小的儿童进步幅度越大.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性别对听觉能力的主效应不显著(P>0.05).结论 人工耳蜗术后听觉能力随康复训练的时间延长得到快速发展,儿童年龄越小提高幅度越大.听觉强化训练时间至少要经过12个月,听觉能力才相对稳定,2岁年龄组的听觉强化训练时间要超过1年.  相似文献   

11.
语音学(phonetics)是研究人类言语声音的科学,是听力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目前,言语测试、言语能力评价在诊断听力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听力言语训练日益受到康复工作者的重视,语音分析和语音增强技术日臻成熟。这说明,愈来愈多的语音学知识应用到了听力言语康复实践中。对听障者而言,他们进行康复的最大愿望是提高言语沟通能力,这也要求我们掌握更多的语音学知识,以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它是一种机械振动波,是一种物质,因而语音可谓语言的物质基础。但是,即便是由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听损失发病率高(3%~6%),具有可治性和康复性,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从而达到“聋而不哑”的目的。2003年9月始,我院被定为山东省烟台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中心,开展系统的听力筛查工作,至2006年12月,共有243例未通过听力筛查的新生儿在我院进行ABR检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婴儿的听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婴儿的听力状况及其变化。方法对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诊断为听力损失的136例婴儿分别在2~3月龄及4~6月龄时应用ABR、TEOAE、声导抗检查进行听力损失的初诊及确诊,比较和分析2次检查结果。结果 2~3月龄时136例婴儿初诊为单耳听力损失64例,双耳听力损失72例;听力损失程度:轻度109例,中度9例,重度7例,极重度11例。4~6月龄时确诊为听力正常22例,听力损失114例,其中单耳听力损失62例,双耳听力损失52例;轻度听力损失87例,中度11例,重度4例,极重度12例。确诊和初诊结果比较,听力损失程度无变化87例,加重或减轻49例(初诊为轻度听力损失者42例,中度4例,重度3例),其中听力损失程度加重7例、减轻20例、22例恢复正常。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婴儿听力损失状况可能发生变化,在初诊为听力损失后,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电子耳蜗植入后不同时期的听功能变化。方法:将接受电子耳蜗植入的47例患儿分为NucleusN24和ClarionS两组,使用Nottingham大学的听觉活用进步教育听力进程评价体系(Nottingham大学LIP)观察患儿术后不同时期的听功能变化。结果:术前及开机后3、6、12个月的Nottingham大学LIP平均得分,NucleusN24组分别为(8.5±9.9)、(35.0±8.6)、(39.0±2.4)、(40.0±2.9)分,ClarionS组分别为(5.6±6.5)、(28.1±13.4)、(34.4±9.2)、(39.8±3.5)分。开机后的最初3个月听功能提高显著,3~12个月提高缓慢。开机后1年两组的听功能测试均接近满分。结论:两种电子耳蜗植入后听功能均可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且两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其中0~6岁听力残疾儿童13.7万[1].听力学是为听障人群提供服务的重要技术支持,虽然近些年听力学在我国发展很快,但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听力师极度缺乏,听力学人员结构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听力学和言语-语言病理学教育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技术的发展,现在大多数听障人士可以通过医疗、听力学干预和康复回归有声世界,从而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面对中国庞大的听力障碍人群.加快培养听力康复专业人才.促进该行业的正规化、系统化,是当前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文主要讲述中国听力学和言语-语言病理学专业教育的现状,并与美国听力学和言语-语言病理学专业教育进行对比,对中国的听力康复教育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7.
18.
纵观全球临床听力学的发展历史,教育是推动其顺利发展的重要环节。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促进了专业化听力学人才的需求;不断推出的智能化、专业化设备在临床听力  相似文献   

19.
“对听力语言障碍者干预越早效果越好”在本领域内已成为共识,但对于年龄较大儿童如何科学地选择人工耳蜗植入,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结合中国“听力重建,启聪行动”项目的实施,笔者通过对几个大龄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康复效果调查,认为年龄并不是决定大龄儿童能否植入人工耳蜗的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566例2~6岁听力障碍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后韵母识别能力的康复效果跟踪评估,分析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年龄、性别、康复时间对韵母识别能力康复效果的影响,探讨听障儿童韵母识别能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本研究采用全国聋儿康复系统通用的<听障儿童听觉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中的韵母识别词表进行听觉能力评估.采用人工耳蜗植入年龄、性别、康复时间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因变量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韵母识别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韵母识别能力随康复时间延长,韵母识别率显著提高(P<0.001);康复时间和儿童年龄对韵母识别能力的交互效应显著(P<0.001),年龄越小的儿童进步越大;儿童性别对韵母识别能力的主效应不显著(P>0.05).结论 人工耳蜗术后韵母识别能力随康复训练时间的延长快速发展,年龄越小发展越快;听觉强化训练时间至少要经过12个月,韵母识别能力才能相对稳定,对于2岁年龄组听觉强化训练时间要超过1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