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症状未缓解状态下行急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5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在心绞痛反复发作时即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病变后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结果 53处病变置入56个支架,术中无严重并发症,34例心绞痛消失;9例有不典型胸痛,症状在1~2天内消失,无急诊冠状动脉搭桥及死亡。随访3个月~3年,6例冠脉造影证实再狭窄,5例行再次PTCA术后症状消失,1例行PTCA后仍有症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无死亡病例。结论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近期及远期效果较好,治疗成功率及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心脏死亡和心肌梗塞(MI)发生率常用来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疗效。对1829例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随机比较PTCA或CABG术后5年心脏死亡率和心肌梗塞发生率。 方法 有多支冠脉病变的患者和严重心绞痛或心肌缺血的患者随机分入CABG或PTCA治疗方案。其适应证如下:(1)非Q波心肌梗塞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4小时至6周;(2)稳定型Ⅲ或Ⅳ级心绞痛;(3)稳定型Ⅰ  相似文献   

3.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广泛采用的方法。很少有资料将两种治疗结果进行直接对比。本文对152例作多支血管病变的PTCA组和134例作多支血管病变的CABG组进行对照研究。以前进行过PTCA或CABG患者除外。结果表明,两组患者之射血分数均明显降低(分别为48%±14%和53±15%,P=0.002);除左冠状动脉主干外,两组之间的主要分支(左前降支、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狭窄及单分支狭窄的分布无明显差别。行CABG组的每例患者均与行PTCA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分别为3.9与3.7支血管,P<0.001);单支血管病变者75%是用左乳内动脉移植。经标准化评定,PTCA成功率为95%。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药物防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已经广泛应用于治疗冠心病(cAD).并部分取代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大大减少急性心肌梗死(AMI)和死亡率。但是众多的研究发现:PTCA术后易发生急性冠脉闭塞,6个月内易发生再狭窄(restenosis.RS)且RS率高达30%~50%.因而影响了其治疗的远期疗效和临床运用。支架植入术作为PTCA术后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568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施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自1996年1月至1999年12月,我们共施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568例,其中疑诊急性心肌梗死416例,疑诊不稳定性心绞痛152例。结果416例拟诊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有328例施行了梗死相关血管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rimaryPTCA,P-PTCA)治疗;有32例造影发现冠状动脉梗死相关血管直径狭窄<75%,前向血流TIMIⅢ级,未行P-PTCA治疗;有12例左主干和(或)三支血管病变患者施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6例左主干和(或)三支血管病变患者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行择期CABG治疗;有8例因梗死相关血管不能确定或是不适宜P-PTCA或CABG病例接受了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有4例梗死相关血管细小,未行特别处理;有13例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示结果正常或体表心电图判定的梗死相关血管正常。152例拟诊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行急诊PTCA治疗108例,CABG33例,动脉造影正常8例,因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不适宜PTCA/CABG治疗,选用IABP短期辅助治疗加药物治疗维持2例。2例急性心梗和1例梗死后心绞痛患者死于术中或术后即刻。结论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施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是必要的和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1977年Gruntzig首先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心绞痛,并获得了成功.自此,PTCA在冠心病治疗中日益受到重视。美国1984年全年行PTCA的患者数为85000多例,日本至1985年底全国共行PTCA的患者也达6649人,我国自1985年起逐步开展这一技术,并在临床获得初步成功。早先,PTCA的适应症仅限于:年龄65岁以下;心绞痛病史不足一年且内科治疗无效;单支血管病变,且狭窄局限于近端,无钙化,同心性,非主干病变;狭窄后灌注良好,左室壁收缩功能尚可;PTCA失败后同意并能够进行冠状动脉—主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近年来,由于导管及导引钢丝的改良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老年人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近年来由于PTCA积累的经验增多,技术改进,选择病例谨慎,使老年人PTCA有了较高的成功率。既往文献仅有一项是涉及80~89岁老年人的,本文复习作者所在医院14个月间80~89岁老年人PTCA结果。 1987年3月~1988年5月,收治54例80~88岁冠心病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38例,心肌梗塞16例),其中22例行PTCA。入院前均符合心绞痛Ⅲ或Ⅳ级(纽约心脏协会标准)。22例中5例(23%)因急性心肌梗塞住院,因梗塞后心绞痛行PTCA。22例中仅3例有3支冠状血管病变或1支以上冠状血管的多处病变。 54例冠心病中其余32例给予药物治疗。25例(78%)入院前有Ⅲ或Ⅳ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者11例(34%),32例中22例(69%)有3支冠状血管病变或1支以上冠状血管多处病变。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近年来随着溶栓治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其死亡率已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仍有部分患者不宜采用上述治疗方法,而且PTCA术后3~6个月内再狭窄率高达30%~50%,且无理想的解决  相似文献   

9.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和冠状动脉内滴注链激酶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较新方法,但有部分病例可因冠状动脉损伤导致急性危重心肌梗塞(MI)而必须行急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本文报道17例治疗性冠状动脉插管(PTCA 与冠状动脉内输注链激酶)引起的危重 MI行急症 CABG 的经验,另有3例为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术中或术后不久,具有相似的急性临床表现。资料与方法:上述20例,所谓“危重心肌梗塞”,系指持续性胸痛伴有 ST 段明显改变持续长达40分钟以上。造影发现冠状动脉主干有梗阻或夹层动脉瘤征象。最初的处理包括立即从冠状动脉内与静脉输注硝酸甘油,口服硝苯吡啶,导管操作前后行冠状动  相似文献   

10.
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s ,ACS)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16 5例ACS患者 ,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 89例 ,经内科治疗病情改善后再介入治疗的 76例。所有“罪犯”病变均予治疗 ,其中 4 1例患者同时接受了“罪犯”与非“罪犯”病变血管的治疗。介入方法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支架、直接植入支架及切割球囊扩张。结果  16 5处“罪犯”病变PTCA后植入支架 134枚 ,直接植入支架 4 8枚。术后残余狭窄均 <10 % ;前向血流达TIMI 3级 ;136例患者心绞痛消失 ,11例有不典型胸痛 ,2 4h后消失 ;术前仅有胸闷症状的 18例患者 ,术后 15例消失 ,3例减轻 ;无术中死亡及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病例。随访 139例患者 2~ 18个月 ,2 0例再发心绞痛 ,有 14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再狭窄 ,其中 11例再次行PTCA ,1例PTCA +支架 ,2例接受外科CABG ;无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及心功能恶化发生。结论 在条件具备的介入中心 ,由经验丰富和技术娴熟的介入治疗医生施行或在其指导下 ,对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近、远期临床效果较满意 ,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Wolozin报告,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PTCA)患者相比,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患者5年内发生阿尔茨海默病(AD)的相对危险增加70%。Wolozin对5216例CABG患者和3954例PTCA患者的转归进行了比较,基线时患者年龄≥55岁,没有痴呆,术后随访5年。  相似文献   

12.
为评估75岁以上病人经皮冠脉成形术(PTCA)或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临床疗效,作者研究了1980~1987年间收治的93例行PTCA和81例行CABG的老年病人,年龄分别为75~89和75~84岁,随访时间分别为8.2和8.3年,心绞痛分级均为Ⅲ~Ⅳ级(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标准)。通过调查其住院期间并发症及随访期间的生存率后发现,PTCA组首次治疗成功率为84%(78/93),治疗失败者7例(5例行择期CABG,2例保守治疗),2例死亡,2例行紧急CABG,3例出现心肌梗死,1例出现脑血管意外,平均住院时间4.3天;CABG组首次治疗成功率为63%(53/81),6例死亡,2例出现脑血管意外,8例发生心肌梗死,10例再次手术。4例发生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平均住  相似文献   

13.
作者(1983.1~1985.6)为平均年龄57(36~74)岁的71(男58、女1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于确诊(静息心绞痛>≥15min伴ST-T波改变,但无心肌坏死的酶学和心电图依据)后随即择期施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这类患者急性期经药物治疗后病情已趋稳定但是仍有持续性劳力型心绞痛,造影示与UAP有关的冠脉病变适宜于PTCA以及冠脉旁路移植(CABG)治疗。本组中: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在老年冠心病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如果适当选择病人,可以获得与治疗年轻病人一样的良好效果。本文就这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脏病的近况作一简要综述。 CABG 在美国施行CABG病人的年龄不断增长,据统计1980年已作CABG≥65岁的病人数比1975年增加了5倍。一、病人特点 Gersh等对65岁以上1086例和较年轻的7827例CABG病人的术前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老年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组,而且老年组多合并糖尿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外周血管疾病和慢性肺部疾病。通过血流动力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潘生丁试验(DP—T)已成为评估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论证其临床意义。选择平均年龄57.3岁、冠状动脉狭窄>75%的劳力型心绞痛者39例,排除血管痉挛型心绞痛、室壁瘤和心瓣膜病者。于CABG前1~3天和后2~7天做DP—T。试验前8小时停用钙拮抗剂、硝酸盐类等抗心绞痛药,并分别记录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随后4分钟静脉注射潘生丁0.56mg/kg,观察4分钟,未出现心绞痛者2分钟静脉注射潘生丁  相似文献   

16.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 PTCA)已被世界各国普遍作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 ,在临床已产生良好治疗效果 ,现将我院 1 30例 PTCA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自 1 993年 7月~ 1 997年 1 2月有 1 30例住院患者接受 PTCA治疗 ,共计 1 40例次。其中男 1 1 7例次 ,女 2 3例次 ,年龄 2 8~ 74(平均 59.7)岁。心肌梗死型 33例 ,心绞痛型 97例。冠状动脉病变分型 :A型 33例次 ,B型 57例次 ,C型 50例次。1 .2   方法先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7~ 1 0 d后行 PTCA,或冠状动脉造影与 PTCA术同步完成。术前多数病例置入右心室起搏电…  相似文献   

17.
1980年至1991年间连续140例患者接受首次PTCA治疗,其中男性132例,女性8例,年龄34±3(23~39)岁,凡在心梗发生后5天内作PTCA者已除外。术前39例(28%)有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44%)有心梗史,11例(8%)曾作CABG,106例(75%)单支病变。全组左室喷血分数64±10%。119例(86%)即时获得成功,前70例的即时成功率低于后70例(77%对93%,P<0.02)。并  相似文献   

18.
选择性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多支血管病变血运重建的最佳方法,是无保护性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病变的标准治疗.本研究探讨无保护性LMCA病变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总结分析1996年10月~2000年8月间20例住院的冠心病左主干病变患者接受直接支架术治疗.入选患者例行左室造影(LVEF>45%),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及其疗效评判采用常规标准,合并右冠脉严重弥漫狭窄病变或前降支(LAD)与回旋支(LCX)同时严重狭窄者不行该术.结果 20例中男17例、女3例,年龄42~71(平均64±12)岁,临床呈心绞痛Ⅱ-Ⅲ级,其中合并高血压9例、糖尿病(2型)1例.冠脉造影显示,左冠脉主干病变呈单纯狭窄者8例,其中近中段狭窄(50%~80%)者6例、开口狭窄(50%~60%)者2例,左主干夹层分离者2例,动脉瘤者1例,合并LAD或LCX病变(狭均>70%)者9例(狭窄50%~70%).全部患者左主干病变均进行直接支架术,其中6例伴LAD或LCX病变者先行PTCA或支架术后再进行左主干病变的支架置入术.置入左主干内的支架均为管状宽径短支架,16例为4.0 mm×9 mm(直径×长度)支架,3例为3.5 mm×9 mm支架,1例冠状动脉瘤者应用4.5 mm×9mm支架.左主干支架术成功率为100%,无残余狭窄或残余狭窄<10%,无任何并发症如支架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紧急CABG及死亡等.9例合并LAD(6例)或LCX(3例)狭窄者,先行LAD或LCX的PTCA术,其中3例PTCA术后残余狭窄<20%,5例残余狭窄30%~40%者中2例置入3.0×16mm支架、1例3.5×20mm支架、1例3.0×14 mm支架,1例LCX开口后狭窄(75%)者因PTCA后发生夹层放置3.5×12 mm支架,造影示夹层消失,无残余狭窄.冠状动脉瘤行带膜支架术者造影示瘤体消失,左主干管壁平整.随访1~4年,14例心绞痛发作消失、6例心绞痛复发但显著减轻(心绞痛Ⅰ级),后者有4例于术后半年~1年内复查冠脉造影提示早期再狭窄,其中2例单纯LMCA再狭窄者再次行冠脉血管成形术、2例LMCA合并LAD再狭窄者行CABG手术,无急性心肌梗塞或死亡等严重心脏事件发生,患者均能维持正常生活.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选择性无保护性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支架术在临床上切实可行、疗效显著,可以是继CABG的另一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介入治疗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介入治疗疗效。方法冠状动脉内再狭窄35例,其中28例(80%)行单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5例(14.3%)行PTCA+支架,2例(5.7%)行旋磨+PTCA。临床随诊(21.9±10.6)个月(4~53个月)。结果33例(94.3%)重复介入治疗成功,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诊期间,6例重复介入治疗成功者(18.2%)心绞痛复发,其中2例(6.1%)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无一例发生死亡或心肌梗死。心绞痛复发组支架再狭窄程度显著高于未复发组(86.2±20.2)%vs(65.3±15.8)%,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介入治疗近期、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0.
作者给109例年龄在70岁以上(平均75.9岁)患者作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这些患者的特点是55%有多支冠状动脉病变,86%有明显的心绞痛(2—4级),16%曾作过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手术,2.7%有左室功能异常。PTCA的资料表明:PTCA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减轻,从83±12%减至15±16%。1例狭窄扩张67%,2例扩张30%,3例扩张3%。148处狭窄中,138处成功地被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