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由于现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病人年龄老化且病情重者增加,内科治疗时间长且多已做过CABG.围术期心脏罹患率及死亡率增加,心梗发生率1~25%.死亡率0.5~14%.最近的资料提示转流后和术后心肌缺血与病人转归有关,并证明术后早期是最危险的阶段.因麻醉、镇痛药可抑制术中应激反应和心肌缺血,作者观察了在术后应激阶段加强镇痛能否降低术后缺血发生率和/或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应用腹外局部低温治疗的目的在于降低腹膜炎患者显著升高的代谢水平,减少机体和组织的耗氧量。体温每降低1℃机体耗氧量约减少6%。从而使乏氧现象减轻,显著改善患者的全身状态。腹部低温具有制菌作用,它能抑制腹膜渗出液中细菌的生长繁殖。腹部低温能明显地提高各种抗生素的疗效,它能使腹膜渗出液的细菌对新霉素和链霉素的敏感度提高9倍。实验证实:腹外局部低温能较快促进炎症消退,防止急性腹膜炎的发展。这样,既减少了腹膜粘连和肠粘连,又不延迟肠吻合和术后腹壁伤口的愈合。腹外局部低温能防止重度腹膜炎患者蛋白质、内分泌和水电解质代谢失调的发展,并促使其较早恢复正常。低温尚具有止痛和止血的功效。有些学者指出,低温显著降低肠管的吸收能力,降低肠壁的生物电活性和肠粘膜的氧张力。动物实验证实了适度的低温有刺激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围术期心肌缺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术后出现围术期心肌缺血 (PMI)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处理措施。 方法 回顾性总结 2 6 80例 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根据术后是否发生 PMI将其分为 PMI组 (30例 )和非PMI组 (2 6 5 0例 ) ,分析 CABG后出现 PMI的危险因素。 结果  PMI组中 11例进行急诊再血管化 ,其余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ABP)或药物治疗 ;院内死亡 7例 ,死亡率为 2 3.3%。心绞痛症状缓解 2 2例 ,心电图完全或部分复原 9例 ,残留心肌梗死改变 14例。非 PMI组院内死亡 5 8例 ,死亡率为 2 .2 %。两组死亡率之间比较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χ2 =5 6 .0 4 ,P=0 .0 0 1)。多因素分析表明 ,术前无心肌梗死史、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和术中内膜剥脱为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PMI是 CABG术后一种比较危险的并发症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及早诊断和适当的治疗尤为重要 ,对于因旁路血管堵塞造成的 PMI,急诊再次血管移植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背景 围术期多种因素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了解其发生机制,有效预防,可降低围术期心脏事件发生率.目的 探讨围术期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发生机制及有效预防措施.内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冠脉内皮对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兴奋的反应性发生改变以及围术期特殊的病理生理状态是围术期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发生的主要机制.对于冠心病患者加强围术期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监测与诊断,加强围术期药物治疗维持斑块稳定性、维持氧供需平衡,并完善术后镇痛、加强保温、避免血糖过高可减少围术期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发生.趋向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前常规预防性药物的治疗时间与获益的关系以及术前冠脉重建的价值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背景 围术期多种因素可能导致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了解其发生机制,有效预防,可降低围术期心脏事件发生率.目的 探讨围术期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发生机制及有效预防措施.内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冠脉内皮对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兴奋的反应性发生改变以及围术期特殊的病理生理状态是围术期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发生的主要机制.对于冠心病患者加...  相似文献   

6.
大手术、外伤和脓毒等能促使骨骼肌蛋白分解,尿氮排出增多,于是氮的负平衡推迟着创口愈合,对感染的防卫能力也因而减弱,不利于康复,即使采用胃肠道内外的高营养支持,给予胰岛素、生长素或(和)枝链氨基酸等,好转仍有限。上腹部和胸部手术在硬脊膜外阻滞下进行,可防止血糖升高,消除皮质素和其他有关应激介质释出过多,有利于改善氮的负平衡。临床上发现心肺岔路体外循环,继大量的麻醉性镇痛药和肌松药后再作低温,可缓和蛋白分解代谢。为了作进一步证实,本文收集临床和实验两方面具体资料,用直接和间接参数作表达,据以说明其关键所在。临床上调查18例没有心衰的剖心手术,麻醉主要依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非心脏手术病人术后心肌缺血的发生情况.作者选择了男性非心脏手术474例,手术种类包括大血管、胸腔、腹腔、眼科及神经外科等.分别于术前48hr、术中及术后48hr用二道AM Holter连续监测记录患者的EKG.所有病人均为冠心病(CAD)和可疑CAD病人.前者包括陈旧性心肌梗塞、典型心绞痛、活动后EKG有缺血表现的不典型心绞痛或铊闪烁法显示心肌灌注不足;后者是指有血管手术史或在下列心脏危险因素中(年龄>65岁、高血压、吸烟、血胆固醇>6.20mmol/L、糖尿病)有二项者.  相似文献   

8.
术后镇痛对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冠心病患者术后血浆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浓度及血压的变化,探讨术后镇痛与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胆囊结石合并冠心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硬膜外麻醉复合气管插管全麻,术毕A组接电子镇痛泵,配方为0.125%布比卡因+芬太尼0.01mg/kg+格拉司琼3mg,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B组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毕、术后24h抽静脉血测ET-1、NO、6-Keto-PGF1α血浆浓度。结果A组术后血压平稳,与术前比无明显变化。B组术后24h血压明显升高,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较术前分别升高了16.5%、15.9%。A组和B组ET-1浓度在术后24h较术前均有明显升高,但B组升高更明显(A组为29.2%,B组为77.0%,P〈0.01);术后24hA组和B组NO浓度较术前分别降低了33.3%和60.0%,6-Keto-PGF1α浓度分别降低了20.3%和42.0%(P〈0.01)。A组术后出现心绞痛及心电图心肌缺血1例,B组6例。结论术后镇痛可减轻手术创伤及术后疼痛引起的舒缩血管物质分泌失衡状态,减少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PCA对冠心病病人术后心肌缺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术后用PCA与未行PCA治疗的病人术后心肌缺血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观察PCA是否可有效地减少术后心肌缺血的发生。方法:选择60例择期腹部手术术后病人,ASAⅡ ̄Ⅲ级。手术结束后一组病人用PCA,另一组病人(对照组)用传统的肌注镇痛。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镇痛效果,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术后24小时心肌缺血情况。结果:PCA组病人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CA组病人心肌缺血发  相似文献   

10.
围术期心肌缺血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随着老年和冠心病人手术的不断增多 ,心肌缺血已成为围术期常见的病理现象。对此如重视不足或处理不当 ,可造成严重后果。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1~ 5]围术期心肌缺血的发生率约 8%~ 37% ,最高可达78%。Fegert观察 5 0例全麻非心脏手术病人 ,术前心肌缺血占 19%、术中占 14%、术后达 30 %。若为冠心病人 ,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可达 90 %以上。心肌依赖于有氧代谢 ,其细胞内氧与ATP的贮量很少。一旦发生缺血 ,心肌迅速从有氧代谢转为无氧代谢 ,从而产生大量乳酸 ,心肌细胞内 pH值降低。继而离子泵运转失调 ,大量Ca2 + 进入…  相似文献   

11.
围术期心肌缺血的监测和治疗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围术期心肌缺血可引起心功能的显著变化,甚至诱发一系列严重事件,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肺水肿,甚至死亡。对围术期心肌缺血的评估、预防和有效的诊疗,是减少心脏意外和并发症的关键。心肌缺血的代谢与生理机制冠状动脉供血量不能满足心肌对能量的需要时即发生心肌缺血。正常情况下,心肌完全依赖于有氧代谢,其细胞内氧与ATP贮量很少,脂肪酸是心肌氧化磷酸化作用的主要供能方式,其他底物包括葡萄糖、氨基酸、丙酮酸和乳酸。一旦发生心肌缺血,心肌迅速从有氧代谢转为无氧代谢,从而产生大量乳酸[1]。冠状动脉堵塞后,1min K 即从缺血细胞外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ICU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应用亚低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01—2017-02间在西平县人民医院ICU接受治疗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将应用亚低温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亚低温组,不实施亚低温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常规组。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和NIHSS及GC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亚低温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NIHSS、GCS评分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亚低温治疗ICU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安全且总有效率高,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14.
早在1963年,Damman就曾指出心脏手术后,病人几无例外均有程度不等的呼吸功能不全。临床经验表明低温体外循环后的机械通气,由于体温改变明显影响通气的需求量,所以不一定能解决呼吸性酸中毒问题。病人入ICU后,中心体温往往仍在34~35℃之间,常需12小时以上,体温才超过正常。此间如果每分钟通气量不加大则往往碳酸增多。为此,作者对73例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心脏手术的病人,进行了术后体温和通气的回顾性研究。全组均用大剂量麻醉性镇痛药(芬太尼、吗啡等)和本可松麻醉。用鼓泡式氧合器,预充乳酸盐林格氏液,流量40~50ml·kg~(-1)·min~(-1)进行体外循环(CPB),除用局部心肌降温和冷停跳液以外,并  相似文献   

15.
心脏移植手术是治疗各种终末期心脏病合理而又必要的治疗手段,但主要制约因素是供体的来源不足。对于供心耐受缺血的上限,目前,国外均认为4h内为安全期限。  相似文献   

16.
围术期心肌缺血的原因,监测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围术期心肌缺血的原因,监测和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人口逐渐老化,食物结构发生改变,高血压和冠心病发病率显著升高,高龄病人手术率也大幅度增长。据我院1987—1988年统计,二年中共有60岁以上老年病人麻醉1174例,占麻醉总数15%,术前有循环系统合并症者高达30%,所以术前病情重,麻醉难度高。因此,重视分析围术期心肌缺血的原因,加强术中ECG和血流动力学监测及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对减少术后心肌梗塞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麻醉和手术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发病率和危险性围术期心肌缺血的发病率,文献报告为8—37%,但术中分别达26%和69%,最高  相似文献   

18.
对30例重型胰腺炎病人于术后用6~8℃0.9%氯化钠注射液经胰床入水管注入胰床,以清除胰酶、毒性物质和坏死组织,利于胰腺组织的恢复;冲洗液从胰床出水管流出,通过观察引流液的量和颜色,以了解胰腺组织病情变化.结果 27‘例治愈,3例死亡.提出良好的护理是保证术后胰床低温冲洗病人治愈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据围术期死亡调查表明,老年病人围术期死亡的主因并非手术或麻醉意外,而是术前存在的心脏或肺部疾患.  相似文献   

20.
不同术后镇痛方式对手术患者恢复期心肌缺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硬膜外镇痛与静脉镇痛对手术患者恢复期心肌缺血的影响。方法39例行择期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硬膜外镇痛组(R组),16例,术中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术后硬膜外镇痛;静脉镇痛组(M组),23例,术中全麻,术后静脉吗啡镇痛。维持两组Price-Henry疼痛评分≤3分。所有患者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48 h。两组患者在入手术室安静平卧10 min、入SICU后2 h、术后第1天晨、术后第2天晨采集静脉血测定皮质醇浓度。结果术后48 h内,R组心肌缺血发生率比M组低(P<0.05),在术后各时点,R组的皮质醇浓度低于M组(P<0.05)。结论与静脉镇痛相比较,硬膜外镇痛明显减轻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心肌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