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根据临床资料建立预测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综合治疗突发性耳聋(sudden deafness,SD)预后的评分模型,并评价科学性。方法连续选择188例(221耳)接受高压氧综合治疗的S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训练样本168例(201耳),验证样本20例(20耳)。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方案,根据训练样本实际疗效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组,应用X2检验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并赋值,建立评分模型,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结果 SD伴眩晕、听力曲线呈下降/全聋型、发病至就诊时间≥15 d、HBO治疗疗程<2个疗程、HBO开始治疗时间≥15 d、就诊平均听力损失≥60 dB HL、SD合并高血压(high blood pressure,HBP)或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或二者兼有是影响高压氧综合治疗突发性耳聋预后的危险因素。应用ROC分析该评分模型,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67,与完全随机情况下获得的曲线下面积(0.5)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经验证样本前瞻性误判概率评估,误判率约10%。结论根据临床资料建立预测HBO综合治疗SD预后的评分模型可以预估SD预后,对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突发性聋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急症之一,是指突然发生的,即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出现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以上。大部分(85%~90%)突发性聋患者病因不明,称之为特发性突聋(idiopathic sudden hearing loss,ISHL),可能与内耳微循环障碍、病毒感染、变态反应、自身免疫、代谢紊乱及内耳压力变化等有关:少部分(约10%~15%)突发性聋患者病因明确,与感染、外伤或药物中毒有关。突发性聋发病率为每年5~10/10万,约30%~60%患者大约在发病后2周不需任何治疗可以自然恢复,但还有许多患者虽然得到精心治疗,效果却不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青少年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方法选取65例青少年突发性耳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性别、患侧耳、发病季节、听力图形、听力下降程度、就诊时间、有无伴眩晕、耳鸣、吸烟饮酒史等进行分组,所得数据采用单因素秩和检验,分别比较各组治疗有效率的差异,并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评价各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为58.5%;单因素分析显示就诊时间、听力下降程度、有无伴眩晕等因素与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发病至就诊时间、有无伴眩晕与预后有相关性(P<0.0 5)。结论在影响青少年突发性耳聋预后的因素中,眩晕、听力损失程度及就诊时间与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突发性聋(突聋)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01例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SPSS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χ2检验),统计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患耳侧别、单双耳、就诊时间、伴发症状、是否伴其他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各频率听力损失值、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损失曲线类型、治疗方案等,同时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与预后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P<0.05)的因素包括就诊时间、伴眩晕、1000、2000、8000Hz的听力损失值,以及听力曲线类型;多因素分析后发现,就诊时间、伴眩晕以及听力损失曲线类型与预后有相关性(P<0.05)。结论突发性聋患者在发病14天内就诊、听力损失曲线呈上升型预后较佳,伴有眩晕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突聋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研究影响突聋预后的相关性因素。方法:对146例(167耳)突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应用SAS system计算机系统进行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结果:年龄小于50岁、发病14d以内就诊治疗以及单耳患病的病人预后较好;伴有眩晕症状、未患病耳既往曾有感音神经性聋病史、初诊时听力损失曲线为全聋型、高频听力(4kHz及8kHz)损失较重以及高频听阈(4kHz 8kHz)大于低频(250Hz 500Hz)听阈的病人预后不佳;治疗方案的选择并不影响病人的预后;多因素分析显示8kHz的听阈水平与预后关系最为密切,其它依次为眩晕、4kHz听阈、就诊时间、损失类型及未患病耳的既往病史。结论:从单、多因素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突聋研究应采用多因素逐步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以使预后和疗效评估更具准确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6.
影响突发性耳聋疗效的因素较多,目前对各影响因素尚无明确定论,本文就年龄、性别、单或双耳发病、听力损失的程度、是否伴有眩晕及耳呜、听力曲线的类型、发病到初治时间及住院治疗时间与突发性耳聋疗效的关系,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和单因素相关分析方法对1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更好地判断突发性耳聋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51例(261耳)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耳鸣、眩晕、听力损失程度及听力损失曲线类型进行分析,观察其各因素与突发性耳聋近期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251例(261耳)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痊愈53耳(20.31%),显效27耳(10.34%),有效82耳(31.42%),无效99耳(37.93%),总有效率为62.07%.突发性耳聋的疗效与患者性别、耳鸣无关(P>0.05),与患者就诊时间,听力损失程度及听力损失曲线类型、年龄、伴发眩晕有关;在发病7d内就诊、听力损失轻中度、听力损失曲线类型为上升型、凹陷型及不伴眩晕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发病至就诊时间、听力损失曲线类型及损失程度、患者年龄、伴发眩晕与突发性耳聋的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性别、伴发耳鸣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突发性聋预后的相关因素及疗程选择。 方法 回顾性分析突发性聋患者185例(228耳)的临床资料,分别就性别、年龄、耳侧、伴随症状、听力曲线类型、发病至治疗时间、损伤频率平均听阈及疗程对总有效率的影响,筛选出相关因素后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228耳中无效144耳,有效31耳,显效23耳,痊愈30耳,总有效率为36.8%。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听力曲线类型、发病至治疗时间、损伤频率平均听阈及疗程均与总有效率密切相关(P<0.05),而与耳侧及眩晕耳鸣及耳闷等伴随症状无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年龄听力曲线类型发病至治疗时间疗程与总有效率有相关性(P<0.05),而听力损伤频率平均听阈与总有效率无关(P>0.05)。 结论 女性患者预后优于男性患者;随着年龄增大、发病至治疗时间的延长,总有效率呈下降趋势;低频下降型预后最好,平坦下降型、全聋型次之,高频下降型最差。早期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而对第1疗程无效者,宜再继续治疗2个疗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影响突发性聋治疗效果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住院治疗资料完整的突发性聋病例113例(114耳),将资料应用Stata 12.0计算机系统软件进行处理,疗效为二分类变量和有序多分类变量分别进行分析,以性别、年龄、听力图形、是否有影响微循环障碍的合并症、开始治疗时间、是否伴有耳鸣和(或)眩晕、听阈、是否使用激素治疗、患病耳作为自变量,与预后的关系采用全因素模型和逐步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激素组治疗有效率75.9%,非激素组有效率57.6%。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仅听阈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唯一因素。结论突发性聋患者听阈越小,治疗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0.
突发性聋预后与一些因素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突发性聋的病因,预后及其相关因素,疗效评估等方面迄今尚无定论,通过一组突发性聋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的资料,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以及如何客观地判断疗效,对1993年1月 ̄1996年4月以扩血管药物为主要治疗的突发性聋患者83例,(91耳),选择13项影响后的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示:除年龄、治疗前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曲线类型外,其他如性别,病程,有无伴随眩晕,单双侧,是否复发,病毒感染,心脑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高压氧辅助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并探讨其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一院诊断并住院治疗的167例突发性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总体有效组(84例)及无效组(83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患者的性别、耳侧、年龄、初诊听阈、是否伴发耳鸣及眩晕、高血压、糖尿病、入院到高压氧治疗间隔、高压氧次数及听力曲线类型等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患者总体有效率为50.3%,其中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15.6%、15.6%和19.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听阈、伴发眩晕及入院到高压氧治疗间隔对疗效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辅助治疗突发性聋时,20次左右的高压氧可能足以实现其治疗效果;听力损失程度轻、不伴发眩晕、早期行高压氧治疗的突聋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收治的78例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患者,分为治疗有效和无效两组。比较血液学检验相关参数的差异。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上述参数对于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聋预后的影响及预测价值。结果 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治疗有效组纤维蛋白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治疗无效组(P 分别为0.001和0.02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只有纤维蛋白原水平能显著影响其预后(P =0.032)。而且,纤维蛋白原水平对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聋有显著的预测价值(P =0.001),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4%和60.0%。结论 血清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全频下降型突发性聋的预后有明显相关性,可作为评估其预后的临床应用指标。  相似文献   

13.
突发性聋预后与一些因素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性聋的病因、预后及其相关因素、疗效评估等方面迄今尚无定论,通过一组突发性聋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的资料,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以及如何客观地判断疗效。对1993年1月~1996年4月以扩血管药物为主要治疗的突发性聋患者83例(91耳),选择13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示:除年龄、治疗前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曲线类型外,其他如性别、病程、有无伴随眩晕、单双侧、是否复发、病毒感染、心脑血管合并症、以及用药种类及疗程等因素均与预后无相关性。同时比较了单因素分析与此结果的差别,说明突发性聋研究应采用多因素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分析,以使预后和疗效评估更具客观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全聋型突发性聋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为该类型突聋的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到2017年1月住院治疗的98例(98耳)全聋型突发性聋患者(250~8 000 Hz平均听阈94.94±8.30HL)的临床资料,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有效组(34例)及无效组(64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患者的性别、耳侧、年龄、病程、初诊听阈,是否伴发耳鸣、眩晕及耳闷胀感,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史及鼓室注药、纤溶酶溶栓等多种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后患者平均听阈为70.79±10.13dB HL,痊愈2耳、显效21耳、有效11耳,无效64耳,总有效率为34.69%(34/98),其中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2.04%、21.43%和11.22%。多因素分析有效组和无效组上述各因素与疗效关系结果显示,初诊听阈越高,预后越差(P<0.05);伴发眩晕不利于患者的预后(P<0.05);给予鼓室注药及纤溶酶溶栓治疗有利于患者的预后(P<0.05)。结论全聋型突发性聋就诊时听力损失程度越轻、不伴发眩晕、鼓室注药及纤溶酶溶栓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积极治疗后,仍有好转甚至痊愈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影响突发性聋预后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影响突发性聋预后的相关因素,提高突发性聋预后的判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收治的突发性聋患者,首先去除初始听阈≤40 dB的低频聋患者,得到882例进行疗效分析.初始听阈>40 dB的患者按不同的初始听阈形态与严重程度分为下坡型组(69例)、上坡型组(24例)、平坦型组(139例)、凹陷型组(44例)、极重度聋(126例)和全聋(86例)6组.结果 病程3 d内疗效最佳,其次是1、2周内,超过2周疗效差,3周内和1个月内、1个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程2周内患者初始听阈>40 dB组中凹陷型组与其他组相比预后最佳,恢复率达97.7%.极重度聋组和其他组(除全聋组)相比,治愈率(23.8%)及恢复率(57.9%)低,但好于全聋组.全聋组的预后最差,无效率达67.4%.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预后与其他不伴此病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4.455,P=0.0348).年龄与预后有关,年龄越大,预后也越差,以50岁为界,<50岁的患者的预后要好于≥50岁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739,P=0.0054).结论 病程大于2周的患者疗效差,不同的初始听阈形态与听力损失程度是影响突发性聋预后的重要因素.年龄越大预后越差.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其预后比无任何合并症的患者差.  相似文献   

16.
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是指突然(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以内)发生、原因不明、听力至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上下降20dB以上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伴有耳鸣.眩晕。自1944年DeKIevn首先描述该病以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1984年Byl等报道10万人中有5~20人患此病,到2009年10万人中约有160人患此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儿童突发性聋的临床特征、疗效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0月就诊的67例突发性聋患儿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根据疗效将患者分为总体有效组(36例)及无效组(31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初诊听阈、是否伴发耳鸣、眩晕、病毒感染史、发病季节和听力曲线类型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 儿童突聋患者中64.18%在春冬季发病,其就诊时听阈为(76.62±25.97)dB HL,耳鸣及眩晕伴发率分别为70.15%和61.19%,病毒感染率为19.40%,听力曲线中10.44%为低频下降型、2.99%为高频下降型、34.33%为平坦型及52.24%为全聋型。经治疗后,患者听阈为(60.41±31.52)dB HL,总体有效率为53.73%,其中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20.90%、16.42%和16.4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听阈越高及听力曲线为全聋型,预后越差(P<0.05);伴有病毒感染的非全聋型患者预后较好(P<0.05)。 结论 儿童突发性聋患者病毒感染率较高且大部分在春冬季发病,就诊时听力损失较重并常伴有耳鸣及眩晕,其听力曲线以平坦型及全聋型为主。就诊时听力损伤程度轻、伴有病毒感染的非全聋型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NHL)(下简称突聋)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急症,是指72小时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且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1]。儿童突聋是指年龄在18岁以内的儿童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2],该病有自愈的倾向,斯坦福大学的学者Mattox在对88例(年龄最小10岁,最大79岁,平均年龄为46岁)突聋患者进行的前瞻性研究中报道该病的自愈率为65%,大多数自愈发生在2周内[3]。由于本病病因复杂,目前仍未对儿童突聋的最佳治疗方案达成共识,本文主要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儿童突聋的研究文献,综述儿童突聋的流行病学、病因及其发病机制、治疗、预后影响因素,以期对该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伴有前庭症状的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伴有前庭症状的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科2002年1月~2007年5月期间住院治疗的47名(48耳)伴有前庭症状的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回顾分析.结果 47例患者中,女25人(26耳),年龄15~64岁,平均45.7岁;男22人(22耳),年龄14~57岁,平均42.3岁;单耳发病46人(97.9%),双耳同时发病1人(2.1%),其中左耳23耳(47.9%),右耳25耳(52.1%);中重度聋6耳(12.5%),重度聋22耳(45.8%),极度聋20耳(41.7%);听力曲线低频下降型5耳(10.4%),平坦型10耳(占20.8%),高频F降型33耳(68.8%);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治愈3耳(6.3%),显效5耳(10.4%),有效11耳(22.9%),无效29耳(60.4%).结论 伴有前庭症状的突聋患者听力损失严重,常规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其治疗方法 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由于作者失误,发表在《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20年第28卷第5期519-522页的题为“影响突发性聋患者耳鸣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作者:胡竞敏、张学强、马瑞霞)一文基金项目编号2019-ZG-008应更正为:2019-ZD-003。特此声明,对此深表歉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