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寻找治疗幼虫性钩虫病的新药,作者曾观察了许多抗线虫药物对小鼠体内的巴西日本圆线虫移行期的作用,发现苯并咪唑类是最有效的。作者又对苯并咪唑类药物—噻苯咪唑、甲苯咪唑、米卡索—的不同剂量和疗程治疗小鼠巴西日本圆线虫移行期的疗效进行了比较研究。所用的小鼠体重12~14克,每只小鼠感染500±100条巴西日本圆线虫幼虫。将药物混悬于0.5毫升2%的淀粉糊中,经注射器玻璃插管灌胃给药。共进行了2批试验。每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于观察大鼠感染巴西日本圆线虫后,肠粘膜渗透性与虫体负荷、肠肥大细胞及虫体排出等的关系。实验大鼠分4株:异系交配 Wistar 株、近亲交配 DA 和 PvG/c 株以及后2株杂交的 F_1株,均为雌性,鼠龄11~13周左右。实验当天每鼠皮下接种巴西日本圆线虫第3期幼虫3,000条。虫体培养和计数按 Nawa 等(1978) 所述方法进行。驱虫用噻苯咪唑200毫克/公斤灌胃。  相似文献   

3.
大白鼠和小白鼠是常用作人和家畜毛圆线虫病及钩虫病治疗药物筛选的动物模型。为了阐明药物对寄生虫-宿主系统的影响,作者研究了大白鼠感染巴西日本圆线虫后体内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维生素C及铜含量的变化。用106只体重80~100克的大白鼠作实验。77只感染巴西日本圆线虫(每只感染500~600条幼虫),29只不感染作对照,在感染后3、5、7、9、11、15、22、28、44~45天分别测定鼠脑和肝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及维生素C与铜的含量。为了考核感染的效果,从第7天起,解剖动物观察虫体数。  相似文献   

4.
作者等比较了大白鼠的低水平的初次感染(每鼠感染1只囊蚴)及高水平的初次感染(每鼠感染10只囊蚴),对49天后攻击感染10只肝片吸虫囊蚴能否产生免疫力的情况。结果表明原先感染1只囊蚴后再接受攻击感染的大白鼠组,其攻击感染所发育的虫数每鼠平均1.32条,而攻击感染对照组的发  相似文献   

5.
作者将10只羊分成 A、B 两组,每组5只。A 组每只羊皮肤接种曼氏血吸虫尾蚴5000条,10周后经口感染肝片吸虫囊蚴400只;B 组羊仅感染肝片吸虫囊蚴作为对照。感染前及感染后每隔2周采血一次,测定血象、血清山梨醇脱氢酶(对肝片吸虫引起肝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旋毛虫幼虫抗原免疫小鼠对日本血吸虫攻击感染的交叉保护作用。方法:用4种不同的旋毛虫幼虫抗原制剂经颈部皮下多点免疫小鼠,然后用日本血吸虫尾蚴30条或100条攻击感染,攻击后45d剖杀小鼠,收集成虫、肝组织和粪便中的虫卵,并计数。结果:4种不同制剂均可诱导不同程度的保护性免疫效应,以旋毛虫幼虫匀浆上清可溶性抗原(TsSA)效果较好,减虫率为21.3%,加用福氏佐剂时,其减虫率为29.3%,肝组织和粪便中的虫卵减少率分别达48%和58.5%,平均每鼠肝组织和粪便中的虫卵EPG减少率分别为41.7%和48.9%;当抗原剂量为10000条旋毛虫并加用福氏佐剂时,其减虫率达39.6%。结论:旋毛虫抗原免疫小鼠能诱导抗日本血吸虫攻击感染的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7.
旋毛虫肌蚴抗原诱导小鼠抗日本血吸虫保护性免疫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旋毛虫幼虫抗原免疫小鼠对日本血吸虫攻击感染的交叉保护作用。方法:用4种不同的旋毛虫幼虫抗原制剂经颈部皮下多点免疫小鼠,然后用日本血吸虫尾蚴30条或100条攻击感染,攻击后45d剖杀小鼠,收集成虫、肝组织和粪便中的虫卵,并计数。结果:4种不同制剂均可诱导不同程度的保护性免疫效应,以旋毛虫幼虫匀浆上清可溶性抗原(TsSA)效果较好,减虫率为21.3%,加用福氏佐剂时,其减虫率为29.3%,肝组织和粪便中的虫卵减少率分别达48%和58.5%,平均每鼠肝组织和粪便中的虫卵EPG减少率分别为41.7%和48.9%;当抗原剂量为10000条旋毛虫并加用福氏佐剂时,其减虫率达39.6%。结论:旋毛虫抗原免疫小鼠能诱导抗日本血吸虫攻击感染的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8.
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可溶性抗原诱导小鼠保护性免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可溶性抗原诱导小鼠的保护性免疫,为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免疫预防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可溶性抗原隔周腹腔注射免疫小鼠1次,共3次,末次免疫1w后,用300条广州管圆线虫第三期幼虫感染每鼠,攻击感染4w后解剖每鼠检获虫体,计算减虫率,并观察、测量检获虫体形态、大小。此外,还检测了小鼠体内血清特异性抗体IgG和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含量。结果 免疫组小鼠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的减虫效果(P<0.01),800μg、400μg和200μg免疫原组小鼠的减虫率分别是44.0%、42.6%和18.7%。免疫组小鼠体内检获的虫体比对照组要少。免疫组小鼠血清抗体水平及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可诱导小鼠产生保护性免疫。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辐照旋毛虫肌肉幼虫(TsML)免疫小鼠对日本血吸虫攻击感染的保护效果。方法 用^60Co照射的TsML经腹腔免疫小鼠15只,另设TsML匀浆和生理盐水免疫组作为对照。在两次加强免疫后(1次/周),分别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感染后第40 d解剖小鼠,计算虫荷,并对肝组织中的虫卵和雌虫子宫内的虫卵进行计数。同时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成虫形态结构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1)辐照TsML免疫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小鼠虫荷数、肝组织和雌虫子宫内的虫卵数显著减少;免疫小鼠体内血吸虫虫体及睾丸、卵巢发育受到明显影响;2)TsML匀浆免疫组的减虫效果较差,减卵效果及虫体、睾丸、卵巢发育与辐照TsML免疫组相似。结论 辐照TsML和匀浆TsML免疫均能诱导小鼠产生对日本血吸虫攻击感染的保护作用,且辐照TsML较匀浆TsML具有更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0.
作者观察了免疫抑制剂考的松对大鼠初次和攻击感染后鼠圆线虫排虫情况及肠内肥大细胞的变化。初次感染:用1,000条鼠圆线虫幼虫感染大鼠,并于感染前2天开始皮下注射考的松(5毫克/日)18或30天。前者于感染后30天大鼠体内虫数明显下降;后者在35天内虫数未见明显减少,表明无自身再感染。当注射后6天和30天各解剖6只鼠检获的平均虫数无显著差异。于感染后13天开始至24  相似文献   

11.
已证明用肝片形吸虫成虫分子量12kDa的抗原性多肽(Fh12)免疫小鼠,再以曼氏血吸虫攻击感染,其虫负荷减少50%以上。而感染曼氏血吸虫的小鼠5至6周后产生抗Fh12的抗体,表明这种片吸虫来源的抗原是一种交叉反应性和交叉保护性的抗原。本文报告从牛的肝片形吸虫成虫在液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犬弓首线虫幼虫在小鼠体内的移行情况。方法采用大弓首线虫感染期卵,管喂小鼠,用稀盐酸分离法进行观察。结果感染后第1天,即在鼠肝发现幼虫;感染后第3天,大量幼虫移行至肝;感染后第5天,大量幼虫移行至肺;感染后第7天以后,幼虫主要分布在脑和躯体肌肉。结论犬弓首线虫幼虫在小鼠体内的移行分为两相:内脏移行相和躯体移相。稀盐酸分离法是观察鼠组织中犬弓首线虫幼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旋毛虫成虫为感染期感染小鼠获得成功。用200条旋毛虫成虫经口感染小鼠,在鼠的肠内发现成虫,肌肉内发现幼虫。实验结果显示,2日龄成虫感染的10只鼠肠内幼虫数6~57条,平均30.8条,肌肉内幼虫数17~73条,平均38.1条。7日龄成虫感染的10只鼠肠内检获成虫数2~34条,平均18.4条,肌肉内幼虫数0~55条,平均25.4条。15日龄成虫感染的10只鼠肠内成虫数0~8条,平均2;2条2只鼠的肌肉内有幼虫,分别是2和3条。30日龄成虫感染的小鼠肠内和肌肉内未见成虫和幼虫。因此,可以认为在旋毛虫生活史过程中,旋毛虫成虫亦能起感染期作用感染宿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肝毛细线虫感染的小鼠模型,为肝毛细线虫病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在洛阳鼠密度较高地区捕鼠,以人工消化法收集肝毛细线虫阳性鼠肝内的虫卵。将虫卵以不同密度(1 000、 5 000和10 000个/孔)分为3组,每组2孔,于28℃培养至感染期,观察并计数不同培养时长时(18、 21、 23、 25和29 d)感染期虫卵的比例。将感染期虫卵分为两组,分别置于蒸馏水和人工胃液中37℃培养,定期观察有无幼虫孵出。将4周龄雄性昆明小鼠分为8组,每组3只,按5、 10、 20、 60、 100、 200、 500和800个虫卵/只将感染期肝毛细线虫卵通过灌胃感染小鼠,观察小鼠感染后存活情况及是否能成功感染肝毛细线虫。另以16只昆明小鼠作为发育观察组,以60个虫卵/只的感染,分别于感染后14、 18、 21、 29、 35、 55、 90和365 d取2只小鼠处死,解剖取肝脏镜检,观察肝毛细线虫在小鼠体内的发育及繁殖情况。结果共捕鼠17只,肝毛细线虫感染阳性鼠5只,阳性率为5/17;所有阳性鼠均为褐家鼠,褐家鼠阳性率为5/8。新鲜收集的肝毛细线虫虫卵内的卵细胞多处于Ⅲ或Ⅳ细胞期,培养1 d后分裂加速,至第16天开始出现感染期虫卵。1 000、 5 000和10 000个/孔体外培养18、23、 25和29 d时虫卵中感染期虫卵的比例分别为:39.6%(67/169)、 35.2%(45/128)、 21.4%(98/458), 74.0%(148/200)、 75.1%(411/547)、 60.9%(340/558), 88.0%(125/142)、 89.2%(140/157)、 79.3%(168/212)和94.9%(131/138)、 97.0%(254/262)、 88.6%(140/158),各时间点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10 000个/孔密度条件下的比例均最低。分别在蒸馏水和人工胃液中培养感染期虫卵均无幼虫孵出。感染剂量在200个/只及以下的小鼠均可成功感染肝毛细线虫且未出现死亡;500和800个/只的剂量组小鼠均出现死亡。发育观察组于感染后14 d鼠肝压片查见肝毛细线虫幼虫,未见雌雄分化;感染后18、 21和29 d,肝压片可见肝毛细线虫孕虫;感染后35和55 d均见大量肝毛细线虫虫卵及虫体片段;感染后90、 365 d仅见肝毛细线虫虫卵,无虫体残余组织。结论体外培养可获得感染期肝毛细线虫虫卵,小鼠可作为肝毛细线虫感染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已证明对肝片吸虫的保护性免疫是片吸虫成熟后产生的。本文报告感染肝片吸虫的大鼠在第2次感染后24~48小时虫负荷是否减少。将雄鼠分为6个实验大组,每大组包括攻击组(第1次加第2次感染)和攻击对照组(仅进行第2次感染),两组鼠令相同,第1次感染全部用30~35天鼠令,喂以10~15个后囊蚴,分别同隔7~11周再进行第2次攻击,感染250~300个后囊蚴,于攻击后24~48小时解剖动物检查虫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结核分支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MPT64质粒DNA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力。方法 分别用生理盐水 (A)、载体质粒 (B)、卡介苗 (C)和MPT64重组质粒 (D)免疫小鼠,通过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抗MPT64抗体,免疫 8周后以MTB腹腔内攻击小鼠,攻击 4或 9周后,分别取肺、肝和脾脏观察病理改变、称取重量、作菌落计数及脾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结果 D组1 0只小鼠中只有 4只血清中检测出抗MPT64抗体。MTB攻击 4周后,D组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高于其它 3组,A、B、D组肺、肝和脾重量明显高于C组,A组脾菌落数较其它 3组明显增多,其余脏器菌落数各组无明显区别,A、B组可见肺部严重病变,C组未见明显病变,D组存在个体差异。MTB攻击 9周后,A、B组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率较C组显著降低,D组显著增高,各组肺、肝和脾重量无显著差别,C组肝菌落数明显低于其它 3组,其余脏器各组间无显著差别,各组鼠肺表面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病变。所有鼠肝、脾均未见明显病变。结论 MTBMPT64DNA疫苗经肌肉注射免疫小鼠能诱发特异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对小鼠抗MTB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效力,但比卡介苗差。  相似文献   

17.
鼠类在肠道感染旋毛虫以后,继发感染使宿主产生的反应可杀死80%的幼虫。作者根据排出旋毛虫是由免疫作用于该虫的假说而进行了这次试验,以确定该虫早期消失是否与炎症有关,并探讨攻击感染后数天内从鼠体排出的成虫数与粘膜骨髓过氧化氢酶及双糖酶活性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先用胃蛋白酶消化阳性小鼠横纹肌采集旋毛虫幼虫,接种于雄性大鼠,20只有免疫力的鼠和20只无免疫力的鼠用外科手术插管法各注入十二指肠内7,500条幼虫。在接种后24小时内杀死这些鼠,以测定虫体早期分布情况。并在攻击感染后分别在1,6和12小时对12只鼠(免疫的与无免疫的各6只)的病理生理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8.
作者用体外培养巴西日本圆线虫的方法评价放线菌素D影响虫体发育的作用。方法是把从炭培养物中获得的巴西日本圆线虫第3期幼虫(750条/毫升)混悬于含20%灭活的小牛血清、300单位/毫升青霉素和300微克/毫升链霉素的NCTC-135培养液中,取  相似文献   

19.
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小鼠脑组织的病理变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小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脑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方法 以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人工感染BALB/c小鼠48只,每鼠经口感染40条幼虫,在感染后第7、10、13、16、19、22、25和28天分别解剖6只小鼠。取脑组织,切片后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计数脑组织内虫体。各组均设平行对照健康小鼠1只。 结果 小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后,第10 天肉眼下可从小鼠脑组织中检获虫体,但数量较少,平均为(7±1.73)条;感染后第16天,检获虫体最多,平均为(23.66±4.93)条;随后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小鼠感染第15天时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多数小鼠在感染后第22天死亡。病理切片观察可见脑组织有机械性损伤,脑实质中可见空洞及炎症反应。脑膜及蛛网膜下腔可见虫体,第13天即可见脑膜炎症反应,并随感染时间延长而加重。 结论 小鼠感染广州管圆线虫Ⅲ期幼虫可引起脑组织病理改变,并随感染时间延长逐步加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结核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MPT64质粒DNA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力。方法:分别用生理盐水(A)、载体质粒(B)、卡介苗(C)和MPT64重组质粒(D)免疫小鼠,通过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抗MPT64抗体,免疫8周后以MTB腹腔内攻击小鼠,攻击4或9周后,分别取肺、肝和脾脏观察病理改变、称取重量、作菌落计数及脾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结果:D组10只小鼠中只有4只血清中检测出抗MPT64抗体。MTB攻击4周后,D组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高于其它3组,A、B、D组肺、肝和脾重量明显高于C组,A组脾菌落数较其它3组明显增多,其余脏器菌落数各组无明显区别,A、B组可见肺部严重病变,C组未见明显病变,D组存在个体差异。MTB攻击9周后,A、B组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率较C组显著降低,D组显著增高,各组肺、肝和脾重量无显著差别,C组肝菌落数明显低于其它3组,其余脏器各组间无显著差别,各组鼠肺表面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病变。所有鼠肝、脾均未见明显病变。结论:MTB MPT64 DNA疫苗经肌肉注射免疫小鼠能诱发特异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对小鼠抗MTB感染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效力,但比卡介苗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