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早期诊断、抢救时机及救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1例DIC患者,根据诱发DIC的原发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早期诊断,积极治疗,给予抗休克,扩容纠酸,去除病因(包括药物、手术),输血抗凝,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等治疗.结果 19例抢救成功,2例患者死亡,成功率90.5%.结论 早期诊断,积极处理原发病因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同时适时适量的应用肝素抗凝,及时补充凝血因子等是DIC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科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产科DIC,根据诱发DIC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去除病因,抗休克,适时适量运用肝素,补充凝血因子等治疗。对无法控制的出血果断切除子宫。结果:17例抢救成功,1例失败(患者死亡)。结论:早期诊断,尽早去除诱发产科DIC的病因,阻断促凝物质继续进入母血循环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根据DIC病情适时、适量使用肝素,补充凝血因子。对抢救后出血不止者应果断切除子宫。  相似文献   

3.
普通肝素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评价小剂量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滴注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内科ICU 2 0 0 0年 1 2月所有接受肝素治疗的DIC患者的临床资料 ,总结分析原发病、肝素治疗时机与用量、治疗前后休克与出血倾向纠正情况 ,实验室指标变化、预后与死亡原因等。结果  1 1例 (男∶女 =8∶3) ,年龄 2 8~ 82岁 ,平均 (60 0± 1 1 6)岁 ;所有患者肝素治疗前均有顽固性休克 ,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滴注 (1~ 5mg/h)后 ,顽固性休克缓解率 90 9% (1 0 /1 1 ) ;8例肝素治疗前就合并出血倾向患者 ,治疗后明显好转 7例 (87 5 % ) ;所有患者中痊愈 3例 (2 7 3 % ) ,死亡 8例 (72 7% ) ,仅 1例死亡原因与DIC直接有关。结论 小剂量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滴注治疗DIC不但安全有效 ,而且治疗效果还有助于DIC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救治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5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肝素抗凝、清除病灶、手术切除子宫、成分输血等综合治疗措施,救治了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15例。治愈13例,治愈率86.7%;死亡2例,病死率13.3%。只要充分认识产科DIC的发病原因、诱因,掌握DIC的病理生理,早期诊治,产科DIC是可以防治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低分子肝素治疗脓毒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或脓毒症诱发凝血病(sepsis-induced coagulopathy,SIC)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科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将应用低分子肝素≥3d为抗凝组(140例),应用低分子肝素≤2d为对照组(138例)。两组再根据患者凝血障碍情况分为DIC合并SIC组,单纯DIC组和单纯SIC组。结果①抗凝组年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两组性别、合并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简化急性生理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脓毒症休克、转入方式、感染部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两组ICU病死率和住院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抗凝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低分子肝素不能改善抗凝组和对照组中DIC合并SIC组,单纯DIC组,单纯SIC组的住院死亡率。④Kaplan-Meier曲线分析发现:抗凝组和对照组1年预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271);抗凝组和对照组中DIC合并SIC组,单纯DIC组,单纯SIC组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脓毒症患者无论是否合并DIC或SIC,低分子肝素不能改善住院死亡率和1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急性白血病(AL)常见的并发症.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AL中来势凶险、病情危重、最易合并DIC死于颅内出血的类型.文献报道[1],DIC发生率为42.5%~94.4%,用常规剂量肝素抗凝则易加重出血倾向.1999年4月至2001年4月我们采用微量肝素治疗AL并发DIC 4例,疗效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以全身凝血因子瀑布的激活及广泛微血栓形成为特点的临床综合症,既可以表现为单纯的出凝血检验指标异常,也可以表现为严重出血,血栓形成及器官衰竭。DIC在重症患者中更为常见,往往和严重感染、感染性休克等情况合并存在,进一步恶化预后,增加病死率。DIC的诊断应该结合基础疾病、现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得出。凝血网络庞杂交错,凝血的启动往往伴随抗凝,纤溶及炎症系统的启动,并存在交叉反馈调节;目前的实验室检查仅能反映凝血网络中极小的一部分,不同病因可以存在同样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比如肝功能衰竭患者和DIC患者都可以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及传统实验室凝血指标的变化。因此,临床判断(病史及体格检查)在DIC的诊断中尤为重要;实验室指标除帮助诊断DIC外,还可以帮助判断临床是否存在出血或血栓的倾向,及判断替代性治疗或抗凝治疗的反应性。DIC是一种综合症,不同的病因及不同的病程都可以导致DIC;目前,虽然存在多种DIC诊断标准,但临床上往往无法获得高度一致的诊断结果。DIC更缺乏规范统一的治疗方式或疗程,替代性治疗(输注血制品)和抗凝治疗均应根据患者出现的临床-实验室表型进行选择,力争获得最佳的风险效益比。  相似文献   

8.
22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这一临床重症的认识,结合临床分析阐明推广先进DIC诊疗措施的必要性,以求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方法:DIC患者22例,分析其基础病变、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特点和预后;基于白血病引发的DIC在病生方面有别于与其它病因所致的DIC(以纤溶亢进为主),故比较白血病组和其它病因组在出血情况、器官损害及预后等方面的区别;并就肝素治疗组和非肝素治疗组间存活率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例DIC的基础病变以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59.1%)和严重肝病(18.2%)多见。白血病组DIC的出血倾向较其它病因组略突出;器官损害则相对较轻,器官功能不全发生的机率及预后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肝素治疗组的存活率明显高于非肝素治疗组。22例DIC的病死率高达59.1%,确诊后平均生存期仅19.6d。结论:DIC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可由多种原发疾病引起。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所致的DIC因纤溶活跃表现较重的出血症状,而感染、肿瘤等所致的DIC则器官损害较多。去除原发病是DIC治疗的关键,早期小剂量肝素治疗有望提高DIC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下高凝状态的实验室诊断标准及评价肝素抗凝治疗有效的实验室指标。方法测定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患儿治疗前后的D-二聚体(D-Dimer)、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原(Fbg)及氧饱和度(SaO2)并进行对比。结果67.1%的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患儿的D-Dimer升高,治疗前58例患儿的AT-Ⅲ活性及SaO2明显降低,TT、APTT明显缩短。经肝素治疗后,37例治疗组患儿的D-Dimer下降、SaO2升高、TT明显延长、Fbg明显下降。结论支气管哮喘持续状态存在高凝状态,其实验室诊断标准是:D-Dimer升高、AT-Ⅲ降低、TT、APTT缩短。评价肝素抗凝治疗有效的实验室指标是:D-Dimer下降、AT-Ⅲ活性>70%、TT、PT、APTT延长、Fbg下降。  相似文献   

10.
肝素防治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庆东  钟池 《临床荟萃》1993,8(3):108-110
1959年Little等,报道了抗凝血药物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获得成功。利用肝素防治DIC迄今已有30年历史。肝素可通过抗凝、抗血栓、抗炎、抗过敏、抗补体等作用而发挥防治DIC的作用。虽然对肝素疗法历来持有不同意见,但当DIC病因不易早期发现、更不易排除的情况下,肝素疗法确给进一步有效治疗提供了机会,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所以DIC时肝素仍是抗凝疗法的首选药物。近年来对肝素作用机理、应用方法等进行了  相似文献   

11.
恶性肿瘤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对68例恶性肿瘤合并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血小板减少63例,纤维蛋白原<1.5 g/L41例,FDP>20 mg/L62例,D-二聚体升高29例。68例患者中治愈37例,显效10例,总有效率69.1%。自动出院3例,死亡18例。结论:颅内出血是影响急性白血病合并DIC预后的不利因素;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诱发的DIC是在疾病初发期;早期肝素抗凝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是DIC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伴发前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降低误诊、漏诊率。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23例前葡萄膜炎患者(共27眼),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疗经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该23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5例,男性患者占比明显高于女性患者;②AS发病年龄为(36±12)岁;葡萄膜炎发病年龄为(30±10)岁;③23例(100%)影像学检查均显示有骶髂关节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15例(65%)HLA-B27检査阳性,12例(52%)血沉升高,5例(22%)C反应蛋自>10mg/L;④治疗上,予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局部抗炎、睫状肌麻痹剂扩瞳以防止虹膜后粘连;病情严重者,予全身激素治疗;配合中药汤剂及药物熨敷等中医特色治疗,共治愈患者23例,预后良好。结论:AS伴发前葡萄膜炎发病人群中,青年男性居多,可造成多系统功能受损。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女阴假性湿疣(PCV)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对32例中层得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淋病双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及人乳头瘤病毒(HPV);镜检念珠菌(CD)及阴道毛滴虫(TV)]进行分析,讨论发病因素、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皮损形态中呈鱼籽状占68.85,较均匀,群集性分布于尿生殖器部位,无传染性。商理示慢性炎症皮肤病组织象。所有患中,HPV(6、11、16及18型)检测均为阴性。病原体中NG占3.1%(1例),CT占9.4%(3例),UU占15.6%(5例),CT和UU两的混合感染占6.3%(2例)CD为40.65(13例)、TV9.4%(3例)。全部病例均确诊为PCV。结论:慢性炎症刺激为PCV的发病因素之一,为减少误诊,应提高对其临床特征的认识,另外,组织病理和实验室检查在PCV的诊断和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脑炎(AE)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为AE的患者17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本组12例为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1例为抗富含亮氨酸胶质瘤失活蛋白1(LGI1)脑炎,4例为抗γ-氨基丁酸b受体(GABAbR)脑炎。出现精神症状13例(76.47%),出现意识水平下降8例(47.06%),出现癫痫发作15例(88.24%),伴有卵巢畸胎瘤仅1例。所有病例均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使用不同剂量的激素治疗,其中联合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12例,合并使用免疫抑制剂5例。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15例。结论:AE以精神障碍、癫痫、认知功能下降为主要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长期发热的病因,寻找尽早明确诊断的方法。方法:对符合长期发热诊断标准的231例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1例中明确病因198例,占85.7%,其中以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居前三位,33例经多方检查未明确原因,占14.3%。结论: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细致查体,合理选择医技检查,综合分析全部临床资料,可尽早明确长期发热的病因。  相似文献   

16.
胃Dieulafoy病16例内镜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Dieulafoy病的内镜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胃Dieulafoy病的临床表现、内镜下特征、治疗方法与效果。结果16例中有12例(75%)为1次检查确诊,4例为2次或2次以上检查确诊;其中14例经内镜止血成功,首次治疗成功10例(62.5%)。4例经2次内镜止血成功(25%),2例需外科手术(12.5%)。结论在胃Dieulafoy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内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泼尼松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治疗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 121例经临床筛查确诊为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1例应用泼尼松、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对照组60例应用传统保胎方法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成功50例(82.0%),对照组治疗成功22例(3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泼尼松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免疫型复发性流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忻41例AL合并DI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白血病分型、临床症状、DIC发生的时间、实验室检查的相关结果及疗效等。结果AL尤其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 90%发生在白血病治疗前,肝素治疗AL合并DIC总有效率为75.6%,低分子肝素与小剂量普通肝素的疗效相同。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防治的重点是在初发期;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是AL合并DIC死亡的重要原因;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有效的抗凝治疗及补充凝血因子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BM)的影像学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特点,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4例TBM患者作为试验组,80例非TBM患者作为对照组,均行脑脊液腺苷脱氨酶(ADA)、结核杆菌DNA(TB-DNA)、抗酸染色,同时联合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并与影像学检查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各种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 74例TBM患者中,ADA、TB-DNA、抗酸染色、T-SPOT.TB和影像学检查的灵敏度分别为64.86%(48/74),33.78%(25/74),75.68%(56/74),10.81%(8/74),54.05%(40/74),特异度分别为75.00%(60/80),100.00%(80/80),58.75%(47/80),100.00%(80/80),91.25%(73/80)。结论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测指标上的差异,对于TBM的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临床上除常规检查外,应尽可能完善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