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逆证首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16条:“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另外《伤寒论》中另有12处也记载了火疗变证。张隐庞注日:“火逆者,因火而逆也。”即因误用了灸、熏、熨、烧针、温针等火法而引起的变证。以上诸法中,仅灸法的目的在于温经,其余疗法皆为发汗。而诸法之中,又只有熏法可用于解除轻微的表邪,其余疗法热力则较强,难于掌握出汗的多少、缓急,易助热生火而耗气动血。故《伤寒论》阐述火逆,并非有轻灸之意,而只是告诫临床用灸如用药,要得法才能救疴。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成书之时,多种火法已经流行,如“温针”“烧针”“熨”“炙”“熏”等方法,火逆证即为误用火法而引起的变证。本文结合《伤寒论》关于火逆证论述的条文,总结火法类型及禁忌症,分析其产生变证的原因、引起变证的种类,从中探索出临床火法的应用及火逆证的治疗方法,以期减少中医误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火逆者,因火而逆也。凡误用火攻如熏、熨、灸、烧针等法所导致变证者,均可视为火逆证。现今临床典型的误火变证虽较少发生,但《伤寒论》所载误火引起的病理变化和辨证方法,乃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误治病证后的辨证施治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浅谈《伤寒论》中的针灸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仲景学术思想的主要代表。在《伤寒论选读》所收集的398条条文中,以针灸主治或辅治的共有10余条,其中有用针者,有用灸者。这说明仲景不仅精于汤药,而且善于运用针灸。他在总结针灸治疗热性病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的同时,对因针灸不当而引起的变证及其救治方法,都做了具体的论述。例如记载因“烧针”、“温针”、“灸”、“熨”等引起的“火逆证”就有10多条之多。本人仅就针灸疗法在《伤寒论》中的运用谈一点个人体会。1针灸治疗热性病的适应证1.1针刺法1.1.1刺期门以泄血室之热,治疗“热入血室”证。原条文…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张仲景烧针、温针、灸法禁忌及因误治而致变证各类内容的分析,结合《黄帝内经》针灸禁忌内容,发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主张对各类表证、热证和一切津液不足、阴血亏少、阳气虚弱者均应慎用烧针、温针、灸法及其他火疗法,体现了张仲景反对盲目使用温针、烧针、灸法等火疗法的思想。另外,张仲景提倡辨证应用火疗法,如在烧针致变证、阳气郁热而四肢厥逆等情况下可适当使用艾灸法。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针灸疗法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针灸疗法的内容,散见于各篇条目之中,给后学者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和困惑,考<伤寒论>直接与针灸有关的条文达69条.仲景先师提出了用针灸治疗伤寒杂病的具体方法,并确立了"病在三阳宜针,病在三阴宜灸"的治疗原则;同时倡导"阳证宜针,阴证宜灸",阳实证不宜用火治(包括艾灸、熏熨、温针、烧针等),若用灸法易出现变证、坏证,即阳盛阴虚忌用火灸法;阴虚热证,灸治亦应忌用,故针刺法多用于泻实热,灸法多用以温虚寒,方可避免一些失治、误治的变证.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所列112方中,除内服的110方外,还收载了不少治疗热病的多种外用方法,假设了因误用之而导致的变证。兹根据《伤寒论》有关内容,浅析如下。论中涉及外洽的计49条。其中最多的是针法,其次是服汤药后“复取微似汗”法,他如火法(熨、被火、火劫、火迫、火熏)、艾灸法、粉扑法、蜜导法和(口异)灌法等。误治的有16条,除(口异)灌法外,其余为温针、烧针和诸火法所引起;治疗的有31条;另外,还有用来预防再度感寒和探察死生的一些方法。外治作用 1.温复取微汗太阳病为外邪侵袭后营卫失和而引起的病变。无论是中风的桂枝汤证,或伤寒的麻黄汤证,皆以辛温解肌、调和营卫为治疗的原则。桂枝汤为  相似文献   

8.
作为方书之祖,《伤寒论》对针、灸、药的选择应用谨慎而精到,并开创了针(灸)药并用之先河。其内容有先针后药者;有先灸后药者;有只针不药者;有只灸不药者;有针灸药皆宜者;有误用针灸,汤药救逆者;有根据疾病轻重,而选择针或药者。通过整理、分析《伤寒论》中针(灸)药选配应用的有关条文,探析针(灸)药各自的优势及相互作用,把握其针(灸)药选配特点,以期为针灸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乃《伤寒论》方。《伤寒论》第118条云:“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原方有桂枝一两.炙甘草二两.牡蛎二两.龙骨二两组成。是仲师为太阳病因误治而损伤心阳、心神被劫出现烦躁不安等证而设。余在临证中.不囿于因烧针而出现的变证;  相似文献   

10.
所谓“火逆变证”,是指误用火攻法(如温针、艾灸、火熨等)而发生的种种变证。这些变证常易被人忽视,然而它所包含的内容,却远远超出了火逆变证的范围,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临床实践上,都有值得借鉴之处,对温热病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伤寒论》中火逆变证,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为误火而形成的诸火热变证;二为误火而形成的阳虚或亡阳诸证。本文所论火逆变证,乃是指前者而言。  相似文献   

11.
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涉及针灸的条文为依据,对张仲景的针灸学术思想进行了分析、探讨、归纳、总结,初步阐释了其针灸学术思想的重点,挖掘了其中的学术及临床价值,指出张仲景继承了<内经>中部分关于针灸的学术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对穴位的主治范围有所补充;并且提出了"阴证虚证宜灸,阳证实证不宜灸"的针灸治疗原则,总结了误用灸法及烧针引起的变证及救治措施,以及针药的各有利弊,和针、灸、药并施或可增强疗效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2.
张志恒 《国医论坛》2000,15(6):50-50
笔者有幸阅读《国医论坛》2 0 0 0年第 3期章恪同志所撰“《金匮要略》质疑问难八条”一文 (以下简称“问难八条”) ,对文中所述第 4条“发汗后 ,烧针令其汗 ,针处被寒 ,核起而赤者 ,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 ,灸其核上各一壮 ,与桂枝加桂汤主之”的解释不敢苟同。认为其释有失偏颇 ,不合原文旨意。略述浅见如次。1 阴乘阳位为奔豚气的病理基础虽然奔豚气的发生也有因肝气上逆、冲气上逆等所致者 ,但这不在本条所讨论的治疗范围之内 ,故兹不作论述。此条所言也见于《伤寒论》太阳病篇第1 1 7条。仲景在论述其证时认为这是由于过汗损伤心阳…  相似文献   

13.
火逆证是指因误用火疗法而致的变证。《伤寒论》中有30余条论述火逆证的形成机制、病机变化及治疗方法,说明火疗法的应用在东汉是颇为盛行的。火逆证多症情凶险,证候复杂,表现多样,如吐衄、惊悸、奔豚、黄疸、惊风等等,多因误用火疗法使火热内攻,耗气伤阴,甚则生风动血,正气欲脱所致。《伤寒论》中虽未专门论述何为火疗法及其适应证,但从诸多火逆证条文可得知,火疗法(有些医家谓之火法、火攻法,笔者认为称火疗法为宜)是一种简便易行、使用广泛的治病方法,主要有温针法、烧针法、灸法、熏法、熨法等5种,应用最多的是灸法。火疗法和其他疗法一…  相似文献   

14.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出自《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条文中“坏病”,坏者,自败之义,言历经误治而正证自坏,柯韵伯云:“坏病者,即变证也”。在这一条文中,指出患太阳病已有数日(病变部位、患病时间),已用过发汗之法,再或曾用涌吐、攻下、温针治疗,不仅病证不愈,而且病情复杂化。  相似文献   

15.
徐航 《国医论坛》2010,25(4):4-4
《伤寒论》第29条见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原文为:“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这一条是为素体阴阳俱虚之人复感外寒,误用汗法,以致变证而设。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中针灸的运用广泛,涉及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判断疾病预后,同时对误用火疗引起变证的因、理、证、治作了详尽论述.仲景精于汤药,工于针灸,善于针药并用,处处体现了"阳证宜针,阴证宜灸"的思想规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张仲景所述灸法、温针、烧针、熏法、熨法五种火疗法进行分析,探讨火疗法的运用。火疗法具有温热性质,宜用于阴证与寒证。其禁忌有三,一为太阳表证慎用火疗法,以防邪气郁闭不得出;二为阳明热证不可用火疗法,以防“两阳相劫”加重热证或伤津出现变证;三为阴虚不足不可用火疗法,以防火热之性灼伤津液,迫津外泄,阴损及阳。若误用火疗法则会出现烦躁、谵语等变证。了解其运用和禁忌,可指导临床合理地、正确地使用火疗法。  相似文献   

18.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以下简称桂甘龙牡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相似文献   

19.
<正> 《伤寒论》29,30两条原文是仲景和徙弟之间的病案讨论,现用病案讨论形式浅析如下: (一)题目:本为阳旦汤证误用桂枝汤的变证及治法。病例摘要: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原文29条] 讨论问曰:临证时遇到“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类似桂枝汤证的患者,投了桂枝汤后为什么病情加重呢? 仲景曰:患者本是阳旦汤证,阴阳己虚,反而误用桂枝汤发表则阴阳之气更虚,故见证为:阳虚不能温煦四肢的厥逆,胃气上逆,胃肠无主的呕逆,津液耗损不能上承的咽喉干燥,筋脉失其濡养的脚不能伸(比误治前脚挛急为重),心阴不足虚热上扰的烦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伤寒杂病论》中有关“火疗法”的论述为例,从“自然之火”的特性出发,探讨古代中医学家从“自然之火”到“火疗法”的隐喻认知过程。中医学关于火疗法作用机制的认识,来源于古人对“自然之火”的认识和体验。“自然之火”的“始源域”向“火疗法”的“目标域”的映射,使古代医家认识到火能驱邪;熏、熨、温针、烧针、灸等五种与火相关的疗法的作用机理皆源于火性温热、向上、生化与毁物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