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越来越高。由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有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iod hemorrhage,SAH)的潜在危险,且SAH后有较高的死亡率和伤残率,而目前所采取的干预性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治疗,同样存在一定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因此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治疗与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出血的危险性和治疗的风险进行综述,希望能提出较佳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处理策略。1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性未破裂颅内动脉瘤SAH发生率各家报道差别较大。Juvela[1]通过平均19.7…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约有15%全脑血管造影阴性且不能明确出血原因.对于出血在中脑周围所发生的SAH,并且脑血管造影阴性,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H[1].现对我科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确诊的11例PNSH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脑积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文报告我科1992年6月~2002年1月16例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的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4.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例中,约有70%~85%为动脉瘤破裂所致,但在中脑周围所发生的SAH,动脉瘤的发生率极低。可见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H,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它临床症状较轻,脑血管造影多呈阴性.预后较好,推测可能为静脉出血或毛细血管渗血。为了解PNSH的临床特点,本文结合文献对诊断为PNSH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动脉瘤性与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和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差异.方法对同期发现的非动脉瘤性SAH 16例与动脉瘤性SAH 11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入院时意识状况、Hunt and Hess分级以及头颅CT扫描、并发症及预后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非动脉瘤性SAH与非动脉瘤性SAH相比,前者临床症状轻,无局灶性神经体征,16例中仅有2例出现意识障碍(12.5%,2/16),93.75%(15/16)患者Hunt and Hess分级为Ⅰ、Ⅱ级,Franz量化为(7.2+3.2)分.结论非动脉瘤性SAH,尤其是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SA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出血模式,临床过程轻微,并发症少,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积血部位与动脉瘤部位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50例动脉瘤性SAH患者进行CT及DSA检查,分析其积血部位与动脉瘤部位的关系.结果 50例患者中,前交通动脉及大脑前动脉瘤23例,在CT上均显示有前纵裂积血;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20例,18例(90.0%)在CT上显示有广泛基底池积血;大脑中动脉瘤5例,在CT上均显示有外侧裂积血.结论 动脉瘤性SAH患者的积血部位对判断其动脉瘤的部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SAH时,如果早期头颅CT平扫检查表现为漏出的血液局限于中脑周围脑池内,出血的中心紧邻中脑前方,出血来源常为非动脉瘤性。这部分患者构成脑血管造影阴性SAH的大部分(2/3),其预后良好,多不会发生再出血及脑缺血。  相似文献   

8.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某些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出现的一组症状,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类;其中,自发性SAH的预后差,总死亡率为25%,幸存者的致残率也接近50%。自发性SAH以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最常见,占75%~80%[1]。近年来,虽然动脉瘤性SAH(aneurysmal SAH,a SAH)的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总体预后仍不理想,因此,探讨a SAH  相似文献   

9.
正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年发病率为9/10万1],占所有脑卒中的[2]2]3%。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SAH的主要原因[,而动脉瘤破裂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3,4C]VS)是导致SAH患者死亡、严重残疾的主要因素。因此,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抗CVS的治疗尤为重要。本文总结动脉瘤性SAH后CVS药物治疗现状及最新进展,以提高对CVS的认识,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chnoid hemorrhage,SAH)最常见的原因.动脉瘤一旦破裂,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5%~30%[1],导致SAH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增高,严重影响预后.我科从2005-11-26~2006-11-26,应用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27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3D-CTA和3D-DSA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均经手术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前分别行3D-CTA及3D-DS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诊断动脉瘤的确诊率及显示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的能力.结果3D-DSA对动脉瘤的确诊率为97.5%,3D-CTA为85.0%.3D-DSA对动脉瘤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关系的显示能力明显优于3D-CTA,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DSA成像在早期诊断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优于3D-CTA.  相似文献   

12.
动脉瘤破裂合并低钠血症的分析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低钠血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动脉瘤破裂后SAH合并低钠血症的原因及治疗。结果SAH后低钠血症以前交通动脉瘤多见,其常见有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和脑性耗盐综合征两种类型。结论准确认识和及时、正确的处理SAH后出现的低钠血症对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作病因诊断及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方法对246例SAH患者行DSA检查以明确其出血原因。对138例确诊动脉瘤患者用GDC或EDC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246例SAH患者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55例(63.0%),其中动脉瘤合并脑动静脉畸形(AVM)3例,动脉瘤合并烟雾病1例,AVM 15例(6.1%),烟雾病10例(4.1%),高血压动脉硬化39例(15,9%),原因不明27例(11.0%)。138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中1例术中出血死亡,1例术后1h再出血死亡;动脉瘤栓塞术后经DSA随访90例,随访时间为1个月至6.5年,发现13例再通(其中2例因再出血行DSA复查发现再通),再通率为14.4%,13例再通患者经再栓塞后未发生再出血。结论自发性SAH的主要原因是脑动脉瘤,DSA是明确SAH病因的可靠方法,GDC或E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但有一定复发率,故应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14.
术中终板造瘘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进行出血后脑积水测查,同时评价动脉瘤夹闭术中行终板造瘘在脑积水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出血后2周的CT或MRI评价SAH后脑积水的发生,18例脑积水患者中7例行动脉瘤夹闭术中终板造瘘,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脑积水的总体发生率为13.6% (18/132),7例终板造瘘患者6例术后脑积水得到明显缓解,随访未见相应并发症出现,1例无效.结论动脉瘤夹闭术中行终板造瘘技术相对简单,不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神经系统损害,对大部分SAH后脑积水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日本脑健康检查(Braindock)的资料表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为3%左右。颅内动脉瘤的主要起病形式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SAH的年发病率为1/10000~2/10000。SAH的病死率为50%左右;经过积极救治,30%的病人可能恢复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16.
脑积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该病治愈率和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关键.2006年6月至2011年4月我们对32例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患者采用外科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病死率极高,因此对于临床诊断为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应尽早施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出血原因,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8.
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nerve palsy,ONP)症状诊断并不困难,其病因诊断是关键所在.ONP主要病因为外伤、微血管病变以及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其中IA约占13.8%,后者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主要病因[1].SAH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低等特点,及早明确动脉瘤的存在及时采取有效干预尤为重要.1 IA致ONP的解剖基础与发病机制 IA发病率较高,尤其在中年人最多见,35~65岁是动脉瘤破裂的高发年龄,女性略多于男性,破裂出血率约为1.8%,动脉瘤体积越大、处于基底动脉尖和后交通动脉是发生SAH的重要因素[2].IA最常见的类型为囊状动脉瘤(saccular aneurysm),也是发生ONP的最重要类型[3].该动脉瘤瘤壁内弹力层薄弱甚至消失,中层有肌纤维变性,外膜比正常动脉薄,在一些诱因的诱导下,极易发生急剧扩张甚至破裂.眼睑颤动征)是,由于.  相似文献   

19.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首次脑血管造影阴性,约占SAH的15% (5%~ 28%),通常将其分为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SAH)和非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non-perimesencephalic SAH)。如在中脑周围所发生的SAH,动脉瘤的发生率极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H,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AH,PNSH)[1]。这类患者症状较轻,首次出血后一年内再出血危险性极低,预后也较好,其中有2%~24%的患者经重复脑血管造影可发现出血的原因,但绝大多数仍找不到出血的原因[2]。本文回顾分析我们收治的52例PNSH患者并复习文献资料,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加深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弹簧圈介入填塞治疗破裂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发病前往往无任何症状,不易发现。一般破裂后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症状而入院,研究表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次SAH多发生在第1次出血后7d内,且再次破裂出血的病死率高达40%以上,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因此,在SAH后及早对颅内动脉瘤进行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可达到近似手术夹闭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