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红平 《心电学杂志》2010,29(4):307-307
患儿女性,3岁,因发热3d伴胸闷不适2d入院。入院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和左前分支阻滞、ST—T显著改变和Q—T间期延长。入院次日上午心电图提示:阵发性房室交接区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RVT)伴Ⅱ°室房传导阻滞者临床少见,误诊为快-慢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伴上方共同通道Ⅱ°阻滞。现报告2例。例1 患者男性,29岁,心悸、胸闷发作1周,既往有类似反复发作史13年。发作间期心电图正常。BP90/60mmHg(12.0/8.0kPa)。心律齐,心率150次/min。心脏无器质性杂音。超声心动图正常。发作时心电图(图1)示 QRS0.12s,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型伴电轴左偏(-73°)。食管导联非连续记录示:E_A 每2个QRS 波后有一 P 波。结合体表心电图上 P_(Ⅱ、Ⅲ、aVF)~-  相似文献   

3.
李忠杰  王慧 《心电学杂志》2010,29(2):170-174
房室旁道参与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最常见为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当伴功能性束支传导阻滞时是形成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折返部位、形成机制及电生理与心电图特征,可与其它部位形成的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相鉴别,还可根据OAVRT伴功能性束支传导阻滞时的R—P一间期或R—R间期变化对隐匿性房室旁道进行初步定位。  相似文献   

4.
例1 患者男性,58岁,因阵发性心悸2年入院。入院时体检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人院当日发作心悸,行心电图检查(图1A)示:宽QRS波群心动过速,QRS时间0.14s,呈非典型束支传导阻滞型,R—R间期0.38s,频率155次/min,心电轴右偏;可见房室分离,以长Ⅱ明显,P波直立,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31岁,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入院时动态心电图(图1)示P-P顺序发生,律不齐;频率66次/min;其中P1-P7、P10-P11之后均无相关QRS波群;P8、P9顺传心室引起R7、R8。QRS波群有两种形态:其中一种QRS波群在V1呈M型,与P波无关;频率36次/min;P8-R7、P9-R8有传导关系,为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过缓的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另一种QRS波群宽大畸形(如R4-R6),频率约为125次/min,为室性心动过速,后紧随连续两次窦性激动(P8、P9)顺传心室,为韦金斯基现象。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不齐;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过缓的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促发韦金斯基现象。  相似文献   

6.
一例患者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动过速发作时示室上性心动过速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在行电生理检查时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交替性完全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及室性逸搏心律,立即临时心脏起搏并返回病房,患者房室传导功能恢复正常,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再次手术消融左侧隐匿旁道后,患者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消失,体表心电图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31岁。因反复胸闷、心悸1年余,再发3h就诊。体检:BP110/70mmHg,心界不大,心率105次/min,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常规心电图(图1A)示:各导联P波难以辨认,QRS波群宽大畸形,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R-R间期规则,为0.56s,频率107次/min。食管导联心电图(图1B)可见畸形QRS波群后有P-波,其R-P-间期0.16s,P--R间期0.40~0.42s,考虑为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且P--R间期延长,形成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率较慢。其原因可考虑为快频率依赖性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或房室慢径路下传。因未作S1S2法等电生理检查,无法确定有无房室结…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附二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两例特发性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 (BBR VT)的临床、心电图及电生理特性进行分析 ,提出该类病人的临床特点。两例病人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例 1男性 ,VT发作最长持续达 2 7h ,体表心电图呈近似心室扑动的图形 ,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为类左束支阻滞图形 ,QRS波宽 2 6 0ms。平时体表心电图QRS波正常 ,心内电图提示HV间期延长 ,VT可稳定诱发和终止 ,存在V3 现象 ,右束支消融成功。例 2女性 ,VT发作病史 7年 ,呈无休止性VT发作 ,平时体表心电图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图形 ,VT可稳定诱发和终止 ,发作时其QRS波宽为 14 0ms ,呈类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图形 ,V波前有稳定的H波 ,消融左后分支后可导致Ⅲ度房室阻滞而终止VT。结论 :束支折返性VT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病人 ,有独特的电生理特性 ;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特发性VT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52岁。因反复劳力性气促6个月,加剧4d入院。查体:血压100/70mmHg,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54次/分,律齐。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二叶式主动脉瓣,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入院后多次描记常规心电图(图略)示:三度房室阻滞伴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后经动态心电图(图1A)示:窦性P波规律出现,P—P间距0.56s,房室间呈2:1传导,下传的P—R间期固定为0.18s,QRs波时限0.14s呈典型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型(胸前导联),R—R间距1.12s,示:2:1房室阻滞,并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当窦性P波规律出现,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36岁。因发作性心动过速10余年,加剧1月入院行射频消融根治术。窦性心律时心电图检查无异常(图略)。术前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图1A)示S1S1分级递增100次/min刺激,除第12次S波外均稳定起搏心房。第1-4个QRS波群正常,S—R间期180ms。第5-7个QRS波群逐渐形成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起始可见δ波。第8个QRS波群起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6波明显,自第5个S波起S—δ间期保持200ms不变。第11个QRS波群后可见一P^-波,并引起一次逆向性房室折返,使第12个S波未能起搏心房。因第12个QRS波群提前发生,其后2个QRS波群恢复正常。S1S1分级递增刺激从110—190次/min时,QRS波群均呈上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图略)。分级递增刺激210次/min(图1B)时,从第2个S波起其后QRS波群突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S—δ间期从220ms逐渐延长至300ms,第10个S波未下传,表现出文氏型传导。220次/min刺激(图1C)时出现2:1房室传导,QRS波群仍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S—δ间期长达260ms。在S1S2程控期前刺激时,旁道还表现递减性传导特征(图2)。S1S1分级递增160次/min时,诱发出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心动过速(图3)。  相似文献   

11.
例1患者男性,72岁。因心悸、胸闷就诊。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P—P间期匀齐,心率71次/min,P—R间期0.16s,Qns波群有3种形态:①宽rS型,主导节律为窦性,时间达0.16s,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②呈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型者为室性期前收缩,偶联间期不等,0.59~0.78s;  相似文献   

12.
病例1:患者男性,73岁,因劳力性呼吸困难5年,加重l周于2004年2月1日入院。近1年因症状加重先后2次住院治疗,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查体:呼吸22次/min,血压101/88mmHg(1mmHg=0.133kPa),颈静脉怒张,两下肺叩诊浊音,两肺闻及湿性罗音,心界扩大,心率58次/min,早搏5~8次/min,心尖区1级收缩期杂音,肝肋下2cm,肝颈反流(+),下肢浮肿++。心电图: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多源性室性早搏,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频发室性早搏(占5.7%),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3.
洪晓红 《心电学杂志》1997,16(2):112-113
患者男,72岁。临床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曾描记心电图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入院前因情绪激动突然出现心悸、胸闷、气促及头昏,但无晕厥。当即描记心电图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给予扩张冠状动脉、营养心肌及地塞米松等治疗,病情好转。在治疗期间检查心电图发现房室传导及束支传导情况多变。入院时V_1导联心电图(附图上)见P波规律出现,P-P间期0.72s,心房率83次/min,心室率40次/min,每2个P波有1个P波下传心室,P-R间期0.12s,下传的QRS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心电图诊断:莫氏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1下传)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附图中见P-P规则,P-P间期0.48s,心房率125次/min;R-R间期不等,分别为1.08s、1.20s、1.40s,平均心室率49次/min,房室传导比例为2:1—3:1。QRS波群呈3种形态:第2、5个QRS形态正常,呈rS型,P-R间期0.12s;第3、6个QRS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P-R0.44s;第1、4个QRS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P-R间期0.12s。心电图诊断: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1—3:1),间歇性双束支传导阻滞。附图下见P波规律出现,心率88次/min,P-R间期0.12s,QRS波群呈rsR'型。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4.
例1 患者男性,14岁。临床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Ⅱ和V1导联同次不同步记录(图1)示窦性心律,心率为97次/min,呈持续2:1房室传导。下传的心室波呈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型交替,P—R间期亦呈长(0.30s)短(0.20s)交替。提示房室结快慢径路纵行分离,快径路经左束支下传心室,慢径路经右束支下传心室,未下传的P波为房室结快慢径路顺传同时受阻所致。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2:1房室传导阻滞,左右束支交替传导阻滞,P—R间期长短交替。  相似文献   

15.
双重性室性逸搏伴正常化的室性融合波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时志城 《心电学杂志》1997,16(3):162-163
患者男,68岁,因意识模糊、大小便失禁1天入院。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史10余年。心电图(附图)见P波规律出现,频率115次/min,P波落于心动周期的不同时相,与QRS波群完全无关,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QRS波群呈现3种形态:(1)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附图上行R_1、中行R_6、下行R_4);(2)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附图上行R_(2、4、6)、中行R_(1—4)、下行R_(1、2、5、6);(3)中间型(附图上行R_(3、5)、中行R_5、下行R_3),形态时限正常。上述3种QRS波群间断出现,R-R基本规则,频率58—65次/min,考虑为加速性室性逸搏心律,右束支传导阻滞型QRS波群提示冲动源于左心室,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则来自右心室,形态正常的QRS波群为前二者同步激动心室所致的正常化室性融合波群。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双重加速型室性逸搏心律伴正常化的室性融合波群,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67岁,主因发作性心悸、胸闷1年余,加重伴头晕、黑矇12 h入院。心电图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QT间期延长。拟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故术前行临时心脏起搏术,出现临时起搏电极感知起搏不良,造成短长短现象,诱发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经调整电极位置起搏正常后,再未发生TdP。  相似文献   

17.
答案:左后分支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 分析:由体表心电图看(见图1),该宽QRS波心动过速符合右束支加左前分支阻滞图形,可能为左后分支性室速、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差异传导或经左侧旁道前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图2显示在冠状窦近端电极起搏激动心房并诱发心动过速,关键点在于起搏时可以看到His束电位的记录,  相似文献   

18.
李兴杰 《心电学杂志》2000,19(4):239-240
患者女性,52岁。工作时曾有突然眩晕及晕厥样症状发作,6个月后心电图显示2∶1房室传导阻滞而来院进行电生理检查。除心电图异常外,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其它异常。常规心电图(图1A)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坐位心电图(图1B)示1∶1房室传导,P_P间期760ms。站位(图1C)转为2∶1房室传导,P_P间期640ms。踏车试验后2min(图1D)转为3∶2房室传导,P_P间期480ms。图1说明见正文。为查明房室传导阻滞的原因及确定是否需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在禁食及非镇静状态下进行心电生理检查。对照…  相似文献   

19.
张医师(主治医师) 本次教学查房患者男性,47岁。因反复意识丧失(阿-斯综合征)2天急诊人院。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人院时心电图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停搏(图略),紧急进行心脏起搏。插入起搏导管前的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伴房室交接区逸搏心律,房室传导呈阻滞性分离(三度A-VB),间有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其偶联间期固定为0.54s,回归周期等于逸搏周期,由期前收缩构成四联律,即两个相邻显性期前收缩之间夹有3个房室交接区性逸搏。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55岁。以扩张性心肌病入院。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多次心电图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心房肥大,一度AVB。临床使用地高辛0.125mg、qd,2周后复查心电图(图1)示:基本心律为房颤,Ⅲ导联QRS形态两种,主波向上或向下交替出现,QRS时限〉0.12s,既形成双向性室速,V5导联出现室性期前收缩(PVS),Q-T时间缩短。心电图诊断: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