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孕妇的心理疏导以便顺利完成磁共振检查并取得满意的图像质量。方法:收集2003年6月~2011年5月间,1430例临床怀疑胎儿发育异常的孕妇行1.5T磁共振扫描,检查前/中予以相关的心理疏导,顺利完成扫描的相关资料。结果:1430例孕妇,其中双胞胎孕妇6例,晚期孕妇145例,幽闭恐怖综合症2例,均经加强心理疏导、合适的体位改变,取得了满意的图像。结论:孕妇磁共振扫描的心理疏导对于能否顺利配合完成检查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使用双倍剂量对比剂在颈部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检查中的优势。方法选取行颈部CE-MRA检查的患者400例,200例用单倍剂量对比剂,200例用双倍剂量对比剂,行3D-CEMRA扫描,经最大密度投影法(MIP)重组获得整体血管图像,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分析。所得结果采用2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例使用单倍剂量对比剂的患者,图像质量优者为122例,良50例,差28例;200例双倍剂量患者,图像质量优者165例,良30例,差5例。结论采用双倍剂量对比剂所获得的颈部动脉血管图像优于单倍剂量对比剂所得的图像质量,有利于减少误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呼吸屏气训练对Flash双源冠状动脉C T A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200例需要行冠状动脉C T A检查者,检查前对患者进行呼吸屏气训练,据屏气效果分为A、B两组,检查结束后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2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A组150例,屏气效果佳,图像质量主观评价1级108例,2级29例,3级13例;B组50例,屏气效果欠佳,1级5例,2级33例,3级12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严格的呼吸屏气训练及良好的屏气效果会减少冠状动脉CTA成像的运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影响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图像质量的各种因素,以提高乳腺X线摄影技术在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2006-10-12间200例经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的资料,评价摄影体位、投照技术、机械设备等因素对图像各方面质量的影响.结果 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的一级片93.5%(187/200),二级片4.5%(9/200),三级片2%(4/200).在二级片、三级片中,摄影体位不标准4例(2%),压迫不完全2例(1%),异物伪影1例(0.5%),被检查者身体伪影2例(1%),影像板伪影2例(1%),设备校正不良1例(0.5%)以及照片保存不当1例(0.5%).结论 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中,医技人员的投照及操作技术是提高图像质量的关键,被检者和机械设备等是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行CT增强检查时不同阶段的护理及施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临床高度怀疑肝癌的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和实验组100例,分别进行常规CT增强检查护理和不同阶段护理;再将实验组随机分为检查前无护理干预组(A组,50例)和检查前有护理干预组(B组,50例)。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和CT增强图像质量,观察检查前护理干预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患者的CT增强图像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检查前实施护理的患者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检查前未实施护理者(P0.01)。结论对行CT增强检查的肝癌患者予以不同阶段的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的身心护理,还可显著提高CT增强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收腹带在盆腔MRI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我院2016年1月~2016年5月行盆腔磁共振检查60例,分为2组,常规组30例,应用收腹带的优化组30例。两组病例的图像质量由高年资诊断医师做优、中评估,两组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结果应用收腹带的优化组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行盆腔MRI检查的患者使用收腹带对改进图像质量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脑血管病变头颈联合CT血管造影术(CTA)检查的最适管电流。方法分别收集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及BMI<25 kg/m2患者的CTA横断面图像各15例,通过图像空间添加噪声软件分别模拟出500、400、300、200、100 m A 5种管电流影像,根据影像质量及病灶显示的情况进行评价,找出满足诊断需求的最适管电流后进行临床应用。同时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图像质量按血管边缘的锐利度及3、4级血管的显示情况而采用1~5分的评分制。等级资料使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A组原始图像可清晰显示非钙化斑块37枚、混合斑块23枚、血管狭窄58段及动脉瘤6枚;B组原始图像可清晰显示非钙化斑块22枚、混合斑块11枚、血管狭窄44段、1段血管闭塞及动脉瘤4枚。不同剂量的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当管电流降至200 m A时,上述所有临床征象仍可清晰显示和准确诊断,图像质量评分5分2例,4分5例,3分5例,2分1例,当模拟管电流降至300 m A时,4分5例、5分10例,且同常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当管电流降至100 m A时,上述所有临床征象仍可清晰显示和准确诊断,图像质量评分5分1例,4分7例,3分6例,2分1例,当模拟管电流降至200 m A时,4分5例、5分10例,且同常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应用300 m A及200 m A管电流检查BMI>25 kg/m2及BMI<25 kg/m2的头颈血管,图像评分分别为4分3例、5分12例;4分1例、5分12例;4分4例、5分11例;4分2例、5分13例,与常规剂量组的图像质量评分无差异,且CTDIvol及DLP有明显降低。结论进行头颈联合CTA检查时,BMI>25 kg/m2的患者最适的低管电流为300 m A,BMI<25 kg/m2的患者最适的低管电流为200 m A,并可以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前准备的重要性及相关注意事项.方法:收集2004~2009年我科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020例的资料,对其中86例后处理图像质量欠佳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86例中,因扫描前准备不足而导致后处理图像质量欠佳者69例,约占80.2%.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关系到造影后图像质量和后处理成效,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头颈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成像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颈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成像(64-SCTSA)的检查技术,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头颈部血管64-SCTSA的影像资料,讨论其技术特点、图像质量及临床应用范围,诊断结果与手术或DSA比较。结果本组检查及成像参数合理、有效,患者检查全部成功。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分别达很好51例(60.7%),好29例(34.5%),一般4例(4.8%)。84例中发现阳性病变79例,其中颅内血管病变58例,颈部血管病变21例。64-SCTSA诊断结果与手术或DSA检查比较,结果基本一致。结论64-SCTSA技术能减少骨结构等对血管的阻挡,有利于显示头颈部血管病变,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胸肺部DSA图像质量。方法回顾性评价20例患者胸肺部DS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作为对照组。采取改善影响图像质量的措施,再行胸肺部DSA检查21例,作为观察组。将两组图像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的图像质量评分是(1. 83±0. 75)分;观察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为(2. 90±0. 84)分;后者图像质量高于前者(t=-9. 02,P 0. 05)。结论通过控制影响图像质量因素,能够提高胸肺部DSA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优化重组技术在心率过快、心率波动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心率过快、心率波动患者资料149例,根据心率过快程度及心率波动范围分组:A组60例,心率70 - 80次/min,心率波动5~10次;B组34例,心率70 ~ 80次/min,心率波动>10次;C组37例,心率>80次/min,心率波动5~10次;D组18例,心率>80次/min,心率波动>10次.选取心率<70次/min,无明显心率波动患者(心率波动<5次)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优化重组前后各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结果 通过优化重组技术处理后,B、C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较重组之前有明显改善(P<0.05),A、D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重组前后无明显改善(P>0.05).优化重组后A组图像质量与对照组图像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B、C、D组图像质量与对照组图像质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部分心率过快,心率波动的患者经过优化重组后均可满足诊断需要,而心率太快、心率波动过大的患者(心率>80次/min,心率波动>10次)成像效果差,不推荐行冠状动脉CTA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肿瘤磁共振波谱学检查技术及图像质量影响因素。方法分析137例接受磁共振波谱学检查的脑肿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优质的图像使检查更易行可靠,更有助于影像诊断。结论检查技术参数的合理选择有助于提高影像质量,是质量控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肾盂造影使用654 -2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00例静脉肾盂造影使用654 -2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出现中度口干,10例出现轻度口干,8例出现面红、面潮热、心跳等轻度的654 -2副作用,7例出现荨麻疹,经静脉注射地塞米松后症状缓解,完成检查.多数患者检查结果满意,显影时间快,效果好,2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扩散敏感系数(b值)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I-DWI)对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研究,采集2020年01月-2023年11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75例完成4个周期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资料。纳入的患者临床资料保存完整,查阅患者资料,记录研究所需资料数据。所有患者于化疗前完成不同b值(由低到高依次取600、1 000、1 500 s/mm2)的MRI-DWI检查,获取DWI相关参数:图像质量参数[图像信噪比(SNR)、对比信噪比(CNR)]、病变处表观扩散系数(ADC)。依据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穿刺活检病理Miller-Payne标准,将患者分为化疗敏感组和化疗耐药组。比较不同b值MRI-DWI检查获取的图像质量参数;比较两组不同b值MRI-DWI检查所测的ADC,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b值MRI-DWI对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效果的预测评估价值。结果 新辅助化疗4个周期后检查发现,75例患者化疗敏感53例,占70.67%;化疗耐药22例,占29.33%。b值取600、1 000 s/mm...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CT能谱模式对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下肢动脉造影检查,探讨宝石CT能谱提高下肢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地连续选择临床拟诊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4例采用CT能谱模式行下肢动脉造影,对照组24例采用多层螺旋CT模式行下肢动脉造影。对两组图像中的髂总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及其分支进行测量,并计算对比噪声比,由2名影像诊断医师采用5分制独立评价两组图像质量。结果 研究组患者髂总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的CT值及对比噪声比均大于对照组(t=8.7、7.9、12.6、17.2,P<0.01),背景噪声小于对照组(t=1.5,P<0.01)。医师1、医师2对研究组和对照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10分、90分和111分、9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6、-8.0,P<0.01)。结论 下肢动脉造影中使用CT能谱最佳千电子伏的单能量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多层螺旋CT混合能量模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6.
消化道出血DSA检查影响图像质量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消化道出血DSA检查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资料与方法 对2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均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DSA检查。根据情况对部分患者行超选择性DSA检查。结果 26例中,23例获得满意的DSA检查效果,出血部位和原因诊断清楚,通过介人治疗成功地达到了止血目的;3例未能明确诊断消化道出血。结论 良好的DSA检查效果是消化道出血诊断与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双源CT(DSCT)检查中的护理特点。方法收集行DSCT心脏大血管成像检查的30例先心病患儿资料,记录其检查前,检查中,检查后的护理过程,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对图像进行主观评分(3分:好;2分:中;1分:差)。结果 30例患儿均成功完成DSCT心脏大血管成像检查,均无不良反应发生;获得的图像质量好(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为2.39±0.33),无不能诊断图像。30例患者共发现畸形85处,与手术结果或DSA对比,诊断准确率约98.8%(85/86)。结论耐心、仔细、科学有效的做好护理工作,是协助医师顺利完成小儿先心病DSCT心脏大血管成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介入微导管技术中的DSA质控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介入微导管技术中DSA的质量控制。方法常规Seldinger导管法,选择好DSA技术参数、高压注射器参数,常规呼吸训练及心理护理,利用“路径图”(roadmap)技术,将微导管超选至靶血管,进行造影及栓塞治疗时,对其DSA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检查151例病例(上腹部128例,胸部16例,头面部5例,盆腔2例),620个曝光采集序列(sequences),洗印966幅图像,图像质量优秀的497个序列,占80.2%;图像质量良好的109个序列,占17.5%;图像质量差的9个序列,占1.45%;造影失败5个序列,占0.86%。结论不同的病例、部位的图像采集应用不同的技术参数;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有利于提高检查图像质量;肺部DSA要利用密度补偿;手推造影要注意压力控制、手脚配合及采集蒙片时机;术中护理与呼吸训练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低剂量扫描对颌骨埋伏阻生牙的应用。方法对80例患埋伏阻生牙的患者行128层螺旋CT检查,根据管电流分为200mA、100mA、50mA、20mA 4组,利用GE AW4.4工作站对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成像(V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对不同扫描参数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记录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比较辐射剂量差异。结果①50mA组图像质量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与常规剂量组(200mA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50mA组的CTDIvol为5.84mGy,DLP为29.30mGycm,较常规剂量组(200mA组)降低了75%。结论 128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颌骨埋伏阻生牙既有效地保护了患者,减低了辐射损害,又能获取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的图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头颈部联合CT动脉血管造影检查中护理配合的方法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行双源CT头颈动脉血管造影的患者资料,分析对比剂注射部位和注射方案与图像质量的关系.结果:本组90例患者的颅内动脉均显示良好,无1分病例,平均图像质量评分(2,45±0.23)分;颈部动脉平均图像质量评分为(2.23±0.37)分,7例1分病例.结论:对比剂的注射部位及注射方案的选择对头颈联合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