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眼用海藻酸钠-维甲酸微球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FX  He SZ  Li XJ  Liang QL  Chen B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9):814-817
目的探讨由维甲酸和海藻酸钠制成海藻酸钠-维甲酸(AGS-RA)微球药物缓释系统的动物体内外药物释放特点。方法有机溶剂将维甲酸溶解,与1.5%的海藻酸钠均匀混合,用静电微囊发生器一次成型制作海藻酸盐-维甲酸微球;镜下观察测量微球的形态和大小,并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微球的药物含量;体外释药实验则通过紫外分光光度仪和高压液相的方法测定 RA 的体外释放规律;体内实验则是通过玻璃体腔注入 AGS-RA 药物微球,利用高压液相的方法观察微球的房水药代动力学特点。结果 AGS-RA 微球经测定,大小是(95.2443±8.6265)μm;药物包含量是(1.7644±0.0453)μg/mg;体外实验表明 AGS-RA 微球的 RA 药物在观察的28d 内均匀释放;房水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药物在6周内基本均匀释放[1、3d,1、2、3、4、5、6周房水 RA 浓度分别是(23.79±0.15)、(33.45±0.48)、(19.95±0.79)、(21.12±0.47)、(19.65±0.35)、(20.01±0.25)、(18.24±0.27)、(18.5±0.68)ng/ml],仅第3天有1个释放峰。结论兔体内外实验表明,AGS-RA 微球可对药物RA 起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2.
环孢霉素A微球兔眼玻璃体内注射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俊杰  尹卫靖  董珺  张强 《眼科研究》2002,20(2):109-113
目的 研究一种新型的嵌段聚酯高分子化合物(ε-已丙酯-D,L-丙交酯嵌段共聚物)将环孢霉素A(CsA)包封制备成微球,兔眼玻璃体注射后对视网膜和视功能的毒性。方法 采用10只有色兔,玻璃体注射前行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及眼电生理检查(ERG)均正常。含有750μgCsA的5mg微球以注射用生理盐水混悬,在间接检眼镜观察下注射到每只兔的左眼玻璃体腔中部,同样剂量的空白微球注射到右眼对照眼玻璃体中央。在注射后的不同时间点进行ERG检查。处死动物,摘取眼球对视网膜行组织学检查,并检查眼底至8周。结果 注射后1-2周时,平均的b波明显被抑制(P<0.05),最大的暗适应ERG抑制出现在第1周。实验眼与对照眼的b波振幅比率为49.5%。ERG值在第4周基本恢复正常。b波的潜伏值在暗适应条件下为正常。a波振幅值和潜伏值在暗适应条件下实验眼与对照眼没有明显差异。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眼与对照眼的视网膜在第6周时没有明显改变。结论 玻璃体内注射可降解微球可以安全地将CsA传递至兔眼的后节段。  相似文献   

3.
苦参碱聚乳酸微球的缓释性和玻璃体腔注射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苦参碱聚乳酸微球(MAT-PLA-MS)的缓释性和玻璃体腔注射的安全性。方法透射电镜观察MAT—PLA—MS的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观测其体外释放情况。玻璃体腔彩色照相记录其分解过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视网膜电图(ERG)、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不同剂量组的苦参碱游离药物和MAT—PLA—MS在注药后不同时间点对眼组织的影响。结果MAT—PLA—MS的平均粒径为2.28μm,载药量为6.17%。体外释放672h,累积释放百分率为87.93%,缓释作用明显。MAT—PLA—MS在玻璃体腔内随时间延长表现为逐渐降解的过程。游离药物各剂量组和载药微球各剂量组在玻璃体腔注射后各时间点裂隙灯显微镜和间接检眼镜检查均未见异常。游离药物4mg组注药后1dERGb波振幅下降。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游离药物4mg组在注药后1d开始出现视网膜毒性反应,载药微球6mg组在注药7d后出现轻微的视网膜毒性反应。结论MAT—PLA—MS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安全剂量较游离药物大,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4.
刘丹岩  马景学  安建斌  王萌 《眼科研究》2009,27(10):833-837
目的研究苦参碱聚乳酸微球玻璃体腔注射后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将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10组,每组3只兔(6只眼)。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每只眼玻璃体腔均注入苦参碱聚乳酸微球(含苦参碱4 mg)。分别在注药后10 min,2 h,1、3、7、14、21、28、35 d各处死1组动物取双侧眼球并制备玻璃体样本。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玻璃体腔药物质量浓度,用DAS软件计算主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玻璃体腔注入苦参碱聚乳酸微球(含苦参碱4 mg)后,药物在玻璃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MRT=(221.64±9.70)h,半衰期t1/2=(173.77±32.33)h。缓释微球在玻璃体腔释药可达35 d以上,35 d时药物质量浓度为(121.8±34.6)μg/mL。随时间延长,药物的总体清除率稳定增加。结论玻璃体腔注入苦参碱聚乳酸微球(含苦参碱4 mg),药物在眼内清除较慢,清除时间明显延长,在玻璃体腔内能够长时间维持较高的质量浓度,表现出良好的体内缓释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海藻酸钠-维甲酸(AGS-RA)微球缓释系统对激光损伤模型中视网膜下增生反应区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无水乙醇将维甲酸溶解,与1.5%的海藻酸钠均匀混合,用静电微囊发生器一次成型制作AGO-RA微球;建立激光损伤动物模型,激光照射时间0.20 s,光斑直径200μm,能量输出功率420 mw;30只青紫蓝灰黑兔随机分为激光损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激光光凝后立即玻璃体腔注射AGO-RA微球和空白微球;激光光凝后1、2、3、4、6周分别做视网膜病理组织连续切片,每一时间亚组取6个激光斑,分别测量激光斑的高度、宽度和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激光损伤后视网膜全层细胞分布形态改变,局部成纤维细胞生长,增生形成;实验组局部也有增生反应,但程度较轻,与激光损伤组和对照组相比,激光损伤增生反应区的平均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3,P>0.05);同一时间点对照组和激光损伤组激光增生反应区的平均高度和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7,1.02;P>0.05),分别与相应的实验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1.22,56.53,P<0.01).结论 AGORA缓释系统可以减轻激光损伤后视网膜下增生反应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姜黄素兔眼玻璃体内注射后眼内毒副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姜黄素兔眼玻璃体内注射后的眼内毒副作用。方法40只实验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一眼为实验眼,玻璃体内分别注射0.05mg/0.1ml、0.1mg,0.1ml、0.2mg,0.1ml姜黄素及0.5‰的DMSO 0.1ml;对侧眼为对照眼,在玻璃体内注射0.1ml生理盐水注射后于第1、第3、第7、第14天进行常规眼部检查和视网膜电图检查:在第3、第7、第14天分别摘取2只眼球做光学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0.2mg组在注药后第3天和第7天,实验眼暗适应视网膜电图a波振幅分别为(129±9)μV和(131±11)μV,与对照眼的(145+13)μV和(146+11)μV相比显著降低(P〈0.01);实验眼b渡振幅分别为(259±9)μV和(257±7)μV,与对照眼的(283±13)μ V和(276+8)μV相比显著降低(P〈0.01)。第14天时a波和b波振幅又恢复正常,其余各组各时间段,实验眼a波和b波振幅与对照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时间段常规眼部检查和视网膜组织学栓查正常。结论 姜黄素玻璃体内注射0.2mg以下剂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制5-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的药物特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恒温振荡法观察5-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体外释药特性;采用60Co灭菌方法消毒灭菌;5-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植入小鼠背部皮下,隔日处死小鼠后观察皮肤及微球,以检测微球的体内稳定性;将微球植入玻璃体腔后,定期测定房水中药物含量,观察其体内释药特性,并分别于注药前及注药后第2d、5d、9d、14d行F-ERG检查,于第28d时将动物处死,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检查,观察5-FU微球对角膜、房角、视网膜的影响。结果5-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在体外释药672h,累积释放百分率为72.3%,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60Co灭菌后药物含量及形态无明显变化;小鼠皮下埋植1月后,微球有破碎粘连现象,微球在小鼠体内组织相容性良好;房水中药物含量测定表明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有明显的缓释作用,体内药物浓度在较长时间维持较高水平,T1/2为379.05h;视网膜电流图潜时及波幅注药前后无明显改变,组织学检查及电镜检查,注药眼与对照眼未见明显差别。结论本研究制备的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60Co灭菌方法可靠,体内药物浓度在较长时间维持较高水平,注入玻璃体腔后未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5-氟尿嘧啶聚乳酸微球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抑制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刘丹岩  马景学  安建斌  王萌 《眼科研究》2009,27(11):950-954
目的评价苦参碱聚乳酸微球防治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效果。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玻璃体腔注入成纤维细胞悬液制备PVR模型。随机分为3组,玻璃体腔分别注入载药微球(含苦参碱4mg)、游离苦参碱(2mg)、生理盐水和空白聚乳酸微球。玻璃体腔手术操作后第1、3、7、14、21、28、35天观察眼前节炎症反应情况、玻璃体混浊程度、玻璃体腔内微球分解过程、玻璃体内增生情况及视网膜是否脱离以及脱离的程度。结果所有动物1周内前房有轻~中度的炎症反应,1周后消失。各组均有不同比例的动物在不同时间点发展为PVRⅠ~Ⅲ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游离药物组与对照组比较,除35d外,其余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载药微球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载药微球组与游离药物组比较,28d和35d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碱聚乳酸微球兔眼玻璃体腔注射能够有效防治实验性PVR。  相似文献   

9.
评价生物降解性的环胞素 A 硬脂酸毫微球对兔眼实验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防治作用。方法: 成年健康灰兔 30 只, 随机分组, 对照组 20 只眼内注入 1% 空白毫微球悬液或磷酸缓冲液 ( P B S); 环胞素 A 毫微球组 (含环胞素 A08m g/m l或 16m g/m l, 2 组各20 只眼)。各组均先后2 次行气体压迫玻璃体手术。第二次玻璃体注气后第 7 天, 所有实验眼玻璃体腔内注入成纤维细胞悬液 2×105 /01m l, 再分别注入空白毫微球, P B S或载药毫微球悬液 01m l。以间接检眼镜观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发生情况, 共四周。结果: 4 周末时对照组、环胞素 A 毫微球 08m g/m l组、环胞素 A 毫微球 16m g/m l组的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分别为 90% 、526% 和30% , 两个环胞素 A 毫微球组与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 P< 001)。结论: 一次性注入环胞素 A 生物降解性毫微球能够有效地减少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尿激酶球旁注射治疗玻璃体出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尿激酶球旁注射治疗玻璃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尿激酶3000u-5000u联合地塞米松2mg球旁注射治疗玻璃体出血44例44眼,治疗前后检查视力和眼底改变。结果44眼中,治愈18眼(40.91%)显效10眼(22.73%),好转13眼(29.54%),总有效率为93.18%,结论尿激酶球旁注射治疗玻璃体出血疗效好,操作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11.
维甲酸修饰人工晶状体植入防治后囊混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维甲酸修饰人工晶状体(RAM IOL)植入术后房水内药物释放特点及其对后囊混浊的影响。方法 24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植入未经修饰的PMMA IOL和经5μg、10μg维甲酸修饰的RAM IOL,术后第2、7、14、30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房水中的药物质量浓度,裂隙灯检查后囊混浊情况。结果 RAM IOL植入兔眼内7~14d可保持稳定的房水药物质量浓度,后囊混浊程度较轻。结论 RAM IOL植入可显著抑制后囊混浊的发生,有可能成为防治后囊混浊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黄佳  瞿小妹  褚仁远 《眼科研究》2009,27(11):1006-1010
目的了解视黄醇(RA)转运系统在豚鼠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2周龄英国短毛豚鼠48只,随机分为形觉剥夺组(n=24)和正常对照组(n=24)。形觉剥夺组随机取1只眼,用白色半透明眼罩遮盖形成形觉剥夺,遮盖时间为2周,干预前后均采用睫状肌麻痹后带状光检影法测定其屈光不正状态,用CinescanA/B型超声仪测定玻璃体腔深度和眼轴长度。处死后取视网膜,用HPLC法测定视网膜中的RA水平,Westernblot法定量检测视网膜中视黄酸结合蛋白-Ⅰ(CRABP-Ⅰ)和视黄酸核受体-β(RAR-β)的蛋白水平,并用Real-timePCR法测定其mRNA水平。结果形觉剥夺后模型眼的等效球镜为(-3.82±0.13)D,对照眼为(1.99±0.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76,P〈0.01);形觉剥夺组眼轴长度为(8.346±0.047)mm,对照组眼轴长度为(7.888±0.04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3,P〈0.05)。形觉剥夺组视网膜RA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34,P〈0.01);模型眼视网膜中CRABP-Ⅰ和RAR-β的含量较对照组均提高(P〈0.05)。结论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眼视网膜中RA转运系统水平显著上升,RA可能是近视发展的信使。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over a 180‐day period the biocompatibility and retinal support of a foldable capsular vitreous body injected with either saline or silicone oil implanted in rabbit eyes. Methods: A standard three‐port pars plana vitrectomy was performed, and foldable capsular vitreous bodies were implanted into the vitreous cavity of rabbit eyes (n = 18). Silicone oil tamponade was used as the control group (n = 5). Of the foldable capsular vitreous body‐implanted eyes, either saline (n = 9) or silicone oil (n = 9) was injected into the foldable capsular vitreous body to support the retina. The treated eyes were examined using a slit lamp with a non‐contact slit‐lamp lens, a tonopen, a non‐contact specular microscope and a B‐scan ultrasound during the 180‐day implantation period. A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 at 90 and 180 days. Results: During the 180‐day implantation period, no significant corneal keratopathy or intraocular inflammation was noted, and the intraocular pressure (IOP) and corneal endothelial numbers remained steady among the three groups. B‐scan ultrasonography showed a smoothly increased echogenicity in front of the retina in group of foldable capsular vitreous bodies injected with saline. Gross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the foldable capsular vitreous bodies injected with saline or silicone oil smoothly supported the retina. The saline or silicone oil inside the foldable capsular vitreous body was homogeneous, transparent and filled the foldable capsular vitreous body.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showed no obvious abnormality of the cornea, ciliary body or retina in the foldable capsular vitreous body‐implanted eyes. Conclusion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foldable capsular vitreous bodies injected with either saline or silicone oil showed good biocompatibility and retinal support in rabbit eyes over a 180‐day implantation time.  相似文献   

14.
维甲酸纳米粒的视网膜毒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维甲酸纳米粒对兔视网膜是否产生毒性.方法30只青紫蓝兔的60眼随机分为5组,每组12眼,正常组不注药,其余分别向玻璃体腔注入维甲酸纳米粒5、10、20mg·L-1以及BSS(对照组)0.3mL,以检眼镜、电生理、光镜和电镜检查观察视网膜变化情况.结果注药后7d,光镜检查20mg·L-1组出现神经节细胞的空泡样变,电镜及电生理检查未见异常,14d时恢复正常;至28d,未发现各浓度的维甲酸纳米粒对视网膜产生毒性作用.结论玻璃体腔注入浓度≤20mg·L-1的维甲酸纳米粒,对视网膜不会产生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全反式视黄酸(ATRA)对培养的兔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作用,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此作用下的变化情况及关系。方法取原代兔RPE细胞,传代培养至第5代,加入ATRA后观察RPE细胞的形态,用台盼蓝排斥实验测定细胞活力,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RPE细胞HGF、MMP-2的表达,并用ELISA法测定RPE细胞培养液中HGF的浓度。结果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间的ATRA对RPE细胞的形态、活力影响不同。随ATRA浓度增加、作用时间延长RPE细胞存活率下降,HGF、MMP-2表达增加,HGF分泌量随ATRA的浓度增高而增加(P〈0.05)。结论ATRA的浓度≥5nmol/mL时可引起RPE细胞的生长抑制,存活率降低,类似于近视眼RPE细胞改变。ATRA作用下RPE细胞中HGF、MMP-2表达增加,且HGF的增加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王悦  Jun Li 《国际眼科杂志》2008,8(8):1654-1656
研究显示在异常的视觉环境中,视网膜可通过释放一些信使物质来调控眼球的生长,如多巴胺、ZENK、一氧化氮、视黄酸等。其中视黄酸(retinoic acid,RA)作为维生素A的代谢产物,是眼及视网膜感光细胞分化发育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近年来研究发现RA与实验性近视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RA可作为信使通过一些目前尚不明确的机制来调控其他生物活性物质,从而引起巩膜重塑,诱发近视。  相似文献   

17.
注射后随时间延长眼轴及屈光度逐渐增加,不同时间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MMP-2mRNA表达上调,不同时间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自身对照组眼轴及屈光度均有增加,MMP-2mRNA表达较同龄正常对照组有轻度上调,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免疫组化显示,MMP-2表达的增高主要在巩膜成纤维细胞层。结论外源性视黄酸能够上调巩膜MMP-2的转录和表达,并可能通过这一途径促进眼轴及屈光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观察不同病理状态兔眼玻璃体内万古霉素的浓度和药代动力学参数.方法 健康成年白化兔81只,随机分为有晶状体细菌性眼内炎组(A组)、晶状体摘除手术后细菌性眼内炎组(B组)及晶状体摘除手术后眼内炎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组(C组),每组27只.所有兔右眼玻璃体腔注射浓度为10 mg/ml的万古霉素溶液1 ml.注射后0.5、2.0、4.0、6.0、12.0、24.0、48.0、72.0、84.0 h,每组注气处死3只兔,摘取眼球,收集玻璃体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UV)检测各组兔眼玻璃体内万古霉素浓度.应用3p 97药代动力学软件拟合并计算3组玻璃体内万古霉素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清除率(CL)、半衰期(t1/2)及峰值浓度(Cmax)等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玻璃体腔注射万古霉素后各时间点,A组万古霉素浓度均高于治疗浓度.玻璃体腔注射后0.5、2.0、4.0、6.0、12.0h,B、C组万古霉素均维持较高浓度;玻璃体腔注射后24、48 h,浓度下降较快;玻璃体腔注射后72 h,浓度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注射后不同时间点3组万古霉素浓度比较,A组与B、C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万古霉素AUC分别为15 790.61、7643.94、7443.44 μg/(ml·h),CL分别为0.063、0.131、0.134ml/h,t1/2分别为13.49、7.15、6.93 h,Cmax分别为711.56、648.45、667.74μg/ml.A组与B、C组比较,万古霉素AUC较大(t=4.963,5.097;P<0.01),CL较低(t=2.963,3.097;P<0.05),t1/2较长(t=3.315,3.481; P<0.01);但Cmax无明显差异(t=1.687,1.214;P>0.05).结论 不同病理状态兔眼玻璃体内万古霉素的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参数均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