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骨性安氏Ⅲ类患者双颌手术后软硬组织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用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研究经上颌Le Fort Ⅰ型前移和下颌后退术后的骨性安氏Ⅲ类患者软硬组织在水平关系上的移动比例.方法对20例骨性安氏Ⅲ类患者应用手术前后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的相同测量点在水平轴上的差值,进行相关软硬组织比值计算和相关系数的统计学处理.结果所有下颌测量点的相关软硬组织都有相关关系,r>0.8,P<0.00l.下颌除颏前点移动比值低于1外,其余为11关系.上颌鼻下点与相应骨组织的相关关系较差,r<0.5,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颌鼻下点与相关骨组织的相关关系较差,受诸多因素影响.下颌骨定点明确.研究骨性安氏Ⅲ类患者双颌手术后的软硬组织比值变化,可为准确预测术后面容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观察骨性Ⅲ类错患者双颌手术后鼻咽及口咽部气道及其周围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纳入双颌手术治疗的骨性Ⅲ类错患者19例,女性12名,男性7名,平均年龄23.8岁。分别于术前1周及术后3个月拍摄CBCT扫描照片,通过Mimics 10.01建立术前及术后鼻咽、口咽气道三维影像并进行测量。结果:术后患者口咽部容积与气道总容积(包括鼻咽与口咽)均显著减小(P<0.05),口咽部气道容积平均减小8.37%,气道总容积平均减小6.91%。术后软腭处气道横截面积平均减小19.83%(P<0.05)。舌骨位置、软腭形态均有明显变化(P<0.05)。术后气道分别与舌骨位置(H-X,H-Y)、软腭形态变化(PNS-UT,U-T,UT/ANS)有显著相关性(P<0.05),软腭形态变化与舌骨位置变化也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患者双颌术后气道容积减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双颌手术结果,评估Ⅲ类错[牙合]患者软硬组织之间的变化关系。方法: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41例,采用上颌骨LeFortI型截骨和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术。分别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进行三维CT重建测量,并对手术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以SPSS11.0软件包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术后软硬组织变化有一定规律。下颌骨软硬组织移动在水平方向上高度相关(r〉0.9),而在垂直方向上呈中度相关(0.82〉r〉0.63)。上颌骨软硬组织移动则在2个方向上均呈中度相关(0.78〉r〉0.56)到弱相关(r〈0.6)。结论:与上颌骨相比,下颌骨的软硬组织移动变化呈现强相关性;而在水平方向上的相关性也高于垂直方向。本研究得到的软硬组织移动比率对术前预测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单、双颌手术方案的选择.方法 对满足纳入标准的38例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测量软组织、硬组织项目共28项.将采用单、双颌不同手术方式的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各项目及其变化量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单颌手术患者初诊SNA角、ANB角、U1/SN角、鼻唇角、G-SN-Pos角、Wits值及覆盖值更接近正常值.双颌手术更有利于上、下颌骨位置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下颌骨的逆时针旋转、上前牙去代偿更充分.结论 SNA角、U1/SN角、鼻唇角与正常值差距小于一个标准差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可采用单纯下颌手术方式.超过此界限的患者应采用双颌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比较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双颌正颌手术治疗各阶段硬组织的变化及其术后稳定性。方法:选择30例严重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进行双颌手术,采用SPSS20.0软件包对治疗前(T0),手术前(T1),手术后6周(T2)以及治疗结束时(T3)相关硬组织测量项目进行t检验。结果: T0与T1相比,上下切牙的相应测量项目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T1与T2相比,上下颌各硬组织标志点分别向前上和后上移位(P<0.05),SNA角、SNB角、ANB角、Wit值均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OP-SN增大显著(P<0.05),牙合平面发生了逆时针方向的旋转,上面高(N-ANS)、下面高(ANS-Me)变化显著(P<0.05),垂直比例更为协调,均获得了良好咬合关系;T2与T3相比,上下颌各硬组织标志点分别有轻度的后下、前上移位趋势,但其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颌手术在上颌畸形治疗、面部垂直比例关系改善、牙合平面倾斜度的改变、咬合关系改变方便效果显著,其术后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Liu Y  Bi WW  Chen Y 《上海口腔医学》2012,21(2):166-169
目的: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上、下颌软、硬组织的变化及其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20例,手术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手术方式为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BSSRO)。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SNB、B点和Pog点到Y轴的距离变小,ANB变大;软组织颏唇角、TLL点、SB点和TC点到Y轴的距离均变小,且均有显著差异(P<0.01)。SB点到Y轴的距离与B点到Y轴的距离存在线性关系,比值为1∶1,决定系数R2=0.96;TC点到Y轴的距离与Pog点到Y轴的距离比为0.84,决定系数R2=0.97。结论:单纯下颌前突患者经正畸和BSSRO治疗后,上颌软组织无明显变化,上、下唇长度不受影响。颏前点软组织与骨组织变化比值为0.84,颏唇沟点为1:1,相关强度均在0.9以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已行双颌手术的骨性安氏Ⅲ类错患者治疗前、正颌手术前正畸后和治疗完成后拔与不拔上颌第一前磨牙的上、下颌骨硬组织结构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为均已行上颌骨Le Fort I型前移和下颌骨矢状劈开后退术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畸形伴上颌骨发育不足和下颌骨发育过度的患者。研究对象被分成两组:术前正畸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组15例,未拔牙组16例。摄取治疗前(T1)、正颌手术前正畸后(T2)、治疗完成后(T3)的头颅侧位定位片分析测量9个指标值,采用SAS 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团体t检验。结果:治疗前(T1)拔牙与非拔牙组上牙槽角(SD-SN)有显著差异(P<0.05)。正颌手术前正畸后(T2)下中切牙角(L1-MP)和覆盖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T3)下中切牙角(L1-MP)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测量项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拔牙组在治疗前骨组织的结构形态上上牙槽骨较非拔牙组更前突,通过术前拔牙正畸内收上前牙长轴后得以改善。正颌手术前正畸后拔牙组下前牙去代偿较非拔牙组更明显,下前牙更直立。  相似文献   

8.
徐陆  吴嵩  许衍  宋志芸  陈文静 《口腔医学》2021,41(4):337-341
目的 探究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双颌手术后面部各区域软组织的变化特点。 方法 2017—2019年于我院就诊的18例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男女各9例。使用3dMD摄影测量系统分别于双颌手术前一周内任一天和术后6个月拍摄患者面部图像,并通过Geomagic Qualify软件对手术前后的面部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和匹配,分割各个面部区域,得出面部各区域软组织的变化量。 结果 术后颞区(R1)软组织改变量为-0.17 mm,颧弓区(R4)为-0.42 mm,下口角旁区(R11)为-0.81 mm,下唇及颏区(M3)为-3.08 mm,呈负向改变(P<0.05);眶下区(R2)软组织改变量为0.29 mm,鼻翼旁区(R5)为1.58 mm,上口角旁区(R8)1.08 mm,鼻区(M1)为0.59 mm,上唇区(M2)为2.05 mm,呈正向改变(P<0.05);左右两侧相同面部区域的软组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区域男性与女性的软组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双颌手术后颞区、颧弓区、下口角旁区、下唇及颏区的软组织变得凹陷,而眶下区、鼻翼旁区、上口角旁区、鼻区、上唇区的软组织变得凸出。术后左右侧相同面部区域的软组织改变无差异,性别对术后面部各区域软组织的改变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量骨性Ⅲ类错患者正颌手术前后髁突下颌边缘运动的对称性,探讨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正颌术后髁突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选取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15人,分别在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9个月,运用下颌三维超声定位技术.ARCUSdigma系统对最大张口和前伸运动时两侧髁突对称性进行分析。结果下颌最大张口和前伸运动时,骨性Ⅲ类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组的双侧髁突运动轨迹在冠状向上不一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组双侧髁突三维方向的运动轨迹均较好,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患者正颌术后9个月时下颌功能性运动逐渐趋于正常,提示应将正颌手术后正畸时间保持在9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0.
林雯  王羽立  杜一飞  程杰  江宏兵  万林忠  袁华 《口腔医学》2021,41(12):1081-1087
目的 验证数字化牙合板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双颌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并与传统牙合板比较.方法 选取40名实施双颌手术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分为传统牙合板组与数字化牙合板组,各20名.在ProPlan CMF 3.0中测量比较设计与实际颅颌模型中14个测量点到参考平面的距离与3个测量平面与参考平面的角度,并比较传统牙合板组与数字化牙合板组的模拟及实际的差值.结果 数字化牙合板组术前模拟与术后实际颅颌模型的所有线性测量指标之间的差值均小于2 mm,角度测量指标的差值均小于4°.数字化牙合板组的L1-Y、GoL-X、GoL-Y、GoR-X、GoR-Y、CoL-Y、CoR-Y的模拟与实际值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传统牙合板组与数字化牙合板组的L6L-X、GoR-X、LOP-X、MP-X、GoL-Y、MP-Z的模拟与实际的差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数字化牙合板在双颌手术中的应用安全可靠并且较传统牙合板更为精确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肌电图仪评价骨性Ⅲ类错  相似文献   

12.
正颌外科同期矫正双颌畸形的颜面软硬组织变化及其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X线头影测量分析手段,研究28例下颌前突伴上颌发育不足的双颌畸形患者同期外科矮正术后,颜面软硬组织标志点在水平方向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采用LeFortⅠ型骨切开前徒术和下颌支斜行骨切开后退术矫治双颌畸向上形后,其颜面软组织标志伴随机应硬组织标志点,依据一定的比率和回归方程进行改变,但其移动比率与单颌手术有所不同,尤其在唇部∫虼?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应用计算机咬合分析系统,评价正颌手术前后骨性Ⅲ类错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下颌运动轨迹仪评价骨性Ⅲ类错  相似文献   

16.
目的联合应用肌电图仪与咬合分析仪评价骨性Ⅲ类患者正颌术后的肌肉及咬合情况的变化。方法收集15例骨性Ⅲ类正颌手术患者及15例正常患者,病例组在正颌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分别进行BiopakⅡ肌电图仪与T-ScanⅢ咬合分析系统同步测量,使用配对t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差别。结果除息止位外,术后6个月组肌电电位及总力显著高于3个月组(P〈0.05);术后1年组功能运动时主要活动肌肉的肌电电位显著高于术后6个月组(P〈0.05),正常组主要活动肌肉的肌电电位和总力显著高于术后1年组(P〈0.05),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骨性Ⅲ类患者正颌手术后1年中,肌肉及咬合功能逐渐增强,但变化不完全同步,且都不能达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7.
骨性Ⅲ类错[牙合]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畸形,其诊断和治疗均较为复杂和困难。研究表明,1/4的骨性Ⅲ类错骀患者需要在快速生长发育期完成后进行正颌外科手术,以纠正牙颌面的不协调。然而,由于手术不成功的可能性和手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因此骨性Ⅲ类错骀的正颌外科手术仍有一些局限性。本研究旨在根据Cochrane协作网的原则通过检索相关的文献,分析并系统评价骨性Ⅲ类错殆双颌手术的有效性和手术后的颌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患者正颌手术后不同阶段的软硬组织变化以及稳定性。方法24例骨性Ⅲ类错患者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矫治前(T0)和手术3个月后(T1)、矫治结束时(T2)、矫治结束2年后(T3)均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对4个阶段17个软硬组织标志点矢状向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后与矫治前除鼻部软组织点外,其余各点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几个阶段的比较,上颌标志点基本保持稳定(P>0.05),而下颌不及上颌稳定。T3与T1比较,下颌颏前点(Po)、颏顶点(Gn)和颏下点(Me)以及软组织颏前点(Pos)的变化比较明显(P<0.05)。结论骨性Ⅲ类错患者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侧貌改善明显。长期观察,上颌骨比较稳定,下颌有一定的复发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目的是对成人骨性Ⅲ类错He畸形治疗后语音功能的改变进行研究。9名此类畸形的成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前和治疗后两年的语音功能进行主客观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治疗前有语音功能异常的患者经矫治后语音功能有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正颌地治疗前不语音问题患者的语音功能无不良影响。语音声学分析表明治疗后zh、ch、sh、z等辅音的频率下限比治疗前有明显上移,低频成分基本消失。这些辅音的声学特征与正常音的声学  相似文献   

20.
《口腔医学》2015,(7):560-564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对其语音功能的影响。方法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正颌联合矫治中心诊断为上颌发育不足为主的骨性Ⅲ类错合患者26名,根据病史及专科检查分为两组:唇腭裂组(A组)10例,为先天性唇腭裂患者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非唇腭裂组(B组)16例,均为单纯发育性骨性Ⅲ类错畸形。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月采集语音信息,对语音清晰度和6个元音(/a/、/o/、/e/、/i/、/u/、/ü/)的前三个共振峰频率进行差异性统计分析。结果 A组患者语音清晰度、/i/F1、/i/F2、/o/F2、/u/F2手术前后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语音清晰度的下降程度与上颌骨块前移的距离呈较好的相关性(r=0.8125);B组患者手术前后语音清晰度及各元音共振峰频率改变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颌手术会加重唇腭裂继发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腭咽闭合功能不全的程度,语音功能进一步恶化。单纯发育性畸形患者代偿性好,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