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及其抑制蛋白IκBα在口腔白斑(OLK)及口腔鳞癌(OSCC)中的表达及其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正常口腔黏膜上皮(n=10)、OLK(n=46)及OSCC(n=36)中的NF-κBp65、IκBα表达。结果:NF-κBp65在正常口腔黏膜、单纯增生型OLK、异常增生型OLK及OSCC的表达率分别为:0%、9.09%、42.86%、72.22%,4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κBα在4组中呈动态表达,分别为:10%、81.82%、48.57%、86.11%,4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F-κBp65与IκBα的表达在OLK癌变过程中呈负相关(P〈0.05),在癌组织中呈正相关(P〈0.05)。结论:二者可能是检测OLK的恶变潜能及OSCC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陈钟  董孟华  邓锋 《口腔医学研究》2013,(11):1051-1053,1056
目的:对比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OSCC)与口腔正常黏膜中P120-连环蛋白(P120-catenin,P120^ctn)和E一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的表达,观察P120^ctn和E—cad的表达与口腔鳞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用人正常口腔黏膜组织26例OSCC标本49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120^ctn和E—cad的表达。结果:在口腔鳞癌中P120^ctn和E—cad的正常表达率显著低于它们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正常表达(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和肌层浸润组的OSCC组织P120^ctn及E-cad的正常表达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和黏膜及黏膜下层浸润组(P〈0.05)。OSCC组织中P120ctn异常表达组的E—cad正常表达率显著低于P120^ctn正常表达组(P〈0.05),P120^ctn与E—cad高度相关(P〈0.01)。结论:P120^ctn和E—cad在OSCC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且随组织病理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3.
HPV与Survivin在口腔上皮组织中致癌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口腔鳞癌(OSCC)及口腔黏膜白斑(OLK)组织中HPV感染与Survivin的表达,探讨上皮组织肿瘤的形成机制。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法分别检测30例OSCC组织,20例OLK组织及2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HPV及Survivin的表达情况。结果:Survivin在OSCC中的表达高于OLK中的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HPV阴性的OSCC中Survivin的表达明显高于HPV阳性OSCC组织;HPV阳性的OLK中survivin的表达明显高于HPV阴性的OLK组织。结论:Survivin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调节HPV对口腔上皮的致癌作用,HPV感染对Survivin的表达水平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口腔鳞癌(OSCC)及口腔白斑(OLK)中国患者中的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率。方法:提取35例OSCC及35例OLK患者病损组织DN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反向点杂交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verse Dot Blot Hybridization, PCR-RDB)检测23型HPV DNA,包括HPV6,11,16,18,31,33,35,39,42,43,45,51,52,53,56,58,59,66,68,73,81,82和83。结果:35例OSCC及35例OLK患者中HPV DNA均为阴性。结论:HPV感染在中国的OSCC及OLK患者中非常见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调亡相关基因Fas/FasL在正常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和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26例上皮异常增生、38例口腔鳞癌组织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中Fas/FasL的表达。结果:Fas在正常口腔黏膜中广泛表达;上皮异常增生和鳞癌组织表达明显下调(P〈0.05);Fas表达与口腔鳞癌分化程度有关;FasL在正常口腔黏膜不表达;上皮异常增生和鳞癌组织表达明显上调(P〈0.05);FasL表达与口腔鳞癌分化程度无关(P〉0.05);TIL细胞Fas、FasL阳性表达率为81.6%和84.2%。结论:Fas表达与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自然分化成熟、衰老及口腔鳞癌的形成和肿瘤的恶性度有关;FasL的表达上调可能是口腔鳞癌组织免疫反攻击的体现;Fas、FasL可作为监测口腔上皮癌变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口腔鳞癌(OSCC)中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mRNA的表达,探索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从而了解OSCC中Hpa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为OSCC的研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手术切除及活检的人OSCC标本64例,口腔正常黏膜10例,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pamRNA的表达,用CD31抗体进行血管内皮的免疫组化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结果:HpamRNA在OSCC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P〈0.05),HpamRNA阳性表达的OSCC组织中MVD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P〈0.05),HpamRNA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Hpa能够促进OSCC的血管生成,参与了肿瘤淋巴结转移,可望成为口腔鳞癌抗血管生成治疗中的靶向因子。  相似文献   

7.
口腔鳞状细胞癌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口腔鳞癌及口腔粘膜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情况,探讨HPV感染与临床及病理资料的关系。方法 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73例口腔鳞癌及40例正常口腔粘膜石蜡包埋组织中HPV16、HPV18的DNA。统计分析其与临床及病理资料的关系。结果 口腔鳞癌HPV16/HPV18 DNA阳性率为74%(54/73),正常口腔粘膜为55%(22/40)。口腔鳞癌与正常口腔粘膜HPV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40)。统计分析显示:HPV感染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有关,与其它因素(肋瘤发生部位、嗜烟酒情况、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无关。结论 高危型HPV感染与口腔鳞癌的发生有关。口腔粘膜中HPV感染普遍存在,提示HPV在口腔肿瘤的发生中并非独立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口腔白斑(oral leukoplakia,OLK)和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及其分型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无创方法收集30例正常人,103例OLK,30例OSCC的口腔黏膜脱落细胞,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结合导流杂交技术进行37种HPV基因型别的检测,对受检者进行相关资料分析。结果 正常人检出HPV阳性1例,检出率为3.33%(1/30),OLK检出HPV阳性5例,检出率为4.85%(5/103),OSCC检出HPV阳性1例,检出率为3.33%(1/3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P=0.90>0.05)。其中OLK中有4例为HPV单一型阳性,1例为HPV三重型别阳性。结论 PCR导流杂交检测技术能无创检测口腔HPV分型情况,可应用于临床。HPV在OLK、OSCC中检出率较低,可能与OLK、OSCC的发病关联性不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实验对比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OSCC)与口腔正常黏膜中酪氨酸激酶受体B(tyrosine kinase B,TrkB)的表达,观察TrkB和生存基因蛋白Survivin的表达与口腔鳞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TrkB在口腔鳞癌中的功能。方法:选用人正常口腔黏膜组织10例OSCC标本57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rkB和Survivin的表达。结果:在口腔鳞癌中TrkB和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它们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表达(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和肌层浸润组的OSCC组织TrkB和Survivin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和黏膜及黏膜下层浸润组(P〈0.05)。结论:TrkB在OSCC中呈高表达,并与Survivin联合表达,可能对OSCC的浸润和转移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ituitary tumor transforming gene,PTFG)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研究它们的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指标的联系。方法:应用SP染色法检测PTTG蛋白和bFGF在55例口腔鳞癌组织、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结果:在口腔鳞癌中PTTG和bF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2%和67.3%,其阳性率及表达等级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TTG在中一低分化组和有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高分化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PTTG表达与bFGF表达成等级正相关(r=0.382,P〈0.05)。结论:PTFG或bFGF与口腔鳞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有密切关系,二者的联合检测,有助于口腔鳞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1.
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及鳞状细胞癌中VEGF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VEGF在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白斑、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VEGF多克隆抗体对 10例正常黏膜、2 7例口腔扁平苔藓、2 4例口腔白斑及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分别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VEGF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 ,与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白斑、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在口腔扁平苔藓和口腔白斑中VEGF有一定的表达 ,且表达强度强于正常口腔黏膜组 (P <0 .0 5 )。结论 :VEGF的过表达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可以将其作为预测口腔黏膜恶变潜能的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bFGF)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情况,进而探求COX-2、bFGF在OS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COX-2,bFGF多克隆抗体对25例口腔白斑(癌前病变)(oral leukoplakia,OLK)、23例口腔鳞状细胞癌进行检测,另取10例口腔正常颊、舌黏膜组织为对照组,做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COX-2在正常口腔黏膜不表达,bFGF在正常口腔黏膜仅为弱表达或不表达,COX-2、bFGF在口腔白斑中有一定的表达,染色强度与正常口腔黏膜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COX-2、bFGF在口腔鳞癌中高表达,其染色强度强于口腔白斑(P<0.01),口腔鳞癌中COX-2的表达阳性率为82.61%,bFGF的表达阳性率为86.96%,二者共同表达阳性率为78.26%,r=0.8,P<0.05,二者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COX-2、bFGF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二者表达显著相关,在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中有协同作用,COX-2可促进bFGF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中DJ-1和PTEN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6例口腔鳞癌,16例口腔扁平苔藓,19例白斑和10例正常口腔黏膜标本中DJ-1、PTEN两种蛋白的分布,分析各个指标和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口腔鳞癌组织中DJ-1增高,阳性率为89%(41/46),与正常口腔黏膜、口腔白斑和口腔扁平苔藓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TEN在口腔鳞癌组织中降低,阳性率为57%(26/46),与正常口腔黏膜、白斑和口腔扁平苔藓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经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DJ-1和PTEN之间的相关系数r为-0.67,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DJ-1和PTEN之间存在负相关。结论 DJ-1、PTEN在口腔鳞癌发生过程中均起着一定的作用;DJ-1可能通过负性调控PTEN而导致口腔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口腔鳞癌中HPV16、18型感染和p53蛋白表达的检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p53蛋白表达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PV16、18型DNA;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p53蛋白产物在细胞核中的表达.结果口腔鳞癌组中HPV16、18 DNA总阳性率为48.89%(22/45),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2.22%(28/45).HPV16、18型感染组及p53蛋白过度表达组的平均生存期、生存率均低于无HPV感染组(P>0.05)及无p53过度表达组(P<0.05).结论 HPV16、18型感染、p53基因突变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口腔鳞癌患者的预后在一定程度上与HPV感染、p53表达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5.
口腔鳞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16型的原位杂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PV16-E6基因在口腔粘膜白斑,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及分布特征。方法:应用地高辛标记的HPV16-E6的寡核酸探针分别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口腔粘膜白斑组织,宫颈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进行原位杂交,以检测各组织中HPV16型的DNA表达和分布情况,结果: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HPV16阳性率46.67%;口腔粘膜白斑组织阳性率60%。HPV16E6基因阳性信号集中分布于癌细胞胞核中。结论:原位杂交方法可用来检测OSCC组织中HPV16型DNA的存在并能准确组织定位;较高的阳性率进一步支持高危型HPV16型的感染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有关;在癌前病损组织中的高危型HPV16的检m率高于口腔鳞癌组织,说明HPV在口腔鳞癌发生的早期阶段可能具有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RIP,NF-κB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9例口腔鳞癌﹑17例口腔扁平苔藓﹑19例口腔白斑﹑12例正常黏膜中RIP和NF-κB表达情况。结论:RIP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白斑、口腔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增,分别为50%(6/12),76.5%(13/17),84.2%(16/19),94.9%(37/39)(P〈0.05);NF-κB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白斑、口腔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也依次递增,分别为75%(9/12),82.4%(14/17),84.2%(16/19),92.3%(36/39)(P〈0.05)。结论:RIP,NF-κB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口腔黏膜癌前病变及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P16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40例口腔扁平苔藓(维吾尔族20例,汉族20例),43例口腔白斑(维吾尔族23例,汉族20例)和60例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维吾尔族24例,汉族41例)分别进行检测。结果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率为32.3%,明显低于口腔白斑(55.8%)和口腔扁平苔藓(72.5%),P<0.005,维族与汉族之间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16蛋白表达缺失在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据本研究资料,尚不能认为P16蛋白的表达在维族与汉族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