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探讨浅表性血管黏液瘤(superficial angiomyxoma,S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3例SA进行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该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以及鉴别诊断要点进行讨论。结果 SA主要位于皮肤真皮及皮下,镜下肿瘤略呈分叶状,黏液性基质中可见散在无异型的梭形和星形瘤细胞及较多的中、小薄壁血管,散在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结论 SA是罕见的黏液性肿瘤,位于皮肤表浅部位,可局部复发但不转移,诊断时应注意和其它黏液性软组织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指趾纤维黏液瘤(digital fibromyxoma, DF)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DF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DF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30~57岁,平均44岁,且病变均发生于手指。肿瘤最大径1.5~2 cm。镜下见肿瘤细胞呈梭形和星形纤维母细胞样,束状分布于黏液样基质内;黏液样基质富含纤细的血管,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或仅轻度异型,核分裂象罕见。免疫表型:梭形和星形细胞表达CD34、CD10和CD99,灶性表达EMA,不表达MUC4、desmin和S-100蛋白,Ki-67增殖指数1%~2%。3例患者手术切除后均痊愈。结论 DF属少见的良性肿瘤,为防止局部复发,临床上应行肿瘤完整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腹膜假黏液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Dong Y  Li T  Zou W  Liang Y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1(6):522-525
目的;探讨腹膜假黏液瘤(PMP)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病理诊断、发生及预后。方法:复习11例PMP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别对线例腹膜及原发瘤进行光镜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11例PMP男女比为3:8;年龄36-76岁(平均56岁)。随访1例术后2年死亡,1例失访,余8例1-60个月健在。11例均表现腹腔大量黏液和腹膜多发包裹黏液性肿瘤;伴有阑尾黏液性肿瘤者8例,其中5例女性同时有卵巢黏液性病变;结肠黏液性肿瘤1例,伴有卵巢黏液性病变;单纯卵巢黏液性肿瘤2例。CK7、CK20和CA125标记示同一病例其阑尾和(或)卵巢及腹膜肿瘤标记结果常一致。结论:对PMP作病理诊断时,应综合分析做出良性、低度恶性或恶性PMP的诊断。阑尾与PMP的发生可能有更加直接的关系。PMP的预后取决于其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右心房黏液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2例右心房黏液瘤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镜下黏液瘤细胞呈单个散在、条索状或呈血管形成的指环样结构排列,黏液样基质在血管周围形成晕环;瘤细胞形成原始或分化的血管趋势,基质内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瘤细胞细长、梭形或星状,胞浆嗜酸性,胞核卵圆形、圆形或细长形;瘤细胞聚集呈球状,胞浆嗜酸性,胞核卵圆形或梭形。结论:右心房黏液瘤,非常少见,因此缺乏对其认识,从而易与其他肿瘤混淆导致误诊。提高对心房黏液瘤的认识,对避免误诊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浅表肢端纤维黏液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浅表肢端纤维黏液瘤(SAF)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发生于左手中指末端SAF的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和免疫学表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男,62岁.因左手中指背侧末端肿块伴疼痛就诊,曾有外伤史.术中见肿块近甲床,并深达骨膜.大体观察,肿块周界不清,直径约2 cm,切面呈灰白色,实性,质韧.镜下观察,肿瘤位于真皮层内,略呈分叶状.瘤细胞由梭形至星形纤维母细胞样细胞组成,呈杂乱状分布于黏液样基质内,局部区域可呈条束状或疏松的席纹状排列.黏液样基质内含有丰富的纤细血管,并可见较多散在的肥大细胞.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或仅显示轻度的异型性,核分裂象罕见.肿瘤内也未见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梭形和星形细胞表达波形蛋白、CD34和CD99,灶性表达CD10,不表达上皮细胞膜抗原、肌动蛋白、结蛋白和S-100蛋白.结论 SAF好发于成年人指趾末端.熟悉其临床病理特点则有助于与其他发生于指趾的软组织黏液性肿瘤相鉴别.临床上宜将SAF作完整性切除,以预防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6.
陈婷婷  徐钢  巫娟  杨帆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1,28(11):1916-1919,1973
目的 探讨骨旁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7例骨旁骨肉瘤进行临床资料、影像学、病理组织形态学分析,并观察其预后.结果 男性2例,女性5例,年龄范围35~60岁,平均年龄45.9岁.临床多表现为上肢或下肢缓慢生长的无痛或轻微疼痛的包块,以股骨下段较多.X线显示为骨皮质表面的广基性蘑菇状肿块影.CT显示其中1例复发病例髓腔受累.组织学主要表现为大致平行排列的分化良好的骨小梁和填充于其间的梭形纤维间质伴胶原化构成.结论 骨旁骨肉瘤是一种位于骨表面的低度恶性成骨性肿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特别是股骨下段,预后较好.骨旁骨肉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有赖于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组织学的三结合,正确的诊断及治疗可以改善或提高其预后.  相似文献   

7.
脾脏淋巴管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脏淋巴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特点。方法结合文献回顾,对18例脾脏淋巴管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表型检测。结果18例淋巴管瘤患者年龄9~72岁,中位年龄40岁;男13例,女5例;可无明显临床症状,也可表现以腹痛为主的消化道症状或脾功能亢进的相关症状。18例患者随访率72.2%,随访时间从5个月到15年不等,患者均无瘤生存,无复发及转移。脾脏多有肿大,病灶大体形态多样,包括囊性(8例)、实性(5例)和蜂窝状(5例),可单发(5例)或多发(13例);组织形态上分为海绵状淋巴管瘤(9例)、囊状淋巴管瘤(5例)及混合型(4例)。16例(100%)均表达CD9;7例(43.8%)表达D2-40。结论发生在脾脏的淋巴管瘤非常少见,应注意与脾脏血管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8.
9.
子宫黏液样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病理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黏液样平滑肌肉瘤 (MLU)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 1例MLU进行大体、光镜及免疫组化观察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MLU的临床症状是盆腔包块及不规则阴道流血 ;其突出的病理特征是肿瘤切面呈弥漫性胶冻状外观 ,镜下见大量奥辛蓝阳性的黏液样基质 ,瘤细胞大部分梭形显平滑肌细胞分化 ,并浸润周围正常平滑肌组织和血管腔 ;免疫组化 :瘤细胞HHF35 ( )。结论 :MLU是子宫平滑肌肉瘤的一个罕见变型 ;由于大多数MLU缺乏细胞异型性和核分裂象计数很低 ,常易引起病理误诊 ,在冷冻切片中更是如此。鉴别诊断必须首先区别常见的子宫平滑肌瘤黏液变性或水肿变性 ,其次还应与任何黏液样软组织恶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树突状纤维黏液脂肪瘤(dendritic fibromyxolipoma,DFM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6例DFML,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4例,女2例,年龄27~73(平均50)岁;4例发生于肩、腰背部、大腿的体表,1例位于髂窝,1例位于肠系膜处.肿块均边界清楚或包膜完整.所有病例镜下特征相似,均由纤细的梭形细胞或星芒状细胞,混杂多少不等的成熟脂肪细胞组成,背景为黏液样间质及绳索或瘢痕样胶原纤维.6例病例梭形细胞和星状细胞vimentin,CD34弥漫强(+),3例Bcl-2(+),3例灶性(+);其中1例S-100灶性(+).结论:DFML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脂肪瘤,需与多种黏液样肿瘤鉴别,肿块需完整切除.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26岁。2年前发现左侧颈部有一包块并逐渐增大,于2005年11月25日入院。体检:患者健康状况良好。左侧颈部皮下软组织内触及一卵圆形肿物,约2.5 cm×1.5 cm,表面光滑,无压痛及波动感,与周围软组织无粘连,活动度好,皮肤无红肿及破溃。全身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皮下,呈椭圆形,表面光滑,质软,完整摘除肿物送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隐睾并发精原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例手术切除的小肠精原细胞瘤进行临床、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肿瘤由大小基本一致的瘤细胞构成,被纤维间隔分隔成巢状或不规则条索状;细胞圆形或多角形,边界清楚;胞质较丰富,多数透亮,部分呈嗜酸性;核圆或椭圆,大而深染,基本位于中央,核分裂多见;可见灶状、片状或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浅表性血管黏液瘤(superficial angiomyx-oma,S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S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9例患者年龄20~79岁,平均44岁,4例肿瘤位于外阴,位于腋窝、足背、头皮、颈部、眼睑各1例,随访2~59个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脊索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对本研究组的2例脊索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脊索瘤瘤细胞呈分叶状结构,细胞散在或呈条索及小巢状,液滴状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中含大小不等的空泡;另一种体积小呈星芒状,且胞浆内无空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1例瘤细胞CK、EMA、S-100、Vimentin阳性表达,另1例CK、EMA、Vimentin阳性表达,而S-100阴性。结论:脊索瘤发病率低,但根据其常见的发病部位及特征性的组织形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 ,GISTs)是起源于消化道间叶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间质干细胞的一类良恶性肿瘤。自 1985年作为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瘤以来 ,病理界对其认识并非一致 ,部分学者〔1~ 4〕认为GISTs包括发生于胃肠道向平滑肌细胞、雪旺细胞、神经元以及不定向分化或未分化的所有间叶瘤 ,即广义GISTs ;另有部分学者〔5~ 8〕则认为不应包括典型平滑肌和神经源性肿瘤 ,即狭义GISTs。笔者试图通过光镜观察 ,总结和讨论GISTs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及…  相似文献   

16.
内淋巴囊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内淋巴囊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3例内淋巴囊肿瘤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PAS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内淋巴囊肿瘤的临床症状包括进行性加重感音神经性聋、耳鸣、眩晕、颅神经受累等症状。镜下瘤组织呈乳头状囊性腺样结构,其内可见粉染蛋白样物质。部分瘤细胞的胞质透明,核的形态及大小相近,异型性较少见。肿瘤问质为大量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及透明变性的胶原纤维,可见出血、噬含铁血黄素细胞、异物巨细胞及胆固醇结晶。免疫表型:CK、NSE阳性,GFAP、S-100蛋白、EMA、CgA、TG、Syn阴性。结论 内淋巴囊肿瘤是罕见的肿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主妻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17.
黏液纤维肉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黏液纤维肉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7例黏液纤维肉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对手术切除的标本进行多种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体包括CD117、CD34、CD99、actin、S-100蛋白、vimentin等。结果黏液纤维肉瘤多见于男性,年龄37~72岁,中位年龄52岁,主要以不完全纤维性间隔的多结节行为为特征性表现,黏液区与细胞密集区交错排列,细胞密集区可见特征性曲线型血管,肿瘤细胞围绕在其周围排列。免疫表型:vimentin、CD99阳性,其他抗体多呈阴性。结论黏液纤维肉瘤为一侵袭性较强的软组织肉瘤,与多种黏液性肿瘤需要鉴别,易局部复发,宜采取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性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ggressive anginomyxoma,AAM)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7例AAM,并与2例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MFb)、1例浅表性血管黏液瘤作对照观察。免疫组织化学(采用SP法)所用抗体为vimentin、desmin、SMA、MSA、CD34、ER/PR、S-100蛋白、CK和CD68。结果7例AAM患者均为女性,23~54岁,中位年龄43·5岁。病变部位位于外阴部3例,累及阴道1例,位于盆腔及髂窝部2例,会阴累及坐骨结节1例。肿瘤直径3·5~17cm,平均7·5cm。位于皮下或较深部,呈浸润性生长,切面均质灰白或灰黄褐色,黏液胶冻样或肉质样。镜下瘤细胞幼稚,呈星形、梭形,弥漫或结节样分布,基质黏液样变性并见胶原纤维及为数众多的大小厚薄不一的血管分布其中,厚壁血管常透明变性,其周围常有增生肌纤维束,切面呈“袖套状”,间质可见肥大细胞和红细胞外渗,1例可见多核巨细胞,肿瘤边缘浸润等特点。组织化学奥辛蓝染色阳性,免疫组化:7例AAM vimentin均阳性,5例SMA和desmin阳性,4例MSA阳性,3例CD34阳性,4例中有3例ER/PR阳性,而S-100蛋白、CK、CD68均阴性,多核巨细胞CD68阳性。5例有随访,术后1~2年有3例复发,2例未见复发和转移,健在。结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较为少见,好发于成年女性盆腔及会阴的软组织,侵袭性和复发性是其重要的临床特征。病理诊断易误诊或漏诊。免疫组化desmin、SMA、MSA、CD34等联合检测对确定AAM病变有所帮助,但与AMFb、浅表性血管黏液瘤在鉴别诊断上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9.
腹膜假性黏液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膜假性黏液瘤(PMP)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9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为PMP的超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例病例均为超声首先发现,7例提示为PMP.超声对腹膜假性黏液瘤的诊断符合率为77.8%(7/9)。超声和CT均误诊为腹膜恶性间皮瘤1例,误诊为腹腔结核1例,误诊率为22.2%(2/9)。结论超声作为PMP的首选检查方法,应加强对该病的认识,笔者认为影像学表现在对该病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肠间质瘤发病率低,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目前治疗趋向于手术和分子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术后易复发,需密切监测与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