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芳青  何标祖  蒙福荣 《职业与健康》2008,24(23):2570-2571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县为广西所辖县份之一,是钩体病重点疫区,1986-2007年共报告钩体病病例995例,发病死亡人数为32例,病死率为3.22%。为了解钩体病病例的死亡原因,有效地控制钩体病的发生和流行,降低病死率,现对32例钩体病死亡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状况,为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江西省2001-2008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和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1-2008年全省共报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1 405例,年报告发病率在0.11/10万~1.15/10万,年均发病率为0.42/10万;共报告钩端螺旋体病死亡病例38例,病死率为2.75%,病例以散发为主;病例主要发生在江西省的赣州市、宜春市和上饶市,3市病例占全省总病例数的74.59%;7-8月为钩体病发病高峰,占总病例数的71.96%;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6.44%;发病年龄集中在10~59岁,占全部病例的91.74%;男女性别之比约为2∶1;2002-2007年钩体病监测发现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32.61%)和澳洲群(15.94%)。结论2001-2008年江西省钩体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部分地区发病率仍较高,7-8月为高发季节,与早晚季水稻"双抢"有关,也与职业人群相符,表现为稻田型流行特征;主要传染源及流行菌群分别为野外鼠和黄疸出血群钩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02-2006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钩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宜宾市2002-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2-2006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共报告病例393例,死亡2例,平均发病率为1.52/10万;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8~9月份,男女性别比为2.14∶1,10~35岁组人群为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职业分布以农民、学生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7.46%。结论宜宾市近5年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应该采取包括加强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1990~2001年广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与控制本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90—2001年广西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报告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广西钩端螺旋体病主要在农村流行,以青壮年多发,男性高于女性,7~9月是本病流行季节,稻田型是主要流行形式。结论 做好高危人群的预防工作和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2001-2010年峨眉山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掌握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xcel录入整理数据,对2001-2010年峨眉山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1-2010年峨眉山市共报告钩体病例23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34/10万。2003年发病81例,年发病率为18.81/10万;2001年发病69例,年发病率为16.1/10万;2001-2004年间呈2年1次流行高峰的规律,疫情总体呈波浪式下降,2010年无病例发生。平坝和山区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病例主要集中在10~50岁之间,占发病总数的86.15%,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季节分布呈单峰型,仅集中在8~10月,9月为高峰期。结论 2001-2010年峨眉山钩体发病逐年下降,到2010年已无新病例发生,应进一步加强防制钩体病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宁乡县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特征及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钩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实施方案》开展人间疫情监测以及对宿主动物带菌率与带菌种群调查,对疫情资料、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7-2011年宁乡县共报告钩体病1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17/10万,死亡病例1例。病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7、8、9月,共12例,10月发生1例。13例病例分布在9个乡镇,主要分布在沩水流域沿岸。发病人群主要是中老年人,男女性别比是12:1,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2.3%。5年共采集鼠肾、猪肾、蛙肾923份,未检出钩体菌株;采集健康人群血清511份,检出9个血清群9个血清型。采集钩体病例恢复期血清13份,检出4个血清群4个血清型。结论宁乡县钩体病近年发病大幅度下降,说明之前所采取的防控措施有效,但仍然存在钩体病暴发流行的风险,仍需继续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宜宾市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控制钩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7年宜宾市钩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4年共发病299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1/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8~9月,占发病总数的91.30%,男女性别比为2.69:1;病例主要集中在10~35岁年龄组,占报告病例总数的76.59%;农民、学生是发病的主要人群,分别占发病总数的59.87%和36.79%。结论宜宾市钩体病发病高峰在8、9月份,青壮年农民及学生为主要发病对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四川省近年钩端螺旋体病高发因素,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近年报告钩端螺旋体病最多的四川省仪陇县作为调查县。对仪陇县2009-2012年4年中报告的临床诊断病例或实验室诊断病例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调查研究,收集病例暴露危险行为和环境危险因素。结果病例143例,对照129例。病例调查率为60%,病例发病时间越久,调查率越低。收割水稻时田中有水、发病前1个月接触到动物粪便、发病前15 d手或脚有伤口为病例发病危险因素,接种钩体疫苗为保护因素。结论仪陇县钩端螺旋体病高发与病例居住环境、田间劳作环境及病例在钩端螺旋体流行季节的个人行为有关,注射2针钩端螺旋体疫苗可有效预防钩体病。  相似文献   

9.
萍乡市部分地区1989年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突然流行。为控制疫情,1990年流行季节前采取了预防接种,但未有效控制,又发生了流行。为了解其原因,我们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报告如下。流行特征1990年6月27日出现首发病例,7月上旬发病人数逐渐上升,8月上旬达流行高峰,发病156人占总发病数的49.12%,以后逐渐下降,至9月下旬流行终止。疫情波及全市3个区15个乡镇103个村,共发病317人,死亡3人,罹患率达22.83/10万。以15~50岁年龄组发病人数最多,占84.23%(267/317)。发病年龄最小5岁,最大71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两性比为2.95:1。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分别占发病人数的78.55%与12.93%。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掌握宾阳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和规律,探讨防制措施。方法 对1993-2003年宾阳县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病在宾阳县分布广泛,菌群复杂,病死率高,病例主要分布在10.45岁,农民和学生为主要发病人群。结论 通过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加强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的建设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疫情,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