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针灸文化的传承是针灸发展的灵魂,针灸医学的发展离不开自身创新和继承不泥古及发展不离宗三方面论述了针灸研究的传承、创新与回归。指出针灸文化的传承是针灸发展的灵魂。针灸要想在未来的医学领域中求得发展,必须实现自身的创新。针灸的研究应不拘泥于传统针灸理论之见,不偏离传统针灸理论之纲,积极挖掘传统针灸文化和理论的价值,针灸研究和教育应回归中医,才能更好地实现针灸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促进循证证据向临床实践转化,优化针灸临床研究模式与框架,对于针灸理论的升华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实施研究是一种全新的研究模式,其关注干预的实施过程和影响因素,对于针灸临床研究可能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对实施研究的内涵、运用模式、设计方法等进行系统梳理,通过剖析真实世界中针灸临床研究特点和循证证据应用中的难点,提出借助实施研究策略来优化针灸临床研究模式的思路,探讨实施研究可能在针灸传承、学科发展及国际传播中的优势。倡导借助实施研究模式与框架来优化针灸临床研究模式,促进真实世界中针灸方案的高效实施,提升针灸干预的临床效果,促进针灸临床研究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了进行针灸创新的许多方法,如开展多科学的综合研究,建立较细的分科体系,积极进行中西医结合等,并强调只有创新,针灸才有未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在针灸作用原理研究的创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针灸作用原理研究和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的特点,分析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在针灸作用原理研究中的创新价值。结果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具备从整体出发,应用高通量技术与方法,不依赖已知知识为基本出发点,阐释整体效应机制的特征,符合针灸作用原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要求。结论将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引入针灸作用原理研究,对保持我国在针灸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率先在针灸研究领域拥有原创性的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灸作用原理研究的观念、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针灸作用是针灸刺激在机体产生的一种生命活动现象为出发点,就针灸作用原理研究的观念、思路与方法进行阐述。①针灸学研究不仅仅是针灸学的,更是生命科学的;②针灸作用原理研究就是把针灸作用当作一种生命活动现象,认定这一现象,并研究其产生、过程、结果间的相互关系与规律;③针灸作用原理研究的永恒主题是创新。  相似文献   

6.
从贺氏针灸器械流派的学术渊源、传承脉络、针灸器械特点、研究方向四个方面对"贺氏针灸器械流派"进行论述,认为继承创新是中医针灸发展的前提,针灸器械设计制作、分类、方法学、临床应用以及艾灸药物学研究是贺氏针灸器械流派明确的研究方向,并通过对针灸器械研究方向的分析,验证了贺氏针灸器械流派发展的可行性,为今后贺氏针灸器械流派学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针灸文献研究是中医针灸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具有特异性和先进性。作者从针灸文献研究的对象、目的、方法三方面进行探讨及思考,认为针灸文献研究的目的是传承、发展、传播针灸学术,针灸文献研究的方法有保存性、应用性、开发性研究。作者亦对针灸文献研究提出了建议。认为针灸文献研究应当有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其关键是要扬弃和创新。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冲破单一局面,有效地进行古今针灸文献研究,并实现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的一体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针灸研究特点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繁荣  唐勇 《中国针灸》2010,30(5):353-357
分析目前的针灸研究现状及学科特色,提出针灸研究有以下3个主要特点:一是坚持中医理论的指导,重视从整体、功能切入进行研究;二是坚持基础与临床紧密衔接,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根本目的;三是重视古代文化对针灸的影响,发挥针灸学科的原创优势。今后的针灸研究应结合各自的研究目标,多学科参与,开展针灸学理、法、方、穴、术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针灸治法论     
张枬  吴耀 《中国针灸》2010,30(5):431-433
通过研究中医治法、针灸治法的立论依据,分别对针灸治法的意义、中医治法与针灸治法区别与联系、针灸治法类辨等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提出了笔者的针灸六法——温法、通法、补法、泻法、调法、升法,以期弥补既往针灸无系统完备治法理论的缺憾。  相似文献   

10.
正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神经生物学研究团队,是浙江省针灸学科的主要研究团队。团队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带头人加学术骨干为构架,围绕针灸治疗慢性痛研究和技术创新、针灸调节脑与情志障碍治疗方案创新与研究、针灸产品器具研发与改良三大方向开展研究。力争将浙江省针灸学科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将研究团队建设成一支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借助各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研究团队已培养起一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