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竹芹  姜少波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7):2236-2236,2238
目的:探讨产褥期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与归类。方法:对20年间就诊患者的临床资料165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以植物神经系统障碍、情感障碍、行为紊乱多见,思维障碍和感知障碍少见。临床诊断以情感性精神障碍多见,其次为神经症、癔症等。患病年龄较集中,发病急骤,经治后复发性小。结论:产褥期精神障碍归类于内分泌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较为适当。  相似文献   

2.
165例产褥期精神障碍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褥期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与归类。方法:对20年间就诊患者的临床资料165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以植物神经系统障碍、情感障碍、行为紊乱多见,思维障碍和感和障碍少见。临床诊断以情感性精神障碍多见,其次为神经症、癔症等。患病年龄较集中,发病急骤,经治后复发性小。结论:产褥期精神障碍与经前期综合征、月经期精神障碍、妊娠期精神障碍为同类疾病性腺机能障碍所致。  相似文献   

3.
单、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价单、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效应.方法从住院病人中选出符合CCMD-2-R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有家族史且一级亲属资料齐全的索引病例200例,并对22例高发家系进行门诊随访或家访.结果单相抑郁症校正分离率为0.1975,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分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遗传率加权平均值为(144.43%±3.21%).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遗传率加权平均值为(116.46%±4.06%),高发家系为(149.12%±10.78%).结论遗传因素在情感性精神障碍病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单相者遗传方式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多基因遗传,双相者可能是具有显性主基因的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头颅CT检查结果及临床相关因素的差异。方法:选取本院在2016年1月-2017年12月诊治的196例精神分裂患者和178例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精神分裂组和双相情感组。患者均给予16排螺旋CT颅脑扫描并计算HI、TVW、LVBI、VI指数,评定脑萎缩程度分级(GA)。调查并记录患者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居住方式;分别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和SDS抑郁自评量表评价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患者睡眠质量。结果:双相情感组HI、TVW、VI、GA指数显著低于精神分裂组(P0.05);精神分裂组LVBI分值显著低于双相情感组(P0.05);双相情感组本科及以上比例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组(P0.05);双相情感组离异比例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组(P0.05);双相情感组SAS及SDS分值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组(P0.05);双相情感组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评分及PSQI总分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组(P0.05)。结论: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与精神分裂症颅脑CT和临床相关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室增宽、脑萎缩程度更重,而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比例更高、离异比例更高,患者睡眠质量更差。  相似文献   

5.
刘翠春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1):1314-1315
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科常见疾病,其中约3/4(女性)或2/3(男性)以抑郁发作开始,呈发作性病程,首次发作后40%~50%在2年内复发。长期随访发现,只有约7%的患者不再复发,而45%的患者至少出现1次以上复发。遗传学研究发现,在情感障碍的发病中遗传因素具有重要作用[1]。遗传因素对双相障碍的影响较抑郁症强,现将1例双相情感障碍的家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阿立哌唑长期治疗女性首发精神障碍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本研究采用自然观察研究方法,结合全病程管理模式对研究对象进行1年的随访研究。共80例女性首发精神障碍患者,其中精神分裂症50例,双相情感障碍30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诊断标准,给予可变剂量的阿立哌唑治疗,采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3、6、12月末的有效率分别为84.8%(67/79)、87.0%(67/77)、89.3%(67/75),1年末有5例脱落,共有8例复发,阿立哌唑的平均持续治疗时间(9.5±2.6)月,不良反应发生率≥10%为恶心、失眠、便秘、静坐不能及肌张力升高、焦虑。结论:阿立哌唑长期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均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7.
抗精神病药是治疗精神分裂症或其他像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等精神障碍的主要方法.抗精神病药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门诊双相情感障碍及其快速循环型的漏诊、误诊情况,同时寻找提示快速循环型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从流行病学、临床演变过程等多方面分析医学心理门诊中35例快速循环型(RC)和62例非快速循环型(NRC)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病史和诊治特点.结果门诊双相情感障碍的漏诊和误诊率分别为42.3% (41/ 97)、3.1% (3/ 97),其中快速循环型分别为 62.9% (22/ 35)、2.9% (1/ 35).首次发病形式以混合状态者RC(26.7%,8/ 30)显著多于NRC(5.6%,3/ 53),其中女性RC情感障碍发作与月经周期有关者为28.6% (6/ 21),显著多于NRC.首次发病年龄、阳性家族史、自杀行为等在RC与NRC之间差别无显著性.结论临床医师应该对情感障碍患者需要注意两极情感状态变化的追询,以便及时诊断和合适地治疗.首次发病形式为情感抑郁-兴奋混合表现以及发病与月经周期有关的女性可能提示RC.  相似文献   

9.
<正>我院自1993~1997年收治产褥期精神病37例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均为住院治疗2个月以上的产褥期精神病患者。起病于分娩后3个月内,排除既往有精神分裂症或情感性障碍的发作史,排除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及药物等依赖者,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或情感性障碍的诊断标准而列入产褥期组。其中精神分裂症20例,情感性障碍17例。随机选择同期已生育首次发病而住院非产褥期精神分裂症20例,情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女同志(有月经史者),在每次月经来潮之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身变化,称为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但基本上是理智的.可女精神病人不同,尤其是有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病人,这种月经周期的心理变化更为突出,且缺乏理智性.本文通过对我院住院病人精神分裂症60例、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60例,进行了追踪调查及查阅病历,结合平时在护理工作中的观察,发现绝大多数病人的发病与精神病症状与每次的月经有密切的关系.但精神分裂症与情感性精神病在临床症状变化程度上有所不同.精神分裂症以思维障碍为核心症状,情感性精神病以情感障碍为主要症状.护理上结合临床特征有的放矢,掌握主动,对精神病人的康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情感障碍(affective disorder)近年在国外改称心境(mood)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的高涨(躁狂)或低落(抑郁),多数表现为抑郁,一部分表现为躁狂抑郁交替出现,少数只表现躁狂[1]。情感障碍严重者称为情感性精神病。在情感障碍中,双相情感障碍表现为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称为“双相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缓解期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的认知特征及社会功能。方法本文通过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评分对30名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双相障碍组)和28名健康者(对照组)及我院接诊单纯性抑郁症患者26例(抑郁症组),进行社会功能评估,并分别对三组进行记忆、学习、注意及执行功能的神经心理学评定。结果抑郁症组DAS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相障碍组与对照组比较,其DAS总分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处于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的患者,在不同程度上会呈现社会认知以及行为功能的损害,并伴有较为突出的焦虑及病耻感等社会心理问题;在精神病的防治过程中,该部分患者社会心理问题尤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鉴于丙戊酸钠是具有心境稳定作用的药物,近十年来,逐渐广泛用于治疗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为了解丙戊酸钠预防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复发的效果,作者就此进行研究,并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系2006年1月-2007年1月曾住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丙戊酸钠治疗,疗效达痊愈出院,且出院后继续服用丙戊酸钠巩固治疗的符合CCMD-3分类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所有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误诊的发生率和误诊原因,为提高双相障碍的诊断正确率制定有效的措施。方法对124例符合CCMD-3双相障碍诊断标准,住院2次或2次以上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既往住院中误诊为其他精神障碍的原因。结果124例双相障碍中,有51例(41.1%)在既往住院过程中曾被误诊为其他精神障碍,误诊疾病的种类主要是精神分裂症、癔症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单相躁狂或单相抑郁。结论双相障碍的误诊率较高,应加强对双相障碍的识别。  相似文献   

15.
妇女在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承受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足以造成精神障碍而诱发精神病,或使原有的精神病复发或程度加重[1]. 怀孕和分娩是女性重要的生理过程,伴有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变,从而引起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变化,产后是女性精神障碍特别是产后抑郁症的高发阶段,国内调查其发病率3.8%~16.7%[2].产后精神障碍不仅影响产妇自身的精神健康,同时还将对婴幼儿日后的发育及家庭产生长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疾病期表现为躁狂相和抑郁相. 抗抑郁药经常被用于治疗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但对其疗效多未进行充分的研究.有对照研究显示,抗抑郁药有利于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症状的早期急性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第2内含子VNTR(5-HTTVNTR)位点多态性与情感性精神障碍之间的分子遗传学联系.方法在中国汉族人群中,以情感性精神障碍核心家系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提供的遗传学研究用诊断性检查表(DIGS)自编家系调查表,采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并结合一些心理测评工具,以达到表型一致.在72个情感性精神障碍核心家系的222个家系成员(其中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56例,重性抑郁症34例)中,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5-HTTVNTR位点多态性与情感性精神障碍之间的分子遗传学联系进行了以家系为基础的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组和父母组之间无显著差异.GHRR和HHRR分析以及多等位基因ETDT统计分析也未发现存在连锁不平衡.5-HTTVNTR位点仅扩增出12和10拷贝两种形式的等位基因片段,其中等位片段12的频率为88%.结论 5-HTTVNTR位点多态性在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的发病中可能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单、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单,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效应,方法:从住院病人中选出符合CCMD-2-R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有家族史且一级亲属资料齐全的牵引病例200例,并对22例高发家系进行门诊随访或家访。结果:单相抑郁症校正分离率为0.1975,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分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遗传率加权平均值为(144.43%&;#177;3.21%),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遗传率加权平均值为(116.46&;#177;4.06%),高发家系为(149.12%&;#177;10.78%),结论:遗传因素在情感性精神障碍病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单相者遗传方式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多基因遗传,双相者可能是具有显性主基因的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19.
双相障碍是常见的精神病,终生患病率为1.5%~3.0%.特征为反复发作的躁狂和抑郁以及混合发作,可伴有焦虑﹑冲动﹑物质滥用等精神病性症状,重者出现认知缺损,导致个人能力丧失,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自杀率高达15%,因此治疗双相障碍尤为重要.笔者对近几年来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在治疗和预防双相障碍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产后抑郁症,又称为产褥期抑郁症(PPD),是指产褥期发生的以抑郁症群状为主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产褥期精神障碍从轻到重可分为产后忧郁、产后抑郁症、产后精神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