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桂枝茯苓胶囊是由牡丹皮、桂枝、茯苓等精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本品可降低大鼠血液黏度,抑制家兔血小板聚集,对大鼠子宫平滑肌有一定松弛作用,并对小鼠有镇痛和抗炎作用.桂枝茯苓胶囊能活血化淤,缓消症块.本实验用于治疗妇女血淤所致下腹宿有症块,月经量多或漏下不止,血色紫暗,多血块,小腹隐痛或腹痛拒按,舌暗有淤斑,脉涩或细.丹皮酚是其有效成分之一,用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桂枝茯苓胶囊中丹皮酚含量.  相似文献   

2.
金匮肾气丸又称八味肾气丸,是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与桂枝、附子等八味中药配伍组成.传统认为,该方能在补阴中生火助阳使之能达到温补肾阳之目的.因此,金匮肾气丸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肾阳虚所致的如腰酸腿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阳痿早泄、体胖、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或沉迟等症状,是临床治疗消渴病肾阳亏虚证的常用方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的证候分布相关因素。方法:研究患者的中医证型、主要舌脉与类风湿因子、关节肿痛、关节畸形之间的关系。结果:寒湿痹阻以舌淡或淡红多见,分别为60.0%与33.0%;湿热痹阻以舌红多见(71.9%);肾气虚寒以舌淡多见(69.0%);肝肾阴虚以舌淡红或红多见,分别为52.6%与36.8%;痰瘀痹阻以淡瘀舌或青舌多见,分别为38.1%与23.8%。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舌象多表现为所感邪气的性质及体质差异的征象。寒湿痹阻以苔白、白腻或薄白多见,分别为36.0%、19.0%与19.0%;湿热痹阻以苔黄腻多见(25.0%),肾气虚寒以苔白多见(48.3%),肝肾阴虚以苔白多见(31.6%),痰瘀痹阻以苔白多见(47.6%)。提示本病患者的舌苔与其所感邪气性质有关。寒湿痹阻以脉细弦、细滑及沉细多见,分别为29.0%、13.0%与13.0%;湿热痹阻以脉细弦、脉细多见,分别为21.9%与18.8%;肾气虚寒以脉细弦及脉细多见,均为24.1%;肝肾阴虚以脉细弦多见(31.6%);痰瘀痹阻以脉沉细多见(47.6%)。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舌脉象主症与中医痹证虚实夹杂的证候特征相符。  相似文献   

4.
舌衄即舌体出血,临床较为少见,现代医学对于舌体出血病因病机尚不明确,未见系统治疗方法。《中医内科学》血证中尚未收录舌衄一病,但通过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亦可收效。宋平主任从温病角度出发,认为该病多与血分热有关,应用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等清热凉血药,临床收效显著。现介绍如下,以期为临床诊疗本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滋肾明目胶囊薄层色谱的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滋肾明目胶囊由女贞子、墨旱莲、丹参、牡丹皮、三七:、泽泻等11味中药组成。具有滋补肝肾、活血明目的作用。用于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型眼底病变,症见视物模糊,咽干口燥,五心烦热,眼干涩不适,失眠或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或细弱。  相似文献   

6.
许枬  谢雪  周翎  王丽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11):2389-2391
目的:研究免疫复方的药味配伍作用。方法:以H2O2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采用析因设计方法,考察免疫复方药味配伍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当免疫复方的君药和佐使药固定为黄芪、丹参和牡丹皮时,与只用一味臣药相比,白花蛇舌草与小蓟合用,可明显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小蓟与仙鹤草合用,仙鹤草与白花蛇舌草合用,只表现为单独使用小蓟或白花蛇舌草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论:白花蛇舌草与小蓟有交互影响,具有协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作用。小蓟与仙鹤草及白花蛇舌草与仙鹤草之间没有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药面膜与痤疮饮治疗寻常型痤疮12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笔者采用外治、内治结合,治疗寻常型痤疮120例,现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20例皆为女性。年龄15~32岁;病程12d~3.5年。伴大便秘结者46例;月经不调者33例;行经前皮损有加重倾向者48例;面部油脂多者34例。2辨证分型120例均辨证为肺胃积热型,表现为面部红色丘疹,重者丘疹上有脓头,感疼痛或轻痒,或伴有便秘,或伴月经不调,或面部油脂多,舌淡红,苔薄黄或薄白,脉细微数。3治疗方法3.1中药面膜法主要药物:大黄、硫磺各6g,黄连、黄羊各129,丹参、牡丹皮各Zig,白益、僵蚕各15g,石膏粉适量。以上药物经研细、过筛,加…  相似文献   

8.
邹燕勤治疗狼疮性肾炎对药应用经验拾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邹燕勤教授治疗狼疮性肾炎应用生地黄和枸杞子、蛇莓和白花蛇舌草、赤芍药和牡丹皮、青风藤和鸡血藤、车前子和六月雪等对药的经验,并结合文献论述及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六味地黄丸方最早出自宋代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一书,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6味药组成,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眼花、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足心热、或消渴、或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为滋补肾阴的基础方.笔者收集近5年来有关六味地黄丸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张友堂  付青青 《河南中医》2012,32(9):1105-1106
通过对168例五苓散验案进行分类、统计和整理分析,基本可以确定五苓散证的参考指征为:①主症:小便不利,口干渴(渴欲饮水或不欲饮水),腹胀满;②兼症(或然症):浮肿,汗出,短气,尿频,倦怠乏力,呕恶,眩晕;③舌脉:舌淡苔白腻、白滑或薄白,或可见舌胖大;脉沉细或沉滑。在临床应用中有三项主症加上舌脉征象,或两项主症,两项兼症,加上舌脉征象即可初步诊断为五苓散证,选用五苓散进行加减论治。  相似文献   

11.
伤暑无汗证是夏季临床常见病,以中南卑湿地区发病较多,其特征为身居烈日下亦无汗,伴皮肤干燥,触之有灼热感,体温正常或稍升高,心中烦热,胸闷气喘,口渴或渴而不甚,舌淡、苔白,或舌赤、苔少,脉虚细或虚  相似文献   

12.
牡丹皮与云南赤丹皮的鉴别黑龙江省药品检验所朱秀荣黑龙江中医学院中药系王凤芝牡丹皮为毛莫科植物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Andr的根皮。云南赤丹皮为毛莫科Paeonia属植物的根皮。l性状鉴别1.1牡丹皮:呈圆筒状或半筒状。外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多数横长皮孔和细根痕,栓皮脱落处粉红色,内表面淡灰黄色或浅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常见发亮的结晶。质硬而脆,断面较平坦,粉性,淡粉色。气芳香,味微苦而温。I卫.2云南赤丹皮:呈槽状或半筒化外表面棕褐色,木栓脱落处呈淡棕黄褐,有横长略凸起的皮孔和圆柱支根痕。内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紫棕色。质硬而脆,断面平坦,灰白色,无银色闪光小点,无浓烈的丹皮特殊香气。2显微鉴别2.1横切面2.1.1牡丹皮:木栓层为6—10层,切向延长扁平的木拴细胞。木栓形成层细胞内侧有一层切向延长的长椭圆形、壁较厚的细胞。韧皮部和皮部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和淀粉粒。2.1.2云南赤丹皮:木柱为8—10列切向延长扁平的木栓细胞,皮层较薄。韧皮部含草酸钙簇晶和淀粉粒比皮层多。2.2粉末2.2.1牡丹皮粉末:;呈淡灰棕色,淀粉拉众多,单粒呈球形,直径3—16mmO草酸钙簇晶较多,大小不一,直径9  相似文献   

13.
重用白花蛇舌草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兴茂  张敬苹 《中医杂志》2007,48(2):154-154
我们在临床中重用白花蛇舌草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0余例,均获显效,现介绍如下。 方药组成:白花蛇舌草60~90g,蝉蜕20g,僵蚕15g,浙贝母15g,牡丹皮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相似文献   

14.
何萍萍 《湖北中医杂志》2007,29(5):55-56,F0003
六味地黄丸方最早出自宋代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一书,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6味药组成,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眼花、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足心热、或消渴、或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为滋补肾阴的基础方。笔者收集近5年来有关六味地黄丸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用柴胡、法半夏各10g,杭芍30g,枳实、水蛭各10~45g,潞党参、生三七各15~30g,炒白术、地鳖虫、制穿山甲珠、当归各10~15g,茯苓15g,薏苡仁40g。白带色黄、月经量多且色鲜(或紫)红、舌偏红、脉细弦酌加红藤、公英、败酱草、龙胆草、黄芩;月经前小腹痛、乳房胀痛、舌淡红、脉细酌加香附、郁金、川楝子、元胡;月经前小腹胀痛、月经色暗红(或夹瘀块)、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论证牡丹皮产地鲜切对生片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牡丹皮切制生片的历史沿革及当今产地鲜切的利弊分析,对牡丹皮产地鲜切提出质疑。结果产地鲜切虽节省了传统切制的加工步骤,但鲜切的水平与条件有限;"封刀丹皮"的传统切制经验也不支持;鲜切后生片表面积显著增加(长粗/短细20/5cm的切0.1、0.2cm厚的片分别是药材的4.38、2.68/1.89、1.44倍。0.1、0.2cm厚的粗/细生片,切面二圆面积分别是内外剖面四面面积的3.45、1.73/0.93、0.46倍)丹皮酚将更易析出挥发损失;且生片整体为"败片"(即表面凹凸不平为"皱纹片"与"翘片")。结论牡丹皮不宜产地鲜切。目前中药产地鲜切盛行,如何规范是当今执法部门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从而保障产地鲜切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7.
肾康系列方     
<正>肾康1号方生地18g麦冬15g旱莲草12g白花蛇舌草15g丹参18g山药20g牡丹皮10g枸杞子l5g蒲公英l0g女贞子15g性质功效养阴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主治病证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患者  相似文献   

18.
清胃散方源自《脾胃论》。组方:真生地黄、当归身各6g,牡丹皮9g,黄连(拣净)6g,(夏月倍之)升麻9g。用法:上为细末,都作1服。水煎放冷服之。其功用:清胃凉血。主治:胃经积热,上攻口齿,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面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龈溃烂,或牙宣出血,或唇口腮颊肿痛,口气臭热,舌咽干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者。  相似文献   

19.
杨文潮 《陕西中医》2013,(11):1549-1550
<正>金匮大黄牡丹皮汤,除了是一个治疗肠痈的经典方,还是泻热除瘀的基础方。经过临床使用,发现其在眼科疾病时亦有良效。就大黄牡丹皮汤来讲,其主要立足于消肿,故能够消除肠痈初起的症状。如果伴见舌体红,脉滑数有力,高热等症状,说明热邪亢盛,需要增加清热解毒的中药。这个方清热解毒效力不够,经  相似文献   

20.
舌案三则     
<正> 1 青紫舌 红中带青或紫色的舌象为青紫舌,有全舌青紫及局部青紫的不同。本舌的出现,多为瘀血所致,亦有热极、寒证及酒毒所为者。瘀血舌象多青紫而暗,或兼有瘀斑。笔者治一瘀血所致的严重青紫舌,疗效显著。 雷某,女,46岁,1993年3月24日就诊。胸部刺痛,胸闷不适,气短乏力,心悸不安,头晕目眩,食少纳呆,睡眠欠佳,活动后尤甚。全舌青紫色暗呈茄皮样,舌苔薄白,舌底脉络迂曲、紫暗,脉沉细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