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1 毫秒
1.
抗菌药物的使用,使过去许多致死性疾病得以控制.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滥用也给临床治疗带来严重的问题,如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细菌产生耐药性等等.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抗菌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必须合理应用.为此笔者抽取了部分住院病例作了调查,并对存在的问题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2.
周晓兰 《安庆医学》2000,21(3):143-143
<正> 近年来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使许多细菌性感染得到有效的治疗和控制,大大降低了许多传染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但不合理使用特别是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较为严重,这不仅造成药品的浪费,还导致不良反应增多和细菌产生耐药性。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抗菌药物的治疗作用,降低药物对机体的毒副作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掌握合理应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产生越来越快,细菌耐药性已引起世界医药界的高度重视.虽然抗菌药物不断涌现,但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密切相关,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已出现了一些特殊的耐药菌株,甚至对多种抗菌药物同时耐药的多重耐药菌,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耐药细菌的感染常使经验性治疗难以奏效,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抗菌素的应用对儿科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的逐渐上升,使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显得日益复杂.抗菌素在儿科临床中使用的频率较高,但儿童机体自身调节功能、生理功能尚未充分发育,对药物的反应一般比较敏感,易受药物影响,  相似文献   

5.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萃鳌 《现代实用医学》2004,16(2):114-117,107
由于抗菌药物选用不合理甚至滥用,使细菌变异或耐药率不断增高。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抗菌药物的治疗作用,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少不良反应及耐药性的产生,提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已成为临床用药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11年曲靖市第五人民医院细菌耐药性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变化趋势,探讨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与细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统计曲靖市第五人民医院2011年的相关数据资料,回顾性分析细菌耐药性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细菌耐药性与用药频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临床分离的细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第3代头孢菌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应引起临床注意.万古霉素对表葡菌和金葡菌的耐药率最低.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DDDs一直处于第1位,临床用药选择倾向于价格更高、抗菌谱广的2线抗菌药物.DDDs排序前列的药物,耐药率普遍较高.部分抗菌药物的DDDs与细菌耐药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 目前曲靖市第五人民医院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菌种多样化,具有较高的耐药率,应多方并举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提高临床抗感染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自然性抗菌药物和合成抗菌药物的出现使有效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成为可能,为保障人类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逐年增加,致使一些抗生素疗效降低、甚至失去效应.严谨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细菌耐药性发生、传播和延长抗菌药物的疗效周期,是人类所面临的长期挑战.  相似文献   

8.
1929年,美国Fleming博士发现了青霉素,之后抗菌药物在人类与感染性疾病的斗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细菌耐药问题接踵而至,导致在抗菌药物不断涌现的今天,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当前感染性疾病的死亡以条件致病菌耐药为主。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耐药菌感染往往使经验性治疗难以奏效。因此必须了解细菌的耐药机制,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从而使该类药物在抗感染治疗中发挥其应有的更有效的作用。1灭活酶和钝化酶的产生细菌可以产生灭活酶和钝化酶,这些酶可以破坏抗生素或者使其失去抗菌作用,使药物在作用于菌体前就被…  相似文献   

9.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已经成为当前感染领域中的重大课题和难点, 而ICU因其所治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及侵入性操作多等原因,此问题更加严重.为掌握本单位、本地区临床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趋势,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制定各种感染的经验治疗方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策略以及细菌耐药性的防治措施,我们对丽水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1999年1月至2001年12月的临床分离菌进行了细菌耐药性监测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临床应用的抗菌药物大部分是在1936~1968年间发现的,过去的40余年仅发现了3种具有新型抗菌作用机制的药物,即利奈唑胺、达托霉素和Mutilins[1]。有限的抗菌药物资源和抗菌药物滥用使得细菌迅速获得耐药性,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已成为全球性问题,给抗感染治疗带来了严峻挑战,NDM-1耐药基因的出现更是雪上加霜。  相似文献   

11.
致病菌及其耐药性的变迁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尤其是滥用抗菌药物加快了耐药菌的产生.因此合理与正确地应用抗菌药物是减少和延缓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最重要的环节.掌握细菌耐药的机制,特别是当前细菌耐药的新动向、新理论,对于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也是十分必要的,加强对细菌耐药的监测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徐晓燕 《河北医学》2005,11(9):843-844
近年来,抗生素滥用受到学术界极大重视,但抗生素滥用势头尚未得到有效规范和控制,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会导致诸多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治疗的失败,给患者健康及生命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已成为医务人员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谈谈护士在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中应该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青岛崂山地区72种中药进行抗菌作用筛选实验中发现,24种中药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其中11种药物的抗菌作用超过3种以上细菌.以威灵仙抗菌谱最广,抑菌能力较强,与多数常用抗生素联合药敏结果显示出明显协同作用,提示威灵仙可能是治疗耐药性细菌感染的一种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4.
住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与细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我院住院抗菌药物使用频度与细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 方法 统计我院2006年~2008年住院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和细菌室分离细菌监测的药敏结果 ,并对用药频度和细菌耐药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2006年~2008年我院住院7类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平均年增幅为47.5%,11种常用抗菌药物总体也呈上升,4种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对11种常用抗菌药物中有64.5%的耐药率高于40%,抗菌药物的DDDs与细菌耐药性呈正相关. 结论 医院应该多方面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正>抗菌药物是目前医疗机构临床科室使用最为广泛,也是最重要的药物之一,其对控制、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和围手术期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抗菌药物发挥巨大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而导致的不良后果。近年来,抗菌药物因无指征治疗用药或预防用药不合理,品种、剂量选择错误,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和疗程不合理等情况较为突出。既导致药物资源的极大浪费,又助长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抗菌药物滥用,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时间大  相似文献   

16.
梅伟 《当代医学》2008,(9):17-18
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必不可少的药物之一,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我院抗菌药物使用领导小组定期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笔者选取我院门诊处方出院患者病历及抗菌药物2007年1~6月份消耗量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7.
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必不可少的药物之一,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我院抗菌药物使用领导小组定期对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笔者选取我院门诊处方出院患者病历及抗菌药物2007年1~6月份消耗量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05~2006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细菌耐药性的变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从我院药库管理系统中提出2005~2006年主要抗菌药物的消耗量作为数据,计算主要抗菌药物的DDD数及对5种临床常见细菌耐药性。结果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细菌耐药性基本稳定。结论我院抗菌药物管理较为严格,从而减少了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当前滥用抗生素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青霉素问世以来,抗生素已在人类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抗菌药物滥用现象较为严重,从而导致宿主体内菌群失调、不良反应等,特别是加快、加重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并增加了其治疗难度。因此,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了解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掌握抗生素的抗菌普及不良反应,临床上发挥其最好的治疗作用,避免其高度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