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分析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流行性腮腺炎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暴发调查的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所在学校发病率4.62%,其中三、四年级发病率较高,分别为14.75%、10.66%;男女性别比例为2.23:1;校园腮腺炎疫苗覆盖率75.43%,患病学生疫苗接种率52.65(65/81);暴发时间为2012年11月25日至2013年1月1日;2012年12月7日实施应急接种,疫情得到控制。结论:1.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麻腮风三联疫苗(MMR)的免疫接种工作;2.及时应急接种是控制腮腺炎暴发疫情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某小学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原因和流行特征,为传染病疫情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取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用Excel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校在校学生246人,17人发病,罹患率6.91%。病例主要集中在五、六年级2个班,有2个发病高峰。结论加强学校晨检工作,及时发现疫情并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是控制传染病爆发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正>2011年10月24日至12月5日,渭南市某小学相继出现120例以发热、腮腺肿大为主要症状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现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如下。对象与方法1调查对象疫情暴发点的渭南市某小学所有腮腺炎患者120例。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为:腮腺一侧或双侧肿大,同时排除其它情况导致的腮腺肿大[1,2]。 相似文献
6.
7.
目的了解本次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原因及危险因素,为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调查表对所有病例进行个案调查,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病例分布情况,探讨流行特点。结果 2011年1月6-23日,张家口市宣化区某小学共发生流行性腮腺炎病例58例,病例呈明显的散发性,年龄分布在6~12岁,以6、7岁为最多,所有例病例均否认有腮腺炎疫苗接种史或接种史不详。结论学校未落实学生的晨午检和常规监测工作,没有及时发现及控制传染源是这次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但疫情发生后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使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 相似文献
8.
《医学动物防制》2016,(9)
目的分析昌黎县某小学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原因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昌黎县某小学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昌黎县某小学流行性腮腺炎总罹患率为7.32%(36/492),男女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05)。首发病例2014年4月2日,持续至4月15日。病例分布在3个年级4个班级,以幼儿大一班发病最多,占总病例数的41.67%(15/36),罹患率为45.45%。病例有明确疫苗接种史为13.89%(5/36)。结论昌黎县某小学流行性腮腺炎疫情为疫苗接种率低和管理措施不到位引起。落实含腮腺炎疫苗接种措施,加强基层防保工作管理,是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2012年10月8日至2013年1月4日期间,武威市某小学暴发了一起流行性腮腺炎疫情。为了有效地控制流行性腮腺炎在学校的暴发与流行,掌握和了解流行性腮腺炎在学校的发病规律和流行病学特征,本研究针对这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调查分析工作,为有关部门和学校制定流行性腮腺炎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福泉市高坪镇王卡小学是一所苗族村小,2009年3月10日至24日该校发生一起流行性腮腺炎局部暴发,罹患率为8·65%,现将流行情况和控制措施报道如下。1流行病学资料1·1基本情况王卡小学位于福泉市高坪镇较为边远王卡苗族村,有六个年级6个班,共有学生208人,其中男生104人,女生104人。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分析一起学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感染病毒基因型别,探讨可能传播途径,为制定有效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制定统一病例定义,开展主动病例搜索,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分析;采集发病学生和老师粪便或肛拭子,食堂员工肛拭子及食堂环境样本,发病班级环境样本,运用实时荧光RT-PCR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应用常规RT-PCR扩增诺如病毒多聚酶区和衣壳蛋白N/S区,PCR产物纯化、测序,序列经核酸比对确认,应用MEGA 7.0软件编辑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采用Excel2017软件建立数据库,OpenEpi3.03在线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9年5月4—13日,本起疫情报告病例44例,罹患率为5.42%(44/812),学生41例,教师3例;病例主要表现为呕吐(70.45%),腹泻(36.36%);流行曲线提示同源暴露后继之以接触模式传播,五(2)班罹患率(38.46%)高于其他9个班级;发病前3日接触类似病例(RR=6.43,95%CI=3.69~11.21)及近距离暴露呕吐物(RR=5.26,95%CI=3.20~8.65)均为本起疫情危险因素。检测证实:10份学生、3份老师及1份厨工粪便或肛拭子样本GⅡ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随机测序样本序列比对:Jinshan|xingtaschool01|2019、Jinshan|xingtaschool02|2019等7株同属GⅡ.P7-GⅡ.6型诺如病毒,指示病毒同源。结论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本次疫情为由隐性感染厨工污染饭盒后继之以接触传播导致的GⅡ.P7-GⅡ.6型诺如病毒感染性疫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核实和调查一起学生肢痛症暴发的流行情况,探讨和分析疾病流行因素,预防该病在校园内流行。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方法对2014年2月顺德区某中学发生的肢痛症进行调查,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10名病例分布于3个年级,高一至高三罹患率分别为12.92%、13.06%和17.39%,高三罹患率高于高一、高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生罹患率(22.49%)高于男生罹患率(6.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表现以肢端疼痛,足趾、足底、足跟、足背痛为主,少数伴有手指疼痛及肢端红斑;2014年2月7日—28日气温从22℃下降至5℃,随后气温回升至21.5℃,短期内气温呈"V"字形变化,随着气温回升,病例数开始增加。对2月10日—28日的每日平均温度和病例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呈正相关关系(r=0.46,P0.05),提示气温骤降骤升是造成该病流行的主要诱因;病例对照研究显示,缺乏体育锻炼(OR=2.71,95%CI:1.69~4.34)和防寒保暖措施不到位(OR=3.81,95%CI:2.35~6.19)为该病的危险因素。结论本次学校肢痛症暴发流行,发病可能与气温急剧变化以及学生缺乏体育锻炼和防寒措施不到位有一定关系,加强宣传教育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并注意防寒保暖,可以有效预防该病在校园内流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某小学一起以呕吐、腹泻、发热为主要症状的聚集疫情,分析传播途径和传染来源。方法制订病例定义,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11名患者为病例组,同班51名未发病同学为对照组,调查饮水饮食史,采集患者标本、水样、食品等进行诺如病毒和致病菌检测。结果2例患者诺如病毒检测阳性,食物和水样中未发现致病菌和诺如病毒,病例对照研究发现,洗手次数大于3次为保护因素。结论首例患者未能及时发现,加上天气寒冷,教室门窗关闭,患者通过近距离飞沫将疾病传染给周围同学,造成本次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长沙市一起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暴发事件为例,分析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的流行特征和传播能力,评价病例隔离、停课、疫苗接种在控制暴发疫情的效果。方法根据病例定义收集暴发事件中所有病例发病日期、隔离日期、返校日期、疫苗接种时间和接种剂次,以及学校停课时间和间隔,计算病例隔离比例、隔离效果指数、停课效果指数、疫苗接种的直接效果VE。采用离散时间模型模拟流行性腮腺炎传播特征以及模拟隔离和停课的效果,采用基于个体随机模型计算再生数R。结果整起暴发事件共发生8代病例,代间距为18 d。未接种疫苗的相对危险度RR=0.92(95%CI:0.48~1.76),VE=-0.08。未接种疫苗相对于接种1次、2次、3次的RR分别为0.93(95%CI:0.48~1.78)、0.94(95%CI:0.40~2.17)、0.42(95%CI:0.09~1.92),VE分别为-0.08、-0.06、-1.38。该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事件在小学部内部、初中部内部、初中部传播至小学部、小学部传播至初中部的R分别为4.35(95%CI:4.22~4.48)、1.11(95%CI:1.04~1.17)、0.03(95%CI:0.02~0.04)、0.06(95%CI:0.05~0.08)。采取所有病例隔离的措施,仅能将小学部的累计罹患率TAR由无干预时的97.80%降低为68.82%,将初中部由20.21%降低为4.20%。采取停课措施在小学部和初中部的效果均不显著,小学部的TAR均在90%以上,中学部的TAR均在10%以上。结论流行性腮腺炎在小学部的传播能力大于初中部,小学部和初中部内部的传播能力大于两个学部之间的传播能力。按照国家接种程序接种疫苗不能预防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暴发。所有病例隔离措施仅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理想。停课1周的效果更差。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对东莞市首起登革热社区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了解疫情波及范围、病例分布情况及可能传播来源;采用ELISA法进行登革热IgM抗体检测。结果:2010年7月22日~10月26日,东莞市兴塘社区发生了一起登革热社区暴发疫情,共报告病例40例,其中确诊病例24例,可疑病例16例;病例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92.50%)、头痛(82.50%),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分别占57.50%和52.50%;病例表现为首发病例住家200米范围内的聚集性;首发病例发病前有东南亚国家旅游史。结论:症状不典型输入性病例容易引起本土疫情,人员的高流动性易造成登革热疫情的扩散;控制疫情的关键是开展灭蚊和清除蚊虫孳生地的工作并在短时间内将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茂名市一起中学聚集性流感暴发的流行病学资料,评价控制效果。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流感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进行调查和处理。结果2012年3月13—23日,茂名市发生一起学校流感暴发疫情,涉及初一、二年级学生,共计51人发病,罹患率3%,其中男生30人,女生21人,发病多集中在初一年级,患者均得到有效治愈,疫情迅速得到有效控制,用RT-PCR法从8例患者的咽拭子标本中检出5例B型流感病毒阳性。结论这是一起由B型流感病毒引起暴发的疫情,其传染源源自于当地,男女间发病率无差异,住宿生和走读生间发病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为制定腮腺炎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广州市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及暴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广州市发生流行性腮腺炎2394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7.38/10万,其中2006年报告发病率最高,2007年发病率最低,分别为85.41/10万和45.04/10万。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5-7月,人群主要分布为学生(45%)、幼托儿童(23%)和散居儿童(18%),以5~9岁年龄组的发病数最高(9888例)。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腮腺炎暴发疫情共20起,均发生在学校。结论广州市腮腺炎发病率较高,托幼儿童和学生是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