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历来就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前沿的命题,体现了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与进步中,人们由关注人的疾病开始转向关注人的健康。"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在《灵枢·逆顺》篇中还提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5.
谢有良 《中医研究》2011,24(7):58-60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  相似文献   

6.
张利民 《新中医》2012,(7):179-180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一颗璀璨明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灵枢·逆顺》亦云:“上工刺其未生者,故日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实为中医学预防思想之先河。 1中医学对“治未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起源于两千多年前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正如《素问·四气调神论》所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思想融入儿科教学略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起源甚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其中写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字里行间渗透着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的朴素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方法[1],《黄帝内经》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将治未病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病防复。  相似文献   

10.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从以上文字可看出古代先贤早已认识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一词首先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原文是这样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语通过形象的比喻说明了治未病必要性,强调疾病预防的观点。千百年来,广大中医工作者正是依据"治未病"的理念,在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的任务就是发掘祖国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并予以新意,为现代人服务。  相似文献   

12.
《湖南中医杂志》2021,(3):172-172
中医基础理论中所提到的“未病先防”就是预防和治未病,古人看重治未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很明显的体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同时《灵枢.逆顺》中也提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13.
冯艳敏 《河北中医》2010,32(10):1570-1571
<正>治未病思想始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未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1],强调了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  相似文献   

14.
中医养生文化是我国古老而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警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内容之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首先提出"治未病",反映了〈内经〉的预防保健思想,是中医药学奉献给人类的先进思维.后世所说的"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以积极的措施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6.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治未病”的思想首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虽距现代时间久远,但反映在治病、治国、治事、治人的方方面面,使人不得不佩服其永不衰退的思维科学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是中医学预防思想的体现,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思想。《素问·四气调神论》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是广义的概念,除了治疗外还包括预防、诊断、康复等。  相似文献   

18.
于大兴  齐文升 《河北中医》2012,34(12):1873-1874
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前人养生防病经验结合,形成了中医学"治未病"的指导思想[1]。"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后经历代医家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在很早就提出了"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素问·四气调神论篇》就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论》更进一步解释说:"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前沿的命题,体现了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与进步中,人们由关注人的疾病开始转向关注人的健康。"治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