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池梅  田小兵  宋湛  张学锋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3):4908-4910,4913
[目的]了解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相关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为在校外青少年中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朋友找朋友”的抽样方法,运用自编结构武问卷调查605名校外青少年,所得资料采用Excel录入,SPSS11.8统计分析. [结果]调查对象艾滋病传播途径总知晓率为50.4%,而预防知识总知晓率为15.9%;男性、文化程度高、有固定职业者、来自城市的调查对象综合知识得分较高(P<0.05);校外青少年性行为发生率为51.3%,其中61.0%的人很少或从不使用安全套;5.0%的调查对象曾发生过性交易.18.2%的人曾经使用过毒品,其中静脉注射占15.6%,共用针具占2.4%.使用过毒品者性行为、性交易发生率高于未使用过毒品者(P=0.000).[结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知识严重不足,危险行为较高,在控制艾滋病工作中应特别关注校外青少年人群.  相似文献   

2.
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不同干预方法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水平的有效干预方法。方法选取河南省2个县13~18岁430名农村校外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干预,在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后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平均知晓率分别为47.09%和85.22%,蚊虫叮咬不会传染艾滋病知晓率分别为21.9%和87.1%,与艾滋病病人共餐不传染艾滋病知晓率分别为28.4%和81.0%;不同方法干预后艾滋病知识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0.001);不同干预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40,P0.05);综合干预、同伴教育和专题讲座3组平均得分提高值较明显,分别为45.72,42.33和35.56分。结论本研究中采用的干预方法均能提高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水平,综合干预、同伴教育和专题讲座干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校外青少年的艾滋病高危行为及其社会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虹  陈磊  常春 《疾病控制杂志》2007,11(4):333-335
目的了解校外青少年与艾滋病相关的高危行为及其社会影响因素,为在校外青少年中开展艾滋病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使用自行设计的自填问卷,于2005年10月调查辽宁省鞍山市从事餐饮、娱乐、服务工作和社区无业/待业的校外青少年584人。结果校外青少年性行为发生率为42.6%,男性(62.3%)高于女性(37.7%),其中31.6%的人很少或从不使用安全套,最近一次性行为中51.2%的人未使用安全套;28.2%的调查对象曾发生过性交易。22人(3.8%)使用过摇头丸、K粉等毒品,使用过毒品者性行为、性交易发生率高于未使用过毒品者。艾滋病知识水平以及对艾滋病易感性的认知影响校外青少年安全套使用频率。结论校外青少年存在不安全性行为、毒品使用等艾滋病高危行为,增加其对艾滋病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改善其不安全性行为。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校外青少年与艾滋病相关的高危行为及其社会影响因素,为在校外青少年中开展艾滋病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朋友找朋友"的方法抽样,运用自编结构式问卷调查605名校外青少年,所得资料采用Excel录入,Spss11.8统计分析。结果校外青少年性行为发生率男性为60.3%,高于女性的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9,P=0.000)。其中61.0%的人很少或从不使用安全套,最近1次性行为中50.0%的人未使用安全套;5.0%的调查对象曾发生过性交易。18.2%的人曾经使用过毒品,其中静脉注射占15.6%,共用针具占2.4%。使用过毒品者性行为、性交易发生率高于未使用过毒品者。结论校外青少年存在不安全性行为、毒品使用等艾滋病高危行为,增加其对艾滋病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改善其不安全性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差青少年艾滋病高危因素,并组织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方法 2016年3月-2016年11月采用随机抽样调查与调查问卷方式对广州市天河区初高中在校生相关艾滋病危险因素知晓率进行调查,高危因素相关题目共计20题,每题1分,正确率越高得分越高,此外还就青少年对对待艾滋病的态度、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渠道等问题10题,不计分。回收问卷后进行统计,并针对问卷调查所总结结果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宣传。结果发放调查问卷5 700份,共回收5 237份,回收率91.88%,其中男性占47.22%,女性占52.78%;受访者平均得分(13.05±2.58)分,得分≥18分共有431人,占8.23%,得分≤12分共有1 370人,占24.04%。结论受访者对艾滋病相关高危因素知晓率一般,对艾滋病预防知识掌握程度较弱,因此,应加大对青少年群体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力度,增加宣传次数,并与学校联合开设相关艾滋病知识健康讲堂,增加青少年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对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省2个县13-18岁的430名农村校外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有序多分类变量的logisti.回归分析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对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水平的影响.结果: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平均知晓率为47.09%,联合国大会艾滋病特别会议(UN-GASS)艾滋病传播途径5个具体指标全部答对率为32.60%a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文化程度和工作类型对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得分影响不明显(P>0.05),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得分随年龄升高而升高(P<0.05),业余爱好广泛者比爱好单一者艾滋病知识得分高(P<0.05).结论: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晓率较低,年龄和业余爱好是影响农村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黔东南州校外女性少数民族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为在校外女性少数民族青少年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黔东南州黄平、从江、丹寨等3个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县,按照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210名13~26岁校外女性少数民族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资料用Epidata3.1软件录入,并用EpiInfo2002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黔东南州校外少数民族女性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53.15%,UNGASS指标中5个问题的知晓率仅为39.71%。艾滋病知晓率与被调查对象的居住地、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婚姻状况有关。被调查者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相对较高,而非传播途径的"蚊虫叮咬不会传播"、"与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饭不会传播"等知识知晓率较低。结论校外女性少数民族青少年中艾滋病防治知识严重不足,在艾滋病控制工作中应特别关注该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州市番禺区辖区内无偿献血人群对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开展艾滋病预防干预及保证用血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5年1—6月期间来番禺区中心血站参加无偿献血的930例献血者进行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问卷调查,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献血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差异。结果献血人群对艾滋病诊断标准的知晓率仅为25.17%;艾滋病预防措施的知晓率为35.80%~86.49%;艾滋病主要临床症状的知晓率为37.88%~51.85%;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44.23%~71.13%;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方法的知晓率为35.68%。866名献血者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得分为6~20分,平均(12.95±3.74)分。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献血者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得分比较,结果显示,男性献血者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得分高于女性;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的献血者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得分越低;献血次数≥2次的献血者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得分明显高于第1次献血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在该血站无偿献血的人群对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普遍偏低,且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献血次数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应当在无偿献血人群中开展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干预,保证临床的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未婚校外青少年安全套使用情况,为对其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艾滋病高发区4个非艾村的86名未婚校外青少年,所得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37名未婚校外青少年性行为者不使用安全套者有12人,占32.4%.不喜欢用安全套,影响性感觉的占46.4%;不好意思去买占41.2%;药店得到安全套者占69.7%;为了避孕者占68.8%.结论:校外青少年的主观原因、安全套可及性差、缺乏预防艾滋病的目的性是校外青少年未婚性行为不使用安全套的主要原因,在他们中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性行为现状,为开展校外青少年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非概率方便抽样的方法,对282名校外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对象总知晓率为18.09%,《框架》指标知晓率为56.38%,柳州市艾滋病检测地点知晓率为29.08%,50.00%的人认为艾滋病防治与自己关系很大,38.65%的人不介意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工作,53.19%的人认为未婚性行为可以接受。61.70%的人有过性经历,在有性经历的调查对象中,19.54%的人经常使用安全套。结论柳州市校外青少年性观念开放,性行为发生率较高,而艾滋病防治知识欠缺,应加强校外青少年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县城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来源和希望获得知识的途径,为完善艾滋病的防控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匿名问卷方式,调查某县城年龄在15~24周岁无业或工作不满1年的校外青少年,对调查数据进行频数分析。结果校外青少年现有艾滋病知识的来源依次是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宣传册和书籍、朋友、医生、专家讲座、街坊邻居、父母或亲戚、参观展览、咨询服务、与性伙伴一起接受教育;希望获得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途径依次是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父母或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宣传册和书籍、医生、咨询服务、专家讲座、参观展览、与性伙伴一起接受教育。结论应加大艾滋病知识在电视、报纸杂志中的宣传强度和力度,加强对校外青少年密切接触人群的艾滋病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全民教育,突出卫生宣教工作者的作用,为校外青少年定期开展科普教育,提供专业咨询等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青浦区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更好地促进校园艾滋病预防工作的开展。方法对上海市青浦区某职业技术中学226名在校学生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问卷调查,比较青少年在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的上差异。结果共调查226人,有效问卷226份,问卷有效率为100%。艾滋病相关知识总体知晓率为67.15%。艾滋病概念性知识的知晓度最高(73.14%),艾滋病传播感染知识的知晓率为68.32%,艾滋病防治专业知识的知晓度最低(53.45%)。艾滋病窗口期和艾滋病诊断标准知识的知晓率明显低于其他艾滋病相关知识。女生艾滋病的窗口期概念、窗口期周期和国家实施免费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政策3个问题的平均得分高于男生(P0.05);男生"没有症状的带病毒者可以将病毒传染给他人"和"病毒离开人体后,常温下生存时间短,多种方法都可杀死病毒"2个问题的平均得分高于女生(P0.05)。结论青浦区青少年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特别是对艾滋病检测相关知识的掌握存在较大缺失,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与教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来源方式并将其结果与居民希望的学习途径进行比较,制定艾滋病控制的健康教育策略。方法采用非概率方便抽样的方法,运用自编结构式问卷调查222名校外青少年,在调查问题下面列举了电视、网络、报刊或杂志、父母或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宣传册、乡村医生等8个来源方式。结果电视获得艾滋病防治知识数量最多的校外青少年占56.1%,居第一位;从父母或亲戚获得知识的仅有2.3%,居最后一位。来源方式的重要性大小依次是电视、报刊或杂志、网络、宣传册、朋友、街坊邻居、乡村医生、父母或亲戚。结论今后在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途径方面,卫生部门应当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策略组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高职医学生对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与影响因素,为卫生职业院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016版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健康调查问卷》(青年学生调查问卷),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卫生职业院校1 123名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及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对滋病防治知识得分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高职医学生艾滋病防控知识得分为(6.80±1.12)分,最低为2分,最高8分,知晓率为64.7%;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级、专业、是否接受或参加艾滋病宣传是艾滋病防治知识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本次调查的高职医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得分偏低,知晓率低于国家要求水平。提高高职医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认知水平,降低艾滋病相关危险性行为,学校需有针对性地加强艾滋病健康教育与防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成都市成华区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状况,探索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控措施。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用自行设计的结构式问卷对成华区校外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7.5%,性行为发生率为47.6%,最近1次非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63.6%,最近6个月安全套坚持使用率为37.1%。结论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成华区的校外青少年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安全套使用情况仍不理想,尤其是未婚青少年更容易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应更加关注,有针对性的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某企业一线工人艾滋病/性病知识、态度及行为,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基线资料。[方法]2004年,对上海市徐汇区某企业从事铝制品加工的一线职工进行调查。[结果]调查324人份,艾滋病/性病知识得分为(18.62±5.45)分,其中<60分的占40.12%;93.21%知道艾滋病/性病是传染性疾病,96.29%知道艾滋病/性病可以通过性传播,对于其他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低;知道艾滋病/性病主要症状的不足57.0%;54.63%对性病患者表示同情和关心;33.64%认为不应隔离艾滋病病人,43.21%使用过安全套;未婚者中23.48%有婚前性行为,已婚者中13.53%有婚外性行为;流动人口中有2个以上性伴者占14.92%。[结论]一线工人的艾滋病/性病知识缺乏,存在传播的危险行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四川省9县未婚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的知识现状及需求。方法采用横断面设计、固定样本方便抽样法进行抽样,调查员面对面问卷调查方式开展现场调查。结果共调查1180名15—24岁的未婚校外青少年,运用国家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指标评价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69.3%(818/1180),不同年龄组、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程度的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不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28.81,P〈0.01;x。=53.28,P〈0.01;x。=50.82,P〈0.01),其中20岁以下年龄组、少数民族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校外青少年艾滋病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81.9%)、报刊书籍(43.6%)和网络(63.1%);希望获得艾滋病知识的3个主要途径,分别是电视(72.4%)、网络(53.3%)和宣传材料(29.4%)。结论某省校外青少年对于艾滋病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差别较大,应针对校外青少年的特点及需求,加强对校外青少年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分析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高危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出解决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以问卷调查数据和个案资料为依据,分析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高危行为的现状与成因.结果 单身和单亲家庭的校外青少年占13.56%;其性及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多性伴侣者高达17.59%;性交时总是使用安全套者为7.41%; 28.81%的校外青少年肯定同伴中有吸毒者;5.93%认为同伴中有人感染艾滋病.结论 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高危行为有个人、家庭、社会、环境4个层面的影响因素.整合各种有效资源,走“四位一体”综合治理之路是必行之举.  相似文献   

19.
校外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服务利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晓燕  余小鸣  段春明  游新  王嘉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1):2031-2033,2038
[目的]探索影响校外青少年主动利用艾滋病防治服务的因素,为促进其更好的利用服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非概率方便抽样的方法调查了512名10-24岁的校外青少年,所得资料采用SPSS11.5进行一般统计描述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1.4%(57/499)的校外青少年主动利用过艾滋病防治服务;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个体居住地的艾滋病高流行、同伴支持主动利用服务以及与家人谈论有关艾滋病的话题3个因素是校外青少年主动利用艾滋病防治服务的促进因素,而个体较低的经济水平是其主动利用服务的阻碍因素。[结论]发展综合的青少年友好服务,一加大艾滋病的宣传力度,为青少年主动利用服务营造支持性环境;改善校外青少年的生产技能,提高其经济收入,为其利用服务提供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少数民族农村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状况,探索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健康教育,为今后制订艾滋病宣传教育及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大众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通过不记名、面对面的问卷方式开展入户调查。结果少数民族农村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39.6%,文化程度为文盲的知晓率为25.60%,小学为40.57%,初中及以上为62.50%;男性知晓率为48.44%,女性为33.14%;不同文化程度及性别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少数民族农村居民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渠道以电视媒体为主占77.23%。结论需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多部门参与的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工作人员及宗教人士在艾滋病防治知识传播中的作用,开发具有少数民族地方特色宣传资料,加强电视媒体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