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ongenital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CHPS)的超声诊断标准。方法采用小凸阵探头检查20例正常婴幼儿及20例CHPS患儿的胃体及幽门管图像,并测量幽门管长度、直径、幽门管肌层厚度及胃体部肌层厚度,动态观察胃壁蠕动和胃排空情况,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正常胃体部与正常幽门管肌层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PS胃体部与正常胃体部肌层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PS幽门管与正常幽门管肌层厚度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CHPS幽门管与CHPS胃体部肌层厚度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显示20例CHPS患儿幽门管管壁蠕动消失,肌层明显增厚,幽门管腔狭窄,胃内容物不易通过幽门管腔,动态观察"宫颈征"不消失。结论CHPS超声诊断应以幽门管的"宫颈征"图像及动态观察中幽门管蠕动消失、"宫颈征"不消失为重要诊断依据,而幽门管的超声测量值作为辅助参考。  相似文献   

2.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些年由于人们对胃癌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越来越重视,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下降趋势,近10年间下降约10%[1]。但胃癌仍为世界上第四大肿瘤,病死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1]。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等均证实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可增加胃癌发病的危险性。1994年WHO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婴儿幽门肥厚性狭窄X线征象的特点,提高医师对本病的认识,以减少漏诊。方法对6年来我院幽门肥厚性狭窄220例婴儿X线征象进行分析。结果97例患儿幽门有不同程度延长;101例能测出幽门宽度的患儿中,最大宽度≤2mm29例,≥4mm53例。结论环肌肥大压迫症及幽门管延长是诊断本病的可靠征象。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旋菌和幽门前区糜烂性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幽门螺旋菌和幽门前区糜烂性病变潘冠华,江伟骏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慢性胃炎患者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旋菌(Helicobacterpylori,HP)以来,国内外对HP均作了大量的研究。一致认为HP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活动性胃...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传统术式Ramstedt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再评价。方法对采用Ramstedt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的125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5例均获痊愈,无十二指肠端黏膜破裂或梗阻解除不完全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个月至2年,近、远期效果良好,胃食管反流症状全部消失。结论Ramstedt幽门环肌切开术仍为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胃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近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超细电子胃镜治疗12例先天性肥厚性幽¨狭窄患儿,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57.5±14.4)d,使用乳头肌切开刀和针式切开刀沿幽门至胃窦方向切割幽门管环肌.结果 12例患儿共行13次胃镜下治疗.11例术后1~10 d内呕吐停止;其中1例首次治疗后35 d复发呕吐,2次内镜治疗后第10天停止.另1例术后未止呕,后诊断为巨细胞病毒性肝炎行药物治疗而完全缓解.本组除1例治疗后出现少量黑便外,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 胃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近期有效率高、安全.  相似文献   

7.
幽门管溃疡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1991~2000年胃镜检查14 944人次中发现幽门管溃疡46例,均经内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现作临床分析如下。 1.一般情况:46例中男性32例,女性14例,年龄14~70岁,平均48岁,50岁以下30例,占65%。临床表现有嗳气、腹胀、恶心、呕吐、上腹痛、夜间痛、呕血及黑便等。 2.内镜检查:46例幽门管溃疡幽门大多畸形,梗阻12例。内镜下表现为幽门不圆,多呈鱼口状或畸形,给进镜带来一定的难度,检查时必须不断调整角度钮,使镜面尽可能贴紧幽门,等待其开放,必要时使用活检钳插入幽门引导。溃疡发生在幽门小弯19例,幽门大弯7例,幽门前壁15例,幽门后壁5例。溃疡多呈椭圆形或圆形,表面凹陷,有白苔,周围粘膜充血、水肿。溃疡大小 0.3~0.5 cm 22例,0.6~0.9 cm 17例,1.0~1.5 cm 7例。在发现幽门管溃疡后,详细检查球部及降部,观察粘膜情况,以免漏诊。46例均采用尿素酶试纸检测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42例,达91%,2例恶性溃疡Hp均阳性。  相似文献   

8.
双幽门畸形临床少见.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小儿多为先天性畸形,诊断主要靠胃镜检查.治疗分手术治疗、内科保守治疗及随访观察等.  相似文献   

9.
术后胃轻瘫是保留幽门胃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报道1例早期胃癌患者行机器人辅助保留幽门中段胃切除术,半年后因胃排空障碍再次入院,经多种保守治疗手段治疗无效,行经口内镜下幽门肌切开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双幽门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男,近7年反复出现反酸、烧心症状,有时伴有上腹隐痛,曾三次因呕血、黑便而住院治疗,每次自觉症状缓解带药出院,均未作正规检查。本次不明诱因上述症状加重来院就诊,要求行胃镜检查,于2000年3月29日行电子胃镜检查,检查发现胃窦处见两个幽门,两个幽门之间约有1.2 cm,正幽门略大于副幽门,形态相似成开放状态,肠液不断返流。内镜从正副幽门分别进入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副幽门口有0.5×0.5 cm浅溃疡(见图1),用活检钳从副幽门口进和谅能从正幽门口显示除了幽门前区窦小弯侧0.5×0.5cm浅溃疡…  相似文献   

11.
我们从对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患者作幽门环肌切断术中得到启示,对目前常用的幽门成形术(纵切横缝法)作了改进,效果较好,介绍如下。1.手术方法:在幽门浆膜下血管少的部位作一横跨幽门的纵切口,长约3厘米,切  相似文献   

12.
正常幽门是区分胃、十二指肠的明确标志,但当胃窦部持续收缩或变形时,易导致狭窄 ,形成小孔,此即所谓“假幽门”。由于假幽门偏位及狭窄,常将其远侧病变遗漏或误认为 十二指肠球部病变,延误诊断。因此及时识别假幽门,对患者的诊疗有切实的指导意义。近 几年来,经反复观察,发现假幽门具有良性与恶性之分,而后者出现多为肿瘤 (胃癌 )的中 晚期阶段。现就典型的 28例患者资料做一分析介绍。 临床资料: 1988年至 1998年胃镜检查期间,共检出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998例,胃 窦部癌肿 73例,共计 1 071例,其中典型胃窦假幽门 28例,…  相似文献   

13.
我院胃镜室自2006年5月—2008年12月,共胃镜检查5000多例,对每位胃镜受检者,在检查前均按常规口服利多卡因胶浆10ml,臀部肌注解痉剂,仍发现幽门痉挛62例,经指压内关穴,可以减轻胃镜检查的副反应,如体动、疼痛、恶心、呕吐、呃逆、呛咳、口咽分泌物多、嗳气,幽门均瞬时开放。使胃镜检查顺利进行,十二指肠壶腹部及壶腹后病变获得及时诊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切口末端标记方法前瞻性观察了16例正常胃牯膜标本和31例幽门螺杆菌阳性胃炎患者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前后胃窦部上皮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凋亡指数(0.7044)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P<0.005);幽门螺杆菌根除后凋亡指数由0.7624降至0.1159(P<0.005),而持续阳性者则无明显降低;凋亡指数与胃炎程度无关。提示幽门螺杆菌能促进胃上皮细胞凋亡,这可能是幽门螺杆菌引起胃癌和溃疡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幽门螺杆菌临床研究概况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中国幽门螺杆菌临床研究概况周殿元王继德1983年Marshal和Warren在澳大利亚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1985年张振华教授在国内首次分离成功,1986年临床界便相继开展研究,在此谨就12年来我国在Hp临床...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是新生儿及小婴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传统治疗方法是经腹幽门环肌切开术。2008年3月~2010年12月我们对收治的15例CHPS患儿进行了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术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旋杆菌国际会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3年9月21-25日在经利时布鲁塞尔举行了第七届弯曲杆菌,螺旋杆菌及其相关微生物国际会议暨第六届胃肠疾病与幽门螺旋杆菌会议。本文对会议情况作了简介,并着重介绍了幽门螺旋杆菌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病理学以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近况。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寄生于人体胃内的螺旋形细菌,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on和Marshall首次在人胃粘膜结构组织中分离,培养出这种细菌,称弯曲菌样微生物,当时认为该菌与胃幽门部炎症有密切关系,故又称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cp)。1989年goodwin建议改为幽门螺杆菌,得到公认,通过20余年的研究发现,该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等上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双幽门(double pylorus)由Smith等在1969年首次报道,是消化道重复畸形的一种.由于其临床表现不明显,在临床上较为罕见.本文就1例典型的双幽门患者报告分析于下,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72岁,农民,因反复上腹部隐痛2月,加重1周来院就诊.2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上腹部钝痛,伴反酸烧心,无恶心呕吐,无头晕心悸.既往服用去痛片史3年,吸烟30余年,每天15支,无传染病、高血压、冠心病病史.查体:P 80次/min,Bp 120/70 mmHg,无贫血貌,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平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加强协作研究,提高我国幽门螺杆菌(Hp)研究的整体水平,全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协作组于1998年4月19-21日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宣布全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协作组正式成立,并进行了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