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杨荣 《中国卫生产业》2013,(33):140-141
目的 探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接收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中的8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随机分成2组,即A组与B组,各有患者40例,分别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以及传统手术固定方式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80例患者中,A组患者术后平均愈合时间更短,且疗效较之B组显著更优(P 〈0.05).结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进行手术治疗,术后愈合更快,且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患者使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剥离椎旁肌后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临床手术指标、术后2周与6个月时的VAS疼痛评分、术后下地前及随访时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结果 观察组临床手术指标优于对照组,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组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传统方法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患者恢复更快,不仅能起到较好的复位效果,还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及椎弓根植骨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固定,伤椎一侧置钉并经椎弓根植骨治疗78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患者。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12个月随访时均获得坚强融合。末次随访时ASIA神经功能评定平均上升(1.1±0.4)级。手术前后VAS视觉疼痛评分和后凸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胸腰段爆裂性骨折采取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固定,伤椎一侧置钉并经椎弓根植骨的方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不增加软组织创伤,并发症少,并且能获得更好的骨折复位以及避免远期椎体高度丢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合局部浸润麻醉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10月47例术前无脊髓、神经缺失症状胸腰椎爆裂骨折(单椎体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组,14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切口(伤椎不行内固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A组),15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不行内固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B组),18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合局部浸润麻醉(C组),统计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前后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塌陷程度和术后三天、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47例患者随访时间1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两项指标A组和B组、C组间[(100.4±12.7)、(65.6±7.2)、(60.3±8.6)min、(380.6±42.1)、(83.8±26.7)、(72.5±20.3)m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椎体前缘塌陷程度的恢复C组和A组、B组[(5.8±2.1)°、(11.3±3.8)°、(11.7±3.2)°、(6.1±1.8)°、(11.8±4.2°)、(12.6±4.5)°、(10.8±3.8)%、(24.1±7.3)%、(25.2±9.1)%、(11.7±4.2)%、(29.2±6.2)%、(30.4±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 VAS评分C组和A组、B组[(3.2±0.5)、(7.4±0.7)、(7.5±0.8)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和B组、C组[(6.6±1.3)、(3.5±0.5)、(3.3±0.8)、(3.2±0.6)、(0.8±0.6)、(1.0±0.2)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局部浸润麻醉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出血少、创伤小、伤椎复位满意、患者恢复快,且不延长手术时间,是治疗无脊髓、神经缺失症状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12年3月本院胸腰椎骨折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6例,分别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对伤椎及相邻上下椎体用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及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丢失量为(5.5±1.9)%,伤椎后凸畸形Cobb角丢失量为(3.5±1.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疼痛程度评分(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椎旁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配合单侧开窗椎管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与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比较,以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就诊的胸腰维爆裂性骨折28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随机分组,采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配合单侧开窗椎管减压治疗无神经损伤或轻微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共16例,采用常规后正中入路手术12例,分别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配合单侧椎板间隙开窗椎管减压手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单侧椎板开窗椎管减压手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后Frankel评分的恢复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钉棒系统内固定配合单侧开窗椎管减压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相对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GSS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9例胸腰椎体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组43例和正中入路组46例。椎旁肌间隙入路组进行椎旁肌间隙入路GSS内固定治疗,正中入路组进行正中入路GSS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即刻切口内残腔大小,对比内固定前和内固定后5 d的伤椎高度、Cobb角纠正情况以及治疗前、随访3、6个月时的腰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即刻切口内残腔大小分别为(89.0±11.2)min、(152.6±41.0)、(103.9±12.2)、(10.5±3.8)ml,均明显低于正中入路组的(109.5±16.1)min、(208.4±31.6)、(153.4±16.0)、(34.2±8.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及正中入路组治疗后5 d患椎高度压缩度及Cobb角[(93.2±2.2)%、(92.7±1.9)%、(2.6±0.5)°、(2.7±0.6)°]较治疗前[(51.4±8.7)%、(52.0±9.0)%、(21.0±1.1)°、(21.4±0.9)°]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3、6个月时椎旁肌间隙入路组VAS分别为(2.0±0.2)、(1.6±0.3)分,均明显低于正中入路组的(3.1±0.7)、(2.4±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GSS内固定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患椎周围组织的损伤,确保椎旁肌及相关神经的完整性,因此极大降低术后远期腰背痛的发生风险,且置钉操作简单,符合微创的理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方式在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病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病例临床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实施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术前、术后2周Cobb角及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进行对比,评估此种术式疗效及应用价值.结果:本组病例手术时间(186.5±23.1)min;术中出血量(864.5±124.1)ml,随访时间(6.8±1.2)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血管、神经损伤或椎弓根置钉位置出错等,未出现切口感染、内固定物松动、脱落或断裂等并发症.术后2周Cobb角较术前大幅度降低,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均较术前大幅度升高,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实施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仅能够显著改善Cobb角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恢复脊柱功能,还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临床医学工程》2015,(9):1175-1176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骨科收入的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4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术)22例和对照组(传统后正中入路术)21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观察并记录出院后随访过程中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的评分;计算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及后凸Cobb角纠正率(根据患者手术前后正侧位X片评估椎弓根钉置入的位置及后凸畸形程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8个月。通过观察,发现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伤椎Cobb角的矫正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分析。方法本文将回顾分析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我院采用改良的经竖脊肌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同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42例临床资料。为了验证此技术与传统技术的优势,我们将病例随机分为Wiltse肌间隙入路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区间为22~53岁,平均42.8岁;传统后正中入路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21~56岁,平均43.5岁。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结果 2组患者经过围手术期的疗效观察表明,采用经Wiltse肌间隙人路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小、患者术后卧床时间短,以及在术后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 alogue scale,VAS)评估其比传统技术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中Wiltse肌间隙人路手术组患者均获得愈合。结论临床采用Wiltse肌间隙人路技术进行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其具有术者操作简单、出血少、创伤小及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肌间隙微创入路、自制器械经椎弓根伤椎植骨、伤椎置钉手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7月-2010年12月期间笔者所在科收治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共60例,采用肌间隙微创入路、自制器械经椎弓根伤椎植骨、伤椎置钉手术治疗。结果:患者伤椎植骨及伤椎置钉术中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5~105min,平均93min;术中出血量100~180ml,平均110ml,切口愈合良好,无切口感染。术后随访12~20个月,平均18个月,未出现手术后长时间背痛,仅4例患者轻度酸痛,药物治疗即可缓解,对工作生活无明显影响,未出现明显"蛋壳"样骨缺损,未出现钉棒松动或断裂现象。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55.3%恢复至90.1%,后凸角由术前平均23.5°矫正至6.1°,椎管占位率由术前平均32.4%恢复至5.4%;神经功能恢复除2例D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恢复至E级。结论:采用肌间隙微创入路、自制器械经椎弓根伤椎植骨、伤椎置钉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组织损伤轻,出血少,可有效地防止内固定失败、脊柱骨折复位丢失、后凸畸形,降低手术创伤导致的椎旁肌退变及术后腰背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彭安波 《临床医学工程》2012,(10):1762-1763
目的探讨经伤椎连续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本院2006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2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进行经伤椎连续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椎体压缩率、Cobbs角、VAS评分,并统计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后凸畸形、腰背疼痛、内固定断裂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椎体压缩率、Cobbs角、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6个月实验组的椎体压缩率、Cobbs角、V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伤椎连续固定能够降低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影像学改变,探讨其适应证。方法 回顾2016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56例。其中研究组2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实施椎弓根钉内固定、伤椎植骨及置钉。对照组3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实施单纯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椎体高度及骨折节段后凸角度变化。CT计算病椎骨性愈后椎体空洞大小。同时对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随访(17.3±5.2)个月,研究组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术后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恢复到90%,对照组恢复到93%,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后末次随访脊柱后凸角(Cobb’S角)为(4.8±0.7)°,无断钉及松动,无出现神经症状。对照组末次随访脊柱后凸角(Cobb’S角)为(14.4±2.8)°,与研究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有1例断钉,无松动,无出现神经症状。研究组术后末次随访椎体空洞大小为(432.2±80.3)mm3,对照组为(1 336.5±609.1)mm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14.
伞有利 《现代保健》2014,(13):119-122
目的:对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从本院自2008年9月-2012年3月收治的所有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中,随机抽样96例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并将抽样样本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入路开放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的患者则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的耐受性都很好,70~110 min,手术的平均出血量为(150.8±18.4)mL,且所有患者在手术中没有出现并发症。手术完成之后,本组患者在24~48 h之内就可以下床进行活动,在术后两年内接受回访的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内固定去除之后有5例出现骨折部位二次塌陷的问题。对照组在手术中有3例无法耐受手术,手术时间为80~130 min,平均出血量(235.4±25.4)mL,有4例患者在手术后出现并发症。手术完成之后患者一般在72 h左右能下床进行活动。术后两年内接受回访发现,本组患者在内固定去除之后,有13例出现骨折部位的二次塌陷。经过对比,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植骨内固定治疗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常规的入路开放手术相比,具有损伤小、近期效果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9月手术治疗的胸腰段骨折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体内植骨组31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同时,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同期37例行单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无植骨治疗者作为对照组。随诊3—58个月。评价两组术前、术后及随诊时伤椎高度比值、脊柱后凸成角矫正、神经功能恢复、内固定失效情况以及腰背疼痛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和脊柱后凸成角术前分别为(49.6±2.0)%、(93.4±1.0)%、(18.3±2.0)°和(50.3±1.0)%、(94.1±3.0)%、(17.9±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分别为(94.3±1.0)%、(96.7±3.0)%、(6.2±1.0)°和(90.1±4.0)%、(95.8±2.0)%、(7.3±2.0)°,椎体内植骨组椎体高度恢复和脊柱后凸成角矫正优于对照组(P〈0.05);随诊时分别为(92.5±3.0)%、(94.4±1.0)%、(7.6±1.0)°和(85.2±2.0)%、(90.5±3.0)%、(11.7±1.0)°,两组高度恢复和脊柱后凸矫正丢失率分别为(2.4±0.1)%、(2.3±0.5)%、(1.2±0.1)°和(5.3±0.5)%、(5.1±0.1)%、(4.4±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恢复术后及随诊时平均提高1-2级,椎体内植骨组略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内植骨组无内固定失效,对照组内固定失效4例,占10.81%。随诊时椎体内植骨组腰背疼痛2例,占6.45%,对照组腰背疼痛5例,占13.51%。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能有效防止复位固定后的矫正丢失和内固定失效,并能减少术后腰背疼痛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与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9年10月本科室收入治疗的48例的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病例,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单号入观察组,双号入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术前、术后的Cobb角和伤椎椎体压缩率。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两者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组间各指标差异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Cobb角与伤椎椎体压缩率恢复好于对照组,组间各项差异统计学分析有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统计学分析(P<0.05),有意义。结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且疗效确切,患者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导航系统引导椎体成形术辅助短节段椎弓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应用的有效性和效果。方法对18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采取采用导航引导下的短节段椎弓钉固定结合钙磷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内植完成后即作X线正侧位摄片与导航路径进行吻合测量。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内植物位置理想,椎弓钉位置评级:理想68枚(94%),3枚突破椎弓根外侧皮质(4%),Ⅱ级1枚。术后1周离床负重行走:椎体高度丢失恢复40%,随访12个月后显示椎体高度平均改变0.15%,过伸过屈动力摄片显示固定段无异常活动,未发现有椎弓钉松动、断裂病例。结论导航引导椎弓钉植入及钙磷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只需一次X线成像就能做出虚拟的手术环境和路径;使内植物精确植入最佳位置,提高了椎弓钉植入及椎体成形手术的安全性,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单节段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单节段内固定术)和对照组(双节段内固定术),每组45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疼痛程度、矫正情况、伤椎相邻椎关节病变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疼痛发生率、上节段和下节段间盘退变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107.93±2.75) min比(132.68±2.81) min、(198.44±9.17)ml比(314.18±8.73)ml、(8.36±1.15)cm比(12.33±1.08) cm、8.89%(4/45)比26.67%(12/45)、6.67%(3/45)比22.22%(10/45)和4.44%(2/45)比20.00%(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矫正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症状适宜的情况下,单节段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突出,术后患者恢复状况好,术后并发症少,远期不良影响轻微,建议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