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腰椎侧隐窝狭窄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CT诊断。方法 采用CT横断面薄层扫描,并测量腰椎侧隐窝前后径,分析侧隐窝狭窄的原因。结果 56例侧隐窝狭窄,其前后径均<3mm,其中包括椎间盘突出或膨出38例;小关节突增生11例;黄韧带肥厚5例。结论 侧隐窝狭窄的主要原因有: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小关节突增生;黄韧带肥厚等。它可以作为腰椎间盘CT检查诊断腰神经根压迫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LPMN)致侧隐窝狭窄的CT诊断价值。方法2008—2010年对具有腰腿痛症状的3000例无明显外伤患者进行CT腰椎检查,筛选出具有LPMN的84例病例进行分析。结果LPMN有特征性的CT表现为腰椎椎体后缘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骨质缺损区,大小不一,密度与椎间盘基本相同,边缘有厚薄不一的硬化,骨质缺损后方可见条形或弧形骨块并突入椎管内,全部或部分与椎体分离,椎管狭窄,硬膜囊受压,其中95.2%(80/84)合并有同层的椎间盘突出,造成侧隐窝不同程度的影响。软骨结节具有单发及多发,其中大多数影响到侧隐窝变窄,侧隐窝狭窄程度分为轻、中、重度。结论CT扫描能发现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及其对侧隐窝影响的情况,并能评估侧隐窝狭窄程度,对提高侧隐窝狭窄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方景灵 《黑龙江医学》2003,27(9):672-672
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和影像学检查 ,其中CT在该病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对此国内外学者在测量方法及诊断标准方面已有共识。作者自 1 982年以来手术治疗 2 0 0余例该病患者 ,其中大多数病人的临床症状、CT检查结果及术中病理观察是一致的。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 ( 2 7% )的CT检查结果与临床不符 ,有些CT显示侧隐窝绝对狭窄的患者无相应临床症状 ;而一些侧隐窝宽度正常的患者却有极典型的间歇性跛行及神经根压迫症状。带着这些问题 ,作者对 1 5 3例因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的患者进行了脊髓造影CT(CTM) ,并对影像学结果与患…  相似文献   

6.
我院于 1990年 10月至 1998年 1月 ,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32例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性 2 6例 ,女性 6例。最小的 37a,最大的 67a。病程 6mo~ 14a。平均 12 8mo。有明显外伤史 14例 ,不明原因的 16例。同时伴有椎间盘脱出 9例。1.2 临床表现 多数缓慢起病 ,有明显的腰腿痛症状。多见 35a以上发病。男性多于女性。最为突出的症状是间歇性跛行。行走较远觉腰痛 ,一侧或双下肢麻木疼痛。弯腰、蹲下坐位休息时症状能明显缓解。 3例术前尿潴留 ;腰痛伴有下肢放射痛 14例 ;2 5例腰部后伸受限 ,直腿抬高…  相似文献   

7.
螺旋CT对正常成人下腰椎侧隐窝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正常人下腰椎侧隐窝的形态和测量方法,探讨对侧隐窝狭窄的诊断?方法:采用尸体标本解剖与螺旋CT多层面容积重建和表面遮掩显示相结合方法对侧隐窝进行观察,选择椎体上1/4横断面作为研究平面,测量120例下腰椎双侧侧隐窝矢状径?椎管正中矢状径,计算椎管正中矢状径与双侧侧隐窝矢状径的比值,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下腰椎侧隐窝分三型:三角型?三叶草型和牛角型;正常成人双侧侧隐窝矢状径不对称,右侧略大于左侧(P<0.05),椎管正中矢状径与双侧侧隐窝矢状径的比率相对恒定(P>0.05),正中/右侧=3.93,正中/左侧=4.03?结论:椎体上1/4横断面为侧隐窝入口平面,利用矢状径比值的方法来判断侧隐窝狭窄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我院1990~1996年共收治腰椎管侧隐窝狭窄患者42例,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19~61岁,平均41岁。病程05~11年,平均3~3.16年;单纯侧隐窝狭窄28例(单侧19例,双侧9例),14例并发椎间盘突出(L4;突出7例,LSSI突出4例,L4、5、LSSI均突出3例)。有明显外伤史者20例,退变性17例,医源性5例。1.2临床表现主要症状:①有慢性腰痛史36例,②下肢极性疼痛22例,其中单侧下肢痛13例,双侧下肢痛8例,双下肢交替痛1例,③下肢痛伴间歇性歧行者18例,④下肢放射痛及麻木位于小腿外…  相似文献   

9.
自1995年Schlesinger首先提出骨性侧隐窝的概念以来,腰椎侧隐窝狭窄症逐渐被认识和重视。临床上单纯侧隐窝狭窄相对少见,多数伴有谁管狭窄或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严重者四种病症并存,称之谓“综合征”。四者彼此之间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临床症状严重而且顽固。我科  相似文献   

10.
45例下腰椎侧隐窝狭窄,根据不同病理特点分别采用开窗式、半椎板和全椎板切除等方法,摘除椎间盘突出髓核、增厚的黄韧带、关节突和椎体后缘骨赘,扩大狭窄侧隐窝,使神经根充分减压,经1~16年随访,结果,优良率为97.3%。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经手术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47例,年龄18一56岁,平均43.7岁,以手术治疗为主,采用半椎板切除腰椎间盘摘出和侧隐窝扩大术,经全部随访优良率达85.1%。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C臂X光机影像引导下,介入法穿刺腰椎侧隐窝,行腰椎脊髓麻醉实验后,探讨侧隐窝局部注射胶原酶(胶原蛋白水解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8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突出部位左侧46例,右侧36例,双侧4例。其中L4~5椎间盘突出45例,L5~S1椎间盘突出39例,L4~5、L5~S1双椎间盘突出2例,均经患侧小关节内侧缘穿刺进入硬膜外侧隐窝,先行硬膜外造影证实,再行腰椎脊髓麻醉实验呈阴性后,局部缓慢注入胶原酶1200 U(2 ml)。结果所有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溶盘后症状、体征在2周内明显改善,2周及1年优良率分别为80.2%和88.5%,有效率分别为96.5%和96.2%。结论介入法腰椎硬膜外侧隐窝穿刺造影及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安全可靠,定点准确而个体化,操作简单而损伤小,易于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3.
张帆  何波  阮标  汤勇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5,36(2):62-64,70
目的了解人工耳蜗植入患儿面神经隐窝的发育情况.方法对217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分别术前CT测量,术中实际测量面神经隐窝宽度.结果 CT测量面神经隐窝宽度在圆窗龛水平为(3.90±0.17)mm,手术中实际测量值为(3.87±0.16)mm.CT测量值与术中测量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各年龄阶段面神经隐窝宽度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通过CT可以对面神经隐窝宽度进行准确评估,有利于术中面神经隐窝开放及减少面神经垂直段损伤.各年龄阶段人工耳蜗植入患儿面神经隐窝宽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面神经隐窝于出生后已基本无变化.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观伟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7):2338-2340
目的:分析甲状腺肿瘤的CT表现,探讨CT在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CT表现,其中甲状腺腺瘤38例,甲状腺癌8例。结果:腺瘤平扫时低密度结节边界清晰;增强扫描有一定强化,其中22例显示瘤内强化结节及周边强化环。恶性甲状腺肿瘤平扫密度不均匀,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并向邻近组织侵犯。结论:CT在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卢定友  陈望 《中外医疗》2016,(23):188-190
目的:分析甲状腺病变的CT表现,探讨各种甲状腺病变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整群收集该院2009年11月—2015年12月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病变共54例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54例中,甲状腺腺瘤24例,甲状腺癌1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8例,桥本氏甲状腺炎4例,甲状腺囊肿2例,Graves病1例。该组病例依据其CT表现,分为三大类型:①单结节型33例,包括甲状腺腺瘤17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甲状腺癌12例,甲状腺囊肿2例;②多结节型16例,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6例,甲状腺腺瘤7例,甲状腺癌3例;③弥漫肿大型5例,包括Graves病1例,桥本氏甲状腺炎4例。结论甲状腺病变CT分型、CT平扫和增强特点,与正常甲状腺组织及周围关系,以及有无颈部淋巴结肿大转移是甲状腺病变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董珉  杨亮  郭震  张晋  陈勇  沈文荣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5):4797-4799
目的:总结甲状腺癌的CT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后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的CT表现。结果:63例甲状腺癌,肿瘤最大径0.5 cm~8.5 cm,其中2 cm~5 cm者40例(63.5%)。全部肿瘤内均有不同程度的低密度区。肿瘤边缘模糊不规则56例(88.9%)。肿瘤内有颗粒样钙化29例(46.0%),其中直径≤2 mm的细颗粒钙化17例,8例兼有粗细混合性钙化,直径>2 mm的粗钙化4例。腺体边缘出现包膜/假包膜连续性中断的"残圈"征20例(31.8%),肿瘤周边出现"半岛状"瘤结节17例(27.0%),肿瘤囊变伴囊壁明显强化的乳头状结节8例(12.7%)。颈部出现淋巴结转移40例(63.5%),其中增强后明显强化22例,密度接近于正常甲状腺组织,10例转移淋巴结有囊性变伴囊壁明显强化的乳头状结节,7例淋巴结最大短径<0.8 cm,7例乳头状癌的颈部转移淋巴结内有颗粒样钙化(5例为细颗粒状钙化,2例为混合性钙化)。结论:甲状腺癌具有特异性的CT表现:细颗粒样钙化、囊变伴囊壁乳头状强化结节、半岛状瘤结节及残圈征,同时颈部淋巴结转移也具有原发病灶的特征性表现。CT薄层扫描可提高甲状腺细颗粒钙化的检出率。平扫加增强对甲状腺癌的定性和术前分期、制定手术方案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甲状腺癌的CT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后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的CT表现。结果:63例甲状腺癌,肿瘤最大径0.5cm~8.5cm,其中2cm-5cm者40例(63.5%)。全部肿瘤内均有不同程度的低密度区。肿瘤边缘模糊不规则56例(88.9%)。肿瘤内有颗粒样钙化29例(46.0%),其中直径≤2mm的细颗粒钙化17例,8例兼有粗细混合性钙化,直径〉2mm的粗钙化4例。腺体边缘出现包膜/假包膜连续性中断的“残圈”征20例(31.8%),肿瘤周边出现“半岛状”瘤结节17例(27.0%),肿瘤囊变伴囊壁明显强化的乳头状结节8例(12.7%)。颈部出现淋巴结转移40例(63.5%),其中增强后明显强化22例,密度接近于正常甲状腺组织,10例转移淋巴结有囊性变伴囊壁明显强化的乳头状结节,7例淋巴结最大短径〈0.8cm,7例乳头状癌的颈部转移淋巴结内有颗粒样钙化(5例为细颗粒状钙化,2例为混合性钙化)。结论:甲状腺癌具有特异性的CT表现:细颗粒样钙化、囊变伴囊壁乳头状强化结节、半岛状瘤结节及残圈征,同时颈部淋巴结转移也具有原发病灶的特征性表现。CT薄层扫描可提高甲状腺细颗粒钙化的检出率。平扫加增强对甲状腺癌的定性和术前分期、制定手术方案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肾上腺16例,下腔静脉后1例,肾门附近1例,膀胱1例;恶性1例,良性18例。肿块多数较大,边界清,多为类圆形或椭圆形(17例),病灶内密度多不均匀,出血、坏死多见,CT平扫病灶大部分呈低密度(16/19),增强扫描后瘤体实质部分或囊壁持续明显强化。结论MSCT双期扫描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多平面重建(MPR)可直观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血管的关系,有助于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