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分析云南省 1991~ 2 0 0 0年疟疾监测结果 ,为制定云南省的疟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 1991~ 2 0 0 0年全省发热病人血检和重点人群 IFAT监测结果 ,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管理及媒介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结果  10年间云南省共血检发热病人 6 193 85 3例 ,检出阳性 170 5 78例 ,年平均血检率为 3.5 2 % ,阳性率为2 .75 % ,恶性疟占 2 1.48%。重点人群的 IFAT抗体阳性率为 5 .80 % ,阳性几何平均滴度在 2 2 .14~ 6 0 .14之间。对边境地区不同流动人员的发热病人血检结果 :外国入境边民的血检阳性率为 13.0 5 % ;我国出境边民的血检阳性率为7.6 7% ;内地到边境地区流动人员的血检阳性率为 12 .45 %。云南省主要媒介微小按蚊、昆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人房次平均捕获数分别为 2 .2 9、2 .46和 2 .90只。人、牛房比例分别为 1∶ 3.2 9、1∶ 3.19和 1∶ 1.0 4。 结论 云南省经过 10年疟疾监测 ,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已从 1991年的 3.30 %下降至 2 0 0 0年的 1.93% ,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地区的发病率已从 1991年的 8.49 下降至 2 0 0 0年的 3.79 。云南省的疟疾发病保持了稳中有降。但在云南边境地区 ,受境外发病和流动人口的影响 ,疟疾的控制工作仍很艰巨。  相似文献   

2.
云南省1991~2000年疟疾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云南省1991-2000年疟疾发病态势,为疟疾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10年间云南疟疾发病、发热病人血检、流动人员管理以及媒介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0年间云南共报告疟疾病例142194例,2000年疟疾年发病率为2.23/万,比1991年的4.83/万下降了53.83%,发热病人共血检6183853人次,检出疟疾病例170578例,血检阳性率为2.76%,年血检阳性率在1.93%~3.30%之间。在边境地区,不同流动人员的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外国入境边民13.05%;我国边民出境回归人员7.67%;内地到边境地区流动人员12.45%。经过10年对媒介按蚊的监测和防制,2000年微小、嗜人、昆明3种不同媒介区的疟疾发病比1990年分别下降了55.37%、58.33%、41.15%。结论云南通过两个5年疟疾防治规划的工作,疟疾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疟区范围渐步缩小。但疟疾流行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边境地区1991—1999年流动人口疟疾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我省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的疟疾发病进行监测分析并提出疟疾防治对策。方法 对流动人员进行发热病人入血检和居民带虫血检监测。结果 1991-1999年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平均阳性率为6.77%,带虫率为2.10%,同期流动到边境地区不同人群的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居民带虫率均高于当地人群。流动人口的疟疾发病是我省边境地区疟疾控制工作的主要难题之一,加强疟防知识宣传,提高流动人口的自我保护意识,可收到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不同疟区的疟疾监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为了制定针对性的疟疾防治对策。方法 根据江苏省疟疾流行因素,将流行区分为6个监测组,即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共存地区(1组)、嗜人按蚊分布毗邻地区(2组)中华按蚊单一媒介地区(3组)、基本消灭疟疾地区(4组)流动人口较集中地区(5组)、献血员疟疾较多地区(6组)。于1997-1999年分别在上述地区,对疟疾进行了分类监测。结果 1组疟疾年发病率、API、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它组,发病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74.38%,嗜人按蚊占的按蚊总数的3.73%;2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明显高于3-6组;3组和4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已降至较低水平;5组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显著高于当地居民;6组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1组地区是江苏省疟防重点地区,2组地区需加强疟疾监测,3-4组地区可进一步简化现有抗疟措施,5组地区重点开展流动人口监测,6组地区可列入当地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5.
70 年代末,云南边境逐步开放,大量流动人口出入国境,边境疟疾回升。9 年观察结果显示,人口流动与疟疾发病关系密切,来自内地的流动人口和山区下河谷生产人员疟疾发病率分别为1.12% 和0.64% 。中国边民与来自缅甸、老挝和越南入境边民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分别为 4.53% 、19.75% 、27.55% 和3.90% 。中国边民出境到缅甸、老挝和越南回归后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分别为8.80% 、32.82% 和3.38% 。微小按蚊是边境地区的主要媒介,平均半通宵密度0.32 只/人·半夜,人工小时捕蚊,平均人房0.25 只/h,牛房 0.89 只/h,户密度平均人房0.06只/户,牛房0.21 只/户。1989~1996 年103 个自然村发生疟疾暴发流行,通过开展边境疟疾联防,疟疾发病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加强对各种流动人群的分类管理措施,才能控制边境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我省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的疟疾发病进行监测分析并提出疟疾防治对策.方法对流动人员进行发热病人血检和居民带虫血检监测.结果 1991-1999年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平均阳性率为6.77%,带虫率为2.10%,同期流动到边境地区不同人群的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居民带虫率均高于当地人群.流动人口的疟疾发病是我省边境地区疟疾控制工作的主要难题之一,加强疟防知识宣传,提高流动人口的自我保护意识,可收到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制定针对性的疟疾防治对策.方法根据江苏省疟疾流行因素,将流行区分为6个监测组,即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共存地区(1组)、嗜人按蚊分布毗邻地区(2组)、中华按蚊单一媒介地区(3组)、基本消灭疟疾地区(4组)、流动人口较集中地区(5组)、献血员疟疾较多地区(6组).于1997~1999年分别在上述地区,对疟疾进行了分类监测.结果1组疟疾年发病率、API、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它组,发病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74.38%,嗜人按蚊占按蚊总数的3.73%;2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明显高于3~6组;3组和4组年发病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IFA阳性率已降至较低水平;5组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IFA阳性率显著高于当地居民;6组疟疾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结论1组地区是江苏省疟防重点地区,2组地区需加强疟疾监测,3~4组地区可进一步简化现有抗疟措施,5组地区重点开展流动人口监测,6组地区可列入当地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粤桂琼流动人口疟疾联合管理区广西玉林市1992-2008年疟疾监测结果,评价联防联控措施。方法收集1992~2008年广西玉林市辖7县(区)当地居民发热病人、病灶点居民和流动人口及重点人群疟疾间接荧光抗体(IFAT)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17年间玉林市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人75.84万人次,重点居民913万人次,流动人口发热病人10.17万人次.流动人口非发热人群6.71万人次,四类人群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004%、0.001%、0.704%和0.003%,共检出疟疾病例747例,本地感染病例占总病例的3.75%(28/747),输入性病例占96.25%(719/747),重点人群IFAT抗体阳性率为006%(211/368746)。结论玉林市参加三省疟疾联防17年来.疟疾年带虫发病率一直控制在1/万以下,1999年起至今无当地感染疟疾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发生.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从1992年的3.230%降至2008年的0.036%,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监测措施得当,联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边境地区1989—1994年流动人口疟疾监测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对云南省边境地区1989-1994年流动人口的疟疾进行了监测与防治,共登记 1032832人次流动人口,其中123404人次接受假定性治疗,193459人次预防服药,6309人次病人接受正规治疗。疟疾流造诣 从1989年的188.67/万人次最降到1994年的59.47/万人次。平均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恶性疟比例分别为8.35%和30.81%,以老挝,缅甸的越南边民的最高,其次为内地到边者,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边境疟疾流行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70年代末,云南边境逐步开放,大量流动人口出国境,边境疟疾回升。9年观察结果显示,人口流动与疟疾发病关系密切,来自内地的流动人口和山区下河谷生产人员疟疾发病率分别为1.12%和0.64%。中国边民与来自缅甸、老挝和越南入培边民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分别为4.53%、19.75%、27.55%和3.90%。中国边民出境到缅甸、老挝和越南回归后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分别为8.80%、32.82%和3.38%。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连续四年溴氰菊酯泡蚊帐防制媒介和控制疟疾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1993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疟疾高发区采用2.5%溴氰菊酯浸泡蚊帐防治按蚊,结合防治传染源的综合措施,使嗜人按蚊疟区疟疾平均发率从1990年的0.38%降至1993年的0.1%。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从1990年的2.78%降为1993年的0.76%。结果显示此为疟区用这种抗疟4措施具有较好的防制效果。  相似文献   

12.
2009年浙江省疟疾重点监测地区疫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2009年浙江省疟疾重点监测县(市、区)疫情,了解新形势下浙江省疟疾流行特征,为制定适宜的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发热病人进行血检,对疟疾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对部分小学生采用疟疾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对疟疾媒介进行监测。结果 7个疟疾重点县(市、区)共查出39例疟疾病例,发病率为0.75/10万。血检当地发热病人10 485例,发现疟原虫阳性5例,阳性率为0.048%;血检外来流动人口中的发热病人5 393例,发现疟原虫阳性34例,阳性率为0.63%,所有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媒介监测所捕获的按蚊均为中华按蚊;2个县(市)小学生的平均抗体阳性率为0.67%。结论浙江省疟疾疫情呈下降趋势,仍需加强监测力度以有效控制疟疾疫情。  相似文献   

13.
广西1985~1989年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的26个县(市)进行5年的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结果表明,以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地区,达标后5年来发热病人血检平均原虫阳性率分别为0.020%、0.041%和0.006%。在基本消灭疟疾达标后的第5年,微小按蚊地区年带虫发病率比达标当年年带虫发病率上升1.7倍;嗜人按蚊地区(第4年)上升1.9倍;中华按蚊地区下降67.86%。显示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地区,考核达标后5年来疟疾疫情稳定,以微小按蚊和嗜人按蚊为媒介的地区,疫情波动性较大,局部地区出现疟疾回升。  相似文献   

14.
1994-2006年对消除疟疾后的广西陆川县血检发热病人及重点人群荧光抗体监测。13年间共血检发热病人25313人次,检出疟疾病例58例,阳性率为0.23%,其中外出回归人员感染病例占96.55%,外来流动人口病例占3.45%。检测62928份人群血清,未检出抗体阳性者。疟疾监测和防治措施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1986年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后,1987~1990年进行了全面和重点监测。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平均阳性率为0.32%,病例呈散在分布。居民疟原虫血检平均带中率为0.07%。外来流动人口抽样监测,4年的疟原虫带虫率分别为0.013%、0.32%、0.14%和0.06%。复查1983~1987年先后发病的疟疾患者296人,原虫阳性率为0。未发现嗜人按蚊;中华按蚊蚊群比和吸血趋性与常年无差异。结果表明本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的成果是巩固的,但仍存在不稳定因素,外源性输入病例逐年增加,外来流动人口中的带虫率高于当地居民,对上海市构成了潜在威胁,当前监测应抓住疟疾现症病人和流动人口管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目的 分析近5年来淮安区疟疾疫情监测结果, 为制订相应疟疾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方法 对2009-2013年淮 安区常住人口及外来流动人员中的发热病人进行血检, 并进行蚊媒监测。结果 结果 近5年淮安区共血检常住人口中发热病 人48 203人次, 未检出疟原虫阳性者; 血检流动人口中发热病人360人次, 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例53例 (间日疟2例、 恶性疟 48例、 未分型3例), 阳性率为14.72%, 均为到非洲、 东南亚等地区务工感染后的返乡人员。2013年共捕获中华按蚊1 048 只, 未发现其他按蚊。 结论 结论 近5年淮安区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 但境外输入性病例较多, 且传疟按蚊和疟疾传播条件依 然存在。  相似文献   

17.
1990~1993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疟疾高发区采用2.5%溴氰菊酯浸泡蚊帐防治按蚊,结合防治传染源的综合措施,使嗜人按蚊疟区疟疾平均发病率从1990年的0.38%降至1993年的0.1%;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从1990年的2.78%降为1993年的0.76%。结果显示此类疟区用这种抗疟措施具有较好的防制效果。  相似文献   

18.
遵义地区辖13市县620余万人口,传疟媒介赤水市为嗜人按蚊,其余12县皆为中华按蚊。自60年代以来,中华按蚊疟区,发病率一直巩固在1/万以下。赤水市1989年疟疾回升后,虽然控制了流行,但尚未降至1/万以下。全区发热病人血检10年共394691人次,疟原虫阳性1068例,阳性率0.27%。除1985、1987、1989和1990年分别查见疟疾177、102、182和190例外,其余每年都未超过100例。流动人口血检当地流动人口血栓2034人,疟原虫阳性89例,阳性率4.38%,外地流动人口血栓1728人,阳性36例(2.08%)。疟原由普查当地流动人口普查849人,仅于1989年…  相似文献   

19.
不同媒介地区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1985~1989年达到部颁基本疟疾标准的26个县(市)进行5年的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结果表明,以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地区,达标后5年来发热病人血检平均原虫阳性率分别为0.020%,0.041%和0.006%。在基本消灭疟疾达标后的第5年,微小按蚊地区年带虫发病率比达标发年年带虫发病率上升1.7倍,嗜人按蚊地区(第4年)上升1.9倍,中华按蚊地区下降67.86%,显示以中华按蚊  相似文献   

20.
对广西岑溪市1996~2007年疟疾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年间共血检当地发热病人4 805人次,未发现疟疾病例;血检外出回归人员和外来流动人口发热病人16 675和1 412人次,分别检出疟疾病例12和14例,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07%和0.99%;重点人群IFAT抗体阳性率为0.08%。提示岑溪市疟疾监测和防治措施可行有效,加强对流动人群、特别是从高疟区回归人群疟疾管理和监测是巩固疟疾防治成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