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出血后白细胞增高与趋化功能和神经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究急性脑出血后白细胞计数增高与趋化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对117列中白细胞增高者50例(A组)与不增高者67例(B组)脑出血患者进行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趋化指数、血清趋化因子活性测定,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或治疗后神经缺损和预后的比较,了解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与趋化功能和预后的差异。结果:A组白细胞计数和趋化指数均显著高于B组,A组治疗无效率和恶化率也显著高于后者(P&;lt;0.01)。结论:脑出血后白细胞计数增高者粒细胞趋化功能增高,其导致的神经功能损害较重,预后较白细胞不增高者为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急性脑出血后白细胞计数增高与趋化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对117例中白细胞增高者50例(A组)与不增高者67例(B组)脑出血患者进行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趋化指数、血清趋化因子活性测定,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或治疗后神经缺损分和预后的比较,了解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与趋化功能和预后的差异。结果:A组白细胞计数和趋化指数均显著高于B组,A组治疗无效率和恶化率也显著高于后者(P<0.01)。结论:脑出血后白细胞计数增高者粒细胞趋化功能增高,其导致的神经功能损害较重,预后较白细胞不增高者为差。  相似文献   

3.
杨小旺  薛寿儒 《新医学》2007,38(1):21-23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在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375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按病种分为脑出血组(172例)及脑梗死组(203例).通过CT片测算血肿体积或梗死体积.脑出血组按出血部位及血肿体积再分小组,其中出血位于脑叶组34例,基底节区组110例,脑干组15例,小脑组13例;血肿体积在20 mL以内组80例,21~50 mL组71例,50 mL以上组21例.脑梗死组按梗死体积再分小组,梗死体积在6以内组77例,梗死体积6~10 cm3组88例,梗死体积大于10 cm3组38例.比较各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并通过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析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375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中118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占31.5%,188例中性粒细胞增多,占50.1%;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相比,前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均更明显;在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各分组中,血肿体积越大、梗死体积越大则其白细胞计数越多.脑出血组及脑梗死组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者的预后较正常者差,病死率也相对较高.结论:对于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中,白细胞计数总数、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升高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阜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经CT、核磁检查确诊的36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进行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了解白细胞计教总数、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升高情况,对其升高百分率进行分析。结果结果显示:36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白细胞计数总数、分类计数中,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白细胞升高范围:10.1—27.2×10^9/L,占26.6%;中性粒细胞升高范围:70.1%-93%,占67.8%;单核细胞升高范围:8.1%-46.5%;占49.8%。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总数、中性粗细胞及单核细胞升高,男女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总数、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升高疑似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及引起其发痛原因的重要因素动脉粥样硬化(AS)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24 h内外周血白细胞动态变化的规律及白细胞变化与发病时间的关系。方法: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记录外周血白细胞及亚型细胞变化、发病时间等临床资料,分析外周血白细胞变化与发病时间的关系。结果:200例患者中白细胞计数升高52例(26%),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及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者分别为86例(43%)和39例(19.5%)。根据发病时间的将所有患者分为4组:0~3 h组,3~5 h组,5~8 h组和8~24 h组,4组间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3 h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8~24 h组中性粒细胞比例高于0~3 h组和5~8 h组(P0.05),8~24 h组淋巴细胞比例低于0~3 h组和5~8 h组(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变化与发病时间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手足口病血常规及动态变化与病情及预后趋势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令良  康乐 《临床医学》2011,31(7):81-83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EV71)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改变与病情的关系,探讨早期重症病例以上血象的动态变化与预后趋势的关系。方法 216例门诊与住院病例按病情分为:(Ⅰ组)危重组17例、(Ⅱ组)早期重症组167例、(Ⅲ组)普通组32例。分别比较三组年龄、病程、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其中早期重症组病例12~24 h后复查血常规1次,根据以上血象的动态变化进一步分为:A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值增高组49例;B组,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比值增高组53例;C组,白细胞下降及淋巴细胞比值增高组67例。结果①不同病情病例年龄、病程、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各项指标统计分析:病程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8,P〉0.05),年龄、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4.9,14.15,25.98;P〈0.01)。②A组,49例中4例发展为危重症病例,危重症转化率8.16%,B组与C组,危重症转化率均为0,A组危重症转化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足口病(EV71)病情与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相关,病情越重、血象越高;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动态比值变化对预后趋势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在甲型H1N1流感患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85例临床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85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中,白细胞总数正常及降低者273例(95.8%),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正常者250例(87.7%),淋巴细胞分类计数降低者171例(60%),单核细胞分类计数增高者242例(84.9%)。结论甲型H1N1流感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一般正常或降低,同时以淋巴细胞计数降低,单核细胞计数增高为多见。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的变化对辅助诊断甲型H1N1流感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35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20例心痛病人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量进行了观察并与正常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塞及心绞痛病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均明显高于正常人,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较心绞痛病人上述两项指标亦明显升高,且白细胞升高的程度与性心肌梗塞病人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9.
研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与2型糖尿病患者肾病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82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其尿蛋白水平和血清肌酌水平分为尿蛋白正常组、微量白蛋白组和明显肾病组。所有对泉均进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分析,并测定空腹血脂、血糖、肌酐水平,结合其他临床指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外周血总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计数随肾病严重程度增加显著升高,而淋巴细胞计数则下降。多元线性回归分祈结果表明,外周血总白细咆、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计数均与糖尿病肾病呈显著独立相关关系。结论:外周血白细胞作为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在2型糖尿病患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在脑出血急性期加用“逐瘀化痰汤”后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滤过指数(RIF)及红细胞+白细胞滤过指数(R+WIF)的变化情况。方法:将51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2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逐瘀化痰汤”。2组各观察20日,分别采治疗前后晨空腹血WBC计数、中性粒细胞、RIF及R+WIF值。结果:治疗后观察组WBC计数、中性粒细胞及R+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外周血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分类计数检测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在该院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的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检测外周血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分类计数水平,随访并根据患者预后分组,预后不良患者为观察组(死亡、入住ICU定为预后不良,n=16),预后良好者为对照组(n=64),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对急性胰腺炎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为(32.6±2.3)mg/L,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为(9.5±2.3)分,Ranson评分为(3.5±1.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C反应蛋白均与APACHEⅡ评分和Rasnon评分呈正相关(P0.05),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上升0.1、C反应蛋白上升5.0 mg/L、APACHEⅡ评分上升2分均是急性胰腺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外周血C反应蛋白水平和白细胞分类计数水平与急性胰腺炎病情和预后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白细胞与急性脑出血关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周围血白细胞与出血量、出血部位、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急性脑出血发病后12小时内采静脉血做白细胞计数。结果 白细胞正常组痊愈率及显著进步率均高于白细胞增高组,病死率低于白细胞增高组。外囊出血白细胞增高率低于其它部位出血,脑干出血白细胞增高率高于其它部位,50ml以上出血患者白细胞增高率显著增加。结论 急性脑出血早期周围血白细胞增高提示病情重、疗效差,可作为预后判断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3.
脑出血病人首诊检查结果与预后的关系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422000)李远晃刘雅琴韩道水对1993~1995年来我院首诊的99例脑出血病人作CT扫描、血糖检测、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以探讨与病情预后的关系。1临床资料99例病人作头CT、血糖、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热毒清口服液对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探讨其部分作用机制,为热毒清口服液治疗老年肺炎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和依据。方法 :将75只老龄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每组15只。气管内注射肺炎克雷伯菌建立肺炎感染模型,治疗组分别用热毒清口服液(中药组)、头孢呋辛酯(西药组)、热毒清口服液+头孢呋辛酯(中西医结合组)治疗,于末次给药后24h取材。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肺组织病理、影像学变化,检测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C反应蛋白的含量。结果 :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感染中毒症状,肺组织大体充血水肿,触摸有实质感,光镜下显示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影像学提示实变征象,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含量均增高。与模型组比,各治疗组的上述表现均较模型组减轻,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含量均降低,以中西医结合组改善明显。结论 :热毒清口服液可以降低老年肺炎大鼠模型的炎症反应,减轻炎症损伤,保护肺组织。热毒清口服液对肺炎的治疗机制可能与减轻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331例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例,对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发病占83.69%;男女发病比例为1.88:1。②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四种类型:a、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同时减少(54.68%);b、白细胞总数正常,淋巴细胞比率明显增高〉75%,中性粒细胞数减少(25.98%);c、白细胞总数减少,分类正常,中性粒细胞数可减少或正常(13.29%);d、白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比率降低,中性粒细胞数正常(6.04%)。③病程第1周内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占77.64%。白细胞总数减少者75.83%在1周内恢复,而中性粒细胞减少者一周内恢复者仅占59.52%。(垒)伴发疾病中呼吸道疾病占82.18%,幼儿急疹次之占5.44%。⑤病原体以病毒为主,其次为肺炎支原体。结论①男性婴幼儿、学龄前期患儿为高发人群。②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多发。③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类型与淋巴细胞有很大关系,外周血淋巴细胞比率增高可能是一种保护性的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lymphocyte ratio,NLR)与急性缺血性脑梗塞(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60例AIS病患者和61例健康个体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NLR检测结果。用Spearman法分析这些指标与患者出院时的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之间的关系。结果:A IS患者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NLR均较健康个体增高(P均小于0.01),淋巴细胞计数则降低(P0.01)。这些指标均与患者出院时的m RS评分相关,其中以NLR的相关系数最大。结论:NLR是预测AIS患者预后的有益指标,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较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不同分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Shh蛋白表达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2月至2022年11月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68例,对比不同分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Shh蛋白表达水平、白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根据患者Shh蛋白表达均值分析Shh蛋白高表达和低表达患者的白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并分析Shh蛋白表达与白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结果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Shh蛋白表达显著低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白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显著低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表达组患者白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显著低于高表达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Shh蛋白表达水平与白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Shh蛋白表达明显降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  相似文献   

18.
吸烟与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吸烟是心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发心血管疾病的确切机机制及吸烟量和心血管危险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有待研究。目的:分析吸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设计:回顾性调查及对比实验。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象:选择2004—04/2005—04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500例疑似及确诊冠心病的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既往有胸痛病史或/及有心电图缺血性改变者。②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或疑似冠心病。排除标准:①变异性心绞痛。②手术前2周内有感染、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后Killp分级Ⅱ级以上)。③肝功能异常、血管疾病(需强的松治疗的大动脉炎)。④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甲状腺功能异常、肾上腺功能失常。纳入患者中,男370例,年龄42~76岁,平均(61&;#177;11)岁;女130例,年龄45~75岁,平均(61&;#177;12)岁。本实验经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每位患者签署同意书。方法:①对纳入500例疑似及确诊冠心病患者进行吸烟习惯调查,依据吸烟与否将患者分为吸烟组(n=254)和不吸烟两组(n=246)。②对所有患者进行人体测量(体质量指数与收缩压、舒张压的测量),检测患者的外周血中自细胞计数(包括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③应用国际上通行的Gensini’s评分系统(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冠心病严重程度是狭窄血管功能改变及其累及灌注心肌范围共同作用的结果,冠脉管腔直径明显减小比远端损伤得分更高)对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结果进行评价。④对吸烟组患者吸烟量和Gensini’s评分、人体测量、白细胞计数的Spearman相关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白细胞计数、Gensini’s评分结果。②吸烟组患者吸烟量和Gensini’s评分、人体测量、白细胞计数的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结果:①吸烟组患者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水平与Gensini’s评分明显高于非吸烟组患者(P〈0.05-0.01)。②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吸烟组患者的吸烟总数、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水平与Gensini’s评分显著相关(r=0.109,0.100,0.135,0.139,P〈0.05~0.01)。结论:吸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显著相关,并且炎症反应可能是这种相关关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与白细胞改变对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诊断及治疗的意义。方法健康对照100例,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120例分成2组(细菌性感染组及混合性感染组),对患者进行早期和发病后12h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化脓性扁桃体炎早期CRP明显增高,而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正常或轻度升高;发病后12h,CRP正常或轻度增高,而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明显增高(P<0.01)。对于混合性感染的患者,早期CRP仅轻度增高,白细胞计数轻度增高,发病12h后CRP正常,而白细胞计数增高,单核细胞百分数增高(P<0.01)。结论 CRP与白细胞变化是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病程判断及治疗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外周血小板计数增高对结核病患者病情的诊治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6月住院初治肺结核进展期80例(进展期组)、治疗后好转期43例(好转期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89名(对照组)。采用血常规细胞计数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同日送检血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进展期组ESR及CRP分别明显高于好转期组(P=0.0065,P=0.0073);进展期组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者占41.94%,均值亦明显高于好转组及对照者(分别为P=0.0014,P=0.0000);且血小板计数分别与ESR及CRP呈正相关。而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核病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升高,对判断病情的活动性及治疗效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