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饣曹),或谓“嘈”、“嘈心”、“嘈(口杂)”,乃脾胃病的兼证和自觉症状。此虽非独立病症,但能辨证入微以至治法得当,对脾胃病的转归和预后至关重要。然而临床上每因辨不明寒热,治不明虚实,杂药乱投,不能愈病反而益疾者亦非鲜见。《临证指南医案·(饣曹)》按语论述精详,华岫云氏既阐明叶天士氏治(饣曹)之奥旨,又补叶氏治嘈之不足,并提出甘凉濡润佐微酸、清胃佐降痰和温阳化饮佐通降治嘈三法,验之临床颇效,该举例证之。  相似文献   

2.
总结陈士铎对五行生克、心肾相交、脏腑传病等中医理论的创新与发挥,并分析其理论来源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蚰云,祖籍辽宁省铁岭县。幼读私塾,后拜师学医,勤求歧黄之术。23岁时始在家乡悬壶,前来求医者与日俱增,经其救治者不计其数。迫至建国前夕,已有近40年的医龄,在当地远近闻名。1956年调到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工作,直至1974年病逝,终年80岁。张老平时对患者态度和蔼,医疗技术精湛,对某些疑难病症有独  相似文献   

4.
中医理论思想中富含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其中的阴阳学说、辨证施治、中和思维能给学生的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启发。阴阳学说,阴阳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消长平衡,可以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动态变化关系;辨证施治,提示教师用“望、闻、问、切”全面的去分析学生,最终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中和思维,对于很难教育的学生,采用中和的思想,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衡,达到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刊今年第二期发表的评论员文章——《重视中医理论的整理研究工作》一文指出:要使中医理论体系更加系统化和统一化。我认为这是关系到繁荣中医学术和发展中医事业的一个重要倡议。希望有关部门及早制订中医理论研究的近期和远期规划。在此,提出两条建议:一、研究整理中医理论应把着眼点先放在充实、提高中医院校的教材上。应该说,由上海、南京和广州等中医学院主编的二版教材,是解放后系统整理中医学术理论的一次可喜尝试。一九六三年的教材会议提出,二版教材把祖国医学系统地画出了前所未能画出的轮廓。二版教材  相似文献   

6.
对中医理论现代化进程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中医理论现代化的提出背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以其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治疗方法,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人民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200年来,随着现代西方医药学的出现及发展,尤其是西学东渐以降,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上的西方医药学对建立在观察、推理、思辩基础上的中医药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1929年3月,国民党政府就提出了“废止旧医案”,虽然在全国中医药界及华侨的反对下此提案搁浅,但扬西医抑中医的现象却己出现,中医药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对如何发展中医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华  魏红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2):105-107
随着高新技术革命、信息时代的到来 ,器官移植、转基因生物、智能芯片的出现 ,中医面临强大压力和挑战。中医理论缺少创新、临床日渐萎缩的危机也日益突现。从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特点、缺陷、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几方面 ,对如何应对当前压力与挑战 ,实现中医理论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认为在中医理论发展思路上 ,发扬“优势”重于保持“特色”。提倡以现代科学方法渗透和发展中医理论 ,使中医能以自己的优势真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对中医理论应继承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从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提出应该从中医理论中继承什么,认为不仅仅要继承理论内容,更重要的是找出背后所蕴藏着的经验、事实或规律,从真正意义上掌握中医理论特定的思维方法,强调中医理论的思维应该是继承精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当如何发展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9.
八十一案患儿××十二岁男孩。前三天雨后赤脚下地拾菜,回家后就感觉两小腿肌肉胀痛。当晚又开窗睡觉。次日早起全身瘫软无力,免强站立,寸步难移。第三天病情加重,全身瘫痿,卧床不起,不能转侧,浯言不清,手不能握固。食饮尚可,二便近常。苔白腻,  相似文献   

10.
辽宁近代名医张岫云的儿科学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岫云,辽宁中医名家,被誉为“小儿王”。张老的儿科学术特色:一是法宗仲景,擅用经方。临床按六经辨证,不必诸症悉具,和病人对号,只要抓住1~2个主要症状即可。二是博采众家,注重辨证。病有定名,方有定法,药有专能。在治疗上多宗古人原方,在病情复杂变化时,针对病情可随症加减,但不妄添蛇足。三是小方小药,慎用苦辛。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脏腑柔嫩,气血不充,肌肤未坚,神志未备。选方遣药以清淡少精为宜,应慎用苦寒辛燥之品,以防损伤脏腑,耗伤气阴。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7,(9):1959-1961
张岫云(1894-1974),近现代辽宁名医,儿科名家,曾任职于辽宁省中医院,一直从事儿科教学及临床工作,因医技精湛,而被誉为"小儿王"。其毕生经验由弟子李树勋整理为《张岫云医案百例》一书,概括了张岫云学术思想。作者在整理辽宁地区名医经验时,幸得张岫云三篇门诊医案,均未收录于该书中。三篇病案均为1960年前后张岫云亲诊的儿科神经系统疾病,限于当时医疗条件,均因西医诊断明确,但治疗无效而求张岫云诊治。一则诊断为小脑性共济失调,治以牛黄千金散;两则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分别以四妙散、虎潜丸加减治疗。三则医案诊断明确,均为儿科神经系统疑难重病,张岫云单以小方小药,即可祛除顽疾。从中可以窥见张岫云精湛的医术,也为日下的中医儿科,增加中医自尊,并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王庆其对若干中医学理论问题的见解。将中医学对健康的概念定义为:健康是人体与自然、形与神、气与血的一种和谐状态;将老年人体质归纳为两大特点:一是肾常不足,肝常有余;二是气常怫郁,血常有瘀;对中药复发配伍"君臣佐使"的新解读:君药对病机、臣药调体质、佐药除症状、使药和胃气。这些理论的提出,为中医学临床预防和治疗疾病,特别是老年病指明了方向,为复杂疾病的临床组方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三才,生命演化之大则,中医理论潜在之主线。宇宙之演,生命之化,三才为之纲,五行为之目。三才、五行,一体两制,统一于一体之精元、之太极,大则有三,细化成五。三才、五行,生命演化之两大模式。解读三才,洞察中医理论之奥秘。  相似文献   

14.
一,简述燥证的分类、病因、证候及治则。答:燥证可分外燥与内燥两种.(一)外燥,系指感受秋天燥气的病,燥为秋令主气,肺为娇脏,秋令燥气易于伤肺,故外燥病变多在肺,而燥气伤肺又分凉燥与温燥两种:1,凉燥,为深秋感受外寒引起,证见恶寒头痛,鼻塞咳嗽,痰白难咯,苔白脉弦;2,温燥,为秋令久睛无雨,气温  相似文献   

15.
一、试述解表与泻下;清热与温里;补益与消导方药的应用原则。答:病有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的病性,故临床上亦相对的分有解表、泻下、清热、温里、补益、消导等方药治法。 (一)解表:针对病邪在表而设,即《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则。它具有:1、解除外感表邪,治感冒初起;2、透达疹毒,治斑疹邪毒郁表;3、发散水湿  相似文献   

16.
三才,生命演化之大则,中医理论潜在之主线.宇宙之演,生命之化,三才为之纲,五行为之目.三才、五行,一体两制,统一于一体之精元、之太极,大则有三,细化成五.三才、五行,生命演化之两大模式.解读三才,洞察中医理论之奥秘.  相似文献   

17.
华琼 《中医研究》2012,25(6):12-14
本文从3个方面论述<周易>对中医理论的影响,并举出作者将此理论用于临床的亲身体会.一是爻象刚柔理论与中医脏象的联系.爻象变化规律大致有三:刚柔相胜则同象;刚柔相应亦同象;刚柔居中象征刚柔和调.二是爻、卦象理论对理、法、方药的影响.卦象的要点是损刚益柔、损益盈虚、损益互相转化.三是易理论对中医气化的影响.通过爻象,以执简驭繁,相互渗透、交织,说明阴阳变化规律及天地气交,万物滋生,为<黄帝内经>的气化学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近代医学的进展主要是以生物学的进展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是以核酸、蛋白质、生物膜……等生物高分子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近数十年来,分子生物学的飞跃进展,正在革新着各实用生物学科包括医学的面貌。中医理论与分子生物学是不同时代、不同思想体系的产物。如何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成就,发展和提高中医药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对中医的临床研究,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这些研究,大部分停留在以一病一方的方法探讨疗效方面,针对中医理论进行临床研究的居极少数。我们认为,中医治病取得疗效,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从长期经验中发现某些特效疗法,如常山之于疟疾,牛肝之于夜盲等;二是利用某些对症疗法取得疗效,如粟壳的止咳、止痛、止泻作用,大戟、芫花的泻水作用等;三是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辩证论治而取得疗效。前两种情况,纯属经验疗  相似文献   

20.
与西医理论相比,中医理论显得抽象。其所以抽象,是由于中医理论具有符号化、模型化的特点。1 符号化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无处不在。11 阴阳对于时间,昼为阳,夜为阳;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对于空间,东南为阳,西北为阴。对于人,阴阳分出多重层次:神为阳,形为阴;对于驱体,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