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我国是乙肝高发区,HBV携带率达10%,其中母婴传播是主要的传染方式。因此,阻断母婴传播是控制乙肝流行的关键。通过55例HBsAg(+)孕妇于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进行被动免疫,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李双芝 《临床医学》2010,30(6):116-117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我国为乙肝高发区,乙肝病毒携带率达10%左右,母婴垂直传播在我国是主要传播途径。乙肝病毒母婴问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宫内感染、产时感染、产后感染,而宫内感染是乙肝病毒母婴间传播的主要途径。如果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出生第一年婴儿有90%可能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成为新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乙肝母婴阻断的新方法。方法:对293例婴儿(母亲双阳)进行HBV持续感染率、HbsAb阳转率观察。观察组202名婴儿在产后24小时内注射保护性抗体,0、1、6注射乙肝疫苗等常规处理上,对其母亲在孕晚期注射保护性抗体三次。对照组常规处理。结果:观察组HBV持续感染率低于对照组、HBsAb阳转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孕晚期做母婴阻断治疗可以提高母婴阻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宫内注射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CNKI、VIP、CBM、WanFang Data数据库,查找HBIG宫内注射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从1992年1月至2012年5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RCT,由两位评价员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独立进行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并交叉核对后,采用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42个RCT,共7 212例患者。尽管所有研究均声称随机,但仅3个研究报告了随机方法。仅1个研究提及盲法,2个研究结果资料不完整,13个研究有其他类型的偏倚,均未报道分隐藏和选择性偏倚情况。Meta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出生时乙肝感染率试验组为8.971%,对照组为25.470%[RR=0.359,95%CI(0.303,0.425)],半年后试验组为5.385%,对照组为13.919%[RR=0.391,95%CI(0.278,0.550)],1年后试验组为5.318%,对照组为12.457%[RR=0.429,95%CI(0.335,0.551)];出生时抗体保护率试验组为61.964%,对照组为14.523%[RR=6.712,95%CI(1.920,23.467)],半年以上保护率试验组为77.754%,对照组为66.311%[RR=1.209,95%CI(0.989,1.478)]。倒漏斗图表明研究存在一定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表明除随访半年后乙肝抗体保护的研究结果较不稳定外,其余研究结果稳定性良好,与原合并效应值一致。结论乙肝携带孕妇宫内注射HBIG可降低新生儿出生、半年和1年时乙肝感染率,提高出生时抗体保护率,但对提高半年以上抗体保护率无效。由于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欠佳,存在偏倚,对上述结论的临床应用应谨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6年12月我县204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产妇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甲组(102例,新生儿出生后24h内、1个月、6个月分别接种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球蛋白)、乙组(102例,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1个月、6个月分别接种乙肝疫苗)。均随访1年,研究对比甲、乙两组婴幼儿的HBsAg阳性率和HBsAb阳性率。结果:随访12个月后发现,甲组婴幼儿的HBsAg阳性率(6.86%)相比乙组(18.63%)明显更低,P0.05,且甲组HBsAb阳性率(73.53%)相比乙组(50.98%)明显更高,P0.05。结论:对新生儿肌内注射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具有较好的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HBsAg阳性率,提高HBsAb阳性率,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HB-sAg阳性孕妇分为三组:分别给予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治疗,乙肝疫苗治疗,及未给予任何治疗。新生儿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乙肝疫苗联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治疗,及乙肝疫苗治疗。结果:三组孕妇所生婴儿出生时、12月龄时HBsAg、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婴儿12月龄时HBsAg、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7.
阻断HBV携带者母婴传播的围生期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 ,人群中HBsAg阳性率约占10 % ,在孕妇中的携带率为 5 %~ 10 % ,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中 4 0 %~ 70 %将成为HBsAg携带者 ,如果孕妇HBsAg阳性并伴有HBeAg阳性 ,母婴传播婴儿感染率可达 90 % [1 ] 。因此 ,阻断母婴传播是控制HBV感染的重要措施。助产士和护士接触孕产妇和婴儿的时间最长 ,她们进行的孕产期围产保健知识宣教、助产及护理工作在阻断HBV母婴传播中尤为重要。 2 0 0 2年 1月~ 2 0 0 3年 12月 ,在我院孕检并分娩的HBV携带者产妇 178例 ,现将围生期的护理措施介绍如下。临床资料178例产妇为 2 …  相似文献   

8.
李云华  杨鲁华  左秀兰 《临床荟萃》2001,16(12):555-555
乙型肝炎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并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 ,其中母婴传播是其最主要的原因。我们自 1985年开始 ,采用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乙肝传播的研究 ,取得了良好效果。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我们自 1985年开始 ,从本院产科病房选择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 (HBsAg、HBeAg)阳性孕妇的婴儿 5 3 2例 ,其中男3 0 8例 ,女 2 2 4例。1.2 接种方法  5 3 2例婴儿按出生时间随机分为两组 ,两组在性别、出生体重、Apger评分方面均具可比性 ,剖宫产婴儿未计入在内。A组 2 61例 ,男 15 0例 ,女 111例。出生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随机分为两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组50例,分别在孕28、32、36周各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一次;对照组50例,未予用药。分娩后采集两组新生儿脐血,分离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结果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组和对照组宫内感染率分别为10%、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产前多次肌内注射HBIG可以有效降低HBV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人群HBV的携带率很高,约为10%,其中发生于围产期母婴垂直传播而感染者约为70%。现将我院于2004—01起对HBV携带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母婴传播的情况调查如下。  相似文献   

11.
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HBV宫内感染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高达10%~15%,而母婴传播是导致人群中众多HBV携带者形成的重要原因。文献报道HBV宫内感染率为5%~15%,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或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仍有10%~20%的婴儿免疫失败,其中宫内感染为其主要原因。近年来多数研究表明,使用HB  相似文献   

12.
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母亲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对A组100名HBsAg( )的孕妇于24、28、32、36周肌注100U乙肝免疫球蛋白,B组96名HBsAg( )的孕妇未肌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出生时抽脐血检测HBsAg和HBV DNA,并联合免疫注射HBIG、乙型肝炎疫苗。结果 A组新生儿脐血HBsAg和HBV DNA阳性率明显低于B组,与B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能有效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3.
2004-2005年在我院门诊产检及住院分娩的HBsAg(+)孕妇224例,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HBIG注射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母婴传播是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尤其是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孕妇,对其所生婴儿的传染性更大。笔者将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用于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联合乙肝疫苗能明显提高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 ,减少慢性HBV的感染率[1 ] 。为探讨最佳的给药剂量与方法 ,我们观察了两种方案的免疫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999年 1月~ 2 0 0 0年 1 1月在本院出生的、母亲HBsAg阳性的新生儿 6 0名 ,随机分为 1、2组 ,每组 3 0名。所有婴儿在出生后 2 4h内注射 1支HBIG(每支含抗 -HBs 2 80IU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 ,其中第 2组婴儿在出生后半个月时再注射 1支HBIG(含抗 -HBs2 80IU)。所有婴儿从出生后 2 4h起按 0、1、6程序接种乙肝疫苗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免疫方法对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以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为研究对象,按不同阻断方式分组,孕晚期孕妇及其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对新生儿联合采用乙肝疫苗(HBVV)注射(A组,126例);仅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HBVV(B组,102例);仅新生儿进行HBVV接种(C组,215例)。检测A组孕妇血液HBV DNA含量变化,比较各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及1岁后感染率。结果 A组孕妇使用HBIG前后血液HBVD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C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76%、4.92%和4.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1年后感染率分别为5.92%、4.93%、8.3%,C组感染率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使用HBIG不能降低孕妇病毒载量,对HBV宫内传播无保护作用;对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及HBVV能减低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约占10%,在孕妇中的携带率为5%~10%,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中40%~70%将成为HBsAg携带者,如果孕妇HBsAg阳性并伴有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母婴传播婴儿感染率可达90%。因此,阻断母婴传播是控制HBV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效果。方法:对HBe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220例,随机分成2组,A组采用主动免疫法:给予基因重组乙肝疫苗5ug分别在出生0、1、6个月注射;B组用主动+被动免疫法:出生即刻、1月予HBIG100u注射及在0、1、6月予基因重组乙肝疫菌5ug注射;随访1年后检查乙肝病毒标志物。结果:两组的HBsAg阳性率及抗-HBc阳性率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抗体阳转率显著高A组(A组为84.5%、B组为95.5%,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新生儿出生时应用HBIG和HBVac联合免疫,可以显著提高婴儿1岁婴幼儿HBsAb阳性率。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HBsAg兼HBeAg、抗-HBc均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感染率高达85%,作者将在该院出生的本组婴儿142例分为3组,运用不同来源的基因工程疫苗接种。I组:用痘苗重组DNA乙肝疫苗57例,在婴儿娩出后1个月、6月龄进行注射,每次20ug。II组:应用乙型肝炎疫苗(基因工程细胞生产)41例,其用法同I组。III组:疫苗来源同I组,出生时同时给以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支,含量为200U/ml,每次lml,臂部肌内注射,1、6月龄重复注射上述疫苗10ug。其保护率分别为88.2%、85.9%、100%,抗-HBs阳转率分别为82%、86%、98%、经过统计学处理,III组与I组相比,P<0.05,差异有显著性;II组与III组相比,P<0.05,差异亦有显著性。III组免疫方案优于I、II组,且在III组44例中,无1例感染,其免疫效果亦优于血源性乙肝疫苗。基因疫苗的问世,为乙肝母婴传播阻断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