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一次性医用口罩内双侧鼻塞吸氧的效果,并与鼻导管与面罩吸氧比较。方法选取2012-03—2014-10重症肺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C组3组,A组用鼻导管吸氧,调节氧流量3~4 L/min;B组用普通面罩吸氧,调节氧流量6~8 L/min;C组用双侧鼻塞吸氧,并加戴一次性医用口罩,调节氧流量2~4 L/min。结果给氧0.5 h后观察血氧饱和度C组均高于A、B组(P0.05)。结论一次性医用口罩内鼻塞吸氧,使得患者吸入的氧浓度较稳定,不受呼吸频率、潮气量、张口呼吸的影响,而且方法简单,避免了氧中毒的危险,较鼻导管与面罩吸氧更能很快纠正低氧血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高压氧治疗的患者主要采用面罩吸氧.一般的面罩是用两根宽约1.5 cm的弹力带固定于面罩的两侧,吸氧时套在患者头部,患者会有不适感,有些烦躁患者因头部频繁转动使面罩不能与面部紧密贴合,不能达到有效吸氧.为减轻不适、提高吸氧效果,我们自制了一种固定带,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氧气吸入是缓解缺氧的主要手段,临床上常用缓解缺氧的方法有:呼吸道给氧、静脉给氧。呼吸道给氧又包括;面罩吸氧、鼻塞吸氧、鼻导管吸氧、氧泵吸氧、头罩吸氧、氧帐吸氧、呼吸机吸氧、高压氧吸氧等。临床常用的氧气吸入法有:面罩给氧、鼻塞给氧、鼻导管给氧。现就这三种吸氧方法常见问题及处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阐述了气管切开术后,为解决吸氧管与气管套管不能有效衔接而采取各种不同的吸氧方法。方法头皮针管接吸氧鼻塞放入气管套管内吸氧;橡皮筋固定气管切开患者吸氧管及无菌纱布;改良小便杯制吸氧面罩;制作3孔鼻导管吸氧;铝质外瓶盖制作氧气固定架;人工鼻吸氧;透明饮料瓶制作面罩;橡皮塞连接高压氧舱吸氧管;头罩和自制球囊连接管;双孔鼻氧管。分析了气管套管内给氧中易忽视的问题:消毒规范、污染等。结果提出了如何把好各种自制吸氧装置的消毒关及对气管切开患者吸氧的规范性操作思考。结论提倡从源头上把关,对气管套管进行改进,以满足临床使用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双腔鼻氧管加口罩和面罩给氧的氧疗效果及患者接受程度。方法将48例经双腔鼻氧管给氧和综合治疗后低氧血症仍未纠正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予外加口罩和面罩给氧,记录30min后末梢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观察氧疗效果;24h后采用问卷调查了解患者的接受程度。结果2种氧疗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双腔鼻氧管加口罩给氧组患者接受率优于加面罩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双腔鼻氧管加口罩或面罩给氧均达到氧疗效果,但双腔鼻氧管加口罩给氧更容易为患者接受,节省医疗费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吸氧是儿科危重病人常用的一种辅助治疗措施,通常采用鼻导管给氧、面罩给氧、头罩给氧等几种方法。鼻导管给氧法耗氧量少(氧流量开1~2升即可满足需要)、损耗少是其优点。由于管端插进鼻腔,产生一定的机械性刺激,因此患儿不乐意接受;初置入时,往往引起患儿躁动不安。有时粘稠的鼻腔分泌物可将导管阻塞,而影响吸氧效果。因此采用鼻导管吸氧有利亦有弊。面罩给氧法耗氧量较多,氧流量表需开至3升,面罩中的氧仅小部分为患儿吸入,大部分  相似文献   

7.
<正>氧气吸入法是改善患者缺氧提高血氧饱和度的常用技术,吸入用具多采用双腔给氧管,根据吸入时间分为持续吸氧和间接吸氧两种。间断吸氧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反复吸氧,每次吸氧后将吸氧管裸挂在用氧装置上暴露于空气中。我院使用自制的床旁给氧保护袋,有效解决了间断吸氧患者给氧管的管理问题,现报道如下。1方法材料为一次性蓝色无纺布,经过环氧乙烷消毒处理。保护袋包括袋体和挂绳两部分。袋体为长方形(宽11 cm、高  相似文献   

8.
<正>临床常用的吸氧方式有鼻导管吸氧和面罩吸氧。鼻导管吸氧具有简单、经济、方便和舒适等优点,但当氧流量大于6L/min时,未达到理想湿化的干冷气体将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包括额窦疼痛、鼻腔粘膜干燥甚至出血[1]。流量的限制又直接影响患者的吸入氧浓度(Fi O2),尽管面罩吸氧可为患者提供更高的Fi O2,却会对进食饮水等造成不便,而且患者会有拘束闭塞感,很多患者不能耐受。经鼻高流量氧疗  相似文献   

9.
给氧是抢救病人时常用的一项治疗。鼻管法给氧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本文观察50例受检者,测定他们以口罩法吸氧15min 的动脉氧分压(PaO_2)、再与用鼻管法吸氧15min 测定的动脉氧分压结果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面罩给氧是儿科常用的吸氧法,操作时需用手扶住面罩对准患儿口鼻部,而且为纠正缺氧,一般要坚持比较长的时间。当临床有抢救任务时,用面罩给氧就常有人力不足的情况。为此,我科和后勤组同志们,设计制成面罩支  相似文献   

11.
肖越英  赵京莲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9):1740-1741
目的探讨不同的吸氧方式获得同样效果的氧流量,寻找吸氧量效关系,为临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正常人群及严重烧伤患者进行分组观察,采用鼻管吸氧、鼻塞吸氧、面罩吸氧等不同的吸氧方式,以不同时间点(休克期、术前、术后)、不断改变供氧流量的方法,监测各种氧疗效果的客观指标,描记曲线,获得不同吸氧方式的量效曲线。结果获得不同吸氧方式流量等效曲线,以及各种状况的适用吸氧方式:(1)在小流量给氧时,三种给氧方式氧疗效果无明显差异;加大氧流量时,鼻塞效果更佳;(2)氧流量改变时,三种给氧方式氧疗效果响应速度依次为鼻塞吸氧〉面罩吸氧〉鼻管吸氧;(3)从舒适度、依从性上看,面罩吸氧〉鼻塞吸氧〉鼻管吸氧;(4)中等氧流量时,吸氧者感觉最为舒适,氧疗效果随流量增加而增强;(5)应用鼻塞吸氧,当流量为2~4L/min时,约等效于鼻管吸氧、面罩吸氧4~6L/min时的氧疗效果;(6)应用鼻塞吸氧,当流量为较大值时,可获得最佳氧疗效果;(7)当患者出现过度通气和低二氧化碳分压时,需应用面罩给氧,此时对比鼻塞给氧应加大氧流量,以达到满意疗效。结论经过监测获得了不同吸氧方式的量效曲线,为临床护理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一次性吸痰管在小儿给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氧法是一项改善呼吸功能的护理措施,也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措施,鼻导管给氧法是临床较为常用的给氧方法.固定较好,不易脱出,适合于持续吸氧,但患儿年龄较小,对所实施的吸氧法不能有所认识和理解,很难配合,且小儿鼻腔较小,一般单腔的鼻导管头端较大,使小儿鼻腔黏膜受伤的几率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多人氧舱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气管切开昏迷患者给予人工鼻吸氧,观察人工鼻吸氧方式对舱内氧浓度、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0-08/2005-08暨南大学第一、二临床医学院高压氧科收治的行高压氧治疗的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另选择440例行高压氧治疗的清醒患者,两类患者在年龄、原发病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本实验操作过程均为常规临床技术操作,遵循国家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都被告知实验目的并同意参加。①高压氧治疗方案:0.20MPa,30min×2 10min,1次/d,10d/疗程,间歇吸氧。②高压氧吸氧方式:按国标要求440例清醒患者采用常规面罩和呼吸回路连接吸氧。而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采用如下吸氧方式:人工鼻吸氧(20例):将人工鼻置于人工气道外接口和吸排氧回路的“Y”型管之间,连接时动作轻柔,检查人工鼻连接的密封。护理人员用手轻扶人工鼻,防止人工鼻重力压迫、刺激气管;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10例):将面罩罩于气管切开外套管处,局部一级持续供氧、舱内排氧。传统头盔吸氧(10例):一级持续供氧、氧舱内排氧。舱内吸氧休息阶段,摘除带有“Y”型管的吸氧回路,人工鼻保留在气管外套管上;其他吸氧方式完全移开吸氧回路,停止吸氧和一级供氧,直接呼吸舱内压缩空气。③分组:每舱吸氧总人数均为12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与常规面罩吸氧患者同舱治疗,分为4组: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人工鼻吸氧患者2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0例;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2例。④随机选取每组10个舱次的氧浓度记录和与之相应的压缩空气使用量,观察各组高压氧治疗过程氧舱内氧浓度、氧舱内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变化。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行卡方检验、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的LSD检验。结果:①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的变化: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1.98±0.26)%和(21.95±0.22)%,均小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4.82±0.31)%和(25.12±0.41)%,均大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监测图的变化: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氧舱内氧浓度虽随着吸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至吸氧结束时舱内氧浓度最高值分别为22.1%和21.9%,均低于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随吸氧时间的延长氧舱内氧浓度明显增高,至吸氧结束时分别达到23.8%和24.1%,均超过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③各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的比较:人工鼻 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均明显少于局部面罩 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 常规面罩吸氧组(P<0.01)。结论: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在多人舱内使用人工鼻吸氧,氧舱内氧浓度<国标规定界限23%,且高压氧治疗期间理论通风量和压缩空气的使用量少。不仅保证了高压氧治疗的安全,同时节省了高压氧的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14.
田琳 《现代护理》2006,12(6):540-540
氧气吸入和雾化吸入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我们用高压氧舱一次性的专用面罩制作成一种既可吸氧又可雾化的面罩,方便、实用,现介绍如下。1材料选用高压氧舱专用的一次性吸氧面罩1个,吸氧时备玻璃接头1个、输液瓶橡胶塞1个;雾化时备短接头1个、一次性吸氧波纹管1根。2方法在氧舱专用面罩下缘剪出直径为0.5~1.0 cm的圆形小孔3~5个。2.1吸氧面罩制作方法将输液瓶橡胶塞上扎一小孔,玻璃接头从小孔中穿入,利用瓶塞的弹性将其固定,也可在瓶塞两侧玻璃接头处缠绕胶布以防移位。将瓶塞与吸氧面罩接口端相连,使瓶塞边缘向上反折,包裹在面罩接口外部,调…  相似文献   

15.
龙颖  谢小梅  涂超群  钟敏珍  黄琴凤  易治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7):130-133,i0008
目的:在多人氧舱内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气管切开昏迷患者给予人工鼻吸氧,观察人工鼻吸氧方式对舱内氧浓度.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0-08/2005-08暨南大学第一、二临床医学院高压氧科收治的行高压氧治疗的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另选择440例行高压氧治疗的清醒患者,两类患者在年龄、原发病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本实验操作过程均为常规临床技术操作,遵循国家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都被告知实验目的并同意参加。①高压氧治疗方案:0.20MPa,30min&;#215;2+10min,1次/d,10d/疗程,间歇吸氧。②高压氧吸氧方式:按国标要求440例清醒患者采用常规面罩和呼吸回路连接吸氧。而40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采用如下吸氧方式:人工鼻吸氧(20例):将人工鼻置于人工气道外接口和吸排氧回路的“Y”型管之间,连接时动作轻柔,检查人工鼻连接的密封。护理人员用手轻扶人工鼻,防止人工鼻重力压迫、刺激气管;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10例):将面罩罩于气管切开外套管处,局部一级持续供氧、舱内排氧。传统头盔吸氧(10例):一级持续供氧、氧舱内排氧。舱内吸氧休息阶段,摘除带有“Y”型管的吸氧回路,人工鼻保留在气管外套管上;其他吸氧方式完全移开吸氧回路。停止吸氧和一级供氧,直接呼吸舱内压缩空气。③分组:每舱吸氧总人数均为12例,气管切开昏迷患者与常规面罩吸氧患者同舱治疗,分为4组: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人工鼻吸氧患者2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0例;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局部面罩一级供氧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吸氧患者1例,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1例;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患者12例。④随机选取每组10个舱次的氧浓度记录和与之相应的压缩空气使用量,观察各组高压氧治疗过程氧舱内氧浓度、氧舱内理论通风换气量和实际压缩空气使用量的变化。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行卡方检验、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的LSD检验。 结果:①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的变化: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1.98&;#177;0.26)%和(21.95&;#177;0.22)%,均小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舱内平均氧浓度分别为(24.82&;#177;0.31)%和(25.12&;#177;0.41)%,均大于国标规定界限23%,两组比较基本相似(P〉0.05)。②各组氧舱内氧浓度监测图的变化: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氧舱内氧浓度虽随着吸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至吸氧结束时舱内氧浓度最高值分别为22.1%和21.9%,均低于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随吸氧时间的延长氧舱内氧浓度明显增高,至吸氧结束时分别达到23.8%和24.1%,均超过23%,两组舱内氧浓度曲线相同。③各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的比较:人工鼻+常规面罩吸氧组、常规面罩吸氧组高压氧治疗压缩空气实际用气量及理论通气量均明显少于局部面罩+常规面罩吸氧组、传统头盔+常规面罩吸氧组(P〈0.01)。 结论: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在多人舱内使用人工鼻吸氧,氧舱内氧浓度〈国标规定界限23%,且高压氧治疗期间理论通风量和压缩空气的使用量少。不仅保证了高压氧治疗的安全,同时节省了高压氧的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16.
在临床治疗中,根据病情需要吸氧,一般常采用一次性面罩给氧或一次性鼻导管给氧两种方式.但气管切开患者鼻导管头端插入一次性气管套管内时,易使患者不舒适甚至影响自主呼吸;当患者翻身、叩背、咳嗽、躁动等鼻导管易脱出.为此,我们通过不断摸索实践,对气管切开患者吸氧导管及其固定方法进行改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心胸外科手术病人拔管后鼻管插管与面罩的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心胸外科手术病人经历了麻醉、开胸、心脏冠状动脉旁路等手术过程。发生术后呼吸道并发症的机会明显增加,术后病人需要插管及辅助性氧疗。传统上,这类病人插管和接受机能通气的时间为≥24 h。现在许多医疗单位将拔管定为术后8~17h。拔管后最常用的给氧措施为经面罩给氧,潮湿面罩能将咽喉水肿控制在最低程度。Scuderi等发现鼻导管或经面罩给氧同样有效。如果有些病人不需经面罩氧疗,鼻导管的优越性可能更为突出。因为鼻导管比面罩给氧更容易被病人耐受,使用更方便,病人还能进行有效交流。此外,面罩位置不当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面罩高流量吸氧在纤维支气管镜诊疗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普通面罩的排气侧孔剪掉,使之变成2个便于纤维支气管镜经两侧鼻腔插入的侧孔,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后,调节氧流量8~10 L/min经改良面罩给患者持续吸氧至手术完毕.结果本组1398例纤维支气管镜诊疗术中使用改良面罩高流量吸氧的患者,均1次进镜顺利完成纤维支气管镜的诊疗操作,无缺氧症状,血氧饱和度全程保持在95%~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改良面罩高流量吸氧在纤维支气管镜诊疗术中的供氧效果好,大大提高患者的耐受性,且改良方法简单,方便纤维支气管镜的操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早期氧疗的现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颅脑损伤患者氧疗情况调查表对117例患者进行现状调查。结果117例患者中,97例(82.9%)处于持续吸氧状态;经鼻吸氧65例(55.5%),经面罩吸氧6例(5.1%),经气管插管吸氧46例(39.3%);吸入氧浓度≤30%22例(18.8%),吸入氧浓度>30%~<60%82例(70.1%),吸入氧浓度≥60%13例(11.1%)。117例患者的动脉氧分压均≥80 mmHg,动脉氧饱和度均≥94%;人工气道途径吸氧患者高氧血症发生率为54.3%,非人工气道途径吸氧患者高氧血症发生率为2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中入院早期多处于持续吸氧状态,常通过中高浓度的吸入氧浓度来维持正常甚至是超常的动脉氧合,人工气道吸氧患者高氧血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脑手术气管切开患者的最佳吸氧方式。方法:将我院2011年5月~2012年10月64例颅脑手术气管切开患者,随机等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气管切开吸氧面罩+医用雾化器进行吸氧,对照组采用气管切开套管内导管进行吸氧。观察两组患者在吸氧效果、痰液黏稠度、气管切口感染、肺部感染、拔管时间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给氧前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给氧后15,30,60 min时患者的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给氧前、给氧后24 h的痰液粘稠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给氧后48 h的痰液粘稠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气管切口及肺部感染的例数少于对照组;试验组的气管切开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气管切开吸氧面罩+医用雾化器的吸氧为颅脑手术气管切开患者的最佳吸氧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