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方法选取于12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冠心病组,选取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对射血分数和心率变异性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的SDNN、SDANN、TP以及p NN50、RMSSD、HF均处于正常水平,而冠心病患者均呈下降趋势。但两组LF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冠心病患者射血分数分为正常组和下降组,正常组射血分数≥50%,而下降组射血分数50%,其中下降组的SDNN、SDANN、RMSSD、p NN50、TP、HF的射血分数均明显低于正常组。两组LF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患者的年龄分为三组,三组患者的SDNN、TP以及RMSSD、p NN50、LF、HF、TP水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射血分数均会降低,进一步加重了自主神经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在标准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伊伐布雷定对慢性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的影响。方法:入选本院窦性心律的慢性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46例,根据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治疗指南使用伊伐布雷定。对入选患者在使用伊伐布雷定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分别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在使用伊伐布雷定前,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平均RR间期、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间期的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SDNN指数(SDNNindex)、相邻NN之差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p NN50)、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均低于正常水平。使用伊伐布雷定治疗8周后,平均心率[(75.6±7.5)次/min vs (60.4±5.7)次/min,P0.01]、平均RR间期[(836.0±81.0)ms vs (1011.0±86.0)ms,P0.01]、SDNN[(61.6±14.8)ms vs (91.9±17.9)ms,P0.01]、SDANN[(52.3±15.2)ms vs (79.7±18.1)ms,P0.01]、SDNNindex[(24.3±7.1)ms vs (40.2±12.3)ms,P0.01]、p NN50[(2.7±1.6)ms vs (3.7±2.1)ms,P0.01]、RMSSD[(14.9±4.2)vs (19.1±4.9)ms,P0.001]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结论: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伊伐布雷定能显著改善心率变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极早期及稳定期心率变异性(HRV)、心肌酶与心功能的量化关系.方法 选取发病24 h内AMI患者30例,化验心肌酶谱测定肌酸激酶(CP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发病48 h内及两周各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测HRV各指标值.两周时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稳定期HRV各指标均与LVEF呈正相关,NN间期标准差(SDNN)、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NN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心搏数占NN间期总心搏数的百分比 (PNN50)、全程NN间期之差的平方根(RMSSD)、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的r值分别为 0.77、0.80、0.56、0.56、0.66、0.59(P均<0.05); HRV指标SDNN、SDANN、LF其恢复程度与LVEF呈正相关(P<0.05);而极早期HRV与LVEF无相关性.CPK、CK-MB与LVEF呈明显负相关.稳定期与极早期比较HRV时域指标SDNN、SDANN明显恢复(P<0.01).结论 AMI患者稳定期的HRV及两周内HRV恢复程度可反映心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心率减速力(DC)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心率变异性(HRV)及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6年2月东营市广饶县人民医院收治的AMI患者200例,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25例和存活组175例。比较两组患者DC、24 h全部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5 min窦性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24 h内所有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50 ms的心搏数占全部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左心室收缩压(LVPS)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DC与AMI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心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死亡组患者DC低于存活组(P0.001)。死亡组患者SDNN、SDANN、RMSSD、PNN50、LVPS、LVEF低于存活组(P0.001)。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DC与AMI患者SDNN(r=0.362)、SDANN(r=0.396)、RMSSD(r=0.125)、LVEF(r=0.492)呈正相关(P0.05)。结论 DC与AMI患者预后、心率变异性及心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对老年心力衰竭(CHF)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10月~2014年3月于解放军第253医院心内科住院确诊为CHF的患者32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65~76岁,平均(71±8.9)岁。同时将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厄贝沙坦组(17例)和常规治疗组(15例)。常规治疗组按指南要求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及病因等标准治疗;厄贝沙坦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连续治疗8周。所有入选者均于治疗前后测定并计算HRV的各项时域及频域指标。时域指标包括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节段平均R-R间期标准差(SDANN)、正常R-R间期标准差平均值(SDNNindex)、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大于50 ms记数占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频域指标包括心率变异总功率(TP)、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极低频功率(VLF)。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厄贝沙坦组治疗后时域指标SDNN、SDANN和RMSSD增加,频域指标中的TP、VLF、LF、HF也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厄贝沙坦组治疗后较常规治疗组时域指标中的SDNN[(77.3±29.4)ms vs.(71.5±31.2)ms]、SDANN[(78.1±25.3)ms vs.(65.8±29.6)ms]和RMSSD[(28.1±11.4)ms vs.(23.7±6.9)ms]增加,频域指标中的TP[(968.6±382.4)ms2 vs.(765.4±335.2)ms2]、VLF[(652.3±361.7)ms2 vs.(501.2±265.4)ms2]、LF[(251.3±77.1)ms2 vs.(191.2±69.0)ms2]、HF[(95.4±61.3)ms2 vs.(79.5±61.1)ms2]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厄贝沙坦可以改善老年CHF患者的HRV,改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失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冠心病组102例,对照组(无冠心病的健康人80例),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测定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和频域指标(TP、LF、HF),进行心率变异性变化的参数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的指标SDNN、RMSSD、PNN50、TP、LF、HF均明显的低于健康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时域和频域指标均明显减低,反应自主神经调节心脏平衡的功能减低,易发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特点及使用倍他乐克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15年3月~2016年2月陆军总医院干部病房住院及门诊体检的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70例,根据服用倍他乐克情况,分为使用倍他乐克亚组(45例)及未使用倍他乐克亚组(25例),纳入同期入院体检的非冠心病患者32例归入非冠心病组。使用24 h动态心电图及相应分析系统,对入选人群进行连续24 h心电记录,采用配套计算机软件对心率变异性指标包括时域指标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间期(NN)的标准差(SDNN)、每5 min的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每5 min的NN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 Index)、全程相邻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 MSSD)、相邻的NN间期之差大于50 ms的心搏数(p NN50),频域指标总功率(TP)、极低频功率(VLF)、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组别人群心率变异性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患者时域指标SDNN、SDANN均值显著低于非冠心病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其他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倍他乐克亚组患者频域指标LF及HF均值显著低于未使用倍他乐克亚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亚组患者其他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律变异性降低,倍他乐克对调整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心律变异性有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70例,作为冠心病组,选择无冠心病的健康人5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测定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和频域指标(TP、LF、HF),进行心率变异性变化的参数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的指标SDNN、RMSSD、PNN50、TP、LF、HF均显著低于健康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时域和频域指标均明显减低,反映自主神经调节心脏平衡的功能减低,易发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心功能状态下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探讨心脏功能状况对自主神经功能活动的影响。方法对我院近一年110例病人进行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监测24 h全部正常心动周期标准差(SDDN),24 h每5 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连续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24 h内每5 min节段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SDNN5),两个相邻R-R间期标准差50 ms的心搏数占所分析信息间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并以心脏彩超探测出心脏射血分数(EF),分析心率变异性各指标与射血分数的相关性。结果射血分数50%病人HRV中的SDNN,SDNN5,PNN50较EF≥50%病人明显降低,并有一定相关性。而SDNN5,RMSSD等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心衰病人HRV相关指标下降,并与心脏功能状态有一定相关性。HRV与EF测定为判断疾病预后、指导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多发伤患者心率变异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50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和重伤两组.分析伤后第2、9天24h心电图心率变异性.结果 伤后第2天轻伤组SDNN(110.25±2050ms)、SDANN(72.35±28.33ms)、SDNN Index(51.37±17.37ms)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RMSSD及PNN50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重伤组SDNN(85.30±30.21ms)、SDANN(68.41±27.52ms)、SDNN Index(32.77±18.11ms)、RMSSD(20.81±10.31ms)及PNN50(5.41%±2.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伤后第9天,轻伤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重伤组SDNN(89.91±30.33ms)、SDANN(70.35±29.31ms)、SDNN Index(43.88±20 31ms)、RMSSD(25.93±12.73ms)及PNNm(5.99%±3.55%)仍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周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重伤组(24.00%)显著高于轻伤组(4.00%)(P<0.05).结论 对多发伤患者作心率变异性检测,有助于了解自主神经功能变化,判断病情发展和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中衰弱程度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选择130例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排除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依据衰弱表型评估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衰弱组(67例)、衰弱前期组(30例)、非衰弱组(33例),三组均给予24 h动态心电图行HRV检测,观察时域和频域参数。时域参数包括: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的均方根(RMSSD)、大于50 ms相邻R-R间期占窦性心搏总数的百分比(pNN50)。频域参数包括:总功率(TP)、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比较三组HRV的差异,分析老年衰弱程度与HRV的关系。结果随老年衰弱程度加重,患者HRV逐渐下降,各组间SDNN、RMMSD、pNN50、TP、LF、HF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衰弱患者普遍存在HRV下降,且下降程度与衰弱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率减速率(DC)和连续心率减速率(DRs)在心肌梗死后患者猝死风险的预警价值。方法选自2014年2月~2015年6月接受治疗的20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其预后分为猝死组(12例)和非猝死组(18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患者DC和DRs水平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和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分析DC和DRs水平与心率变异性、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猝死组患者的DC和DRs水平明显低于非猝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猝死组患者24 h全部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24 h每5 min正常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非猝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和DRs水平与SDNN、SDANN和LVEF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NN50计数占总R-R间期数的百分比(%)(PNN50)和左室收缩压(LVPS)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猝死患者的DC和DRs水平较低,且与患者心率变异性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变化与心率变异性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海南省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2011-01/2012-12的78例I B S患者为研究组对象,对其进行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测试,依据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两个亚组,并且选取同期50名健康对象为对照组,观察3组心率变异性的变化.结果:研究组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1.8%vs 28.0%,P0.05);阳性组正常RR间期标准差(standard diviation of NN intervals,SDNN)、每5 min平均RR间期标准差(self-develop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D A N N)、相邻R R之差50 m s所占总窦性心搏百分值(percentag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adjacent normal RR intervals exceeding 50 milliseconds,PNN50)、相邻R R之差均方根(root means quare successive difference,RMSSD)、RR间期标准差平均值(average standard deviation of 5min NN intervals,SDNN index)、高频(high frequency,H F)、低频/高频(L F/H 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104.6 ms±23.6 ms vs 151.6 ms±23.7 ms,99.5 ms±18.9 ms vs128.5 m s±18.9 m s,15.6±3.6 v s 10.5±2.8,38.9 ms±9.8 ms vs 25.5 ms±6.7 ms,36.7 ms±8.5 ms vs 105.5 ms±21.2 ms,412.6 ms2±88.9 ms2 v s 299.6 m s2±77.8 ms2,0.9±0.2 v s 1.3±0.3)(P0.05);阴性组R M S S D、P N N50、HF、LF/HF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4 ms±9.6 ms vs 25.5 ms±6.7ms,15.7±3.8 vs 10.5±2.8,408.6 ms2±90.6ms2 vs 299.6 ms2±77.8 ms2,0.9±0.3 vs 1.3±0.3)(P0.05).结论:临床中可以通过监测心率变异性的变化能够尽早的发现IBS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情况,二者存在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对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30例,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β受体组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及洋地黄制剂)基础上加服曲美他嗪20mg,每日3次,连用3个月。以超声心动图和24h动态心电图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3月心脏功能和心率变异性的改变情况。结果曲美他嗪使用后左室射血分数由(33.5±5.1)%增加到(42.5±5.8)%(P<0.001)。心率变异性分析表明,使用曲美他嗪后,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97.3ms±40.1ms vs 110.5ms±29.2ms,P=0.049)和连续5min正常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80.5ms±29.0ms vs 98.3ms±30.5ms)均较使用前显著增加。结论曲美他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心率变异性,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压控制良好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与心率及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5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9(男79、女80)例,年龄40~80岁,行动态血压心电监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按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分成杓型组(n=61)、非杓型组(n=59)和反杓型组(n=39),比较3组间白天、夜间平均心率及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指标正常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每5min正常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和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与白天平均心率、夜间平均心率、SDNN、SDANN、RMSSD的关系。结果非杓型组、反杓型组夜间平均心率高于杓型组[(63.9±6.2)、(68.6±7.5)比(60.2±5.1)次/min,均P0.05],SDNN、SDANN、RMSSD低于杓型组[分别为(116.1±14.9)、(103.9±12.9)比(138.5±13.7)ms,(100.0±16.9)、(90.6±14.9)比(116.0±23.7)ms,(32.3±8.7)、(23.9±7.2)比(38.2±10.7)ms,均P0.05];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与白天、夜间平均心率呈负相关(r=-0.302、-0.441,均P0.01),与SDNN、SDANN、RMSSD呈正相关(r=0.635、0.409、0.505,均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DNN和RMSSD为夜间收缩压下降率的影响因素(B=0.176,0.213;均P0.05)。结论血压控制良好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下降率降低与夜间心率加快及心率变异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心肌缺血总负荷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病人120例,以随机综合序贯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24 h心肌缺血总负荷及心率变异性,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和心绞痛分级。结果治疗后,两组心肌缺血总负荷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24 h RR平均间期标准差(SDNN)、短时程平均RR间期标准差(SDANN)、连续RR间期差值均方(RMSSD)、连续50 ms百分数(PNN50)心率变异性指标均提高(P0.05),且观察组SDNN、SDANN、RMSSD、PNN50心率变异性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心绞痛分级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能降低病人心肌缺血总负荷,改善心率变异性和心绞痛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陈宝田颈椎方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该院收治的80例交感型颈椎病(气血两虚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同时给予甲钴胺、维生素B1并行坐位枕颌牵引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陈宝田教授颈椎方,疗程均为60 d。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中医辨证、颈椎磁共振疗效及治疗前后24 h心率时域变异性〔每5 min平均NN标准差均值(SDANN)、全程全部NN间期的标准差(SDNN)、心率变异三角指数(HRVTI)以及全程相信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和5 min心率频域变异性〔高频范围功率(HF)、低频范围功率(LF)以及LF/HF〕指标。结果观察组的中医辨证总体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颈椎磁共振总体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SDANN、SDNN、HRVTI、RMSSD和HF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LF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SDANN、SDNN、HRVTI、RMSSD和HF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F和LF/HF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陈宝田颈椎方在治疗交感型颈椎病具有良好的中医辨证疗效,在改善患者自主神经活动上优于单纯药物、牵引等基础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内酯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及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螺内酯组,测定治疗前及治疗3月后24h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h连续5min节段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及连续正常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采用超声诊断仪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螺内酯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SDANN及rMSSD明显增加,左心重构指标LVEDD、LVESD明显下降,LVEF明显上升(P<0.05)。结论螺内酯能够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及改善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TMZ)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方法 将58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均给予标准抗CHF治疗,治疗组加用TMZ,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24 h动态心电图仪测定HRV指标,包括24 h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相邻正常的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24h内5min平均正常的R-R间期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50 ms的心搏数占所有心搏数的比例(PNN50).结果 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2例,对照组分别为13、9、7例,P<0.05.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LVESD、LVEDD明显下降,LVEF、SDNN、SDANN、RMSSD及PNN50明显升高(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P均<0.05).LVEF与SDNN、SDANN、RMSSD呈正相关(r分别为0.581、0.631、0.629,P均<0.05),与PNN50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TMZ可有效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和HRV,逆转左心室重塑,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放松训练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自主神经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9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97例)和对照组(94例),实验组给予放松训练(约30 min),对照组给予静息平卧30 min,无专业人员进行放松训练,分析实验前及实验后的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包括时域指标〔心率平均值(MHRT)、NN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NN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相邻NN间期差值超过50 ms所占NN间期百分比(PNN50)〕,频域指标〔HRV信号频域上小于0. 40 Hz的能量总和(TP)、0. 04~0. 15 Hz的能量总和(LF)、0. 16~0. 40 Hz的能量总和(HF)、LF/HF〕。结果实验组放松训练后SDNN、PNN50、TP及HF均较放松训练前显著升高(P0. 05),MHRT、LF/HF较放松训练前显著降低(P0. 05),而RMSSD及LF较放松训练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放松训练可以提高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HRV,增强副交感神经活性,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改善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