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5)
目的观察达比加群酯在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纳入2013年11月~2014年10月住院或门诊就诊的高龄老年(年龄≥80岁)非瓣膜性房颤患者32例(既往未服用过口服抗凝药物),给予达比加群酯55 mg 2/日口服,患者服药后2周如未出现消化道不适、出血等情况将达比加群酯调整为110 mg 2/日口服。观察患者服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D-二聚体、血红蛋白、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并记录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有无栓塞、出血、死亡、消化道症状等不良事件发生。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达比加群酯治疗后D-二聚体有下降趋势,在治疗12个月时D-二聚体的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比加群酯治疗后血红蛋白、肝肾功能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服用达比加群酯后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共发生7例(21.9%),1例患者出现轻微头痛,1例患者发生皮下瘀斑。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无大出血、胃肠道出血、颅内出血等,无心肌梗死、肾脏损害、栓塞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高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110 mg 2/日口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今后需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及观察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达比加群酯应用于不同肌酐清除率高龄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NVAF)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36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根据肾功能分为2组,肾功能不全代偿期组[肌酐清除率(CCr)(51~70)ml/min组,n=19]及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肌酐清除率(31~50)ml/min组,n=17],分别给予达比加群酯110 mg 2/日及110 mg 1/日口服,检测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凝血指标及肝肾功能等变化,同时观察患者治疗6个月时心脑血管事件及药物不良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达比加群酯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均逐渐延长,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治疗3个月及6个月时PT、APTT、TT时间与治疗1个月时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CC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D-二聚体水平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功能指标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两组患者观察6个月时均未出现心脑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结论高龄患者根据肾功能情况给予不同剂量的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可能会更好的平衡栓塞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3.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6)
目的探究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性心房纤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10月河南省水利第一工程局职工医院收治的100例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1年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死亡)。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0%(13/50),低于对照组的56.0%(28/50)(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0%(4/50),对照组为10.0%(5/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能有效改善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3)
目的分析高龄非瓣膜性房颤病人应用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既往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高龄非瓣膜性房颤病人79例,分为利伐沙班治疗组(34例)和达比加群酯治疗组(45例),观察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及出血性并发症出现的比例,并观察其对凝血功能、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比较,在新发血栓栓塞性疾病和新发出血性疾病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实验室指标凝血功能、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非瓣膜性房颤病人中应用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酯可以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
目的探讨联合运用达比加群酯和阿托伐他汀钙联合运用于非瓣膜性心房纤颤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100例住院或门诊确诊为非瓣膜性心房纤颤的病人分为两组,A组给予达比加群酯治疗,B组为在A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测定凝血四项并随访患者1年,观察病人治后出血和血栓性事件的风险。结果 B组病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均高于A组,纤维蛋白原(FIB)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之间临床事件发生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瓣膜性心房纤颤病人联合运用达比加群酯和阿托伐他汀钙片较单独运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效果更好,出血及血栓性事件减少。 相似文献
6.
李同社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6,14(9):722-723
目的 观察小剂量低强度华法令的抗凝疗效(INR 1.5~2.5),并与标准剂量强度(INR 2.0~3.0)进行对比.方法 选择我院非瓣膜性心房纤颤患者1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小剂量低强度华法令)组77例(INR 1.5~2.5),华法令用量2.500~3.750mg/d;对照组(标准剂量强度华法令组)83例(INR 2.0~3.0),华法令用量3.125~6.250mg/d.华法令用量根据INR调整,用药1年.分别观察栓塞、出血、死亡例数.结果 研究组年栓塞率为1.3%,而对照组年栓塞率为1.2%,两组患者年栓塞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研究组脑出血率和死亡率均为0,而对照组脑出血率和死亡率均为1.2%,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应用小剂量低强度华法令进行抗凝,使INR保持在1.5~2.5,既具有抗凝效果,降低了脑栓塞的危险性,又与标准剂量华法令组疗效间无差异,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7.
8.
老年心房纤颤抗凝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曹雪滨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8,19(3):97-101
老年人颤发病率增高,由房颤所栓塞性卒中的发病率随之增高。抗凝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卒中的发病率,但同时可以合并严重了血等并发症,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如何对老年房颤患者进行有效抗凝治疗并最大限度降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为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9.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8,(5)
目的观察分析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安全性。方法纳入2015年9月至2017年4月在阜外医院诊治的服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老年患者100例,服用达比加群酯110mg每日两次抗凝。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随访记录不良临床事件。根据有无出血分为出血事件组及非出血事件组,分析两组间基线数据的差异。结果入组患者平均年龄(72.72±7.10)岁,男性55例。平均CHADS2 (3.61±1.48)分,平均HASBLED评分(1.95±0.81)分,平均随访时间(6.87±4.06)个月。随访发现无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系统性栓塞、急性心肌梗死及再入院。无患者发生大出血,18例患者发生小出血(18%)。出血事件组CHADS2评分较高(P=0.077);同时服用ACEI类药物比例较高(P=0.033);同时服用ARB类药物比例较低(P=0.011);同时服用地高辛比例较高(P=0.018);血清白蛋白水平较低(P=0.039)。31例患者有复查血清学指标,发现随访时凝血酶原时间延长(P=0.026)、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P=0.001)、INR增加(P=0.039)、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P0.001)、凝血酶时间延长(P0.001)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升高(P=0.028)。结论本研究显示中国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110 mg每日两次预防卒中,卒中及大出血风险低,小出血发生率18%,联合应用地高辛及血清白蛋白水平偏低可引起出血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24)
目的探讨64排CT左心房成像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纤颤(NVAF)抗凝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尚未使用抗凝治疗的老年NVAF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2例)和对照组(78例),于治疗开始前及随诊结束后分别行64排螺旋CT左心房成像检查,观察左心房及(或)心耳内是否存在附壁血栓,患者均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治疗组如果左心房内尚无血栓抗凝强度维持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2.0,否则维持在2.0~3.0;对照组抗凝强度均维持在INR 2.0~3.0,随诊1年,比较两组左心房附壁血栓发生率、并发症(出血、栓塞)发生率、全因死亡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治疗前和随诊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左心房及(或)左心耳附壁血栓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各组内随诊前后均差异显著(P<0.05)。无论是总出血发生率还是轻微出血发生率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栓塞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老年NVAF患者中,根据64排CT左心房成像左心房有无血栓调整抗凝强度,能在保留抗凝效果的同时显著减少抗凝剂所致的出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华法林治疗高龄心房纤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年龄≥80岁高龄老年心房纤颤患者41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20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脑出血和脑栓塞的发生率。结果随访3年内,治疗组发生脑栓塞1例(5.0%),对照组发生脑栓塞5例(9.3%)、外周动脉栓塞1例(5.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119,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轻微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危险因素分层后,中危患者血栓栓塞事件治疗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χ2=0.847,P〉0.05),高危患者治疗组栓塞事件(1例)少于对照组(5例),有统计学意义(χ2=4.102,P〈0.05)。结论高危组的高龄老年心房纤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不良反应少、临床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13.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2)
目的比较新型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与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及病房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60例,患者均未服抗凝药,根据患者服药意愿分别纳入利伐沙班组80例(拜瑞妥,20mg,1次/d)和达比加群酯组80例(泰毕全,110mg,2次/d),选择本院同期服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80例为华法林组,所有患者服药≥3个月,3组在年龄、性别、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及房颤射频消融术方面相匹配。随访3个月,比较3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非中枢神经系统性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栓塞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华法林组(11.3%和13.8%vs 28.8%,P=0.008),利伐他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亦较华法林组低(10.0%和7.5%vs 21.3%,P=0.022)。华法林组皮疹发生率较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组高(11.3%vs 0%和2.5%,P=0.002)。结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效果优于或等同于华法林,安全性亦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陈虹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11,32(2):67-70
心房纤颤是老年人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脑卒中是主要并发症,低治疗强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2.5)的华法林抗凝,能安全而有效的预防老年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但需要定期监测INR。 相似文献
15.
达比加群酯是一种新型合成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口服经胃肠吸收后,在体内转化为具有直接抗凝血活性的达比加群。现主要对达比加群酯的药理学、相关临床研究、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3)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用于高龄非瓣膜性房颤病人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6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80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1组、研究2组和研究3组。研究1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研究2组给予达比加群酯治疗;研究3组给予华法林治疗,所有病人均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3组血糖以及肝肾功能指标情况,同时观察3组病人出血事件和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3组病人应用抗凝药物后凝血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3组血糖、肌酐、尿素氮、转氨酶、三酰甘油及总胆红素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与研究2组的出血事件和栓塞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研究3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及研究2组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均稍优于研究3组(P0.05);研究1组及研究2组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均显著优于研究3组(P0.05);3组病人的消化不良、失眠、呼吸困难、眩晕、恶心呕吐、头痛等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及研究2组皮疹发生率低于研究3组(P0.05)。结论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和华法林用于治疗高龄非瓣膜性房颤病人,具有相近的临床疗效,而利伐沙班、达比加群酯治疗后病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华法林治疗病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7,(9)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利伐沙班治疗高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NVAF)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4年1月~2016年6月期间于陆军总医院干部病房住院和门诊就诊的NVAF患者75例,男性53例,女性22例。依据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38例,80岁)和老年组(37例,65岁~80岁)。两组患者根据HAS-BLED评分高低确定初始口服利伐沙班剂量,然后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调整剂量。治疗前和治疗中检测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血小板计数(PLT)。随访1年,比较两组临床栓塞事件、药物不良反应(出血、皮疹、便潜血阳性等)。结果连续监测1年,高龄老年组和老年组利伐沙班的用药剂量均为5~15 mg/d,平均应用剂量分别为(10.00±2.50)mg/d和(10.13±2.63)mg/d,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服药前比较,高龄老年组服用利伐沙班治疗1个月、6个月、12个月后PT、APTT、TT均升高,FIB与D-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老年组治疗1个月、6个月、12个月后PT、APTT、TT均升高,FIB和D-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均无再发急性脑梗死,均无严重出血,出现轻微出血经调整用药剂量后症状消失。结论高龄老年NVAF患者应用适当利伐沙班(5~15 mg/d)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空军总医院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NVAF)患者抗血栓药物治疗现状及未抗凝治疗的原因。方法调查老年NVAF患者109例,对其病因、血栓栓塞危险因素、抗血栓药物应用情况及未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原因进行分析。应用CHADS卒中风险评分表对NVAF患者进行血栓栓塞危险评估。结果91.6%患者接受了抗血栓治疗。符合抗凝治疗指征患者68例,仅38.2%接受了华法林治疗,57.4%进行了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剂量为(87±15)mg/d,4.4%未进行任何抗血栓治疗。而其中NVAF呈阵发性者仅5.0%应用了华法林抗凝治疗。未抗凝治疗者54例,其中存在抗凝禁忌证12例(15.0%);严重出血而停用1例(1.3%),不能凝血监测2例(2.5%);担心出血拒绝8例(10.0%);阵发性心房纤颤未抗凝治疗20例(25.0%);冠脉支架术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而未抗凝治疗3例(3.75%);原因不明9例(11.3%)。结论老年NVAF患者抗血栓治疗中华法林应用率低,而且阵发性心房纤颤的华法林应用率更低,抗血小板治疗中阿司匹林剂量不足。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心房颤动的抗凝状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调查了146例房颤住院病人华法林的应用情况。结果146例房颤病人中仅有20例加用华法林抗凝,总抗凝治疗率为13.70%,其中瓣膜性房颤抗凝率为45.16%,而非瓣膜性房颤抗凝率为6.3%。未加用抗凝治疗者有9例发生脑梗塞,3例发生下肢动脉血栓。结论基层医院对华法林抗凝的认识不足,抗凝率偏低,血栓并发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