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利胆消石方联合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ERBD)治疗胆总管结石所致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2例胆总管结石引起的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仅行ERBD术;观察组行ERBD术后加用利胆消石方口服,比较两组术后TBIL及ALT情况,以及3个月后再次行ERCP取石的成功率。结果:治疗后3d,TBIL、ALT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TBIL、ALT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再次行ERCP取石成功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胆消石方联合ERBD术可有效解除胆总管结石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并可提高二次取石的成功率,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壶腹部病变所致梗阻性黄疸患者诊断符合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76例壶腹部病变所致梗阻性黄疸患者,均行MRCP、DWI检查,以病理活检为金标准,比较MRCP、DWI联合及单项检查诊断符合率。结果:经病理活检证实,76例壶腹部病变所致梗阻性黄疸患者中,40例胆总管结石,13例胆总管下端肿瘤,14例壶腹部肿瘤,9例胰头肿瘤,其中48例良性,28例恶性;MRCP联合DWI检查定位诊断符合71例(93.42%),高于两者单项检查51例(67.11%)、58例(76.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MRCP联合DWI检查定性诊断符合率96.05%高于两者单项检查的71.05%、78.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壶腹部病变所致梗阻性黄疸患者应用MRCP联合DWI检查可显著提高定位、定性诊断符合率,为临床准确判断病情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加减化石利胆汤辨证施治预防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将2003年1月—2009年1月,经腹部B超、CT、MRCP检查,ERCP乳头切开取石,最终确诊为胆总管结石的患者60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0例,取石术成功后,给予中药"加减化石利胆汤"100 mL,2次/d,口服,每月服用不少于6~7剂,每年服药不少于70剂,对照组300例,未服中药及其他相关药物,同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48个月;患者每半年或出现腹痛症状时复查腹部B超、CT、MRCP检查。结果:实验组有19例复发,对照组有33例复发,两组术后结石累计复发概率分别是6.3%和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61,P=0.037)。结论:加减化石利胆汤辨证施治可有效预防ERCP取石术后患者的胆石症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利胆消石颗粒联合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ERBD)治疗胆总管巨大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2例胆总管巨大结石的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27例,对照组仅行ERBD术,治疗组行ERBD术后加用利胆消石颗粒口服,比较两组术后胆红素消退情况,以及3个月后再次行ERCP取石的成功率。结果:治疗3 d后,两组TBIL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两组TBIL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再次行ERCP取石成功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胆消石颗粒联合ERBD术可有效解除胆总管巨大取石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并可提高二次取石的成功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术中配合及中医护理。方法以82例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行ERCP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作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恰当的中医护理,比较2组取石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取石成功率(100.00%)略高于对照组(92.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88%)少于对照组(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娴熟的ERCP术中配合是胆总管结石能治疗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恰当的中医护理对手术并发症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术前应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技术诊断隐匿性胆总管结石并行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常规鼻胆管引流(ENBD)、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37例胆囊良性病变患者术前常规行MRCP检查。结果发现胆总管结石17例,14例改行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EST,常规ENBD,取出结石最大直径8 mm,最多6枚,术后1~3 d行LC,术后经ENBD造影无结石遗留。结论ERCP+EST与LC两镜联合治疗胆总管结石应该是目前优先选择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术前彩超体表定位胆总管在胆道再次探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南陵县中医医院收治的37例胆道手术史的患者,行胆道探查术,术前采用彩超体表定位胆总管,分析效果。结果:37例患者均顺利、准确地找到胆总管,无1例副损伤。结论:对于胆道再次探查手术的患者,行术前彩超体表定位胆总管,不仅减少手术时间,同时也可避免术中严重副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的治疗方法.方法:3例LC后胆总管残留结石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总管残留结石自行排出1例,采用EST成功取石1例,合并胆漏经保守治疗后EST成功取石1例.结论:LC后胆总管残留结石患者在保守治疗无效时应采取以ERCP/EST为首选的微创、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并分析在DSA下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ERCP)对胆总管结石的形成、疗效、并发症及经验体会.方法 收集行ERCP诊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66例,同时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下网篮及球囊取石,最后均行鼻胆管引流术(ENBD).统计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取石过程、并发症.结果 6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原发性胆总管结石12例占18%,胆囊切除术后及胆道探查术后并发胆总管结石54例占82%,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18例占27%.ERCP三腔切开刀插管成功率94%,针状刀乳头开窗占6%.穿孔并发症1%,胰腺炎的并发症4%,并发胆管炎1%.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操作、合适的医疗器具是顺利完成手术的关键,规范化的术后管理是降低或减轻并发症的重要手段,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是胆总管结石形成及困难插管因素之一,ERCP下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而高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LCBDE)与经十二指肠镜胆管逆行造影/oddis括约肌切开取石(ERCP/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探讨胆总管结石外科治疗的临床选择策略。方法69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27例行LCBDE,42例行ERCP/EST,对2组病例的结石大小、结石数量、并发症的发生以及住院时间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种治疗方法的成功率没有明显差异,但2组在胆总管结石大小、数量方面有明显的差异,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LCBDE和ERCP/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各有其优势,LCBDE更适合胆总管结石较大、呈多发性尤其是合并有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胆囊切除并经胆囊管切开胆总管取石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6例胆囊结石伴继发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新的胆囊胆总管取石手术(胆囊切除并经胆囊管切开胆总管取石),总结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无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为7~13d;6个月后复查B超均未见复发结石及残留结石。结论:新胆囊胆总管手术取石疗效显著,有积极可行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在临床治疗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式上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12.
寸永葵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9):105-105
目的:探讨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RRCP)诊断胆胰疾病,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EST)取石(取蛔虫)及胆管引流术.方法:应用富士能电子十二指肠镜,爱博高频发生器,欧林巴斯造影管、乳头切开刀、碎石蓝和取石蓝,X线透视摄片系统等.结果:在诊治15例中,胆总管结石、蛔虫占53.33%.胆胰系统恶性肿瘤占13.33%,单纯胆总管扩张占13.33%,化脓性胆管炎占6.67%,胰胆系统未见异常占3.33%.在诊断性ERCP组10例中胆总管肝管结石2例,胆总管狭窄(ca)2例,胆道扩张2例,化脓性胆管炎1例,胆总管结石伴十二指肠瘘1例,胆胰管系统未见异常2例 治疗性ERCP组EST5例,胆道取石、取蛔虫4例,鼻胆管引流4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的治疗方法。方法:3例LC后胆总管残留结石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总管残留结石自行排出1例,采用EST成功取石1例,合并胆漏经保守治疗后EST成功取石1例。结论:LC后胆总管残留结石患者在保守治疗无效时应采取以ERCP/LST为首选的微创、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胆总管结石行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在ERCP基础上经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前后中医证型的特点及演变规律,为中医药防治胆总管结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于佛山市中医院住院诊断为胆总管结石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判定并对比分析行ERCP+EST术前后中医证型和临床证候。结果胆总管结石ERCP+EST术前以湿热证45例(45%)最为常见,气郁证20例(20%),血瘀证15例(15%),阴虚证9例(9%),脾虚证7例(7%),脓毒证4例(4%);ERCP+EST术后以脾虚证36例(36%)最为常见,阴虚证24例(24%),气郁证14例(14%),湿热证13例(13%),血瘀证11例(11%),脓毒证2例(2%);术前和术后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RCP+EST术后胁痛、寒战、发热、黄疸、口苦、腹胀、苔黄腻、脉滑数情况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疲倦、脉缓弱较术前加重(P0.01);自汗、神昏、嗳气、苔白症状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EST术前以实证为主,湿热证最常见;ERCP+EST术后以虚证为主,脾虚证最常见。ERCP+EST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标实症状,但是也加重本虚症状,总体上术后较术前有从实转虚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利胆消石颗粒联合胆道塑料支架置入术(ER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作用和价值。方法将72例ERCP困难取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ERBD术,置入1枚Wilson-Cook公司的8.5Fr圣诞树支架,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利胆消石颗粒,2次/d,随访3个月后,再次行ERCP术取石。结果 2组72例患者均成功行ERBD术,术后肝功能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再次行ERCP取石术,治疗组取石成功率(97.22%)显著优于对照组(83.33%)。结论ER BD术治疗ER CP困难取石患者疗效确切,联合利胆消石颗粒治疗效果优于单纯ER BD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对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2月至2017年11月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7例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9),分别行传统外科手术、ERCP取石术治疗。结果:两组患者一次性取石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IL–6水平比对照组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抗感染治疗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且腹痛缓解时间以及黄疸消退时间早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取石治疗的效果良好,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腹部彩超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8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急性阑尾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应用腹部彩超检查,分析检查结果。结果:58例患者彩超诊断出急性阑尾炎53例,与术后病理对比,确诊准确率达91.38%。结论:腹部彩超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准确率较高,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为患者选择最佳手术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的发生年龄与生物学特征及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2003年1月-2011年1月,经腹部超声、CT、MRCP检查,ERCP乳头切开取石,最终确诊为胆总管结石的1133例患者的发病年龄、结石部位、大小、数目与中医证型特点,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胆总管结石多发年龄在40~93岁(94.4%),其中,21~40岁患者占6.9%,41~60岁患者占31.5%,61~93岁患者占61.6%,各年龄段之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辨证结果显示,61~93岁患者中以肝阳不足证为主,其次为肝气虚弱(41.4%,30.5%),41~60岁患者中以肝气虚弱为主,其次为肝郁气滞(32.8%,31.9%),21~40岁患者中以肝郁气滞为主,其次为肝血亏虚(35.9%,33.3%),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中医证型构成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高龄段患者除胆石发生率高外,还显示出随着年龄增长,出现胆石易复发、大结石多、合并胆囊结石与肝内胆管结石多、多发结石多的特点,与低龄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胆总管结石好发在中老年,具有易复发、结石大、易多发、多合并胆囊结石与肝内结石的特点。机体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肝血亏虚、肝郁气滞证、肝气虚证、肝阳不足证与胆总管结石发生关系密切。胆总管结石的防治,对高龄段患者宜益气温阳为主,中龄段宜疏肝散结与益气温阳并用,低龄段患者宜养血柔肝与疏肝散结并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ERCP(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取石术联合疏肝利胆汤及电针阳陵泉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月—2016年7月收治的11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55例)与对照组(55例),对照组实施ERCP取石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手术治疗基础上联合疏肝利胆汤及电针阳陵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及术后7 d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术后两组患者血清胆汁生化指标、术后1、3、5、7 d患者胆汁引流量,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结石残留及复发情况。结果:(1)研究组患者术后排气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研究组术后并发症率为1.82%,低于对照组14.5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术前中医症状积分相当,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 d研究组患者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研究组患者术后血清胆汁生化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研究组术后1、3、5、7 d胆汁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随访6个月发现,研究组结石残留率为1.82%,低于对照组12.73%,P0.05,两组均未见结石复发,P0.05。结论:ERCP取石术联合疏肝利胆汤及电针阳陵泉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显著,患者恢复好,术后并发症少、结石残留率低、复发率低,安全性高,具有极高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对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成分的影响。方法:选择肝胆气郁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ERCP取石治疗,治疗组予ERCP取石联合柴胡疏肝散中药治疗。留取ERCP术中及术后第3天、第7天鼻胆管引流出的胆汁,检测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ase)活性、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钙离子(Ca~(2+))水平的变化。结果:术后第3天、第7天胆汁成分与术中比较,2组TBA含量均升高,β-Gase、TBil、DBil和Ca~(2+)水平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7天,治疗组TBA较对照组明显升高,β-Gase、TBil、DBil和Ca~(2+)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柴胡疏肝散可改善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成分,从而有效预防结石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