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有关良性梗阻性黄疸(benign obstructive jaundice,BOJ)合并胆系感染的细菌谱特点及抗感染治疗指南,已得到公认.然而,对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有关胆汁培养、药敏试验、与胆系感染关系、菌种分布构成,抗感染对策是否异同,尚无系统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胆道支架置入具有恢复胆汁引流、无须携带引流管、手术创伤小的特点,已成为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的首选疗法,然而出现胆道支架内再狭窄或阻塞一直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前的生活质量状况,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方便性抽样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于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胆道外科确诊的15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应用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QLQ-C30)和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特异性条目池(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of 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 11,QLQ-MOJ11)对其治疗前生活质量进行测评,并对影响生活质量因素的差异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前QLQ-C30得分大部分领域(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总健康状况)指标均低于参考值(P<0.05),症状领域和单一条目得分高于参考值(P<0.05)。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医疗保险、胆红素水平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P<0.05)。结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在治疗前的生活质量严重低下,人口学因素及胆红素水平均可影响患者治疗前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消化道吻合器行胆肠吻合术的严重并发症原因分析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消化道吻合器行胆肠吻合术治疗肝外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我们在1999年3月至2008年10月间收治的77例应用消化道吻合器行胆肠吻合术治疗肝外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7例肝外梗阻性黄疸患者中,术后发生并生症共7例(9.1%),其中胆道出血2例(2.6%),胆道逆行感染1例(1.3%),胆汁漏1例(1.3%),胆道梗阻2例(2.6%),胰腺假性囊肿1例(1.3%).结论: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熟练掌握消化道吻合器操作要点以及细致的手术操作,是避免或减少在应用消化道吻合器行胆肠吻合(胆总管与空肠Roux-en-Y吻合)治疗肝外梗阻性黄疸中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正>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是指由胆管癌,胰头癌,壶腹部癌,胆囊癌等恶性肿瘤直接侵犯或间接压迫肝外胆道,导致胆汁排出受阻。其特点黄疸多为渐进性,无痛性,常伴有皮肤瘙痒,无特异性,发现较晚,传统治疗手段以手术为主,但手术创伤大,尤其不适于晚期患者,老年患者,恶病质患者[1]。故临床诊治主要在于改善生命质量,解除梗阻[2],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肠黏膜屏障(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IBF)由化学屏障、机械屏障、生物屏障、免疫屏障构成,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OJ)会引起IBF的损伤,导致内毒素血症和细菌移位,甚至引起死亡。本文就OJ时IBF的损伤及其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陈碧珍 《全科护理》2011,9(27):2493-2494
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是胆管严重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感染,是胆系感染中最严重的一种疾病,常伴胆管内压增高。病人除了有右上腹疼痛、畏寒发热、黄疸Charcot’s三联征外,还伴有休克及精神异常症状Reynold’s五联征,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并发症多和病死率高等特点[1]。  相似文献   

8.
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是指肝内外胆道因恶性肿瘤直接侵犯或间接压迫导致胆汁排出受阻,引起高胆红素血症、梗阻性黄疸的一系列疾病。常见疾病包括:胰头癌、壶腹周围癌、胆管癌、肝癌、胆囊癌等。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小便颜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等,并出现肝脏功能、凝血功能异常,导致术中及术后出血风险增加、肝衰竭风险增高。介入下的经皮经肝胆道、胆囊穿刺引流,内镜下胆道引流,腹腔镜下姑息性胆肠吻合均可纳入微创减黄范畴,但腔镜下减黄方式对患者情况要求较高,手术方式及入路多变。其余的微创减黄治疗因对患者一般情况要求低、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已广泛用于术前减黄或姑息性治疗。目前微创减黄治疗方式主要有三种: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BD)和经内镜胆道引流术(endoscopic biliary drainage,EBD)。三种减黄方式均能有效减轻黄疸,促使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下鼻胆管引流术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减轻梗阻性黄疸、胆道结石嵌顿、胆瘘的预防、预防治疗性ERCP术后胰腺炎[1],其操作简便、安全,成功率达100%.但术后鼻胆管引流不畅、梗阻、感染常见,国内发生率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10.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生活质量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是一组常见疾病,系由恶性肿瘤或转移淋巴结压迫、侵犯胆管而引起的梗阻性黄疸,主要包括原发性胆管癌、胆囊癌、壶腹周围癌、胰头癌、肝细胞癌及其他转移癌等,其中胰腺癌最为常见[1-2]。该类患者就诊时多已属晚期,仅少数可接受根治性手术,且手术并发症和术后病死率均较高[3-4]。部分患者主要死于黄疸、胆道感染和脓毒血症[5]。目前恶  相似文献   

11.
梗阻性黄疸多数由恶性肿瘤引起,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外科肿瘤切除加胆肠吻合术,如肿瘤无法切除,行姑息性的胆肠吻合术也可有效的解除黄疸.但对于梗阻性黄疸患者,往往全身情况较差,肝功能明显异常,承受手术有一定难度.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及胆道内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常用姑息性治疗手段.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疽患者,预计无法进行外科手术根治或吻合,无法耐受手术以及梗阻部位不明确者,均可进行经皮肝胆道引流术及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我科2005年7月~2007年9月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对245例阻塞性黄疸患者进行护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33例高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术,并做好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本组均手术成功,术中并发胆心综合征2例,术后出现高热2例,引流管移位2例,经精心护理,均恢复良好.结论:精心围术期护理是高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CD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OJ)是临床常见病,可以造成全身多器官、多系统形态和功能的改变,易发生出血、感染、休克、胃肠道功能损害、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病死率较高.OJ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但关于免疫抑制的机制目前有许多学说,其中内毒素血症可以使免疫抑制.淋巴细胞核的核仁是由位于某些染色体D和G上的核仁组成区(nuclear organizer region,NOR)产生.核仁组成区相关的嗜银蛋白(Ag-NOR)的嗜银强度是反映细胞内脱氧核糖核酸核蛋白体(r-DNA)转录活性及蛋白合成水平的重要标志.r-DNA转录活性是细胞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胆道引流术(PTCD)联合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恶性肿瘤所致的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由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行PTCD加TACE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护理过程.结果 34例患者均成功实行PTCD联合TACE治疗,其中胆道外引流13例,胆道内外引流21例,术后患者肝功能均明显改善,胆道感染得到控制,于PTCD术后(12.4士5.7)d行TACE治疗,其中,8例患者PTCD术后(23.7士10.4)d行胆道支架治疗.7例患者PTCD术后出现少量出血,给予止血治疗后好转,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TCD可有效降低胆红素、改善肝功能、控制胆道感染,改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症状;TACE可有效控制肿瘤生长,减轻肿瘤对胆道的压迫;PTCD联合TACE应用,可有效地改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术前、术中、术后积极有目的护理,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患者实施PTCD及TACE治疗及顺利康复提供了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5.
对超声与CT诊断梗阻性黄疸的评价(附5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EUB-40型超声仪和GE-8800CT全身扫描机对50例肝外梗阻性黄疸的诊断。50例中胆系结石21例,胆管癌9例,胰头癌14例,壶腹癌6例。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通过对定位、定性(病因)诊断的比较、分析,认为在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上,超声的价值优于CT。本担超声定位符合率为94%,定性(病因)诊断符合率为90%,其中对胆管下段病变的定性符合率达84%。提出今后对梗阻性黄疸,超声不仅要做出定位诊断,而定性诊断也应当努力做出。并认为随着仪器分辨力的提高和操作方法的改进,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还有提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59例中老年黄疸患者行腹部超声检查,评估超声对黄疸病因诊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59例中老年均为首诊黄疸待查而行超声检查,不包括各种诊断明确的肿瘤终末期黄疸患者。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CT、磁共振及实验室检查或一系列临床随访而进行病因分析。结果 梗阻性黄疸44例(75%);非梗阻性黄疸15例(25%)。其中恶性梗阻性黄疸30例,良性梗阻性黄疸14例梗阻性黄疸中以胰头及其周围占位性病变为主,非梗阻性黄疸中以胆淤性肝损为主。结论 中老年首诊黄疸以恶性梗阻性为多见,药物对中老年肝胆系统损害也不容忽视。超声可作为中老年黄疸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郝卫东  任少华 《临床荟萃》1998,13(21):971-973
梗阻性黄疸(阻黄)是肝脏、胆系和胰腺疾病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多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但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阻黄患者无腹痛发生.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为提高诊断率,现将我院1991年5月~1997年6月间收治的168例无痛性阻黄的病因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梗阻性黄疸的影像诊断学现状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MR、CT等新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 ,梗阻性黄疸的检查更趋完善和直观。现就其新发展 ,梗阻性黄疸的新技术研究作一简要叙述。1 梗阻性黄疸的影像检查方法70年代以前胆道系统检查主要依靠胃肠造影、口服胆囊造影及静脉胆道造影 ,其发展缓慢 ,胆道梗阻病变诊断的准确率较低。 70年代后期超声、经皮肝穿胆管造影、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CT相继应用于临床 ,胆道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均有所提高。 90年代随着螺旋CT、MR等在临床广泛应用 ,胆系检查方法得到迅猛发展 ,近年来出现无X线辐射、无创伤性的MRCP及MRVE ,使得胆道系…  相似文献   

19.
郭丽  许夕蓉  周剑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8):5165-5165
目的探讨内镜下胆管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护理要点和术中配合体会。方法对3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先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确定胆管梗阻的长度、位置,选择合适支架,经内镜置人胆管支架。通过加强全程护理,确保手术成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果36例患者均成功置人支架,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1例、胆系感染2例,经治疗均好转。结论胆管支架置人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加强术前术后的护理及术中配合,对保证手术成功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探讨胆胰系统恶性肿瘤与P53基因及DAN倍体含量之间的关系,以及鉴别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方法;方法 对所有梗阻性黄疸病例均于术前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并确诊,同时术中切取癌组织标本,所有标本用流式细胞仪进行P53蛋白表达和:DNA倍体含量的测定,所得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恶性梗阻性黄疸组织中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1.88%(46/64),良性梗阻性黄疸组织中P53蛋白表达均为阴性;2.恶性梗阻性黄疸组织异倍体表达阳性率为62.50%(40/64),良性梗阻性黄疸组织均为二倍体;结论 P53蛋白与异倍体表达阳性者肿瘤淋巴转移率升高,而肿瘤的分化程度与P53蛋白及异倍体表达阳性率成反比,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确诊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