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临床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移植肠的处理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目的 报告我国首例活体小肠移植术的移植肠处理体会。方法 为1例18岁男性超短肠综合征患放行了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供肠来自患的父亲(44岁),切取供体回肠150cm,UW液灌洗血管,将移植肠动、静脉车受体腹主动及及下腔静脉而吻合,移植肠近端与受体空肠近端行端端吻合,远端与受体空肠远端行侧端吻合,末端造口,术后给子抗排斥,抗感染,抗凝及营养支持等治疗。结果 术后管出现贫血,单纯疱疹病感染和急性排斥  相似文献   

2.
活体小肠移植术后抗排斥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活体小肠移植受体术后抗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经验。方法 18岁短肠综合征患接受活体小肠移植,按FK506+骁悉(MMF)+强的松龙联合用药方案给予免疫抑制治疗。结果 术后一度平稳,手术1mo后药物减量,60d出现排斥反应现象,给予大剂量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治疗3d后症状消失,至今移植肠功能良好。结论 小肠移植术后的抗免疫排斥治疗药物不宜过早减量,我们采用的抗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方案是成功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活体小肠移植术后单纯疱疹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 引言 病毒感染是器官移植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主要原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有关 .1999- 0 5 - 2 0 ,我院在国内首先成功地开展了 1例人活体小肠移植手术 ,术后早期患者发生了单纯疱疹 ,现就其诊断和治疗对策进行回顾和讨论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18岁 ,因患肠扭转、肠坏死行小肠次全切除术 ,残余小肠 40 cm.诊断 :短肠综合症 .于 1999- 0 5 - 2 0行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 ,供体为其父 .术中取其父 15 0 cm回肠为供肠 ,热缺血 1m in,冷缺血 3.5 h,移植肠血管与肾下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吻合 ;移植肠近端与受体残留空肠近端行端端吻合 ;移…  相似文献   

4.
活体部分小肠移植围手术期感染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0 引言 小肠移植术后严重的感染是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 ,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和处理对于小肠移植成功至关重要 ,1999- 0 5 - 2 0我院施行了国内首例临床活体小肠移植 ,现已术后 8m o,经周密的抗感染治疗至今未发生严重感染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性 ,18岁 ,因肠扭转坏死切除了大部小肠 ,仅残余空肠 40 cm,每日腹泻 10余次 ,均为未消化的食物 ,依赖静脉营养维持生命 ,诊断为短肠综合征 .供体 ,男 ,44岁 ,为患者的父亲 .术前 HSV,CMV等感染性标志物均为阴性 .供、受体血型均为 O型 ,HL A及 DR配型均为半相符 .1999- 0 5 - 2 0行活体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活体小肠移植手术后减少内镜检测的频度。方法我们对1例带有残余肠道吻合口瘘的57岁短肠综合征的男性病人,进行了活体小肠移植,移植手术后在严密监测移植小肠的功能的情况下,仅在怀疑急性排斥发生时进行内镜检查。结果病人目前已经生存94天,移植物功能良好。结论小肠移植术后应始终重视排斥反应的监测与防治,非常有必要进行内镜检查,但是内镜检查也不必过于频繁。  相似文献   

6.
人活体小肠移植术后内镜监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报告国内首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后内镜监测结果 ,讨论内镜监测的作用和意义 .方法 自末端回肠肠造口插入内镜 ,观察移植肠粘膜变化 ,并取检肠粘膜组织做病理学检查 .结果 描述了术后不同时期移植肠粘膜的内镜下表现 ,及时诊断出肠道出血、急性排斥反应等并发症 .结论 内镜观察和肠粘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是小肠移植术后最可靠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前,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及/或肠功能衰竭的最理想的标准治疗方法[1~3]。由于小肠及其系膜含有大量的淋巴组织,是诸多器官移植中排斥反应发生率最高、最重的脏器[1]。而免疫抑制剂疗法又可引起肠功能恢复困难,肠腔细菌异位和感染加重。因此临床小肠移植受到严重制约,是各  相似文献   

8.
0 引言  1997- 0 6 ,我院为一名患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的女性患儿成功地进行了活体肝部分移植 ,目前患儿存活140 d.现将其肝功、肾功、血细胞分析等的监测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女 ,年龄 10岁 ,体质量 2 4kg,发育正常 .临床诊断为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 . 1997- 0 6 - 30在全身麻醉下行病肝切除术 ,同时植入其父左外叶肝脏 .用日立自动生化分析仪 ,日本东亚血细胞分析仪 ,日本第一化学、上海长征公司 Trace试剂盒 ,稍加改进 ,自编化学分析参数 ,程序、进行肝功 13项、肾功能、心肌酶谱及同 酶、脂类、C-反应蛋白(CRP)、前白…  相似文献   

9.
管文贤  窦科峰  李开宗 《医学争鸣》2000,21(10):I224-I224
0 引言  1989- 0 7全球首例活体肝部分移植术成功以来 ,这一手术先后在 3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 ,至 1996 - 0 8全球累计总例数已愈 70 0例 ,我院于 1997- 0 6 - 30在日本京都大学Tanaka Koichi教授的指导下 ,成功地开展了 1例活体肝部分移植术 ,至今患者已健康生存 1.5 a,现就其术后中长期管理结合文献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病例 患者为 10岁女性 ,诊断为先天性弥漫性肝内胆管囊性扩张症、复发性胆管炎、肝硬变症 ,1997- 0 6 - 30在全麻下行活体肝部分移植术 ,供体为患儿 40多岁的父亲 ,手术顺利 ,术后早期临床资料已作过报告 [1 ] …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带有残余肠道吻合口瘘活体小肠移植手术经验。方法我们对一例带有残余肠道吻合口瘘的57岁短肠综合征的男性病人,进行了一期活体小肠移植,供体为其32岁的次子,切取供体时完成修剪工作,受体在剔出原吻合口瘘后,移植物血管吻合于肾下腹主动脉、腔静脉。结果病人术后恢复顺利,移植肠功能良好,生活自理。结论对带有残余肠道吻合口瘘的短肠综合征病人可以进行小肠移植,改进手术方式可缩短手术冷缺血时间。  相似文献   

11.
人活体小肠移植受体血清IL-8与排斥反应相关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 观察我国首例活体部分小肠移植受体围手术期趋化因子IL-8的变化及其与移植物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双抗夹心ELISA法测定受体术前及术后1-140d血清IL-8动态水平。结果 受体血清IL-8水平夺术后1d显著升高(2.44ug.L^-1vs0.26ug.L^-1),且于次日迅速下降(1.70ug.L^-1),术后4d达术前水平,血清IL-8的第2个高峰出现于术后67d发生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时(1.47ug.L^-1)。但高度较第1次低,恢复较第1次慢,在术后96d达术前水平。结论 在人活体部分小肠移植中,血清IL-8水平与移植物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急性排斥反应密切相应。可作为重要的小肠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的信号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大鼠同种异体异位节段小肠移植模型,为研究小肠移植排斥反应提供良好的动物模型。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100只,供、受体各50只,进行同种异体异位节段性小肠移植。结果:预试验10次,术后72h存活率40%。正式实验40次,术后72h存活率85%。全部手术时间平均160min,供体手术时间平均70min,受体手术时间平均90min。结论:良好的血管吻合方法以及输血、补液、保温等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显微镜下大鼠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传统的小肠移植(SBT)模型基础上建立一个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稳定和实用的大鼠小肠移植模型。方法供、受体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切取供肠的范围包括全小肠、门静脉(PV)及其带肠系膜上动脉(SMA)的腹主动脉(AO)袖。动脉吻合采用供体带SMA的AO袖与受体的AO端侧吻合,静脉吻合采用供体的PV与受体的下腔静脉(IVC)端侧吻合,移植肠近端结扎远端造瘘。结果在大量预实验的基础上共进行正式实验33次,手术成功率为84.8%,供体手术时间控制在60min以内,受体手术时问控制在100min以内。结论完全在显微镜下建立大鼠SBT模型具有手术视野清晰、术中操作定位准确、局部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存活率高、模型稳定和实用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模型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原住小肠移植的手术技术,为研究移植小肠功能及排斥反应提供良好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小肠供体的门静脉与受体下腔静脉端侧吻合,供体带主动脉片的肠系膜上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端侧吻合,受体相应长度肠管切除,供体近、远端肠管与受体相应肠管切除后近、远端以端端吻合的方式建立原位小肠移植模型.术后禁食4d,不禁饮,每天分2次经皮下分别给予5%葡萄糖生理盐水2 mL,术后不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小鼠存活超过5d认为手术成功.结果:行原位小肠移植30次,术后5d存活率达60%(18/30).手术失败的12例小鼠主要死亡原因为动脉吻合口部位狭窄及吻合口处血栓形成5例,吻合口出血导致出血性休克2例,术后肠瘘导致腹腔内感染5例.供体手术时间(40±4.5)min,热缺血时间约0.5min,供体肠段肠系膜上动脉组织片修整时间约为3min,供体冷保存时间为(30±7.5) min,受体手术时间(95±8.0)min,其中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为(38±3.5) min,静脉吻合时间(10±2.0)min,动脉吻合时间(15±3.0)min,成活小鼠受体手术平均出血量约0.2mL.结论:良好的供体肠段的获取、高质量的血管吻合和肠道吻合及供、受体补液是提高小鼠小肠移植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在小肠移植物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显微外科技术构建同系和异系大鼠小肠移植模型,以同系移植组作为对照组,异系移植组作为实验组。分别在术后7 d、28 d、90 d进行移植物活检,常规病理学检测,应用Realtime-PCR技术检测移植物内PDGF mRNA转录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PDGF的表达进行定位。结果检测显示,所有移植物中PDGF mRNA转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到实验终点即POD90所采集的标本中以实验组的mRNA转录水平最高。免疫组化可见,PDGF在间质及小肠腺体内高表达。结论 PDGF因子在终末期小肠移植物中高表达,说明PDGF因子对于小肠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有重要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Wu J  Li T  Qi H  He Z  Li Y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6(12):1153-1157
目的:探索原住小肠移植的手术技术,为研究移植小肠功能及排斥反应提供良好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小肠供体的门静脉与受体下腔静脉端侧吻合,供体带主动脉片的肠系膜上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端侧吻合,受体相应长度肠管切除,供体近、远端肠管与受体相应肠管切除后近、远端以端端吻合的方式建立原位小肠移植模型.术后禁食4d,不禁饮,每天分2次...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国内首例全小肠移植成功的经验,着重探讨了临床小肠移植供受体的选择与准备的有关问题。国内供体的选择与准备有其不利之处,供体术前不能进行肠道准备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且供肠都有热缺血的存在,因此,为了获取高质量的供肠,应严格而充分地进行供体的选择与准备。小肠移植的适应证主要是长期依赖TPN或应用TPN后引起严重并发症的肠衰竭患者。受体的周密准备将有利于手术的成功,减少排异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并将促进移植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简化大鼠原位全小肠移植术式,建立符合生理条件、稳定的动物模型。方法取32只封闭群雄性SD大鼠为供、受体,进行同种同基因原位无造瘘全小肠移植,腹主动脉、门静脉的吻合改良为三袖套法。结果手术成功率为87.5%(28/32),供肠热缺血时间0 min,冷缺血时间(32±5)min。术后7 d受体存活率100%。结论改良的大鼠原位全小肠移植三袖套血管吻合法缩短供肠冷缺血时间,吻合口无出血,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此方法操作简单,为研究小肠移植后急、慢性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以及肠道功能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