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静脉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不同部位CT静脉血管造影21例,颈静脉及门静脉系统血管造影由上肢静脉注入对比剂,下腔静脉及下肢造影由小隐静脉注入对比剂,行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血管成像技术及诊断价值.结果静脉血管CT造影表现不同于动脉CT造影,不同部位的静脉血管表现不同.21例中发现颈鼻咽癌侵犯血管1例,血管走行纡曲1例;下腔静脉瘤1例,肿瘤压迫下腔静脉1例;门静脉高压1例,疑肠系膜上静脉内血栓1例;11例下肢静脉血栓.结论不同部位的静脉影像表现存在差异,不同的重建技术对血管的显示有影响.下腔静脉造影应注意假象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血管成像方法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70例肝脏多期增强扫描患者,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血管成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表面遮盖显示(SSD)重建技术,分析三种重建方法对肝动脉、门静脉系统以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HTVPC)显示情况。结果肝动脉期CT血管造影术(CTA)对二级肝动脉、三级分支以下肝动脉、肿瘤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的显示率分别约90%、69%、90%、69%。MIP与VRT对二级肝动脉分支及肿瘤供血动脉显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级以下肝动脉分支及肿瘤血管的显示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MIP显示率为高。门静脉期CTA可显示正常肝内门静脉5~6级分支。肝癌肝动脉-门静脉瘘发生率约13.9%,门静脉癌栓发生率约58%,以MIP显示最佳。结论16层螺旋CT肝血管成像是了解肝动脉、门静脉系统状况及肝肿瘤血管性病变的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以MIP及VRT价值较大,可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重要信息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 146例患者行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图像质量及狭窄程度.其中33例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结果 1 262节段能满足管腔评价,270个节段不能满足管腔的评价.常规造影显示正常或轻度狭窄、中度狭窄的节段,CT有89.6%的节段与其分级一致;显示重度狭窄的节段,CT有90.9%的节段与其分级一致.结论 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简便优良的检查方法,显示有临床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50%)的准确性很高,对桥血管及冠脉支架术后复查具有优良价值.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颈动脉颅外段血管成像的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通过比较使用不同注射速率及不同剂量算法所获得的CTA成像,优化注射速率及对比剂的应用剂量.方法对106例行CT头颈部血管造影患者最佳延迟时间的选择、最佳速率的选择、最佳对比剂剂量的应用及最佳扫描方法的选择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利用剂量计算公式:剂量=20 ml 注射速率×扫描时间 注射速率×扫描时间×(体重-45)/45,从16 s开始扫描且注射速率为3.5 ml/s的扫描方法为最理想的方法.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颈动脉CTA成像,可以在保证质量前提下节约1/2~1/3的对比剂.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胰腺双期血管成像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胰腺双期血管成像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方法 46例疑胰腺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 ,分别于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进行血管成像。统计SSD、MIP及VR成像对正常腹腔动脉及其分支的显示率 ,统计门脉期VR成像对正常门静脉主干及其属支的显示情况。结果 VR成像对正常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 10 0 %、10 0 %、90 .9%。对正常门静脉主干、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显示率均为 10 0 %。根据肿瘤浸润血管的情况作出可切除性判断。结论 多层螺旋CT胰腺双期血管成像是了解胰周血管情况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具有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虞崚崴 《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6,3(4):317-31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63例冠状动脉(其中冠状动脉内放置带膜支架4例,冠状动脉搭桥7例)行多层螺旋CT检查,回顾性重建心电门控轴位图像,并对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血管进行多平面重建(MPR)、二维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MIP)、容积重建(VR)等后处理方法,对图像质量及冠状动脉疾病影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及主要分支显示优良率81.2%,能发现管壁钙化、狭窄等。质量差的图像主要表现有冠状动脉运动伪影、管腔显影不良等。结论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作为一种检查手段,能为临床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和随访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肾动脉血管成像(CTA)的应用价值。方法46例患者行64排螺旋CT肾动脉CTA,将原始图像传至工作站,对肾动脉进行三维血管重建。结果MCTA能清晰显示肾动脉主干及各级分支。46例中,23例正常肾动脉,13例肾动脉狭窄,其中2例两侧肾动脉狭窄,5例肾动脉钙化。2例。肾动脉瘤,8例副肾动脉。结论MCTA是肾动脉无创血管成像最好方法之一,对肾动脉病变显示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腹腔动脉血管成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显示腹腔动脉的能力。方法 37例病人行腹腔动脉多层面螺旋CT血管造影。平扫后行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 ,动脉期参数为层厚 3.2mm ,重建间隔 1.6mm ,螺距 1.2 5 ,延迟时间 2 5s ,对比剂量 70~ 90ml,动脉期数据传入工作站行最大密度投影法和容积显示法重建。结果 34例常见型腹腔动脉 ;1例肝固有动脉缺如 ,2例富血供肝细胞癌 ,其中 1例肝左叶癌见肝左动脉供血 ,1例肝右叶癌见肝右动脉供血 ,供血动脉增粗毛糙。所有腹腔动脉的CT血管造影显示情况为脾动脉 10 0 % ( 37/37) ,肝总动脉 10 0 % ( 37/37) ,肝固有动脉 10 0 % ( 36/36) ,肝右动脉 90 % ( 31/37) ,肝左动脉 89% ( 30 /37) ,胃左动脉 60 % ( 2 0 /37) ,胃十二指肠动脉 90 % ( 31/37)。最大密度投影法和容积显示法的显示能力相当 ,t=1.441,P =0 .2 0 0 (配对t检验 )。结论 腹腔动脉的CT血管造影是可行的 ,最大密度投影法和容积显示法的显示能力相当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MS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患者行MSCTA,其中25例患者同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在56例MSCT冠状动脉造影中,54例MSCT冠状造影检查均成功显示冠状动脉各主支,其中28例患者、78支冠状动脉显示有不同程度的钙化与狭窄;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均可显示冠状动脉的各主支及分支,18例可显示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但2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征.结论 MSCTA检查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前MSCT是主动脉成像的常用手段,因其扫描范围大而致X线射辐射量大、对比剂使用多,临床研究一直以减少对比剂使用量以及辐射剂量为热点,本文就近年来MSCT主动脉血管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3月-2007年10月间经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5例.MSCTA采用GE 16排螺旋CT,所得原始数据在工作站采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建(CPR),对动脉瘤的大小、载瘤动脉、瘤颈、管壁钙化及瘤内血栓等方面进行显示,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对比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结果 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显示敏感性和准确率分别为93.44%和100%,显示动脉瘤的平均直径为8 mm,最小动脉瘤直径为3.41 mm;清晰显示瘤颈43例,瘤壁钙化26例,瘤内血栓13例;DSA显示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 mm,清晰显示瘤颈33例,瘤壁钙化6例,瘤内血栓5例.MSCTA对于动脉瘤周边邻近骨质结构及瘤内血栓、管壁钙化及瘤颈的显示与DSA比较具有显著的优势(P<0.05).结论 MS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较好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比较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三种管电流曝光技术,探讨其最为合适的管电流控制方式.方法 从900例CT冠状动脉成像患者中,回顾性地分析180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分A、B、C三组,每组60例,使每组病例在年龄、性别、体重、心率四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固定管电流700 mA扫描;B组按体重为50~65 kg、66~80kg、>80 kg分三小组,分别用330~430 mA、430~530 mA、530~630 mA扫描;C组用ECG调制管电流曝光技术扫描;A、B、C三组其余扫描和重建方式相同:120 kV、0.35 s/360°、层厚0.625 mm、螺距pitch 0.20~0.26,按标准算法重建图像.由两名副主任医帅以双盲法分别对A、B、C三组图像进行质量评分,比较A、B、C三组各自平均CT剂量指数(CTDI)、累计受照射剂量(DLP)和有效剂量(ED)的差值.结果 ①A、B、C三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77分±0.22、3.74分±0.32、3.75分±0.36,对A、B组问,A、C组间差异进行t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②A、B、C三组各自平均CTDI、DLP和ED分别为122.84±8.82 mGy/slice、2356.80 mGy-cm、40.07 mSy;92.37±5.92 mGy/slice、1772.20 mGy-cm、30.13 mSy;75.02±4.36 mGy/slice、1314.00 mGy-cm、22.34 mSy.C组指标值低于B组,且C组明显低于A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用ECG调制管电流曝光技术能获得优质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同时能有效地减少曝光量及辐射剂量,减少患者的辐射危害.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对肝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肝转移瘤双期动态增强扫描的CT征象。方法:应用螺旋CT对67例肝转移瘤病人分别进行平扫、增强后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扫描,观察瘤灶双期动态扫描的CT征象。结果:(1)67例中29例肝动脉期瘤灶边缘部出现环形强化,其强化密度高于正常肝,低于主动脉。门静脉期瘤灶边缘部的环形强化范围不扩大,其中27例密度仍可高于或等于正常肝,2例密度低于正常肝。(2)67例中22例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瘤灶边缘部和瘤内均无明显强化,密度低于正常肝。(3)67例中7例肝动脉期瘤灶出现全瘤均匀性或不均匀性强化,密度高于正常肝;门静脉期瘤灶密度下降,密度等于或低于正常肝。(4)67例中8例肝动脉期多发的肝转移瘤中,一部分瘤灶出现全瘤均匀性或不均匀性强化,或边缘部环形强化,密度高于正常肝;门静脉期密度下降至等于或低于正常肝。另一部分瘤灶则动、门脉双期均始终未见强化。结论:肝转移瘤CT双期动态增强扫描的主要征象是:(1)动脉期瘤灶边缘部出现密度高于正常肝的环形强化,门静脉期此环形强化范围无扩大,密度仍高于或等于正常肝。(2)双期扫描瘤灶均无强化,呈低密度。(3)双期扫描部分瘤灶强化,另一部分瘤灶则始终未见强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显示腰膨大动脉(AKA)时,不同扫描延迟时间对AKA显示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332例接受扫描胸腹部增强CT且无动脉系统疾病的患者的扫描资料。全部扫描资料采用传统固定延迟时间扫描法,并按不同的扫描延迟时间分成三组(23s、40s、60s),分别观察每一组AKA显示率,进行对比研究,寻找显示AKA合适的扫描延迟时间。结果扫描延迟时间23s、40s、60s组显示率分别为24%、67%、27%。结论40s是MSCTA显示AKA的合理扫描延迟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移植手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例肝移植患者(男6例,女1例,平均年龄45岁),手术前后1周内均行MSCT肝脏平扫、动态多期增强扫描、3D血管重建、体积测量,CT结果与手术进行对照.结果肝硬化7例,伴有严重肝萎缩2例、小肝癌4例.3D血管成像:100%显示肝总动脉、门静脉、肝静脉起源、长度及主分支;1例肝动脉变异起自肠系膜上动脉,肝总动脉狭窄1例,门静脉狭窄1例,门静脉主干血栓1例,移植后血管并发症1例.术前、术后CT结果均与术中相符.结论 MSCT在肝移植手术前后是一种可行性检查方法,能准确、客观反映肝实质及肝血管情况. 相似文献
17.
64排螺旋CT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7例自发性SAH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层厚0.625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重建(SSD)、容积显示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并对照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64排螺旋CTA共发现46例48个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VM)14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静脉窦栓塞1例,阴性4例。64排螺旋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的空间关系;能清晰显示AVM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及引流静脉。结论64排螺旋CTA微创、快捷、可靠性高,可作为自发性SAH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时间减影法与双能量减影法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双能量减影法与时间减影法CT脑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和扫描剂量,评价两种方法的优劣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0例临床怀疑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包括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双能量程序,即A球管采用80 kV,B球管采用140 kV,一次性扫描采集两个不同能量的数据.数据后处理:①用平扫+80 kV增强数据行传统去骨数字减影(时间减影法);②用80 kV及140 kV两个不同能量的数据行直接去骨减影(双能量减影法).保存减影后数据,完成容积显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将MIP及VR图像质量分为4级,比较两种处理方法的图像质量和患者所接受的平均有效放射剂量.全部病变结果均经手术或介入证实.结果 ①两种方法均清晰显示所有患者的颈内动脉颅内主干及主要分支,Willis环显示清楚;两种方法总体质量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种方法均清晰显示24例动脉瘤大小、形态、与载瘤动脉关系、瘤颈及瘤轴指向;4例血管畸形病例均清晰显示异常血管团的形态和范围,动静脉畸形较好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③时间减影法CTA患者受到的平均有效放射剂量为(26.60±0.50)mSv,双能量CTA的平均有效放射剂量为(22.40±0.50)mSv.结论 时间减影法与双能量减影法CT血管成像均能清晰显示正常颅内血管及血管性病变;双能量减影法患者受到的放射剂量更低.对扫描中不配合患者,双能量减影法去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排容积CT头颈联合动脉成像最佳对比剂浓度的扫描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头颈动脉联合成像的扫描延迟时间与靶血管中对比剂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重新设计扫描延迟时间公式,按新公式扫描测量52例头颈CTA靶血管中对比剂浓度。结果使用新设计的延迟时间公式扫描,测得颈总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对比剂浓度CT平均值为(370±51)HU,而原公式对比剂浓度CT平均值为(440±79)HU,明显高于新公式(u=6.5565,P<0.01)。结论使用新公式计算扫描延迟时间,可将头颈CTA中靶血管对比剂浓度稳定地控制在显示血管软斑块的浓度值上,避免对比剂浓度过高、静脉过度显影等造成静脉伪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