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人动态心电图连续检测24小时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变化.方法分析了200例动态心电图,分为冠心病组112例和非冠心病组88例,对两组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表现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房性心动过速冠心病组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发生率冠组高于非冠组p<0.01,且冠心病患者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结论冠心病人应定期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观察心肌缺血程度,预后及治疗效果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心病人动态心电图连续检测 2 4小时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变化 .方法 分析了 2 0 0例动态心电图 ,分为冠心病组 112例和非冠心病组 88例 ,对两组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表现进行对比观察 .结果 房性心动过速冠心病组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 (p <0 .0 5) ,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发生率冠组高于非冠组p <0 .0 1,且冠心病患者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结论 冠心病人应定期行动态心电图检查 ,对观察心肌缺血程度 ,预后及治疗效果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宽QRS波心动过速(WRT)是指WRT发作时心室率大于或等于100次/分,QRS波时限大于或等于0.12秒的心动过速,是需急诊鉴别与处理的快速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又为临床医师及心电图工作感到颇为头疼的心律失常。鉴于用来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常用药物,如洋地黄,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常可使室性心动过速恶化,故宽QRS波心动过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PVT)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90例PPVT患者,均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根据波形特征分为A组(右室起源,n=48)与B组(左室起源,n=42)比较各参数.结果 两组平均心室率、QTcd、QRS时限、ST-T段改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QRS电轴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71例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发生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动态心电图对71例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发生规律及其昼夜节律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房性心动过速以冠心病发生率最高(49.3%);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老年组检出率最高,尤以男性发生率增加更为明显,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房性心动过速昼夜节律减弱。结论:冠心病患者受到心房肌缺血、缺氧、炎症、变性、纤维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心房肌除极速度不一致,利于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主要因素与心肌退行性病变引起心脏自律性、兴奋性及传导性发生改变有关;房性心动过速昼夜节律减弱,提示老年人房性心动过速多为病理性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12导联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伴发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心血管科室收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进行常规心电图以及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在常规心电图检查完成后实施动态心电图检查,采用12导动态心电记录仪对病人进行24h心电变化连续监测。将所有患者的检查诊断结果记录在册,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 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出心肌缺血阳性率为66.67%,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检出率3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种心电图中,房性心律失常(二、三联律及成对期)、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率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12导联动态心电图室性心律失常(早发及二、三联律)、房性心律失常(早发期)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伴发心律失常的诊断中检出率更高,临床使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就诊于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52例。所有患者行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测。观察分析两种检测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心律失常检出率以及发病规律。结果:动态心电图检测心肌缺血的准确率为98.1%,常规心电图为8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21,P=0.019)。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性期前收缩、束支传导阻滞、房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心肌缺血发作在日间06:00~12:00发生阵次最多。结论: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监测中的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心电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患者的心电图资料。结果: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可出现多种形式的异常心电图表现,其中以肺型P波、窦性心动过速、肢体导联低电压、ST—T改变、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房颤动最为常见。结论:心律失常是慢性肺心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在急性发作期以室上性心律失常为主,了解其心电图特点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收缩期喀喇音及收缩期杂音与二尖瓣叶中的一叶或二叶脱垂有关,且已观察到心律失常是其常见表现之一.本文目的在于阐述二尖瓣脱垂(MVP)综合征中心律失常的流行病学、心律失常的种类及心律失常观察方法、预后和猝死的关系、MVP中心律失常的处理.MVP中心律失常的流行病学MVP心律失常的流行病学研究主要基于24h动态心电图,从大量Holter研究资料显示,MVP病人有较高的房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房性早博发生率为7.5%~63%,而室性搏早发生率范围较窄为58%~87%,对于室速的发生率还存在争论,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在普通人群中也有较高发生率.在Framingham研究中,24h动态心电图  相似文献   

10.
阵发性宽QRS波心动过速主要见于室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束支功能性或器质性传导阻滞,二者的临床及心电图特征相象,鉴别诊断十分困难。无人区心电轴是近年来用于宽QRS波心动过速鉴别诊断中的新方法、新标准,其心电图特征性强、诊断的特异性几乎达100%。本资料对20例阵发性宽QRS波心动过速心电图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选自我院2000年9月-2005年9月急诊和住院的20例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32-75岁,平均51·2岁。均为宽QRS波心动过速,其中室性心动过速1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4例。二、方法:来院后,作常规12…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选择160例患者应用标准Bruce方案进行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同步监测血压和12导联心电图,记录运动前、运动中及恢复期的血压和心电图。结果:160例运动试验诱发心律失常共36例,发生率为22.5%,运动试验阳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44.9%)高于阴性组(12.7%)。结论:运动试验可辅助临床对冠心病的诊断,运动试验阳性组诱发的心律失常多于阴性组,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见,运动中、运动后发生心律失常可能与心肌缺血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于常规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诊断冠心病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10年4月到2012年4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均采用常规心电图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对于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采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心肌缺血、房性早搏成对以及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组,结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是一种有效的诊断冠心病的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研究证据表明许多自然系统和生物系统没有固定的特征尺度,而是展现自相似特性。本文利用消除趋势波动分析(DFA)方法,分析窦性心律、房性心律失常的ECG信号的自相似特性,以实现这两种心律失常的检测。并利用DFA方法对MIT-BIH标准数据库中的正常窦性心律、房性期前收缩(也称为房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信号进行了分析和检测,得到这三种信号的尺度指数,据此区分出窦性心律、房性心律失常和正常窦性心律,此结果表明DFA方法能够检测窦性和房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4.
应变率成像在胎儿房性心律失常诊断中应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对胎儿房性心律失常时心肌结构力学及形变学影响的应变与应变率研究,评价胎儿心律失常时对心肌应激状态、运动传导就及功能的影像。方法对检出的77例胎儿心律失常(其中室上性心动过速(SVT)12例、65例为频发性房性早搏(PAC))进行VVI成像技术分析,检测心律失常时胎儿心肌运动速度向量变化及对应变与应变率影响,对照组80例心率正常胎儿。结果胎儿SVT12例中7例持续发作48h者治疗前心室率250—310bpm,均合并心衰及出现水肿,VVI速度向量振幅明显降低,其应变与应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阵发一陛SVT5例VVI速度向量振幅-过性降低,心肌应变与应变率无变化;频发PAC组示早搏时速度向量振幅改变,且运动方向同步,心肌运动三维数据定量可显示旱搏及代偿间期的三维模式,应变与应变率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VVI成像通过心律失常心肌结构力学变化解析胎儿心律失常,特别是对胎儿心动过速时的快速心率可进行实时动态分析。及应用M型扫描法确认心动周期使胎儿心肌应变与应变率分析成为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生物节律特征。方法:选取87例经头颅CT、CTA、DSA及脑血管彩超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患者,在自然光暗循环条件下利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or,TcD)对患者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进行24小时以上连续监测后判断分析24小时12个时间段的发病时间特征。结果:8:00点和20:OO点两个时间点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其他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流速显著较快(p〈0.05),脑血管痉挛的节律变化特征呈“双峰”表现。结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时间具有典型的近日节律特征,其发病高峰期位于每目的8:00点及20:00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动态心电图观察阵发性房颤的发作特征,以探讨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机制。方法:对4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男20例,女21例。平均年龄66±13岁。冠心病10例,高血压病8例,糖尿病3例,甲亢性心脏病2例。观察动态心电图中心律失常的特点及与阵发性房颤的关系。结果:41例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均可见房性早搏。频发者23例,占56.1%(23/41)。伴阵发性心动过速及心房扑动30例,占73.2%(30/41)。伴房性早搏二联律,房性早搏未下传及长R-R间期的35例,占85.3%(35/41)。伴有窦性心动过缓11例,占26.8%(11/41)。结论: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有多种因素,以房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其中又以房性早搏居多,早搏的联律间期越短,越容易诱发阵发性房颤。房性早搏二联律,房性早搏未下传及长R-R间期诱发阵发性房颤的原因可能为长短周期机制。部分病例存在窦性心动过缓,与阵发性房颤的关系可能是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参与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心电图是心肌缺血检测的一种方便、经济、无创的工具,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ST-T段变化.鉴于心脏是一个混沌系统,本文从非线性角度出发,对心电图特征参数序列进行分形维数和最大Lyapunov指数分析,其中特征参数序列包括:心电图RR间期,瞬时心率HR(heart rate),ST段的平均幅值STmean,ST段最小幅值STmin,STmean与HR的比值STr,T波峰末间期TpTe,R波峰值Ramp,T波峰值Tamp.利用公共数据库Long-term ST database(LTST)中心肌缺血和非心肌缺血心电数据,通过统计t检验分析,除最大分形维数分析中的TpTe与最大Lyapunov指数分析中的Ramp和Tamp特征参数外,其余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基于心电图的非线性分析为心肌缺血检测与诊断提供另一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组织多普勒成像超声检测在胎儿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超声检测在胎儿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对100例孕妇进行组织多普勒成像超声检测,测量房室传导时间(AV)及心室开始收缩至下一心动周期心房开始收缩的时间间期(VA)。均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平均值。对于偶发心律失常的胎儿,测量AV、VA时,取心律失常前或后至少3个窦性心动周期以外开始测量;同时测量心律失常时的AV、VA并与自身窦性心率进行比较。结果 (1)100例胎儿的心脏传导时间均被成功测量,心脏结构均正常,心律正常88例,偶发心律失常12例。AV、VA与心率呈负相关,AV在不同心率胎儿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在不同心率胎儿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V、VA与心率呈负相关。AV在不同心率胎儿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在不同心率胎儿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2例偶发心律失常胎儿心脏结构正常。4例为心动过缓胎儿中,1例表现为AV、VA均明显延长,l例AV明显延长,2例VA明显延长。8例为房型期前收缩,其中2例为二联律,早搏周期VA均较窦性心率时缩短,其后代偿间歇周期的VA除2例外均明显延长,早搏周期AV、代偿间歇周期AV与窦性心动周期的AV相比无明显改变。结论组织多普勒成像超声检测对产前超声筛查胎儿心律失常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临床意义。结论组织多普勒成像可简单快速地定量测定胎儿心脏传导时间,对产前超声筛查胎儿心律失常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CLBBB)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常规心电图检查为CLBBB的162例住院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动态心电图显示:97例患者合并各种类型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显示:111例发生不同程度左房、左室肥大及心脏瓣膜病变,左室射血分数(LVEF)≤50%者80例。37例冠脉造影显示:以左前降支为主的单支及多支病变16例。结论:CLBBB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主要为高血压、冠心病、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扩张性心肌病等,且多伴发各种类型心律失常,易导致心功能不全。临床应对CLBBB尤其是新发的CLBBB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评估,必要时行冠脉造影及心脏电生理检查以明确原因,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