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健侧C7神经根椎体前移位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13,自引:11,他引:2  
目的报道应用健侧C7神经根椎体前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健侧C7于前后股分叉处切断,经颈血管鞘和食管后深层,椎体前面通路移植5~6股腓肠神经与患侧臂丛上干吻合重建臂丛上干功能6例。结果术后6例随访13~18个月,其中1例肩外展肌力、屈肘肌力均恢复至4级;3例肩外展肌力恢复至4级,屈肘肌力恢复至3级;1例肩外展肌力恢复至3级,屈肘肌力恢复至2级;1例肩外展及屈肘肌力均恢复至2级。结论健侧C7经椎体前短通路重建臂丛上干功能,在临床应用上是可行、安全的,具有缩短神经移植长度,缩短神经功能恢复时间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87年7月~1994年6月,对21例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采用神经移位修复。其中复合移位4组神经(膈神经、副神经、颈丛运动支、肋间神经)者1例,3组(膈神经、副神经、颈丛运动支)者6例,2组(膈神经、副神经)者9例,1组(膈神经或颈丛运动支或肋间神经)者5例。术中发现臂丛神经变异1例,对4例合并锁骨下动脉损伤者,在神经移位的同时进行血管修复,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有利于神经的康复。随访到19例,随访时间为8个月~6年2个月,优良率达73.7%。认为,神经移位术是修复神经根性撕裂伤的常规方法,合并血管损伤者也应同时修复,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健侧C7神经联合多组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后正中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自2005-06—2010-06诊治40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首先行臂丛神经探查和健侧C7移位术一期。间隔4~8个月后完成健侧C7移位术二期及附加其他神经移位,按附加手术的不同分为3组,其中第1组10例健侧C7神经根移位于正中神经附加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第2组15例健侧C7神经根移位于正中神经附加肋间神经移位肌皮神经;第3组15例健侧C7神经根分2股分别移位于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附加副神经移位肩胛上神经。结果 40例获得随访3年余,1、2、3组有效率分别达50%、60%、73.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侧C7神经根联合多组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但不同附加术式未见明显疗效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探讨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不同术式及不同神经吻合方法的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各方法对神经再生的影响及予后。方法本组64例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患者将其分成A,B两组。A组30例为实验组,将健侧颈7神经根部分切断,与患侧尺神经远端行部分端端吻合(尺神经自颈椎椎体前食管后穿过);尺神经近端自然分成两束,分别与患侧正中神经、桡神经远端一期行端端吻合;B组34例为对照组,将健侧颈7神经根完全切断,与患侧尺神经远端行端端吻合(尺神经自颈前皮下穿过),患侧尺神经近端于二期(术后8个月)与患侧正中神经或桡神经远端行端端吻合。术后定期观察随访并记录分析结果。结果术中神经吻合张力A组明显小于B组;术后健侧上肢短期感觉运动异常改变,A组较B组发生率低,且症状消失快,但电生理检查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患肢功能恢复结果,A组较B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健侧颈7部分切开,术后减少了上肢感觉、运动异常的发生率,且症状消失快,同时吻合神经的直径相当,也减少了供区神经资源浪费;患侧尺神经自颈椎椎体前食管后穿过减少了神经吻合的张力;一期手术即可完成患侧上肢两条神经移植,患者痛苦小,病程短,费用低,易接受。因此A组改良的方法优于B组常规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副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相似文献   

7.
健侧颈7神经根移位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术后患侧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情况,以及该术式对健侧肢体的影响。方法 2008年8月-2010年11月,采用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2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4~47岁,平均33.3岁。术前临床检查及电生理检测均确诊为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其中修复正中神经16例,桡神经3例,肌皮神经3例;一期手术2例,二期手术20例。观察手术前、后患侧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1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7~25个月,平均18.4个月。健侧C7神经根修复正中神经:屈腕肌肌力达3级或以上10例,屈指肌肌力达3级或以上7例;感觉恢复达S3或以上11例。健侧C7神经根修复肌皮神经:屈肘肌肌力达3级或以上2例;前臂外侧皮肤感觉达3级2例。健侧C7神经根修复桡神经(失访1例)伸腕肌肌力达3级1例;感觉恢复达S3 1例。结论健侧C7神经根全干移位修复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效果较好,分期手术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桡神经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桡神经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临床疗效。方法1993~1999年,用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桡神经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107例,36例获得2年以上随访。男31例,女5例;年龄7~44岁,平均27岁。受伤距第一次神经移位手术的时间为3~36个月,其中3~6个月4例,6~12个月29例,12~24个月2例,24~36个月1例,平均间隔时间9.4个月。整个手术过程分三期完成。第一期:锁骨上下臂丛神经探查,将膈神经移位至上干前股或通过神经桥接至肌皮神经;副神经移位至肩胛上神经;正中神经腋前区皮下预置。第二期: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用于桥接的尺神经。第三期:肋间神经移位至正中神经,肋间神经移位至胸背神经;尺神经与桡神经吻合术。3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24~84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指标包括:桡神经支配肌肉运动改善情况,肌肉再生电位恢复情况,桡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变化。结果运动功能改善者29例,占患者总数的80.6%;感觉功能改善者27例,占75.0%。结论健侧C7神经根移位至桡神经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总体效果满意,但肱三头肌功能恢复欠佳。  相似文献   

10.
神经移位治疗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阐明神经移位治疗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的疗效。方法 1990年3月至1998年2月,对14例臂丛干根性撕脱伤患者,将同侧胸前外侧神经直接移位于腑神经,胸背神经直接移位于肌皮神经,以重建三角肌、肱三头肌功能。结果 术后随访1年以上,三角肌肌力8例恢复至M4,4例M3,2例为M3-;肱二头肌肌力14例均恢复至M4。结论 运用同侧胸前外侧神经、胸背神经移闰的方法治疗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疗效较好;对原有的臂丛中、下干神经的主要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肋间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根性撕脱伤两种术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肋间神经移位直接与肌皮神经缝合 ,和通过皮神经移植桥接肌皮、肋间神经两种术式的疗效。方法  3 2例全臂丛根性撕脱伤 ,其中将肋间神经游离 10~ 13cm ,经电刺激证实含有运动神经束后切断 ,与肌皮神经直接缝合 2 0例。在肋间神经与肌皮神经间移植皮神经 (平均长 10 .2cm) 12例。术后平均随访 3年 ,观察肱二头肌屈肘功能及肌力的恢复。结果 肌力达 3级或 3级以上的 ,神经移位组占 75 % ,神经移植组为 2 5 %。结论 肋间神经与肌皮神经缝接后 ,屈肘功能恢复明显 ,直接缝合组优于神经移植桥接组 (P <0 .0 1)。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椎体前通路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健侧C7神经根在干股交界处切断,近端游离至椎间孔处,经前斜角肌的深面翻转至椎体前食管后间隙,经4-6股皮神经桥接,修复患侧上干或上干后股。2002年3月-2003年8月,共完成21例手术,其中14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14例中男12例,女2例;年龄17-41岁,平均31岁。手术时间:伤后2~6个月,平均4个月。全臂丛神经撕脱伤5例,上中干撕脱伴下干不全损伤8例,上中干锐器伤1例。结果:14例患者术后随访12~19个月,平均16个月。健侧C7神经根修复患侧上干或C5、C6神经根或上干前后股的10例,9例肩外展及屈肘肌肌力≥3级,1例无效;健侧C7神经根修复患侧上干后股或C5神经根的3例,肩外展肌肌力均≥3级;健侧C7神经根修复C6神经根1例,肱二头肌肌力为0级。结论:健侧C7神经根经椎体前通路移位修复臂丛神经上干的同时重建肩外展及屈肘功能或修复上干后股重建肩外展功能,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颈7神经移位修复臂丛撕脱伤两根受损神经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索利用颈,神经移位同时修复两根受损神经的可行性. 方法 建立大鼠颈,移位同时修复两根受损神经的动物模型,并与传统C7单组移位术进行神经再生疗效的比较. 结果 各项指标显示:术后早期(2~6周)颈,修复两根神经组神经再生效果劣于同时间段单组移位组,但随观察时间延长,术后8周起各项再生指标逐渐接近单组移位组和正常对照组,至12周,多数指标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大鼠颈7神经根能提供足够再生纤维同时恢复两根受损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寻求健侧C7神经根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手术中尺神经与桡神经的最佳吻合部位。方法在10具2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上观察桡神经及其肱三头肌肌支的解剖学特征;尺神经的解剖学特征;尺神经不同水平与对侧颈根部的距离。结果桡神经从后侧束发出部位到发出肱三头肌长头的第一支肌支之间的距离为(8.2±1.4)cm,从发出长头的第一个肌支部位到外侧头最后一个肌支发出部位之间的距离为(4.8±0.7)cm。尺神经肘部以上几乎无分支,尺神经在发出部位的直径为(6.7±0.6)mm;在肘部的直径为(6.3±0.5)mm;在腕部的直径为(4.0±0.4)mm;从锁骨下尺神经发出部位到肘部的长度为(29.0±2.6)cm;从锁骨下尺神经发出点到对侧颈根部的距离为(18.0±1.8)cm。结论健侧C7神经根移位修复桡神经,尺神经与桡神经的最佳吻合部位是锁骨下区,在此部位吻合不但能保证肱三头肌功能恢复,而且大大缩短桥接神经的长度。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urative effects of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using a contralateral C7 transfer technique for treatment of brachial plexus injury induced by root avulsion. Methods: Sixty‐four patients with brachial plexus injury due to root avulsion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30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Group A and 34 in Group B. In Group A, the contralateral C7 roots were partially transected and anastomosed to one end of an ulnar nerve graft which had been removed from the affected limb. The other end of the ulnar nerve wa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nd anastomosed to the distal ends of the recipient median and radial nerves, respectively. In Group B, the whole of the contralateral C7 roots was transected and anastomosed to one side of an ulnar nerve graft, the other side of which was anastomosed eight months later to the distal ends of the recipient median and radial nerves. All subjects were followed up and the outcomes assessed. Results: Neurological deficit and recovery time of the donor limb in group A were less than those in group B. The nerve transfer procedure to the affected limb was easily completed in group A with less morbidity, and the tension of the stoma in group A was less than that in group B. However,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A and B in the recovery of motor function and results of electrophysiological testing of the affected side (P > 0.05). Conclusions: The method of partial C7 root transfer results in equally good motor function as does transfer of the whole root, while occurrence of motor and sensory damage is less than that which occurs with transfer of the whole root.  相似文献   

16.
健侧C7神经经椎体前通路移位的并发症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健侧C7神经经椎体前通路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损伤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方法 .方法 自2002年2月至2009年8月,共完成425例健侧C7神经经椎体前通路移位术,男379例,女46例;年龄3个月~56岁,平均21岁.创伤性臂丛神经损伤401例,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24例.健侧C7神经自干平面切断15例,将前后股向远端做干支分离后在其远端切断410例.将并发症分为与椎体前通路制备、与健侧C7神经切取及围手术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果 并发症发生率为5.18%(22/425).与椎体前通路制备相关的并发症:椎动脉损伤0.47%(2/425),喉返神经牵拉伤致声音嘶哑1.18%(5/425),进食时健侧上肢麻木与疼痛0.94%(4/425).与健侧C7神经切取相关的并发症:健侧伸指、伸拇功能障碍0.94%(4/425),健侧上肢术后出现严重疼痛0.71%(3/425),健侧出现Horner征0.47%(2/425),C7神经根错切0.24%(1/425).其他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0.24%(1/425),1例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脑干栓塞症状,逐渐出现呼吸、循环衰竭,术后第38天死亡.结论 健侧C7神经经椎体前通路移位安全.椎动脉损伤的发生率虽然很低,但其是椎体前通路移位的严重并发症,显露椎动脉起始段后,直视下进行操作是防止此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神经移位联合早期股薄肌移植重建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重建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上肢主要功能的新方法。方法 8例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后2~4月一期行膈神经移位修复肩胛上神经,联合对侧股薄肌移植重建屈肘、伸指伸拇5例或屈拇屈指3例。前者其中2例二期再行同侧股薄肌移植重建屈拇屈指等。结果 一期手术1年以上5例,术后4~5月移植肌肉出现收缩,5~7月伸指伸拇或屈拇屈指、屈肘,12月屈肘60°~90°、肌力M_4,伸拇伸指或屈拇屈指M_3~M_4,肩外展30°~60°、M_3。二期手术的1例术后7月移植肌肉收缩,12月屈拇屈指M_4。重建屈拇屈指者可握持物品。结论 神经移位联合早期股薄肌移植,可在短时间内恢复全臂丛根性撕脱伤肢体的部分功能,初步重建手握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