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社区医学杂志》2007,5(10X):78-78
秋燥,燥易伤津,燥更伤肺,常见鼻燥咽干,日唇皱裂,日渴少津,干咳少痰,大便干结,毛发不荣。《内经》日:“燥者润之”。防治秋燥要“四润”——[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正>秋燥,燥易伤津,燥更伤肺,常见鼻燥咽干,口唇皱裂,口渴少津,干咳少痰,大便干结,毛发不荣。《内经》曰:"燥者润之"。防治秋燥要"四润"——润肺止咳多进食新鲜蔬果、牛奶、蜂蜜,特别是梨汁、藕汁等。忌烟酒,炒菜少用葱、姜、蒜,少吃油炸食  相似文献   

3.
秋燥食养     
立秋之后,湿气去而燥气来。《内经》中说的“燥胜则干”,“秋日燥烈”,均是指秋天出现燥症。秋燥有温燥、凉燥之别,“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温燥的表现以发热为主,另有头痛、少汗、口渴、心烦、鼻腔干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等症;而凉燥以怕冷为主,亦伴有干咳少痰、口  相似文献   

4.
夏秋之交,骄阳暴烈,“秋老虎”袭人,既有夏天炎热的余威,又有秋天干燥的特点;及至暮秋,西风瑟瑟,秋雨凄凄,草木萧条,由“温燥”转为“凉燥”。人们在夏季过多的发泄之后,体液缺乏,“燥”症显露:喉干舌燥,鼻咽干塞,干咳少痰,极易引发伤风、咳嗽、支气管炎等“燥病”。如果人体的适应能力减弱,“燥邪”侵袭体内,则导致“燥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燥邪”伤人的基本特点,一是季节性,即是与秋天相联系,故“燥病”亦有“秋燥”之称;二是耗伤人体的阴液,“燥性则干”,干燥便是“燥病”的  相似文献   

5.
龚学忠 《自我保健》2011,(10):22-23
秋凉伊始酷热渐退,寒凉渐生,实为四季之中由极热转为极寒(冬季)的一个过渡期。此季的特点在于气候逐渐转凉。同时秋高气爽,空气干燥,中医学因此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燥”。如《医门法律·伤燥门·秋燥论》提出“大意谓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中医认为燥病多生于秋,故又称为“秋燥”。其特点是初起时就有津液亏少而出现干燥等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6.
胡献国 《东方药膳》2006,(10):35-36
1、药粥疗法 秋日天高气爽,气候干燥,人们易出现燥伤肺阴的症状,表现为口鼻咽干,皮肤干燥,眼目干涩,口渴多饮,干咳少痰,痰黄粘稠,胸中隐痛,小便短黄,大便秘结等,当以养阴生津,润肺补液为治,而秋燥养阴当以药粥为佳.其既有米粥的养护作用,又有药物的治疗作用,现介绍几则药粥方,供选用。  相似文献   

7.
中医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燥邪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故燥邪为患、常易耗伤人体阴液,表现为口干、鼻干、唇干、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黄、皮肤干燥裂等,故而《饮膳正要》言“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当以养阴益肺、生津润燥为治,可选用下列药膳食疗方。猪肺...  相似文献   

8.
吴连芹 《东方药膳》2005,(10):40-41
秋冬燥气当令,空气中缺乏水气的濡润,人体津液易受损伤。体质偏津亏者,也易感受燥热病邪而发病。燥邪伤人为病,有外燥、内燥之分。外燥由感受外界燥邪而引起,多从口鼻而入,其病常从肺部开始。内燥多由汗、下太过或精血内夺,机体阴津亏虚所致。燥又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季节,多见凉燥。燥邪为病,常见津伤之象,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大便秘结。燥邪易从口鼻而入,故又多见燥热伤肺诸症,如干咳少痰,或胶痰难咯,甚至痰中带血。若燥伤肠胃之津,则以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为主,兼见肌肉消瘦,皮肤干燥粗糙,舌红而干等症。秋季药膳应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  相似文献   

9.
正秋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但是秋季早晚温差变化大,易引起燥咳之症,表现为干咳不止,无痰或痰少难咯,痰中带有血丝,并伴有口干咽痛、喉痒、声音嘶哑、舌红少津等症状。由于秋燥咳嗽多缠绵难愈,患者往往非常烦恼。药物治疗秋燥咳嗽,要针对病因病机,对症采用清热化痰、宣肺润燥、养阴生津、润肺止咳的方法。有几种非处方中成药特别对症。  相似文献   

10.
海南的生态环境与养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更加注重养生,认识到摄生养性、防病延年的重要性。早在两个多年前,《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千金要方》作者孙思邈则有“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意也”之说。中国古代的养生观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及保健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就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谈海南的环境与养生。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人体五脏中,肺喜润而恶燥,因而燥邪最易犯肺。由于肺主呼吸,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当空气中湿度下降时,肺被燥邪所犯,就会出现一系列“秋燥”的症状,如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  相似文献   

12.
饮食解秋燥     
秋冬季节,空气中水分减少,人易出现鼻燥咽干、口唇皱裂、口渴少津、干咳少痰、大便干结、皮肤干燥、毛发干枯等“秋燥”症状。中医认为:“燥易伤肺、燥易伤津”。故饮食原则能润燥者为宜,伤津增燥者忌。润燥首先要润肺,多饮水,多吃水果,多饮牛奶、藕汁、蜂蜜等;肺燥常伴肠燥便秘,宜多进汤水,尤其是清晨饮温开水1杯,血压不高者,饮淡盐开水,可使粪便变得松软;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是《黄帝内经》养生之道的总纲。《内经》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之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并对懂得治未病、积极做好预防的医生,给以很高的赞誉,称之为“上工”,是最高明的医生。  相似文献   

14.
按中医的说法,秋季为阴气渐盛之季,燥邪当令。人的肺脏喜清肃濡润,而燥邪“最易伤肺”。燥伤肺,就会使肺气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受到影响,从而出现干咳少痰、咽喉干痛及鼻腔干燥等症状,这就是秋燥伤肺引起咳嗽的主要表现。 秋燥咳嗽有温燥与凉燥之  相似文献   

15.
夏去秋来,转眼又到了秋燥症多发的季节。秋燥症是指秋季气候干燥,空气缺乏水分,人体吸入干燥空气后所致的一种秋日病。表现为口鼻干燥,或咽干口渴.干咳少痰。现代医学认为:秋燥多与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秋季防病治病,最重要是御“燥”和滋润,下面介绍几款汤水伴您好度秋。  相似文献   

16.
现在,正是天高气爽的秋季,在这个气候干燥的季节,秋风阵阵,带给人们的是肃杀意境,一片“燥”情。燥是秋季的主气,燥盛则干。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多发于秋分前后。  相似文献   

17.
秋天,人们往往会感到口干舌燥,鼻焦咽痒,皮肤干瘪,毛发不荣,小便减少,大便干结,干咳无痰或少痰,有的人甚至咳血、鼻衄。中医对上述症候称之为“秋燥”。秋燥原因很多,而饮食不当是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因此,秋季饮食应突出“清润”,即养阴清燥,润肺生津。 秋季宜多吃一些清燥润肺的食品,  相似文献   

18.
<正>秋季天高气爽,空气中水分减少,此时易出现咽干鼻燥、唇干口渴、咳嗽无痰、皮肤干涩等秋燥现象。防秋燥吃梨,是人们熟知的养生好方。因梨子鲜嫩多汁、酸甜适口,所以又被人称为"天然矿泉水"。营养好似"天然矿泉水"  相似文献   

19.
正值11月,秋冬交替之际。阳气收敛,阴气始生,气温逐渐下降,气候干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燥胜则干。”故秋冬季,人们常出现燥咳、口渴、咽喉干涩、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津液缺失现象。 根据“燥者润之”的原则,秋冬季宜多食具滋阴润燥作用的食物.如梨、甘蔗、柿子、香蕉、橄榄、百合、银耳、萝卜、豆浆、乳品等。《遵生八笺》指出:“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即秋冬季天气干燥,应多食蜂蜜、芝麻、杏仁等性滋润、味甘淡的食品,既补脾益胃,又养肺润肠,可防止秋冬干燥带来的干咳、咽干口燥、肠燥便秘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内经》“厥”,表病名、病因、又可表病机、病症和体征,学者当深刻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