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代医家叶天士首创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并相应提出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对后世临床影响较大。拙文在此试就叶氏卫气营血治则中有关“清气”之治则,略陈以下管见。一、叶氏“清气”的含义及临床意义叶氏所论温病,就其病程阶段或证候类型而言,有卫、气、营、血之分。温病气分  相似文献   

2.
养胃阴是中医学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对养胃阴一法有较系统的论述,颇具创见。现试将叶氏养胃阴法作一浅述。谬误之处,敬希指正。养胃阴的理论根据古代医典对养胃阴虽无专论,但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已提到“燥者濡之”的治则;张机《金匮要略》中首创麦门冬汤,实为养胃阴之方祖。后代医籍对养胃阴一法,也续有散记。叶氏启仲景之学,采各家之长,首先提出:“阳土喜柔,偏恶刚燥。”可见胃为阳土,性燥喜柔,只有胃阴充足,胃腑才能行使纳谷熟腐之职。故叶氏认为,  相似文献   

3.
养胃阴是中医学治疗学中的重要一法。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对养胃阴一法颇具创见。现试将叶氏养胃阴法作一简述。一养胃阴的理论根据古代医著对养胃阴虽无专论,但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已提到“燥者濡之”的治则;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首创麦门冬汤,实为养胃阴之方祖。叶氏启仲景之学,采名家之长,提出:“阳土喜柔,偏恶刚燥”。可见胃为阳土,性燥喜柔;只有胃阳充足,胃腑才能行使纳谷熟腐之职。故叶氏认为,东垣之法大升阳气,其治在脾,而治  相似文献   

4.
叶氏在论述营分证治法时说:“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一语,故而现今多有将“透热转气”作为邪入营分之治则者,是没有完全领会叶氏精神的缘故。事实上,叶氏始终是以凉营清热为营分证治主法的。叶氏说:“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无寐,或斑点隐隐,即撤去气药,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有人据此以为叶氏在这里是用透热转气为主的治法。其实竹叶,花露等无非是“参入凉血清热”的主法之中而已,何况这一段也仅是邪乍入营的示范。从“辛凉散风,甘淡驱湿,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一  相似文献   

5.
养胃阴是中医医学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著名医学家叶天士,对养胃阴一法有较系统的论述,颇有创见。现试对叶氏养胃阴法作一浅述。谬误之处,敬请同道指正。1 养胃阴的理论根据 古代医典对养胃阴早有论述,如《素向·至真要大论》中“燥者濡之”的治则;《金匮要略》中首创麦门冬汤,实为养胃阴之方祖。后代医籍对养胃阴一法,也续有散记。叶氏启仲景之学,采各家之长,首先提出:“阳土喜柔,偏恶刚燥。”可见胃为阳土,性燥喜  相似文献   

6.
<正> 清代医学家叶天士对“温热病”和“脾胃病”的论治贡献卓著。而叶氏治疗各科杂症通过长期医疗实践,观察分析了奇经症候及病机,在继承前贤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药.《临床指南医案》一书,论述最详,颇具代表性,尤以通补奇经治虚损杂病有独到之处。叶氏《临床指南医案》中常见;“温通柔润”、“温养”、“温润”及“柔剂温阳”等称,是叶氏用通补奇经治虚损杂证的主要方法,现将叶氏“温通柔润”剂作一临床分析如下。 一、继古医典籍及诸家。对“温通柔润”荆有新发挥。 古医典籍对“温通柔润”剂虽无专论。但叶天士宗《内经》中。劳者温之”、“形不足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昧”。“燥者濡之”的治则。以《伤寒论》芍药甘草汤“用柔济剐”.叶氏认为“脾肾为柔脏,可用刚药;心肝为刚脏,可受柔药”。“阳土喜柔”、“肾恶燥”(引文见叶案原书,下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清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温病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医史上,以对温病的论述独具心得,自成体系而成名。实则叶氏对于脾胃病也匠心独具,创立了一系列的治则治法和方剂,至今临床运用广泛,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兹将其对于脾胃病的论治特点分述于后,以供同道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斧正。叶氏基于对温病的认识,强调治疗温病宜滋养脾胃之阴,提出胃阴学说。叶氏对李东垣的《脾胃论》极为推崇,提出‘呐伤必取法乎东垣”。因此,叶氏在群治一般疾病时十分重视脾胃。提出“凡忧愁思虑之内伤不足,必先上损心肺。心主营,肺主卫,二气既亏…  相似文献   

8.
罗斐和 《江苏中医药》2001,22(12):47-48
叶桂《临证指南·卷一·虚劳》有“上下交损 ,当治其中”之说 ,这是叶氏颇具特色的学术观点 ,也是重要治则之一。叶氏主张上下俱见虚损病证 ,应重视后天之本 ,调治中焦脾胃。在“治法”范畴中 ,可视为具有战略性的创新思想。笔者在医疗实践中 ,运用这一治则 ,每获良效 ,现举验案如下。赵某 ,男 ,5 0岁 ,干部。 1 991年 1 2月 1 2日来诊。患者素体瘦弱 ,加之工作繁忙 ,故食欲欠佳 ,大便易溏。1 0年来常易感冒 ,出现头痛头昏、鼻塞、咽干而痛、咳嗽等症 ,5年来又增咯痰带血 ,诸症以冬春为甚。经多方诊查 ,为支气管扩张 (已排除肺结核 )。用中…  相似文献   

9.
苏芳静  张华锴  郭选贤 《河南中医》2010,30(12):1165-1166
“在卫汗之可也”出自温热大师叶天士《温热论》,是叶氏为卫分证所提出的治疗大法。其中“在卫”表明阶段,可通过阶段分析法、综合分析法、排除分析法、寒温详辨法四种方法判断;“汗之”明确了卫分证的治则,即导邪外出;“可也”暗含禁忌,用药须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0.
董立均 《光明中医》2010,(3):452-454
《临证指南医案.耳鼻咽喉》中的治则治法用药遣方,延续了《临证指南医案》的一贯风格和特点。从其中的耳鼻喉科医案看来,叶氏的确称不上耳鼻喉科的专家,有很多应该商榷的地方,但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方面。是笔者学习《临证指南医案》徐灵胎评本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1.
《临证指南医案.耳鼻咽喉》中的治则治法用药遣方,延续了《临证指南医案》的一贯风格和特点。从其中的耳鼻喉科医案看来,叶氏的确称不上耳鼻喉科的专家,有很多应该商榷的地方,但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方面。是笔者学习《临证指南医案》徐灵胎评本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2.
<正>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虽寥寥十字却道出了湿热病的病变症结,治则要领。陈光淞说:“盖此语专属湿温”。湿热病的产生机理,叶氏认为是“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  相似文献   

13.
《温热论》斑疹证治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叶天士著《温热论》,对斑疹的论述较为详尽,特别是对病因、证候、传变及治则等的论述有独到见解。叶氏治疗斑疹从原则到具体,有一套完整的理、法、方、药经验可循,对临床实践起着指导作用,今简要归纳探讨于后,供同仁教正。 一、斑疹尽非纯热邪,叶氏经验有独见 斑疹一症,根据皮肤外露红、紫色或点或片疹斑的临床表现,医家一般认为归属“火郁内伏”、“温病发斑”。故有班疹乃血热、高热酿发之说。 《内经》云:“有诸内必形于诸外。”斑疹的出现,虽主症形见于体表,见外知内,结合其它兼证分析,实质上是体内发生病变显露于肌表的局部症候。叶氏认为,除受温热所致外,与时邪留连、七情郁结、饮食不节、脏腑虚损等密切相关。叶氏指出:“按方书谓斑疹红届胃热,紫为热极,黑者胃烂,外必看外症所合,方可断之。”又曰:“春夏之间,湿病俱发斑疹为甚,且其色要辨。”“如淡红色、四肢清、口不甚渴、脉不洪数,此非虚斑即阴斑。或胸前微见数点,面赤足冷,或下利清谷,此阴盛格阳于上……。”亦有“阴寒内盛之斑”出现。叶氏认为皮肤罹患斑疹,不一定纯属热病。有鉴于此,叶师总结为:“皆是邪之不一。”又归纳为:“然斑属血者恒多,疹属气者不少,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  相似文献   

14.
张炳立  肖照岑 《中医杂志》1997,38(11):648-651
《温热论》中辨舌内容在全篇占有较大比例,是叶天士长期诊治温热病的经验总结,突出了舌诊在温病诊断学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叶氏依据各种舌象表现所反映的病机,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即依据察舌指导治疗,亦是对“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总治则的补充。依舌辨证、察舌论治是临床诊治温病不可缺少的内  相似文献   

15.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他提出了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对温病的治疗有独特的贡献.然叶氏一生诊事繁忙,几乎从未亲笔于撰著.现今,叶天士医案成为研究叶氏医学思想的主要途径.<临证指南医案·咳嗽>一节论治咳嗽之病因病机、理法方药可谓详细,能够反映叶氏的医学心术水平.现就叶氏对咳嗽的论治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深得仲师圣法熟用经方叶氏是温病学派大师,已为众所周知。他长于治温病,善用清凉方药。但叶氏对仲景学说亦作过深入研究,下力颇深,这从案中可以得到佐证。叶氏运用经方的纯熟,从其对桂枝汤、真武汤、旋覆花汤的使用可略见一斑。(一)桂枝汤有调和营卫、解肌祛风的作用,叶氏用治下列病症: (1)疟疾:既无少阳现症,又无痰热内  相似文献   

17.
朱平 《山西中医》2001,17(3):9-11
分析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疗咳嗽的主要方法,外感咳嗽,叶氏重在祛邪,其治法可归纳为4种;内伤咳嗽,对氏的治法主要分为5类,但均以治本为主,无论外感与内伤,叶氏均强调必须保护胃气。  相似文献   

18.
《叶天士医学大全》收录了叶氏著述的12种文献。通过对其中叶氏治疗湿证医案的研读,浅析叶氏治湿医案中体现的临床思路及用药特点,发现叶氏治湿法中皆隐含治气调升降的思想,对临床上治疗辨证复杂,病程缠绵的湿证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9.
<正> 孤邪法是针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病邪相互搏结胶着难解,采取攻其一邪而孤其另一邪(或邪犯数脏,攻其一脏而孤他脏)的一种治疗方法。有关这种法则的基本思想自内经以降虽有散见,但全面确立并完善这一治则的乃清代著名温病大师叶天士。叶氏在《温热论》中明确提出“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叶天士所存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叶氏关于伏气温病中春温、伏暑、冬温的病因病机与治法方药,并比较伏暑与伏邪冬温的异同点,为伏气温病及因伏邪所引发的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春温为冬不藏精,伏热外发,叶氏治疗以清里热并重视顾护阴液;伏暑由于内伏暑湿而发,叶氏重在辨暑与湿的轻重,在气在营不同,并根据患者体质,采用相应治法;伏邪冬温因积劳或正气不固而生伏热,叶氏以实者清热以存阴,虚者滋阴兼清热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