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90例毛母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90例毛母质瘤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1:2.1。此瘤以20~40岁多见,计43例(47.7%),20岁以下39例(43.3%),40岁以上8例(9.0%)。60%病例伴有钙化,35%有骨化,25.5%有含铁血黄素或黑色素沉着。局部损伤与本病发生相关,故认为局部损伤可能是本病的主要成因之一。对此瘤临床与病理诊断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外周神经损伤后,受损神经局部往往会出现神经纤维的异常生长增生,于损伤局部形成迂曲、错长,最终形成局部肿块,即所谓创伤性神经瘤,而其中约10%的创伤性神经瘤出现顽固的病理性疼痛。在手外科,创伤后痛性神经瘤是上肢外周神经损伤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疗效尚不理想。经典手术治疗方法如神经残端转位至肌肉、残端缝合至小静脉及神经残端骨内包埋等往往疗效有限。近年来已尝试将自体脂肪移植、组织移植、电刺激及神经导管等新技术应用于创伤后痛性神经瘤的治疗。本文就上肢常见的痛性神经瘤的原因、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将来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应用局部注射高渗NaCl与PDT联合治疗小鼠前胃癌移植瘤,观察治疗后1,6和24h的瘤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PDT或(和)局部注射高渗NaCl后,均造成瘤细胞膜结构损伤及瘤组织充血、出血、血栓形成等病理改变。其中联合治疗后相应各时间的瘤组织病变程度较单纯治疗组更为明显。提示,肿瘤局部注射高渗NaCl溶液可能主要从加重瘤组织微循环障碍和瘤细胞膜性结构损伤两个方面协同PDT增强了局部治癌效果。  相似文献   

4.
睾丸卵黄囊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睾丸卵黄囊瘤10例,占同期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14.9%,儿童6例,在人4例。其中42岁和52岁年长患者腹腔隐睾恶变发生此瘤,国内尚无报导。作者还讨论了本瘤的病理形态特点及其与组织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罗在彬 《海南医学》2009,20(5):81-82
目的评估同期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方案放化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疗效、急性毒性反应、安全性和近期损伤情况。方法70例Ⅲ、Ⅳ期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按照GP方案接受了同期放疗加辅助化疗的治疗,其急性与近期毒性反应采用美国放射治疗协作组织(RTOG)的标准进行评价。结果70例患者的5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1.2%和43.2%。无5级毒性反应发生,3、4级急性毒性反应主要为造血系统29例,占41.4%;咽部粘膜反应28例,占40.0%;放疗区皮肤损伤4例,占5.7%,完成放疗同期放化疗和全部化疗者分别为78.7%和48.3%。结论与常规放射治疗相比,GP同期放化疗方案有助于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疗效的提高,其急性毒性反应有所增加,多数患者可耐受,晚期损伤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6.
探讨32P-玻璃微球(32P-GMS)局部注射对裸鼠人肝癌移植瘤的治疗作用和超微结构影响。建立裸鼠人肝癌移植瘤模型后用32P-GMS进行治疗,取治疗后瘤组织用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癌细胞大量坏死(35%~70%),残留的瘤细胞在分化上出现了一些差异,部分癌细胞出现了高分化肝癌的形态特征;肿瘤间质见淋巴细胞浸润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但无强烈的急性放射性炎反应;瘤体周围肌纤维和皮肤均无改变。对照组肿瘤示低分化肝癌,其中有少量死亡瘤细胞(4%)。研究表明,32P-GMS抗肝癌作用明显,并有一定的免疫调节和促分化功能,对治疗区周围组织亦无损伤。  相似文献   

7.
面部钙化上皮瘤26例中男9例,女17例,最小10个月,最大44岁,平均22岁。其中10岁以内10例,占38.46%。病程最短22d,最长7年。肿块为0.8~2.5cm。临床上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质硬,位置表浅,呈结节状或类圆形。21例局部皮肤正常,2例与皮肤黏连,3例局部皮肤有破溃。发生于颌下区6例,腮腺区8例,面颊部9例,额眉区3例。26例中3例为头颈部钙化上皮瘤伴上肢钙化上皮瘤同时发生。本组15例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相符,余皆误诊,误诊率达42.3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0岁以下乳腺癌的临床特点、无瘤生存率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9年12月~2000年12月收治的102例30岁以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放射治疗后长期无瘤生存率,分析放射治疗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肿瘤直径≤3cm和〉3cm的患者其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1.67%、87.04%(P〈0.01)。腋窝淋巴结转移阴性者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2.11%、81.58%,1~3枚阳性者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24%、70.59%,≥4枚阳性者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4.00%、40.00%。放射治疗组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4.44%和90.28%,未行放射治疗组3年、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6.67%和15.62%(P〈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和是否行放射治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对于30岁以下乳腺癌患者,需早期诊断,早期进行正规的综合治疗,以提高无瘤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郭一川  郭亚莉 《农垦医学》2004,26(6):424-425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多发生于20岁以前的青少年,并占儿童期颅内肿瘤9%,不少病例发生于中年以后,甚至于60岁以后才发生。本瘤多位于蝶鞍上,约占90%,少数位于蝶鞍内。也可同时位于蝶鞍上和蝶鞍内,为有浸润性生长的低度恶性肿瘤,虽然表面有假包膜,但常与周围脑组织粘连愈着,本瘤完全切除较为困难…。本文对7例颅咽管瘤及其复发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旨在加强、提高对它的临床病理认识。  相似文献   

10.
骨折合并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患者休克发生率高,生理紊乱严重,易漏诊。救治中如何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协调各专科之间关系显得尤为重要。1993-2000年我院救治45例骨折合并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年龄最大75岁,最小8岁,平均年龄45岁;男37例,占82%,女8例,占18%。其中交通事故伤38例,占84%,坠落伤7例,  相似文献   

11.
[背景 ]探讨穿吸细胞学检查毛母质瘤误诊为恶性的原因 .[病例报告 ]给例 1右下颌角处皮下肿物、例 2后颈部皮下肿物均做了穿吸细胞学检查 .涂片中见大量的瘤细胞散在或团状分布 ,核呈圆形或椭圆形 ,嗜碱性 ,异型性较明显 .例 1细胞学诊断为皮下转移癌 ,例 2为恶性淋巴瘤 ,术后病理诊断均为毛母质瘤 .[讨论 ]2例毛母质瘤穿吸细胞学误诊为恶性的主要原因是只注意到瘤细胞核大、异型性较明显 ,忽略了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无病理核分裂及少量异物巨细胞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毛母质瘤的声像图特征,加深超声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2月我院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毛母质瘤患者的临床及术前超声影像资料。结果21例患者年龄1~16岁,<14周岁者18例,14~16周岁者3例,均为皮下单发肿块,15例位于头面部,4例位于颈部,2例位于上肢,15例内部可见钙化,超声仅2例提示毛母质瘤,其余均诊断不明确。结论毛母质瘤多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多位于头面颈部,超声对其有非常高的诊断价值,但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3.
银屑病病人外周血及皮损组织T细胞亚群及IL—2R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观察银屑病病人外周血与皮损组织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白细胞介素 2受体 (IL 2R)的变化 ,以探讨其与银屑病皮损形成的关系。②方法 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 (APAAP)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 ,检测了 5 7例银屑病病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可溶性IL 2R(sIL 2R)的变化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 ,检测37例银屑病病人皮损组织和非皮损组织及 2 0例正常皮肤组织的T细胞亚群CD+ 4,CD+ 8,CD+ 2 5的原位表达。③结果 银屑病病人外周血CD+ 4,CD+ 4/CD+ 8水平明显下降 ,sIL 2R ,CD+ 8水平上升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 =7.92~ 2 2 .16 ,P <0 .0 1) ;进行期CD+ 4,CD+ 4/CD+ 8,sIL 2R较静止期变化更明显 (t =5 .476 .95 ,P <0 .0 1)。银屑病皮损组织表皮及真皮CD+ 4,CD+ 8,CD+ 2 5细胞原位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及非皮损组织 (t =7.1117.36 ,P <0 .0 1) ;且进行期各指标表达较静止期明显 (t=2 .2 2 4.5 1,P <0 .0 5 )。④结论 银屑病皮损的形成可能与局部T淋巴细胞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Dieulafoy病的诊断及治疗(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ieulafoy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人们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本院10年来收治的12例Dieulafoy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便血和休克;急诊胃镜检查11例,确诊10例(占91%),l例血管造影确诊。误为肠出血,行急诊肠镜检查l例(后为胃镜确诊)。其中3例手术后病理证实;位于胃体近端至贪门部有7例(占58%),球部4例(33%),胃角1例(8.3%,)。镜下表现为病变中心小动脉喷血或血管断端渗血;7例患者胃镜下治疗。2例病灶位于胃底,内镜止血困难,行病灶局部楔形切除术。l例行血管结扎术。l例包括病灶在内的胃大部分切除术。l例动脉造影后行血管栓塞术。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急诊目镜检查是确诊本病的首选方法,胃镜怀疑本病时可行血管造影检查等。胃镜下治疗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式,病灶位于胃底者可转手术治疗。病灶局部楔形切除宜作为首选的手术方式。血管造影确诊后动脉栓塞术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Zhao Q  Tian Z  Liu Z  Li S  Cui Y  Lin H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3,116(7):1004-1007
Objective Multiple subpial transection (MST) is one approach to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epilepsy with epileptogenic lesion located in functional areas. To verify the effect of MST, an experimental study was performed first, followed by clinical application.Methods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mental study, MST was performed in 200 intractable epileptic patients from 1991 to 2000. Of them, 80 cases underwent MST only while 120 others underwent MST combined with other techniques, such as corpus callosotomy, temporal Iobectomy and focus resection. A series of modifications of the surgical techniques were made.Results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al study indicated that MST could inhibit the formation and spreading of epileptic discharge and limit the damage to neurons in a minimal area on the epileptogenic agent injected cortex. MST does not impair major functions of the cortex. Afte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modifications, 160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 to 8 years. Complete control of seizure was obtained in 100 cases (62.5%), significant reduction ( more than 75% ) in 32, reduction ( more than 50% ) in 20 and no change in 8. The total rate of effectiveness was 95.0%, and the significant rate of effectiveness was 82. 5%. No functional defects were found in any patients.Conclus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ST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epilepsy. MST can be combined with other approaches. The outcome of the subdivision of the MST only group indicates that MST on local epileptogenic lesion without structural changes is as effective as that of the combined operation group. To evade hemispheric disturbance, MST should be done first to avoid severe complications. Hemispherectomy should be performed only on poor effected cases of MS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刺激延髓网状结构对外伤性脑水肿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自制家兔局限性脑挫裂伤模型,伤后23 h电刺激双侧延髓网状结构,取距离挫伤灶不同部位脑组织进行含水量测定。结果:脑损伤后挫伤灶周边区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距离挫伤灶越远含水量增加越不明显,刺激延髓网状结构引起伤侧大脑半球脑水肿基础上含水量明显增加。结论:延髓网状结构的过度兴奋在外伤性脑水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05年6月期间行根治性手术的36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0例患者中,术后局部复发45例,局部复发率为12.5%(45/360),其中3年内复发38例,占84.4%(38/45)。单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为T3~4者的局部复发率比T1~2者显著增高(P<0.01),淋巴结转移数目≥4枚者比≤3枚者显著增高(P<0.01),TNM分期为Ⅲ期者比0~Ⅱ者显著增高(P<0.05),未完成辅助放化疗者比完成放化疗者显著增高(P<0.01),而在不同的年龄组、病理类型和手术方式之间的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数目与术后局部复发呈正相关(B为1.061,Sig为0.004),转移数目越多局部复发率越高;是否完成辅助放化疗与术后局部复发呈负相关(B为-0.756,Sig为0.036),未完成辅助放化疗者局部复发率高。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与原发灶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TNM分期和是否完成辅助放化疗有密切关系。其高危因素是淋巴结转移数目≥4枚和术后未完成辅助放化疗。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术后予辅助放化疗,可降低乳腺癌根治术后的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金黄散箍围应用于CT对比剂外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CT对比剂外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自制箍围药金黄散外敷,对照组患者予以50%硫酸镁湿敷,疗程为7 d.观察两组患者敷药后局部疼痛感缓解时间及手臂肿胀消退时间.结果 治疗组的局部疼痛感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手臂肿胀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3.3%)(P<0.05).结论 金黄散箍围能有效促进CT对比剂外渗患者的康复,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形态和通透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血管内皮细胞平铺技术、SEM及三级切片技术,动态观察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在不同血压下的形态改变。用伊文思蓝活体染色、辣根过氧化酶反应等方法观察了不同血压下动脉内膜通透性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高血压因素能直接损伤动脉内皮细胞,导致动脉内膜通透性增强。研究认为高血压是引起动脉内皮细胞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内皮细胞的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