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起搏部位对高右室起搏比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新发心房颤动(AF)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心内科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置入 DDD 永久起搏器的缓慢性窦房结功能失调或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选择其中高右室起搏比例者(右室起搏累积百分比>50%)共120例,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47)及右室间隔部(RVS)起搏组(n =73)。随访内容包括起搏器置入术前、术后3年 AF 发生情况和超声心动图参数。结果:随访期间 RVA 组新发 AF 患者比例高于 RVS 组(23.40%对16.43%,P =0.03)。术后3年,与 RVA 组相比,RVS 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缩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则明显升高(P <0.05)。结论:对于 DDD 起搏模式下高右室起搏比例患者,与 RVA 起搏相比,RVS 起搏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 AF 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具备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RVA组与RVS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脏指数(CI),对比观察术前、术后3,6个月差异。并比较术前与术后心电图QRS波宽度。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QRS波时限均较自身心律时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VA组起搏QRS时限显著长于RVS组[(158±15)msvs(132±15)ms,P<0.01];RVA组术后3个月随访LVEF,SV,FS,CI较术前均显著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59±3)%vs(51±3)%,(79±15)mlvs(71±16)ml,(0.36±0.11)vs(0.31±0.09),(2.5±0.4)L/(min·m2)vs(2.1±0.4)L/(min.m2),均P<0.05];RVS组术后3,6个月随访LVEF,SV,FS,CI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RVS组3,6个月随访LVEF,SV,FS,CI均显著高于同期RVA组,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VS起搏尽可能的保证了心室激动和收缩同步性,实现了比RVA起搏较为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主动与被动电极(AE与PE)植入右室心尖部(RVA)或右室间隔部(RVS)对即刻起搏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资料,比较AE和PE植入RVA时即刻起搏参数的差异,比较AE植入RVA或RVS即刻起搏参数的差异。结果入选399例,283例右室起搏电极植入RVA,AE 155例,PE 128例。AE者的起搏阈值高于PE者,而阻抗、感知低于PE者,电极类型是影响差异的唯一因素。271例右室起搏电极为AE,植入RVA 155例,RVS 116例。两部位仅阻抗有差异,起搏部位是影响差异的唯一因素。结论 AE和PE在植入RVA时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的差异由电极类型不同所引起,而AE植入RVA和RVS即刻阻抗的差异归咎于起搏部位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左右心室间收缩同步性、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①入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61(男39,女22)例,随机分入RVS部起搏组(RVS组,n=33)和RVA部起搏组(RVA组,n=28)。②比较两组患者植入术中及术后12月心室电极导线参数(起搏阈值、R波感知及阻抗)的差异。③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月QRS波时限;术后应用组织多普勒同步图(TSI)分别测定两组左、右心室侧壁基底部收缩达峰时间差(△Ts)。评价心室间不同步的程度。④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UCG)检查,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12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比较不同起搏部位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①两组患者测试的起搏阈值、R波感知及导线阻抗无统计学差异。②两组患者术后QRS波时限均较术前延长(均P〈0.01),RVA组较RVS组延长更为明显(P〈0.01)。RVS组与RVA组ATs分别为(27±14)ms和(90±22)ms,有统计学差异(P〈0.01)。③术后12/了'月两组LVEDD均较术前增加,RVA明显大于RVS组[(54±5)mm阮(51±5)mm,P〈0.05]。RVA组术后12月LVEDD较术前明显增加[(54±5)mmvs.(50±4)mm,P〈0.05],术后12月两组LVEF均较术前降低[RVS组:(0.58-4-0.14)傩.(0.63±0.09),P〈0.01;RVA组:(0.51±0.12)伽.(0.64±0.13),P〈0.01],组间比差异不显著。结论:RVS起搏对心室问同步性、左室重构的影响要优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方法随机对照研究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ight ventficular outflow tract septum,RVOTS)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fight ventricul arapical,RVA)起搏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变化,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在主理性起搏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28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按单双数字随机分为两组,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功能正常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根据心电图PR间期时间将起搏器AV间期调整,暂时关闭AV搜索功能以保证心室起搏。所有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1、3、6个月定期随访,观察起搏参数、累积心室起搏百分比,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RVOTS起搏组与RVA起搏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动固定电极导线植入15min与植入即刻比较起搏阈值明显下降,分别为(0.76±0.21)mV和(1.13±0.25)mV(P〈0.01)。RVOTS起搏组和RVA起搏组QRS时限分别为(0.14±0.04)S、(0.16±0.03)S(P〈0.01)。随访6个月起搏参数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未出现植入并发症,随访6个月无电极导线移位、阈值增高。6个月RVOTS起搏组左心室同步指标明显优于RVA起搏组(P〈0.0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及舒张末内径两组比较无显著变化,左心室射血分数在RVA起搏组有所降低(P〈0.05),心脏做功指数(Tei)、RVOTS起搏组与RVA起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VA起搏组随访6个月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VA起搏导致心脏收缩不同步,损害左心室功能。RVOTS起搏保持良好心脏收缩同步性、保护左心室功能,是较好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6.
冯霞  崔俊玉 《心脏杂志》2010,22(4):581-583
目的:评价右室间隔部(RVS)起搏的稳定性及对比RVS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22例植入DDD起搏器患者,分为RVS组和RVA组,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起搏参数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RVS组术中测试起搏阈值及电流均高于RVA组,术后1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VS组QRS波群宽度较RVA组小(P0.05);RVS组X线曝光时间较RVA组长(P0.05);术中阻抗及R波振幅无显著差异。术后6个月,RVS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较RVA组明显提高,术前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RVS起搏安全、有效,RVS起搏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优于RVA组。  相似文献   

7.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参数的差异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65例安装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RVA)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起搏进行置入时及术后3个月起搏参数、左室射血分数的分析。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术后15min及3个月两组的起搏阂值、感知、阻抗均无差异,术后3个月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右室心尖部组(0.57±0.04vs0.50±0.03,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可行,且对心功能的影响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差异,评估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技术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有永久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36例,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试验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对照组),以超声心动图(UCG)评价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中远期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0个月,结果显示RVOT起搏血流动力学优于RVA起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利用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基本可行且较为安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优于右室心尖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起搏参数的差异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65例安装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RVA)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起搏进行置入时及术后3个月起搏参数、左室射血分数的分析。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术后15min及3个月两组的起搏阂值、感知、阻抗均无差异,术后3个月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右室心尖部组(0.57&#177;0.04vs0.50&#177;0.03,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可行,且对心功能的影响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究右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99例于2007年1月至2012年5月入我院诊治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因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房结功能不全导致心律失常而接受起搏器植入治疗。根据患者起搏模式的不同,分成DDD起搏模式组和VVI起搏模式组,再根据心室电极固定部位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RVS起搏组与RVA起搏组,收集整理不同起搏模式下2组患者术前、术后2年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期内径(LVEDD)、左室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超声参数,术后2年新发房颤比例、心衰发病住院比例等临床资料,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心功能及远期预后与起搏部位的关系。结果 与RVA起搏组相比,RVS起搏组的术后2年LVESD、LVEDD明显减小,LVEF显著上升,心衰发病住院比例较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2年LAD、新发房颤比例无明显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不同起搏模式下,与RVA起搏方式相比,RVS起搏部位更靠近生理起搏部位,能减少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关键词】右心室;起搏部位;心律失常;心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71例病窦综合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36例)和RVA起搏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通过超声心动图和起搏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容积(LVESV和LVEDV)、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相关指标进行观察随访。结果术后3个月、12个月时,两组各项起搏参数均无差别。术后3个月时,HRVS起搏组的LRVPEI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0.05),两组间其他指标在基础状态超声下无显著差别,在起搏负荷超声下HRVS起搏组的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5)。术后12个月时,HRVS起搏组的LRVPEI、SPWMD和LVESV三项指标均显著小于RVA起搏组(P<0.05),LVEF明显高于RVA起搏组(P<0.01);LVEDV小于RVA起搏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RVS起搏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不良影响明显低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房室顺序双心腔起搏、感知触发和抑制型(DDD)模式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0例DDD模式起搏器植入患者行右心室电极室间隔(RVS)及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其中最终10例行RVS起搏,10例行RVA起搏。术后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随访6个月及1年,观察左心功能变化,检测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结果术后6个月,RVS起搏组10例患者LVEF 54%±5%、SV(46.2±6.8)ml与术前LVEF 53%±6%、SV(43.2±5.4)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10例患者INEF46%±6%、SV(34.3±5.8)ml与术前INEF 54%±8%、sV(42.3±6.8)ml比较均减低(P0.05),此时两组LV-EDV、LVESV较术前变化差异不明显;术后1年随访,RVS起搏组10例患者LVEF 54%±6%、SV(44.1±8.4)ml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10例患者LVEF 43%±9%、SV(31.5±8.2)ml与术后6个月比较进一步减低(P0.05),RVS起搏组LVEDV、LVESV较术前仍变化不明显(P0.05),RVA起搏组10例患者LVEDV(71.2±8.1)ml、LVESV(41.8±6.1)ml均较术前LVEDV(68.5±10.7)ml、LVESV(27.1±3.4)ml增大。结论长期的RVS起搏对左心功能无明显影响,而RVA起搏可降低左心功能,并造成左心室重构的风险加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与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评价RVOTS起搏的可行性。方法 53例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均采用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模式(VVI),其中RVA起搏28例,RVOTS 25例。随访3~10个月,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方法检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LVEF、左室内径缩短分数(FS)、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研究RVOTS与RVA起搏的术前、术后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心室起搏保证在80%以上,与手术前比较,RVOTS起搏时,LVEF、FS、CO、CI分别下降了3.46%±3.89%、1.20%±2.47%、(0.19±1.32)L/min、(0.09±0.52)L·min~(-1)·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5)。与手术前比较,RVA起搏时LVEF、FS、CO、CI分别下降了14.27%±5.83%、8.10%±3.79%、(1.56±1.11)L/min、(1.13±0.52)L·min~(-1)·m~(-2)(均为P<0.01),RVOTS起搏与RVA起搏相比LVEF、Fs、CO、CI明显改善(均为P<0.05),且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结论 RVOTS起搏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CAVB患者被随机分为RVOTS组(25例)和RVA组(25例),全部植入房室全能(DDD)型起搏器,分别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12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FS)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以DDD模式或心房同步心室抑制(VDD)模式起搏,心室起搏比例为100%。所有患者均完成1年随访。术后6个月两组LVEF、FS无显著差异(P均>0.05);术后12个月,ROVTS组LVEF[(57.29±2.87)%比(50.03±2.98)%]、FS[(34.24±2.59)%比(29.06±3.72)%]显著优于RVA组(P均<0.05)。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左室收缩功能显著好于右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VVI单腔起搏器置入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近期影响。方法40例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动过缓需置入VVI单腔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的不同分为RVOT组(n=20)和RVA组(n=20)。观察并比较两组置入起搏器后1周的起搏参数;术前及术后1周左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等指标。结果术后1周,两组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以及心功能无差异(P>0.05),RVOT组左室同步性指标术前与术后无差异(P>0.05),RVA组左室同步性指标较术前升高,且RVA组较RVOT组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VVI单腔起搏右室不同部位,RVOT较RVA更接近生理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间隔部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apex,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的影响,探讨RVOT间隔部起搏的意义。方法 5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分为RVOT组(n=25)和RVA组(n=25),起搏器置入1个月后通过调整房室间期使心室节律全部为起搏节律或房室结自身下传节律,观察起搏参数,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RVOT组与RVA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未出现植入并发症。两组随访1个月时起搏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OT组和RVA组起搏后的QRS波时限较前明显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VOT组:(135±8)ms vs.(88±8)ms,P<0.001;RVA组:(154±8)ms vs.(90±6)ms,P<0.001]。RVA组起搏后QRS波时限较RVOT组增宽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起搏后室间机械延迟(interventricularmechanical delay,IVMD)和室间隔-左心室后壁收缩运动延迟时间(septal-to-posteriowall motion delay,SPWMD)较起搏前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VA组起搏后IVMD和SPWMD绝对值较RVOT组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VMD:(38±7)ms vs.(24±5)ms,P<0.001;SPWMD:(118±21)ms vs.(60±11)ms,P<0.001]。两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起搏会造成心室收缩不同步,RVOT起搏对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影响较RVA起搏小,提示RVOT起搏是较为生理的起搏位点。  相似文献   

17.
DDD起搏器选择心室起搏部位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右室间隔部(RVS)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2例置入DDD起搏器的患者,分为RVS组和RVA组;比较2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随访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左室最大压力上升速率(dp/dtmax)、左室最大压力下降速率(-dp/dtmax)、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等容舒张时间(IVRT)差异。结果与术前相比,RVA组3个月随访的LVEF、CI、SV、dp/dtmax、-dp/dtmax、E/A、IVRT均显著降低(0.51±0.04vs0.54±0.03;2.33±0.09L/min.m-2vs2.68±0.11L/min.m-2;71.11±14.2mlvs80.17±16.12ml;1614±133mmHg/svs1702±155mmHg/s;2230±234mm-Hg/svs2404±242mmHg/s;1.38±0.47vs1.86±0.28;73.2±3.86msvs77.6±4.15ms,均P<0.05),RVS组无明显变化。3个月随访RVS组LVEF、CISV、SV、dp/dtmax均显著高于RVA组(P<0.05)。结论RVS起搏对血流动力学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