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围血管患者每年的截肢率约为1.8~11.4例/10000患者,而其中糖尿病患者占48%[1].对于糖尿病足溃疡,如果仅局限于控制血糖、应用抗生素、活血化瘀,清创换药,疗效不佳.腔内血管治疗能加速足部溃疡愈合,提高保肢率.我科自2009年11月到2012年6月对51名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应用血管腔内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围手术期的护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用国产血管内支架对一例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成功地施行了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患者的下腔静脉压力即刻由 3.04kPa(31cm H_2O)降至1.9kPa(20cm H_2O),临床症状改善。术后6个月随访发现其内支架保持通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30例颅内复杂性动脉瘤患者的体会,探讨颅内复杂性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技术操作要点、存在问题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治疗30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成篮可脱弹簧圈技术、球囊再塑形技术、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及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32个,栓塞瘤腔患者中完全栓塞(动脉瘤不显影)16个(50%),近全栓塞(瘤颈残留)7个(21.9%),部分栓塞(瘤腔残留)3个(9.4%),失败1例(3.1%)。2个单纯行支架载瘤动脉成形术后瘤腔内血流明显变慢,等待二期囊内栓塞。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1个巨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1个,均完全闭塞载瘤血管。1例蛇形动脉瘤仅行Mata’s试验。结论对复杂颅内动脉瘤,特别是有再出血风险的患者,在评估其全身状况的前提下,应该尽早、尽快结合其血管构筑学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拟定个体化血管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的血管腔内微创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2011-12收治的262例275条肢体PTS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行局部麻醉下的血管腔内微创介入治疗。其中经皮血管腔内成形74条肢体;血管成形联合支架置入201条肢体,并对其疗效进行总结。结果手术成功268条肢体(97.5%),闭塞血管完全开通,恢复正常的血液回流;7条肢体左髂总静脉段未能完全开通。随访240例占91.6%,随访时间896个月,平均(48.3±20.2)个月。其中完全缓解94条肢体(34.2%);明显缓解174条肢体(63.3%);轻度缓解7条肢体(2.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血管腔内微创治疗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 2 0例冠心病接受PTCA及支架植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经冠脉造影后血管狭窄面积≥ 70 %的患者做PTCA/支架治疗。结果 对 2 0例患者 3 1支血管做PTCA ,并植入 2 4个支架 ,两支PTCA失败 ,1支支架未到位 ,PTCA成功率 93 5 % ,失败率 6 4 % ;术中 1例发生室颤 ,3例拨管时出现高迷走神经反射。结论 PT CA/支架术对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可能有利。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疾病的介入诊治由于需穿刺血管,有一定的血管并发症。笔者对我院心内科自1996年以来所行介入诊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发生血管并发症7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柳松  王卫 《天津医药》2011,39(8):750-751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到2009年7月我科采用PTA治疗的39例(43条患肢)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0条患肢PTA治疗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2%(40/43),平均随访8(3~18)个月,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41±0.12上升至0.82±0.05(P<0.01),总体肢体保全率为91.4%。无住院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13%(6/43)。结论: PTA治疗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短期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减少截肢率,是一种治疗膝下动脉病变致下肢缺血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al sclerosis occlusion,ASO)发病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治疗上较为棘手。尤其是对伴有糖尿病的ASO患者,其远端血管闭塞范围常常更为广泛,治疗不及时多在短时间内进展为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相似文献   

9.
潘仲杰  冯毅  魏成志  栗力 《天津医药》2011,39(7):656-657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主要并发症-下肢动脉硬化的发病率也呈增高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且发展快,程度重,是导致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截肢率是非糖尿病动脉硬化患者的19倍[1]。我科自2008年1月-2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应用全面护理模式对接受介入诊疗术后出现血管并发症的冠心病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50例接受介入诊疗术后出现血管并发症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25例。采用常规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采用全面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管并发症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血管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住院接受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不良心理状态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对介入术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全面护理模式对接受介入诊疗术后出现血管并发症的冠心病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总结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总结共25例患者,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造影明确病变动脉部位后,行血管腔内扩张成形和血管内支架置入。制定术前术后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25例手术患者术后穿刺点均未出现血肿,其中5例出现皮下淤血,1例患者发生急性血栓形成,经导管溶栓后再通。术后患肢皮肤温度增高,足背动脉搏动增强,患肢血液循环明显改,患足疼痛明显减轻,取得良好效果。结论血管腔内成形术作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治疗的一种手段,具有微创及良好的安全性,其近期临床疗效确切。术前术后给予合理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中采取血管内超声联合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的治疗效果。方法8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血管内超声联合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单纯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狭窄程度与最小血管直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51.43±6.21)min长于对照组的(30.28±5.54)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074,P=0.000<0.05)。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狭窄程度、最小血管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狭窄程度、最小血管直径均较手术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50%(3/40)低于对照组的25.00%(10/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01,P=0.034<0.05)。结论血管内超声联合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应用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中,能够提升支架置入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进一步降低我院治疗冠心病诊疗术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提高我院的整体治疗效果,本文就冠心病诊疗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原因和护理措施进行了浅显的研究和探讨。方法对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8例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患者诊治过程中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就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展开了调查和总结,并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建议。结果8例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在经过及时、有效的诊治和优质的护理护理服务后,病情均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和控制,所有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在对患者进行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给予患者全面、严谨的优质护理服务是减少和控制并发症发生的关键因素,减少了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金正帅  王道新 《江苏医药》1997,23(6):403-404
14例带血管排骨移植随访病例,平均随访时间14年。远期疗效:优11例,中2例,差1例;上肢病例优于下肢。上肢移植腓骨增粗不明显,无成角愈合。8例胫骨移植腓骨明显增粗,但植骨段和受骨段间不同程度地出现向前成角愈合,4例伴向内侧方成角愈合,远期出现膝踝关节疼肾痛者6例。1例肱骨上段带腓骨小头腓骨移植保留部分肩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6.
血管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不断发展,手术治疗日渐成熟;对损伤血管的处理不再是单纯结扎,随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腔内技术逐步应用到血管损伤上,对血管损伤的治疗产生了重要影响。腔内技术在血管损伤治疗的优势日渐凸显,较好地解决了某些血管损伤的治疗难题。随着腔内技术广泛应用,医务工作者也应该熟悉腔内技术并发症。这对医务工作者更好地处理血管损伤有重要意义。目前腔内技术治疗血管损伤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需要更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入住我院的经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出现血管并发症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对其出现血管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本组40例血管并发症患者均得到有效控制,均顺利出院;护理后患者生存质量显著优于护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视术前护理,并及时找出并发血管病症的具体原因,这对于及时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以来我科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进行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本组患者介入诊疗术后各类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原因给予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干预。结果200例患者中,穿刺口渗血及血肿患者为6例,占比3.00%;拔管综合征患者为2例,占比1.00%;假性动脉瘤患者为1例,占比0.50%。所有患者均经对症护理干预后,不良情况得到显著改善,最终完全康复后出院。结论只有注重介入诊疗术的术前准备,及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巧,同时针对血管并发症的类型,给予患者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干预,才能够有效的降低冠心病介入诊疗术患者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200例冠心病患者,63例为心肌梗塞后择期冠脉血管成形术(PTCA);132例患劳力型心绞痛、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为急诊PTCA。PTCA方法按常规进行,195例成功,成功率97.5%。扩张232处病变,其中左前降支病变147处,右冠病变63处,回族支病变22处。冠脉病变分型:A型病变118支,B1型病变68支,B2型病变21支,C型病变25支。C型中21支为完全闭塞病变,17例手术成功。手术并发症包括急性血管闭塞2例,血管内膜撕裂C型以上15例,死亡1例。4年随访中,5例患者症状复发,其中3例为原扩张部位再狭窄。  相似文献   

20.
血管腔内支架人造血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长建  乔彤  刘晨  黄佃  沈沛 《江苏医药》2002,28(1):18-19
目的 研制一种可用于血管腔内手术的新型支架人造血管,方法 采用钛镍记忆合金支架覆盖一层硅胶类薄膜制成血管腔内支架人造血管,通过介入置放导管将其置于动物腹主动脉瘤模型处,研究其引起的组织学变化和评价临床实用价值。结果 20只动物模型狗置入支架人造血管,观察2周-16个月,其中16只支架人造血管通畅,2只移位血栓形成,2只感染闭塞。4周后支架人造血管内腔被一层完整的内皮样细胞覆盖。动脉瘤两端动脉壁无受压坏死现象,动脉瘤腔内可见血栓形成。结论 此种支架人造血管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生物相容性,并可通过简易介入导管置放,且价格便宜,有非常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