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检测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 IL-10和 IFN-γ水平 ,探讨乙型肝炎慢性化的机理 ,用双抗夹心 ELISA法定量检测 2 5例急性乙肝、35例慢性乙肝和 30例正常人血清 IL -10和 IFN-γ水平。结果显示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 IL-10浓度明显高于急性乙肝患者 (P<0 .0 1) ,且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而慢性乙肝组患者血清 IFN-γ浓度明显低于急性乙肝组 (P<0 .0 1) ,两组的血清 IFN-γ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急性乙肝组中 HBe Ag阳性患者血清 IL-10浓度明显高于 HBe Ag阴性患者 (P<0 .0 5 )而 IFN-γ浓度 HBe Ag阳性患者明显低于阴性患者 (P<0 .0 5 )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 IFN-γ浓度与 AL T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乙型肝炎(乙肝)患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探讨其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127的表达水平及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将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患者64例按疾病类型分为慢性乙肝组43例和乙肝性肝硬化21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乙肝患者及健康者外周血T细胞表面CD127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肝患者HBV-DNA并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并对各组检测值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乙肝组CD4+CD127+表达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组CD8+CD127+表达率、ALT和TBIL值及血清HBV-DNA定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乙肝性肝硬化组ALT值显著低于慢性乙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HBV病毒载量的对数值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127的表达呈负相关(r=-0.391,P<0.01),但HBV-DNA载量与肝功能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乙肝患者HBV-DNA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127的表达水平明显相关,但与肝功能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甘露糖结合蛋白(MBL)基因突变对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内毒素(LPS)及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基因扩增和DNA测序方法检测了56例重型乙肝患者MBL基因第一外显子的DNA序列,同时采用LAL试剂凝胶法检测其血清内毒素LPS水平并观察临床感染发生情况,然后进行分组比较分析。结果:该组重型乙肝人群中MBL基因密码子54突变率为35.71%(20/56),突变者组LPS水平为(0.79±0.18)EU/mL,未突变组LPS水平为(0.52±0.15)EU/m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26,P<0.01);临床感染率前者65.00%(13/20)高于后者33.33%(12/36),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7,P<0.05)。结论:重型乙肝患者MBL基因突变与内毒素LPS水平具有相关性;MBL基因突变患者更易产生内毒素血症,导致患者感染的发生,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单胺氧化酶(MAO)的活性联合肝纤维化四项在肝硬化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90例住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90例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运用速率法、放射免疫法来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中的MAO、肝纤维化四项的含量。结果观察组MAO活性、肝纤维化四项的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上意义(P<0.05);MAO活性与肝纤维化四项的含量呈正相关。结论血清中的MAO活性联合肝纤维化四项含量可反映出肝纤维化的程度,且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相比MAO的敏感性更高,操作简便,利于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对肝纤维化扫描仪(Fibro Scan)诊断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乙肝肝纤维化患者195例,依据病理活检后1周的血清ALT水平分为ALT<1×ULN组(108例)、1≤ALT≤2×ULN(49例)、ALT>2×ULN(38例),比较不同临床分级患者的LSM、ALT和不同ALT水平下患者的LSM水平,并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评估血清ALT对Fibro Scan诊断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影响。结果肝纤维化1级、2级、3级、4级(肝硬化)患者的LSM和AL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1×ULN、1≤ALT≤2×ULN、ALT>2×ULN三组中,肝纤维化患者的LSM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1×ULN、1≤ALT≤2×ULN、ALT>2×ULN三组中,肝纤维化的诊断AUC分别为0.931、0.952、0.667,准确度分别为92.34%、85.69%、63.12%,敏感度分别为91.45%、89.61%、44.27%;肝硬化的诊断AUC分别为0.956、0.963、0.952,准确度分别为89.23%、93.17%、94.05%,敏感度分别为95.21%、96.74%、98.15%。结论血清ALT水平超过正常上限2倍可降低Fibro Scan诊断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准确性,但对肝硬化的诊断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田维铨  余裕民 《天津医药》1992,20(6):333-335
本文报告用RIA测定88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的水平。结果如下:1.随着肝病病程的进展,患者血清HA水平逐渐增高,即肝硬化(445.95±123.68μg/L)>慢活肝(224.71±54.95μg/L)>慢迁肝(82.13±33.81μg/L)>正常对照组(47.57±17.54μg/L)(均P<0.01)。2.肝硬化患者按Child分级,A级(321.14±37.17μg/L)相似文献   

7.
戴善梅 《淮海医药》2013,31(4):350-351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早期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6例慢性乙肝早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采用阿德福韦酯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对照组33例单用阿德福韦酯胶囊。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及B超影像学改变。结果 2组在肝功能复常率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肝纤维化指标、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慢性乙肝早期肝硬化,能显著降低血清HA、LN、IV-C、PCⅢ指标,肝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α-1b干扰素对重症肝炎向坏死后性肝硬化发展过程的影响。方法 :观察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肝功能的变化。结果 :(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均下降 ,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1)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变化无明显差异 (P>0 05)。 (2)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治疗组血清白蛋白及球蛋白、血小板水平回复至正常水平 ,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5)。结论 :α-1b干扰素对重症肝炎向坏死后性肝硬化发展具有阻逆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饮酒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指标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有饮酒史慢性肝炎患者76例(观察组),研究分析其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门静脉直径及治疗效果与非饮酒患者(对照组)的差异。结果:具有饮酒史的慢性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和层连蛋白(LN)明显高于非饮酒患者(295.33±49.55,149.85±36.04,P<0.001;163.21±16.15,136.63±11.76,P<0.001),观察组患者门静脉平均直径大于对照组〔(1.32±0.16)cm,(1.22±0.24)cm,P<0.05〕,观察组治愈好转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饮酒的慢性肝炎患者肝脏纤维化进程快、肝脏储备能力较差,对治疗反应较差,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性乙肝)患者血清的肝纤维化程度与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 C)及Ⅲ型前胶原氨端肽(P ⅢNP)含量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439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A、LN、Ⅳ C及PⅢNP的含量,同时结合临床特点、病理切片等,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上述血清学指标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慢性乙肝轻、中、重度及肝硬化患者血清HA、LN、Ⅳ C及PⅢNP水平均不同程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肝硬化患者随着Child-Pugh分级的增加(A级到C级),血清HA、LN、ⅣC及PⅢNP含量均逐渐增加,且不同级别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上述四项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的检测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纤维化的进展情况,对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疗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的长期疗效,并探讨对重型肝炎及肝炎后肝纤维化发展的阻断作用。方法将164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2例(常规治疗组),治疗组8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结果在治疗组中,23.2%(19/82)的患者发展至慢性重型肝炎,显著低于对照组46.3%(38/82)(P<0.01,对照组52.6%(20/38)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死亡,而在治疗组,仅26.3%(5/19)的患者死亡(P<0.01.两组患者肝性脑病、感染、出血、肾病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肝纤维化、肝功能指标及乙型肝炎e抗原转阴率、乙型肝炎e抗原/抗-Hbe转换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乙型肝炎病毒DNA持续保持阴性水平。结论阿德福韦酯的长期疗效是可靠、稳定的,对重型肝炎及肝炎后肝纤维化发展有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层粘连蛋白(LN)在不同阶段肝病患者血清中的水平,以观察二者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血清标本均来自住院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将观察对象分为4组:对照组(A组)20例、急性肝炎组(B组)15例、慢性肝炎组(C组)80例、肝炎肝硬化组(D组)85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TNF-α和LN。结果(1)肝病患者血清TNF-α含量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TNF-α含量逐渐增高(P<0.05)。慢性重度肝炎组血清TNF-α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也明显高于慢性轻度肝炎组(P<0.01)。血清TNF-α含量从ChildA→B→C级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肝炎组患者血清LN含量较对照组较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重度肝炎组血清LN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肝炎组和慢性轻度肝炎组(P<0.05)。肝硬化组LN升高幅度较大,与慢性肝炎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ildA→B→C级LN含量逐渐增高,且C级显著高于A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TNF-α与LN二者显著相关(P<0.01)。结论在肝细胞损伤及其纤维化发展进程中,随着病情进展,TNF-α及LN含量逐渐增高,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预后分析研究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PGE1)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治疗作用。方法:115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随机分成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57例采用一般综合治疗,治疗组58例在一般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LipoPGE1,疗程4wk,评价2组治疗后的MELD评分及疾病转归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4wk后治疗组MELD评分更低(20.12±8.97、24.76±10.41)(P<0.05);治疗后3mo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69%、49.12%(P<0.05)。结论:LipoPGE1辅助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检测血清尿素水平评估慢性肝炎病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尿素(Urea)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评估慢性肝炎病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连续监测法测定186例(分5组)慢性肝病患者及40例正常人血清Urea水平,同时测定肝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清Urea水平为5.01±0.68mmol/L,慢性肝炎轻度患者为4.90±0.76mmol/L、中度患者为4.14±0.81mmol/L、重度患者为4.09±0.69mmol/L。慢性肝炎中度及重度患者血清Urea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4.635、3.819,P<0.01)和慢性肝炎轻度患者(t=2.818、2.093,P<0.01、P<0.05)。肝硬化代偿组患者Urea(4.88±1.24mmol/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变化(t=0.559,P>0.05),但肝硬化失代偿组患者Urea水平(6.08±2.67m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2.446,P<0.05)。结论慢性肝炎患者血清Urea水平降低,且随着病情的加重呈进行性下降,血清Urea测定可作为慢性肝炎肝脏受损的一项指标,同时对慢性肝炎病情的估计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病理诊断和临床诊断情况。方法选取本院经临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240例,根据其病变程度进行分型.将其与病理学检验结果进行对比,探讨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病理活检轻度79例,中度106例,重度33例,早期肝硬化22例,与临床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轻度(G1~2,S0~2)符合率为49.38%,中度(G3,S3)符合率为53.33%,重度(G4,S4)符合率为50.00%,早期肝硬化符合率为80.00%,符合率较低。慢性乙型肝炎病理免疫诊断HBsAg、HBcAg阳性率较临床诊断阳性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断不能作为诊断“金标准”,为明确诊断、早期诊治,推荐应用肝穿刺活检进行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并评价联合使用复方甘草酸苷与恩替卡韦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江苏镇江解放军第三五九医院自2007年至2009年期间收治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36例作为观察组;选择2004年至2006年期间收治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32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复方甘草酸苷(20ml/支)加综合治疗;观察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20ml/支)加恩替卡韦(0.5 mg/片)加综合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在主要临床症状改善、TB及凝血酶原活动度、疸酶分离、并发症、抢救成功率、病死率以及住院时间方面比较,两组之间差异均显著(P<0.01或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或治疗2年后,观察组HBV-DNA与HBeAg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显著(P<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年后通过B超和/或肝组织活检证实肝硬变者,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恩替卡韦在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方面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其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使用能够发挥协同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和抢救成功率,长期服用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延缓肝硬变进程。  相似文献   

17.
108例肝源性糖尿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与慢性肝病临床类型的关系。方法:对肝源性糖尿病108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率慢性肝炎为28.7%(31/108),慢性重型肝炎为19,4%(21/108),肝硬化为51.9%(56/108),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糖重度升高的比率,肝硬化为50%,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35.2%(38/108)的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通过饮食控制、保肝、抗病毒和(或)胰岛素治疗,除6例死于肝癌或重型肝炎外,余患者血糖水平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糖尿病轻重与肝损害程度成正相关。症状多不典型,须常规检查空腹、餐后血糖。经饮食控制、保肝、抗病毒和胰岛素治疗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糖、甲胎蛋白和胆碱脂酶水平对重型肝炎的诊断以及预后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慢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之间,以及重型肝炎好转组与死亡组之间血糖、甲胎蛋白、胆碱脂酶的差异。结果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糖和胆碱脂酶水平明显低于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均P〈0.05);而甲胎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P〈0.01);重型肝炎好转组血糖、甲胎蛋白、胆碱脂酶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均P〈0.05)。结论血糖、甲胎蛋白、胆碱脂酶检测对肝脏疾病的进展程度及预后估计有重要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表达模式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关系。方法对582例5组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标志物,用Olympus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前白蛋白(PA)。依据HBV标志物阳性情况分为6组:A组173例,为HBsAg、HBeAg、HBcAb阳性;B组218例,为HBsAg、HBeAb、HBcAb阳性;C组161例,为HBsAg、HBcAb阳性;D组13例,为HBeAb、HBcAb阳性;E组6例,为HBsAb、HBeAb、HBcAb阳性;F组11例,为HBsAb、HBcAb阳性。结果582例中,A组阳性率为29.7%;B组为37.4%;C组为27.7%;D组为2.2%;E组为1.0%;F组为1.9%。A、B、C模式组间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χ2=14.75,P<0.01),以B模式组的阳性率最高。5组慢性肝病间比较,A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χ2=23.17,P<0.01),B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χ2=3.72,P>0.05),C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χ2=25.74,P<0.01)。HBeAg阳性的A组与HBeAg阴性的B、C组比较,TBIL、ALB、ALT、PA水平及其异常率均无显著性差异(F=1.91、2.48、0.58、1.37,P>0.05;χ2=2.09、5.97、2.35、2.26,P>0.05)。结论HBV标志物的表达模式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无明显相关,临床上不能根据HBV标志物的表达模式来预测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探讨拉米夫定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简称:CSHB)早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5例CSHB早期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口服拉米夫定100mg/d,结合小剂量地塞米松5mg/次,间隔2-3d,好转后延长给药间隔时间至停用;对照组:仅予综合治疗。治疗12周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肝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TBiL:(35.80±14.50)μmol/LVS(128.50±65.80)μmol/L、ALT:(55.60±20.70)U/LVS(190,80±42.50)U/L)、PTA:(70.20±14.40)%VS(45130±8.80)%及ALB:(36.20±3.50)g/LVS(32.20±2.80)g/L);住院天数明显缩短(67.50±0.50)dVS(107.40±24.50)d:P〈0.01或P〈0.05。治疗组的生存率为94.44%(17/18),对照组52.94%(9/17),P〈0.01;存活者中治疗组的HBV-DNA阴转率88.23%(15/17),对照组为22.22%(2/9),P〈0.0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拉米夫定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可有效控制CSHB早期的病情,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肝功能指标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存活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