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4名海军潜水员在DDC内1.0MPa氦氧饱和条件下暴露72h,此间他们分批经SDC到海底巡潜,最大深度到达112m。饱和潜水期间,DDC内氧分压控制在40kPa,氮分压低于136kPa,氦分压为925kPa,二氧化碳分压小于10kPa。SDC内氧分压为45kPa,二氧化碳分压控制在lkPa以内。巡潜时,潜水员呼吸氧分压为110kPa的氦氧混合气。减压采用适当修正后的英国饱和潜水减压表中有关方案完成。在潜水现场条件较差的情况下,未发生高压神经综合征、减压病、氧中毒及其他潜水疾病;除晕船外,潜水员生理状况和主观感觉良好,顺利完成了各项水下操作任务。  相似文献   

2.
1987年,海军在东海公海,使用DDC-SDC饱和潜水设备系统,成功地进行了我国首次海上氦氧饱和-巡回潜水实潜作业。结合任务完成了一系列饱和潜水医学保障的研究。8名海军潜水员分成两批,任DDC中80m深度下,呼吸氦氧混合气,分别连续生活工作72及30h。每天又借SDC下潜到100m海底,出钟进行巡回潜水作业,共9钟次18人次,有效地进行了多种特定劳动作业。最后经89h饱和减压,潜水员全部平安返回常压,未发生任何潜水疾病。在饱和潜水各阶段,分别监测了一系列生物医学指标;在国内首次全程监测了动态心电图,获得了宝贵的资料。现场实潜验证了事先制定的饱和潜水医学保障方案,证明切实可行。这一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结束了多年来氦氧饱和潜水技术停留在模拟实验阶段的历史,海军在海上实潜方面居于领先地位。积累的经验将为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向深海进军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动态心电图观察了8名潜水员在80m氦氮饱和—100m巡回潜水过程中心电的变化,发现24h平均心率有明显改变,心率降低在饱和停留及减压阶段分别为15.5%及19.7%,减压结束后心率立刻回升,并发现心率的降低与氧分压增加密切相关,故强调高压氧为引起心动过缓的主要原因。8名潜水员出现室上性心律紊乱,5名潜水员出现室性心律紊乱。心律紊乱的出现率较潜水前略为增高,且均为偶发性或孤立性早搏。6名潜水员在潜水作业全过程,反复出现短暂的缺血型ST-T改变,潜水后第二天的12导联常规心电图全部正常。讨论认为此ST-T改变可能系高气压、高分压氧、噪音及狭窄的密闭环境等应激因子综合影响所造成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模拟65 m氦氧饱和潜水巡潜时,深度自动增加对过渡舱内O2和CO2浓度、分压的影响,提出控制压力增加的方法和调节气体分压的手段.方法潜水员到达饱和深度居住停留27 h后,经过渡舱进入水舱进行巡潜作业,记录潜水员在过渡舱内和水下作业期间过渡舱内压力升高数值(巡潜深度增加值),测定过渡舱和饱和舱内O2和CO2浓度,计算2种气体分压,进行结果比对.结果在过渡舱和水舱不减压的情况下,巡潜深度随着巡潜时间延长而自动增加,2次实验中分别增加了8.5 m和8.0 m.期间,过渡舱内O2浓度和CO2浓度均出现明显上升,最高值分别达到6.55%和0.0667%,比巡潜前最高值分别上升了1.43%和0.0312%,气体分压相应改变.结论巡潜期间应适时进行过渡舱减压操作,同时,根据舱内气体监测数据及时开启应急CO2吸收系统,快速吸收CO2、补充He等,以保持安全的分压值,确保潜水员安全.  相似文献   

5.
美国1975年出版的《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潜水手册》(NOAA Diving Manual)第1版中颁布了两张氮氧饱和潜水减压表,一是氮氧饱和潜水标准减压表,二是氮氧饱和潜水应急减压表。1979年所出的第2版中将前者易名为氮氧饱和潜水保守减压表(以下简称“保守表”);后者易名为氮氧饱和潜水标准减压表(以下简称“标准表”)。除名称变动外,内容并未更动。两表适用的深度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本实验研究32%氧-68%氮不同暴露方式后快速减压对大鼠肺功能、血气和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 3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实验组1(32%氧-68%氮混合气于40 m下暴露4 h后快速减压,不同时间点观察肺功能)、实验组2(暴露方案与组1相同,出舱后即刻处死)、实验组3(暴露方案与组1相同,出舱后常压纯氧暴露1 h,处死),实验组4(7 m呼吸纯氧30 min,然后于15 m呼吸混合气3 h,40 min呼吸混合气10 min后快速减压,立刻处死)。采用无创法检测肺功能,取血,检测血气和炎症指标。结果 不同模式的潜水后快速减压,在未发生减压病和肺气压伤的情况下,会影响肺功能,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气道阻力增加。同时,肺功能会随时间逐渐改善。潜水初始阶段浅深度呼吸纯氧和快速出水后常压吸氧,对肺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但作用有限。结论 半闭式潜水装具潜水时,初始阶段浅深度呼吸纯氧或快速出水后常压呼吸纯氧,对快速减压导致的肺不良影响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7.
我室于1977年8月至1978年8月参加了交通部和上海市科委组织领导的我国首次氮氧饱和潜水模拟实验研究,我们观察和总结了20~36.5米氮氧饱和潜水、空气巡回潜水50~70米的减压问题。 饱和潜水的减压问题,是饱和潜水医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次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以猪模型验证新型氦氧潜水减压表的安全性,初步探索用动物实验结果评估潜水减压方案安全性的方法。方法 模拟潜水在专门建造的大动物加压舱内进行,按系统分层抽样法对常规作业深度每隔6 m、训练深度和例外暴露深度每隔9 m从新型氦氧潜水减压表中选取潜水方案进行验证,每个方案验证4~6次,观察模拟潜水期间动物的表现及减压后减压病症状、流经心脏的气泡,通过检测血液相关指标评估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水平。结果 全部14个验证方案无氧中毒和减压病症状,出舱后未见循环气泡。比较模拟潜水前和减压后即刻、6 h、24 h的炎症反应指标(IL-1β、TNF-α)、内皮损伤指标[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VCAM-1)]和氧化应激指标(H2O2),结果显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就猪潜水模型而言,新型氦氧潜水减压表具有优良的安全性,初步建立的实验评估潜水减压方案安全性方法需要更多的数据验证。  相似文献   

9.
高气压暴露时,高静水压、高分压氧、高密度的呼吸气体会对人类心脏产生一定影响。本文收集32名潜水员和40名陆勤人员的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饱和潜水对潜水员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病例资料男性潜水员,33岁,潜水工龄15年。参加某次轻装潜水作业,潜水深度30 m,水下工作时间10 min,离开水底后直接上升出水。当天连续3次,第3次潜水结束后即主诉右耳听力丧失,右侧前额及颞部胀痛,疲劳感明显。经检查,未见外耳道及鼓膜有异常改变。
  约1h后利用加压舱对该患者进行加压治疗。当加压至70 kPa时患者反映听力大部分恢复,加压到150 kPa处完全恢复。遂于150 kPa处吸氧停留1 h。此后吸氧并以1 h匀速减压至0 m,高压暴露总时间2 h。患者出舱后有轻度耳鸣,其余症状消除,并反映耳鸣在治疗后期减压至3m时出现。次日(约24 h后)再次加压治疗。加压至70 kPa处耳鸣完全消失,继续加压到150 kPa,吸氧0.5 h。然后吸氧减压,以5 min减至9 m,此后减压速率:9~6 m为13 min/m;6~3 m为20 min/m,在3 m处停止吸氧,高压暴露总时间4 h。患者出舱后两耳感觉无不适。观察2 d,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1.
以往我们进行过20~36.5、50m氮氧饱和潜水实验。本研究目的在于观察了解40m氮氧饱和深度条件下潜水员的呼吸阻力、氮麻醉程度、适应性和工作能力的变化,并研究相应的安全减压问题,以进一步完善我国氮氧饱和潜水深度的系列研究。  相似文献   

12.
1991~1992年进行了两次8人次模拟20、40m 饱和暴露后脱险减压方法的人体实验研究。在20m 空气饱和暴露后直接出水.在水面进行压力转移,6人次中出现皮肤瘙痒和关节疼痛4人次,当再加压回到20m后,症状消失:水面间隔总时间为9~15min。在4人次j40m 空气饱和暴露后直接减压到22m(再进行水面转移),未发现任何减压病症状。实验期间还观察了:在高压下人体自身的实际耗氧及高分压氧对肺部的影响。实验结果为今后现场实际应用的饱和脱险减压方法、减压程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空气潜水作业受氧中毒、氮麻醉等因素影响,水下作业深度受到限制,通常有效作业深度控制在60m左右。超过60 m的大量潜水任务,如援潜救生、水下勘察、水下工程、海洋开发、打捞沉船以及科学研究等,通常使用氦氧潜水来完成。氦氧潜水作为现代潜水的一种重要手段,因为受下潜深度大、减压时间长、水下条件复杂等因素影响,对医学保障要求较高,因此对医务保障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以往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氦氧潜水医学保障经验。本文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部队进行的几次大深度氦氧潜水训练的医学保障工作,提出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2.0MPa氦氧暴露对潜水员前臂桡侧腕短伸肌表面肌电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方法,使用无线多导生理记录仪对潜水员在加压前、2.0MPa氦氧暴露、减压至1.0MPa以及减压后4个压力条件下检测肌肉在静止和运动状态下肌电的变化。结果:2.0MPa氦氧暴露条件下,潜水员前臂表面肌电信号特征值变化显著(F=1.238,P<0.01;F=0.677,P<0.05),加压前的肌电特征值均显著低于2.0MPa压力、减压至1.0MPa以及减压至0.0MPa时的肌电特征值。结论:在静止状态时,饱和潜水压力条件的改变对潜水员前臂肌电信号没有显著影响。但当肌肉处于收缩状态时,随着潜水压力条件的改变,潜水员的表面肌电信号特征值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5.
潜水员利用饱和居住舱在某一高气压环境下长期(>24h)暴露,使呼吸气体中的惰性气体在机体各组织中达到完全饱和状态.在饱和潜水基础上,潜水员通过巡回潜水方式离开饱和居住舱到水中作业,故称为饱和潜水[1].当达到饱和状态后,不论高压暴露时间如何延长,其最终的饱和减压时间是相等的,因此潜水效率得以提高,使大深度潜水作业成为现实.以高气压生理学为基础的潜水医学保障贯穿于饱和潜水全过程,科学地规定了潜水程序和潜水员及辅助人员的技术职责,以此保证潜水员的安全[2].医学保障主要体现在总体潜水方案的制定,人员健康的维护,潜水疾病的防治.海上潜水时的医学保障更要顾及实际条件的限制和突发事件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氦氮氧三元气潜水对心电图和心脏功能的作用。 方法 8只家兔在高压动物舱中模拟潜水,逐渐加压至100m深度再减压返回海平面过程中,分别在加压前(0m),最大深度100m,减压过程中的30、20、10m和出舱后(0m)测试家兔的心电图。 结果 各阶段的心率与0m加压前的心率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在潜水过程中,有4只家兔分别出现过窦性心律不齐,但回到常压后恢复正常。另外,在减压到20m和10m深度时,PR间期较潜水前有明显延长,且 20m时的R波波幅和10m时的P波波幅均减小,但回到常压后各指标均恢复正常。 结论 在高压动物舱内的氦氮氧三元气潜水对心电图有可逆性影响,但并没有严重影响心脏活动。本研究表明了氦氮氧三元气潜水是相对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大深度饱和潜水对潜水员的心理影响。方法:分别用症状自评量表法和行为学测试、脑功能ERP(event related potiential)测试方法调查了8名参加140m饱和-166m巡回潜水的潜水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在饱和潜水中,潜水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在焦虑、恐惧、抑郁等3个方面明显低于我国青年常模。但潜水前后进行的行为学测试和脑功能ERP测试结果基本正常。结论:大深度饱和潜水可以短暂性引起潜水员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8.
某部于2010年8-10月利用500 m饱和潜水系统,进行了"模拟480 m氦氧饱和—493 m巡回潜水实验研究"。在实验进行之前,笔者对饱和潜水系统的每一个部件都进行系统的检查。发现在用舱体有机玻璃观察窗,厂家无法提供产品合格证书,也没有进行出厂前的压力相关试验,缺少证明其能够在5.0 MPa压力条件下安全使用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本工作观察了4名健康男性潜水员250m饱和潜水300m巡回潜水时的尿量和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olypeptide,ANP)、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以及某些电解质排泄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整个高气压暴露期间尿量显著增加,夜间更为明显。尿ANP排泄量从加压阶段即开始显著增加、尿APH排泄量除在加压阶段和高压停留的最初阶段显著增加外,均显著降低。因此,ANP对高压暴露最初阶段的多尿可能起决定性作用。尿量与尿ANP和尿ADH分别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和非常显著的负相关。上述各项变化在减压至常压当天回到潜水前常压对照值水平。尿电解质排泄量除夜间尿Na~+、Cl~-、Ca2~(2+)和Mg~(2+)显著增加外,尿K~+和P(无机)几乎没有一致的统计学上的显著变化。在高压下长期暴露夜间尿Mg~(2+)排泄量显著增加,尚未见国内外有类似报道。  相似文献   

20.
减压病前庭症状(亦称减压性前庭症),在 He-O_2饱和潜水中较常见,使用空气潜水时则见于深度>40m。水下工作时间>15h,减压不当的潜水作业之后,常伴发于重型减压病,亦可单独出现(前庭型减压病)。临床以不同程度的眩晕、恶心、呕吐、出汗、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