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术背景:近几年采用胰岛细胞或胰腺移植治疗糖尿病取得一些疗效,但仍存在供体匮乏和免疫排斥两大难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诱导成为胰岛样细胞。 目的:分析总结骨髓间充质细胞体外向胰岛样细胞的诱导分化研究进展。 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7-08/2007-08的相关文献,检索词“mesenchymal stem cells,insulin secreting cell”,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08/2007-08的相关文献,检索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胰岛素分泌细胞”,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108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骨髓间充质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密切相关。②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①重复性研究。②Meta分析。 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对骨髓间充质细胞体外向胰岛样细胞的诱导分化方面内容进行汇总分析。所选用的30篇文献中,2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 资料综合:①由于胰腺和神经系统具有相似的发育控制机制,目前认为神经生长因子可能是胰腺发育的关键信号。利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能力,用表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将其诱导成为nestin阳性细胞,该细胞在添加含有胰岛细胞赖以生存的条件培养液中为适宜微环境,将被进一步诱导为胰腺样细胞。②目前针对胰岛素样细胞的鉴定与功能学研究有以下几方面:细胞形态学观察是否有类似胰岛样细胞团的聚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诱导后细胞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抑素的表达;用RT-PCR法对诱导后细胞的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基因表达测定;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释放试验来研究诱导后胰腺细胞的功能。 结论:随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可诱导成胰岛样细胞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解决糖尿病细胞治疗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方案。经过诱导分化所得到的胰岛样细胞,其胰岛素分泌量远小于正常胰岛细胞,因此目前急需解决在体外高效诱导且符合人生理的胰岛细胞,并将其安全移植入人体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背景:随着人类孤雌胚胎干细胞系的成功建立,对该细胞的进一步分化功能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人类孤雌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的潜能。 方法:自主建系孤雌来源人胚胎干细胞和正常来源人胚胎干细胞各1株,运用基于胰腺体内发育规律的改良5阶段诱导法诱导人孤雌胚胎干细胞为胰岛样细胞团,加入不同生长因子及诱导试剂对人胚胎干细胞分5阶段序贯培养。 结果与结论:终末分化细胞光镜下呈团状聚集,RT-PCR、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分化细胞表达胰岛细胞特征性的基因与蛋白。胰岛素释放实验提示获得的细胞具有胰岛样生化功能。由人类孤雌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胰岛样细胞团具备胰岛的基本特征,是未来治疗1型糖尿病的可用材料。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或胰岛素抵抗所致的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干细胞具备的增殖能力和分化潜能使其成为胰岛素分泌细胞的潜在来源,还可以解决免疫排斥的难题。胰腺干细胞、胚胎干细胞、骨髓干细胞、脐血干细胞等可定向诱导分化为胰岛β细胞,或使用药物增加胰岛β细胞再生进而发挥治疗糖尿病作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部分实验已纠正糖尿病动物的高血糖状态。但尚需深入研究胰岛的发育和分化机制,这样才能从中获得信息用于诱导胚胎干细胞向β细胞分化, 程序性、针对性应用诱导因子以取得更高的分化率, 获得更成熟的胰岛素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4.
5.
背景:相对于其他来源的干细胞而言,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免疫排斥反应和免疫原性较小,但并不等同于无任何免疫排斥反应。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胰岛样细胞的诱导分化,及其移植后对糖尿病大鼠的治疗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对照观察,于2008-11在辽宁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实验室完成。 材料:清洁级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4组:胰岛样细胞组12只、间充质干细胞组12只、模型对照组6只、正常对照组6只。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由天津国家干细胞中心提供。 方法:取传至第3代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待细胞融合至70%~80%后,换用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尼克酰胺的DMEM高糖培养基,向胰岛样细胞诱导分化。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大鼠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造模后,胰岛样细胞组于肾被膜下植入胰岛样细胞2×106个,间充质干细胞组同法植入等量未诱导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模型对照组植入不含任何细胞的培养液1 mL。 主要观察指标:诱导后胰岛样细胞的鉴定,胰岛样细胞的移植效果。 结果:诱导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呈长梭形贴壁生长;诱导4 d后细胞向中央聚集,出现胰岛样细胞团,此后胰岛样细胞团逐渐增大且数量增多;诱导7 d双硫腙染色呈阳性表达。移植后2周,胰岛样细胞组血糖浓度明显降低,一直维持至第6周;间充质干细胞组血糖浓度在移植后很快下降,但4周后血糖浓度上升;模型对照组血糖浓度一直处于糖尿病血糖浓度范围内。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移植后4周胰岛样细胞组胰腺管腔内可见大量胰岛素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组仅有表达少量胰岛素,正常对照组胰岛素表达无明显变化。 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可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相比,胰岛样细胞能够较长时间维持大鼠血糖浓度在正常水平,且植入后可迅速发挥降糖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胰腺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时极易分化,很难获得足够数量的胰腺干细胞。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易行的胰腺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方法。 方法:分离新生昆明小鼠胰腺,原代培养三四天,成纤维细胞中出现呈集落生长的胰腺干细胞后,以0.02%EDTA消减成纤维细胞的数量,降低其比例后继续培养,待细胞铺满培养瓶底的80%时,重复三四次,逐渐提高胰腺干细胞的数量。检测胰腺干细胞特异性标志Nestin。尼克酰胺诱导胰腺干细胞分化;双硫腙染色对胰岛样细胞团进行检测。 结果与结论:消减胰腺成纤维细胞的数量及比例后,胰腺干细胞可持续表现出活跃的分裂增殖能力,胰腺干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细胞保持球形、单个大核、细胞质折光性强、表达(Nestin)。扩增的胰腺干细胞,以尼克酰胺诱导后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双硫腙染色阳性。提示,减少共培养中成纤维细胞的比例和数量,有利于胰腺干细胞的增殖,获得较多数量的胰腺干细胞。扩增后的胰腺干细胞仍保持未分化状态,在适当的体外诱导条件下能分化为胰岛样结构,具有一定的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7.
背景:如何让1型糖尿病达到完全治愈,受到了世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的认识和不断发展,将干细胞用于1型糖尿病的治疗成为研究热点。 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1型糖尿病干细胞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7-01/2009-06 PubMed数据库(网址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相关文章,检索词为“Type 1 diabetes,embryonic stem cells,pancreatic stem cells,mesenchymal stem cells,hematopoietic stem cell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1997-01/2009-06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网址http://www.wanfangdata.com.cn)相关文章,检索词为“1型糖尿病,胚胎干细胞,胰腺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文献134篇。 结果与结论:1型糖尿病是T细胞介导的胰岛β细胞破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需应用外源性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目前没有根治办法。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能诱导分化成胰岛素分泌细胞,已经成为人们寻找诱导β细胞替代物的新资源。目前干细胞的研究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大都是动物实验,在体内环境下的扩增和分化不易控制,且来源于胚胎,伦理学上未得到普遍认同,限制了临床研究。成体干细胞中研究较多的是胰腺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胰腺干细胞没有明确的表面标志,取材困难,不易采集纯化,用于临床的难度较大;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比较丰富,但对于它的跨胚层分化仍有争议,而且分化后的细胞在体内的功能维持时间还不确定;造血干细胞是目前研究最广泛、应用最成熟的成体干细胞,不仅来源丰富,易采集,而且能抑制自身排斥反应,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必将成为1型糖尿病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国内外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胰腺干细胞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关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验证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否在体外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并探索其诱导条件。 方法:在无菌条件下采集正常产妇脐血,用羟乙基淀粉沉淀法分离脐血中的有核细胞,进而采用贴壁筛选法获得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纯化后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用表皮生长因子、β-巯基乙醇、高糖、激活素A和肝细胞生长因子进行诱导。观察诱导后的细胞形态变化,采用胰岛素免疫荧光染色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鉴定,定量检测胰岛素分泌水平及其对葡萄糖刺激的反应性。 结果与结论:经过诱导后,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形态变圆而且聚集成团;诱导后细胞的胰岛素免疫荧光染色为阳性;而且细胞能分泌少量胰岛素,并对糖刺激具有反应性。在体外,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胰岛β样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9.
背景:由于干细胞的转分化受细胞外基质和基因程序的调控,因此在体外很难模拟体内干细胞巢的微环境而使干细胞定向分化,或许干细胞原位移植是可行方法之一。 目的:探讨胎鼠胰腺干细胞在糖尿病鼠体内不同部位移植后分化为胰岛细胞团的可能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观察,于2006-03/2007-04在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16 d龄SD胎鼠12只,10周龄200~250 g的SD雌鼠50只,均由广东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方法:分离纯化胎鼠胰腺干细胞,经荧光原位杂交检测为雄性的第5代胎鼠胰腺干细胞用于体内移植。50只SD雌鼠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余40只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造模后分为4组:胰腺实质内移植组在胰腺实质内多点注射1×106个雄性胎鼠胰腺干细胞,肝内移植组行门静脉穿刺注射等量细胞悬液,肾包膜下移植组于左肾包膜下注射等量细胞悬液,模型对照组胰腺实质内多点注射相同体积的PBS液,10只/组,培养8周。 主要观察指标:定期监测大鼠血糖及血浆胰岛素水平,观察胰腺、肝脏及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雄性胎鼠胰腺干细胞培养传3代后,巢蛋白阳性细胞率为74.1%。胰腺实质内移植组在移植后第3周血糖开始下降,血浆胰岛素水平逐渐升高;第5周血糖降至正常水平并维持,血浆胰岛素达到正常水平,病理学观察在胰腺内可见外源性胰岛样细胞团,胰岛素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呈强阳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Y染色体呈阳性。肝内移植组、肾包膜下移植组大鼠仍维持高血糖状态,相应组织内均未见外源性细胞团形成。 结论:分离纯化的胎鼠胰腺干细胞在胰腺内原位移植后,于体内可转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并使血糖降至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0.
学术背景:肝干细胞能够被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移植肝干细胞可以修复受损肝组织,代偿部分肝功能。 目的:介绍体内外诱导肝干细胞分化为成熟肝细胞的研究现状。 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2000-01/2007-10期间相关文献,检索词“liver stem cell,differentiation”,并限定文献语种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2000-01/2007-10期间相关文献,检索词“肝干细胞,分化”,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纳入标准:文章内容与肝干细胞诱导分化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 文献评价:就检索到的100余篇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以肝干细胞诱导分化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献38篇,以近年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其中关于细胞分离培养及增殖的5篇,体外诱导分化的22篇,体内诱导分化的11篇。从筛选到的30余篇文献中进一步对关于向成熟肝细胞分化的文献进行归纳及整理,选择其中28篇作为参考文献进行综述。 资料综合:肝脏干细胞根据起源不同,可分为肝源性肝干细胞和非肝源性肝干细胞,前者包括卵圆细胞、分化的肝细胞、胎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后者包括胚胎干细胞、骨髓造血干细胞、胰腺上皮祖细胞及肠上皮细胞等,均具有多向性演变的特性。肝干细胞的诱导分化:①体外诱导分化:可以是不同细胞因子或化学剂或病理微环境为主的细胞诱导培养体系,能使肝干细胞定向转化为肝细胞。②体内诱导分化:通过不同途径将肝干细胞植入体内,能够改善肝功能和受损肝脏的组织结构。 结论:肝干细胞研究仍处于理论和实验阶段,应进一步加强对干细胞诱导分化机制的研究,防止向肿瘤细胞分化,促进其分化为成熟肝细胞,推进肝干细胞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定向分化成为机体内的功能细胞,形成多种类型组织和器官以代替损伤和坏死的相关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胰岛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对糖尿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胰岛干细胞可以通过移植、诱导等识别其特异分子标志,从中筛选胰岛素分泌细胞调整胰岛素的分泌量,但对其研究的机制仍存在较多不足;而骨髓干细胞可以通过直接的转分化和间接分化、移植诱导微嵌合状态,形成免疫耐受、细胞融合以及参与细胞的修复和再生等方式治疗糖尿病患者。运动疗法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具有药物所不可替代的重要治疗作用,运动疗法能够通过降低血糖、改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调节自身免疫能力,推迟或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但目前有关运动疗法对影响糖尿病患者干细胞尤其是影响移植效果方面的实验研究仍是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胰岛β样细胞及治疗糖尿病大鼠的效果方法:经培养,当细胞融合至70%~80%,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样细胞团分化,并用双硫腙染色法进行鉴定。采用完全随机法将40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链脲佐菌素组34只。空腹12h后,链脲佐菌素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70mg/kg)和柠檬酸钠缓冲液(0.1 mol/L) 。大鼠分别于注射前、后48 h、第5 d和第8 d空腹断尾采血, 测定全血血糖浓度。选用连续2次血糖浓度高于16.7mmol/L的大鼠作为糖尿病模型。采用完全随机法从已成模的糖尿病大鼠中选出30只分为3组:胰岛样细胞移植组12只,进行肾被膜下胰岛样细胞团移植, 每只大鼠注入胰岛样细胞2×106 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12只,肾被膜下注入未进行诱导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数2×106个;糖尿病对照组6 只, 肾被膜下移植不含细胞的培养液。3 组大鼠均于移植前及移植后48 h 测定空腹血糖浓度, 每周定点测空腹血糖及称体重1次。结果:(1)成功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 双硫腙染色阳性。(2)胰岛样细胞团移植组大鼠移植2周,血糖浓度显著降低, 且血糖下降的趋势一直维持至第6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2周,血糖浓度显著下降,但是4周后血糖浓度出现上升。糖尿病对照组大鼠血糖浓度一直处于糖尿病血糖浓度范围内。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可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团,并对糖尿病大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骨髓基质干细胞属多能干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可转分化为各种肌肉细胞,在移植后可改善心脏或骨骼肌的整体功能。如何优化诱导分化方法,改善移植途径以及移植后改善组织功能的机制成为现今研究的热点。 目的:就近年来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肌细胞,以及其用作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肌肉萎缩等肌细胞坏死性疾病的研究进行综述。 方法:应用计算机以bone marrow cell, muscle cell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2005/2010);以“骨髓基质干细胞、肌细胞”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2007/2010);以“骨髓基质干细胞、肌细胞、分化、心脏”为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库(2007/2010)。共收集220篇关于外周血干细胞方面的文献,中文61篇,英文159篇,排除发表时间较早、重复及类似研究,纳入21篇符合标准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扩增,但其表面特异性标记尚无定论,因此要分离得到完全纯化的骨髓基质干细胞还有一定的困难,当前只有STRO-1抗原是较为肯定的间质干细胞表面抗原,可用于鉴定分离骨髓中的间质干细胞。大量研究表明,通过体外诱导剂或体内移植可促使骨髓基质干细胞转化成各种组织细胞,包括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并且在移植后可观察到肌组织功能得到明显改善,但其机制目前尚无充分了解。此外,尽管各种诱导方法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的结果是肯定的,以及体内移植也表现出改善坏死肌组织功能的潜能,但目前体外诱导程度仍然较低,且体内功能改善也有局限性,因此,如何改善诱导方法,提高移植效率及功能改善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背景:脐带Wharton’s Jelly中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向胰岛样细胞诱导分化。 目的:验证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大鼠胰腺细胞共培养向胰岛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可能性,并观察移植后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 方法:分离、诱导、传代脐带Wharton’s Jelly中间充质干细胞,再与大鼠胰腺细胞共培养,诱导成胰岛细胞团样组织。将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不进行移植及造模;模型组仅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实验组造模后将胰岛样细胞移植入糖尿病大鼠肾脏包膜。 结果与结论:脐带Wharton’s Jelly细胞培养中有细胞从组织块中爬出,第7天形态发生变化,贴壁细胞部分变成梭形。分离培养的细胞表达具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特有标志CD44、CD29、CD105,不表达CD34、CD45、CD14。诱导第7,10天PDX-1及人胰岛素强染色;胰岛素及C-肽浓度较单纯培养组明显升高;PDX-1及人胰岛素mRNA诱导第7、10天较高表达。移植第1周大鼠尾尖血糖链脲佐菌素实验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 < 0.01),但明显高于正常照组(P < 0.01)。8周链脲佐菌素实验组肾脏被膜下发现胞核染棕色染色的Brdu阳性、胞浆棕色染色的胰岛素阳性细胞。结果表明,脐带Wharton’s Jelly中存在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大鼠胰腺细胞共培养可促进间充质干细胞向胰岛样细胞诱导分化,移植入糖尿病大鼠肾脏被膜下,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  相似文献   

15.
目的:已证实胰腺来源的干细胞或祖细胞在体内外均能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但成人胰腺来源的干细胞增殖潜能较差。实验旨在分离并鉴定胎儿胰岛样细胞团中的干细胞,为糖尿病细胞移植治疗寻找可用的种子细胞。 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07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室完成。①对象:所用胰腺标本取自流产胎儿,胎龄14~20周,由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提供,胎儿组织的使用得到孕妇本人的知情同意,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无菌条件下取出胎儿胰腺,37 ℃下用0.5 g/L的V型胶原酶进行消化,分离得到胎儿胰岛样细胞团,悬浮培养,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1 mmol/L丙酮酸钠、1 mmol/L谷氨酰胺、71.5 μmol/L β-巯基乙醇、100 U/mL青霉素和100 mg/L链霉素的RPMI1640培养基,每日转皿除去贴壁细胞,72 h后挑选出悬浮生长的胰岛样细胞团予以贴壁培养,待长成上皮样单层细胞克隆时传代。③实验评估:将悬浮培养的胰岛样细胞团行双硫腙染色。另将少部分胰岛样细胞团及第4代细胞种植于24,96孔板中,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表面分子标志物增殖细胞核抗原、胰十二指肠同源盒基因1、Nestin、角蛋白19、波形蛋白、胰岛素、胰高血糖素、CD29的表达情况。MTT法分析第6代细胞的生长曲线。 结果:①悬浮及贴壁培养的胰岛形态:刚分离出的胰岛呈簇状,边缘不规整,细胞排列较疏松。贴壁后胰岛样细胞团由簇状逐渐展开形成上皮样单层细胞克隆。传代后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呈梭形或分支样,增殖较快。②悬浮培养的胰岛双硫腙染色检测:分离得到的胎儿胰岛样细胞团双硫腙染色呈阳性表达。③细胞表面标志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贴壁的第1代细胞大部分呈增殖细胞核抗原、胰十二指肠同源盒基因1、Nestin、波形蛋白阳性,极少数细胞呈胰岛素、胰高血糖素阳性,而角蛋白19为阴性。传代后仍呈增殖细胞核抗原、胰十二指肠同源盒基因1、Nestin、波形蛋白阳性,角蛋白19弱阳性,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为阴性,所有细胞均不表达CD29。④细胞生长曲线:传代第3天细胞进入对数生长期,第6天进入平台期,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 结论:由胎儿胰岛成功分离并培养出具有自我更新和良好增殖能力的干细胞,稳定表达多种胰腺干细胞特征性标志,而不表达胰岛细胞标志物,提示该细胞可作为候选的胰岛干细胞用于糖尿病细胞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16.
学术背景:骨髓中的某个细胞群具有转化为卵圆细胞,并进一步分化为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的潜能,为修复肝脏不可逆性损伤带来了新希望。 目的:对近年来骨髓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研究进行综述。 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及HighWire l999-01/2007-06 期间骨髓干细胞治疗肝病文章,检索词为“bone marrow stem cells,mesenchymal stem cells,hemopoietic stem cells, hepatocytes, hepatic fibrosis, hepatic cirrhosis”等,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维普数据库1999-01/2007-06期间骨髓干细胞治疗肝硬化及肝纤维化文章,检索词为“骨髓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肝细胞,肝纤维化,肝硬化”,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研究进展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共收集到49篇外文文献和42篇中文文献,3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57篇为内容陈旧或重复文献。 文献评价:符合纳入标准的34篇文献中,18篇涉及骨髓干细胞通过移植在体内转化为肝细胞,12篇涉及骨髓干细胞通过体外培养、诱导分化为肝细胞,4篇涉及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资料综合:骨髓干细胞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 其具有可塑性特性。体外通过生长因子,体内利用特定的微环境均可诱导骨髓干细胞分化为肝前体细胞和成熟肝细胞,并明显改善肝功能。从动物实验到临床研究都表明,骨髓干细胞具有的来源丰富、费用低廉、损伤小、自体移植不栓塞、无排斥反应等优点为治疗肝病提供了新思路,有望成为生物人工肝的细胞来源。 结论:骨髓干细胞治疗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难治性肝病的临床应用前景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17.
学术背景:脊髓损伤患者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反射及尿便功能障碍,胚胎的脊髓组织、许旺细胞以及基因修饰的功能细胞等载体移植均有助于神经系统的恢复。其中神经干细胞因与损伤区域的细胞同源,故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 目的:深入认识神经干细胞与脊髓损伤治疗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 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与Science direct数据库2000-01/2007-05的相关文献,检索词“neural stem cells,spinal cord injur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132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文章所述内容应与神经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相关。②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③近4年文献。排除标准:①重复性研究。②Meta分析。③综述文献。 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对神经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方面内容进行汇总分析,所选用的23篇文献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 资料综合:①脊髓损伤后,血-脊髓屏障被破坏,多种炎性因子进入损伤区域,触发细胞坏死和凋亡等级联效应。从病理生理机制角度,脊髓损伤后出现的局部微环境改变也是造成神经系统再生失败的重要原因。②神经干细胞具备自我维持和更新的能力、增殖分裂能力、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潜能、一定的迁移能力。在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干细胞可从胚胎、胎儿和成人脑与脊髓组织的不同部位分离出来,并能够在体外或体内扩增,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③将神经干细胞或其分化产物移植至宿主脊髓内,继而分化为相应的神经细胞是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共同途径。目前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诱导信号通路及相关作用机制;体外操作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特性的影响;移植后神经干细胞的功能状态及迁移、分化调控等。 结论:利用神经干细胞进行细胞替代和转基因治疗脊髓损伤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背景:损伤胰腺提取液含有胰腺再生过程的特异性生长因子,能够促进β细胞系增殖和胰岛素分泌,可能有助于胰岛再生和细胞分化。 目的:观察损伤胰腺提取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胰岛样细胞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5-06/2007-03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完成。 材料:清洁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6只,由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活化素A、视黄酸、胰蛋白酶抑制剂为Sigma公司产品,链脲菌素为Sigma公司产品。 方法:大鼠腹腔注射链脲菌素,2 d后血糖浓度超过10 mmol/L时取其胰腺组织,在含有胰蛋白抑制剂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制备匀浆,2次离心后取上清,即为损伤胰腺提取液。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当传代细胞生长至70%~80%融合时,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以体积分数为0.02的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11 d;活化素A+视黄酸组以活化素A、视黄酸各自诱导24 h,再以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尼克酰胺、尼克酰胺+exendin 4各自诱导3 d;活化素A+视黄酸+损伤胰腺提取液组在前组基础上添加损伤胰腺提取液;损伤胰腺提取液组单纯以损伤胰腺提取液诱导11 d。 主要观察指标:应用免疫细胞化学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对分化细胞表型进行检测,ELISA法检测细胞胰岛素的分泌水平。 结果:活化素A+视黄酸组、活化素A+视黄酸+损伤胰腺提取液组有较多的胰岛素阳性反应细胞出现,且后者形成的胰岛样结构较前者大而多;损伤胰腺提取液组可见较少的胰岛素阳性反应细胞及胰岛样结构。各诱导组均检测到胰岛素1 mRNA的表达,培养上清中均可检测到胰岛素的分泌,且活化素A+视黄酸+损伤胰腺提取液组胰岛素分泌水平>活化素A+视黄酸组>损伤胰腺提取液组(P < 0.05)。对照组各项指标均呈阴性表达。 结论:基于前期活化素A、视黄酸及其他成熟因子的诱导方案基础上,损伤胰腺提取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胰岛样细胞具有促进作用,能够提高诱导分化效率。  相似文献   

19.
杜丹  张明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1,15(10):1851-1854
背景:多项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 目的:总结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的作用与机制。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2000/2009 PubMed数据库及CNKI、万方数据库有关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基础研究方面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干细胞移植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方面已表现出传统治疗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而目前一系列基础研究证实人脐血干细胞有望成为更为理想的细胞源,但因其尚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诸如人脐血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最适宜的移植治疗时间,最有利的移植途径,最佳的移植数量,移植细胞的存活率如何,移植后能否分化为心肌细胞,分化程度如何以及其疗效和安全性等。  相似文献   

20.
学术背景:间充质干细胞能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低免疫原性及免疫调节特性。在体内和体外均能调节同种异体免疫反应,诱导免疫耐受。在实体器官移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望成为诱导移植耐受的新途径。 目的:综述间充质干细胞在实体器官移植中的应用及其免疫调节机制的最新进展。 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4-01/2009-10 期间相关文章,运用MeSH主题词检索,检索词为“Mesenchymal Stem Cells,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Organ Transplantation,Transplantation Immunology,Immunologic Graft Enhancement, Graft vs Host Diseas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检索万方数据库1994-01/2009-10 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间充质干细胞,器官移植,移植免疫”。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特性、器官移植中的应用及移植免疫进展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 分析类文章。共收集到200篇相关文献,8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44 篇为内容陈旧或重复文献。 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关于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性、细胞移植、在实体器官移植中的应用等基础和临床相关研究。选用符合纳入标准88 篇文献中的42 篇,7 篇关于皮肤移植,6 篇关于心脏移植,5 篇关于肝脏移植,4 篇关于肾脏移植,2 篇关于胰腺移植,7 篇关于移植物抗宿主病,5篇关于MSCs在体内的迁移转化,6 篇关于MSCs在体内应用的安全性。 资料综合:间充质干细胞能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低免疫原性及免疫调节特性。在体内和体外均能调节同种异体免疫反应,诱导免疫耐受。在实体器官移植(皮肤、心脏、肝脏、肾脏等移植)中的研究主要是诱导免疫耐受及组织修复。其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可能与可溶性因子、调节性T细胞、耐受性树突细胞、骨髓嵌合状态、抗炎和组织修复功能有关,并受到MSCs输入方式、剂量与时间的影响。但是,MSCs诱导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的方案、机制及安全性仍不清楚。 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低免疫原性及调节免疫调节特性, 在诱导移植耐受和器官移植后组织修复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优势。但是,MSCs在体内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及诱导移植耐受的机制;在体内的迁移、转化,定植于靶器官的过程;在活体内应用的安全性;在大动物模型中的作用还需深入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