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伤寒论》六经与《素问·热论》六经有何不同? 六经是三阳(太阳、阳明、少阳)三阴(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伤寒论》六经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完整起来的。但两者不尽相同. (一) 《素问·热论》的六经,只作为分证纲领,而《伤寒论》所述的六经,既作辨证纲领,又为论治准则。 (二) 《素问·热论》的六经,是以经络言,详论经络受邪所生的热性病。而《伤寒论》的六经,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经络学说”从温(脉)和眽(脉)的雏形概念开始,发展到《灵枢》时代,已经系统而完整。考《灵枢经》中“经络”一词组约二十处,下面归类加以分析。 1.含动词义《灵枢·经脉》曰:“……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经络”二字,似应分解。六经指手三阴三阳之经脉;经后之“络”为动词,就是说,起于五指间的手三阴三阳经脉,与手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的六经学说是对《内经》三阴三阳理论的发展。在《内经》中记述和运用三阴三阳者大约有四个方面。一是经络之三阴三阳,多见于《灵枢·经脉篇》,系论十二经脉的循行及“是动”、“所生”病候,乃依据经脉循行人体的阴阳部位和所属脏腑属性而定。二是气化之三阴三阳,主要在《素问·六微旨大论》、《素问·天元纪大论》诸篇。三是用以研究阴阳离合规律及开、合、枢等生理功能。如《素问·阴阳离合论》、《素问·阴阳别论》的三阴三阳按照阴阳理论分述三阴三阳的病机、主病及推测预后等。四是热病的三阴三阳,主要对热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三阳三阴实质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伤寒论》三阳三阴(亦称作“六经”)的实质问题,历代医家都进行过探索,尤其是近年来,研究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有指为足之六经络,或划分表里六部位;有称作伤寒六阶段,或概括疾病六类型;有阐以气化理论,或证用脏腑学说;有论据阴阳胜复,或共脏腑、经络、气化三者而立说;等等观点,发隐就明,有裨后学。然《伤寒论》三阳三阴的实质究竟为何?尚未能统一认识。笔者认为,欲弄清三阳三阴实质问题,首先就得了解《伤寒论》三阳三阴病辨证论治赖以发展的基础是什么?考诸家之言,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素问·热论》六经分证  相似文献   

5.
历代对经脉气血多少略见代表性的看法,大致有三种,一种以高士宗为代表,是以《素问·血气形志篇》的记载为依据,按三阴三阳经的阴阳消长关系来说明经脉气血多少的,但其中对二阴二阳的解释,是以脏腑的生理功能来说明的,未免牵强。一种则是刘衡如采用《太素》杨上善注“阴多阳少,阳多阴少,明阳俱多”之说,以《灵枢·五音五味篇》的记载为依据。把三阴三阳经进行表里关系搭配,认为太阳少  相似文献   

6.
试论经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枢·经筋》是我国最早而又比较系统的一篇论筋的专著。其所述的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是密切相关的。在运动功能方面,十二经筋弥补了十二经脉所不具备的作用。虽脉有经脉、络脉之分,然筋却有大筋、小筋、膜筋的区别。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指出:“十二经脉俱禀三阴三阳行于手足,故分为十二,但十二经  相似文献   

7.
王希哲  李宝丽 《河南中医》1995,15(6):332-333
《伤寒论》继承了《内经》三阴三阳经的学术思想,用“关阖枢”和“开阖枢”来形象比较和客观描叙三阳三阴经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2,32(4):397-399
《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对外感病的阴阳划分,分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若只见三阴三阳就视为"六经脉",不见后面的"病"字,是错拿三阴三阳六个概念硬套经脉。"六经"并不等于《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不能强加"六经"于《伤寒论》。应该使用"三阴三阳六病辨证"或简称"六病辨证",才符合《伤寒论》的原义。  相似文献   

9.
《内经》中的三阴三阳除了作为说理工具,探讨的是人体的三阴三阳之气,具体指人体五脏六腑,经脉,脉象等内涵。九篇大论所论治三阴三阳,以天地三阴三阳之气与人体三阴三阳之气相合,探讨了天地人与气候疾病的关系。《灵枢》三阴三阳主要有经脉、经筋、络脉等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继承了《内经》三阴三阳经的学术思想,用“关阖枢”和“开阖枢”来形象比喻和客观描叙三阳三阴经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作者在文中具体阐述了《伤寒论》中三阳经和三阴经的“关阖枢”和“开阖枢”。  相似文献   

11.
从空间角度看,《黄帝内经》的三阴三阳是对人体空间区域的划分,该划分与十二经脉的命名密切相关。三阴三阳的位置是以观察者即"圣人"自身的角度来确定的,有南面而立和仰卧朝上两种姿势,根据经脉的循行位置可理解《素问·阴阳离合论篇》对三阴三阳位置的描述。通过建立准极坐标系及由半笛卡尔坐标系和半极坐标系构成的"圣人坐标系"对三阴三阳的位置进行数学描述,后者更符合《黄帝内经》的本意。借助上述坐标系可理解《灵枢·经水》中代表经脉的人体十二经水的阴阳属性。  相似文献   

12.
<正> 人体三阴三阳是运用阴阳理论于认识人体过程中,针对经脉提出来的。《素问·阴阳离合论》未必是它的定名之作,但该篇直书“名曰太阳”等,为《内经》其它文章所无,却与定名有关。故它虽以阴阳离合立论,伸明三阴三阳符合阴阳之道,实际上说明六经的定名。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据考证早于《内经》。若将《阴阳离合论》与帛书经脉部分两相对照,有三处相同。一、帛书《足臂十一灸经》诸脉起于四肢,作向心性循行;《阴阳离合论》所述诸脉“根起”于肢端,依马莳所说“脉气所起为根,所归为结’,则也作向心性循行。二、帛书《阴阳十一灸经》有肩脉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蕴合丰富的体质学内容,由《伤寒论》自序观之,是书乃仲景据《内经》为旨,并平脉辨证而成。因此,我们认为《伤寒论》内涵的体质学思想应本源于《灵枢》中“阴阳二十五人”和“通天”两篇,其中“通天”篇对阴人质和阳人质的论述甚为详尽。仲号据此而发三阴、三阳之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伤寒论》第七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三阴三阳新解及其临床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进喜 《中医杂志》2007,48(3):208-210
对于《伤寒论》三阴三阳实质问题,古今医家争议很大,计有经络说、脏腑说、六经形层说、六区地面说、阶段说、八纲说、气化说、证候群说、系统说、综合说等,目前多倾向于综合说,认为三阴三阳,即六经,是三阴三阳相应的经络、脏腑及其气化功能的综合体。三阴三阳辨证方法主要适用于风寒为主的外感病,但也有不少医家认为,三阴三阳辨证方法的适用范围包括各种外感热病,并不限于风寒外感,甚至有医家主张“六经钤百病”,认为可以统治内伤、外感各种疾病。笔者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尤致力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临床和科研工作,对《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实质问题略有所悟,著成《伤寒论与中医现代临床》,应用三阴三阳辨证方法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略有所得,陈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15.
《内经》对人体体表区域的划分有三: 一、纵行划区即按十二经脉划分为“纵行区域”。如《素问·皮部论》篇有“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同时指出十二经脉是纵行分布的。如《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这是《内经》中对十二经脉纵行分布的描述,也是十二皮部纵行分布的依  相似文献   

16.
<正>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一些腧穴。包括五输穴、俞穴、募穴、原穴、络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郄穴等,共130个。在针灸腧穴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略考其源流。一、五输穴:五输穴的名称最早见于《内经》.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叙述其意义,及和脏腑之间的关系。《灵枢·本输》篇具体指出了穴名与部位,《灵枢·根结》篇详述了三阴三阳经根结的部位与穴名;又列举手足三阳经的根、溜、注入的主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论述了五变分主五输以及五变与五输相应的针刺法则。《灵枢·卫气》篇列举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的标本部位等.《难经六十二至七十九难》更进一步详细解释了它的使用方法。二、俞穴、募穴:《灵枢·背俞》:篇载:“五脏之俞出于背者”。是对背俞穴的最早记载,文中不但指出其上下定位,还指出其横开分寸:“皆挟脊相去三寸所”。紧接着强调,“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这种按其俞穴之处,必“痛”而“解”的取穴方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以伤寒命名,顾名思义,全书着重突出了“寒”字。考仲景当时所治之病,多因寒而起,证则以寒象居多,方药每以除寒为法,病机乃以寒热转化为枢。从三阳病热型而言:太阳·恶寒发热”。阳明“不恶寒反恶热”,少阳“往来寒热”。再从三阴病性质而论:太阴“脾胃虚寒”,少阴“全身虚寒”,厥阴“寒热错杂”。然“寒”与“热”相对,谈其寒必言其热。故学习《伤寒论》应从“寒”字入手,掌握“寒热”机转,便能执简驭繁而收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天人相应”思想渊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三阴三阳病的欲解时角度探讨,着重探求了十二地支纪时的起源和三阳病的欲解时由寅到戌的时段和夏至日周日视运动的关系,认为汉代历法、天文对《伤寒论》“天人相应”思想有影响;本文从《伤寒论·伤寒例》的内容和三阴三阳病的欲解时所体现的阳大阴小的思想进行研究,认为《周易》和《春秋繁露》“天人相应”思想对《伤寒论》有影响;本文从天人相通、天人同律、地人相关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认为《伤寒论》“天人相应”思想继承了《黄帝内经》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董秀兰 《新中医》2013,(11):152-153
六经辨证是汉·张仲景《伤寒论》,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发展起来的。在《伤寒论》六经辨证里,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而三阴病统属于里;三阳病多属热属实,三阴病多属寒属虚。但三阳有寒证;三阴亦有热证。三阳病以祛邪为主;三阴病以扶正为主。六经辨证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以阴阳为纲,分成三阴和--ISEt两大类,作为论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三阳结谓之隔”语出《素问·阴阳别论》。此“三阳”自唐·王冰以后迄至近代,皆认为是手太阳小肠与足太阳膀胱。但笔者在研究过程中认为,手足太阳经脉所出现的一系列主要病证中,与隔病不符,各注家所解说的发病机理与实际情况亦有出入。“三阳结谓之隔”之“三阳”应按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改为“二阳结谓之隔”。这既符合杨氏原文,也符合于阳明经脉所出现的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